今天有客户打电话过来,约我的课程,我说要查一下行程安排,打开日历,一组数字定格在我眼前:10日,8月10日,没错,今天是2010年的8月10日。 8月10日薄西山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既非法定节假日,也不是我国传统节日。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但8月10日不是我的生日,也非结婚日之类的纪念日子。那天是我真正意义从老家来到广东打拼的日子,或者说从那天起让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13年前的8月10日,即1997年历史上的那天。我告别了生活并工作了20多年的故土,瞒着家人和朋友,告别熟悉的土地和人情,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告别了原有工作的舒适与安逸,走出来了(让我想起《围城》),来到我想要来或者说追求梦想的地方。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传说中遍地是黄金,遍地是机会的地方。带着憧憬,带着梦想,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8月10日,广州,我来了。 记得刚大学毕业(即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天,我与3位同学(共四人,都是校健身房里的常客)像出笼的小鸟骑上自行车,沿着江西到广东的105国道,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广东之行,我们贯之以此次行动为“游历考察广东行”,游历为辅,到广东找工作为主。 可以说,从结果来说,这次行动是失败的。四个人没有一个人在广东那个学校找到了工作(我们大学是师范专业)。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整个活动没有计划,没有详细目的,没有统一指挥,没有经费保证(据统计,我们四人共带了不足300元钱)。其实结果是早已注定的。不过,这段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四人中,有一人在北方做律师,一人在华中某大学做教授,另一个硕士毕业后,在一家上市企业做总助,剩下一个就是我了。 可以说,我们四个人今天的小有成就,这段经历应该有相当的贡献吧。记得当时去到深圳,我去找高中的一个女同学(她在深圳宝安一工厂工作),她后来告诉我,那天她厂里的保安叫她,说厂门外有一个40多岁的男人找她。 天哪!郁闷!那是的我才20出头,刚大学毕业,怎么就40多了呢?再回想一下,也难怪,一路餐风宿露(因钱少,住不了店,只能喝山泉水,吃馒头,露天住而且没有地垫,有一次晚上露水太大,导致第二天早晨起来大家都没劲,加上营养跟不上,连自行车都踩不动了),因晒而黑,加上中了暑,一脸疲惫,憔悴不堪,说我50多都认了。 后来又有一次机会去广东,还去过福建,到过厦门、泉州、晋江、石狮等地,但都无功而返。现在想来,最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目标不明;二是决心不大;三是行动不力。 最有意思的是厦门之行。去厦门是一个大学老师介绍,说他有一个朋友在厦门某企业做领导(到底多大领导不清楚,是哪家企业也不清楚),便介绍我去那边,托他帮我找工作。我记得是坐汽车从赣州到厦门的。 一下汽车,看到汽车站边上有人才市场(那时第一次去人才市场,找工作没经验),到了一个摊位,记得是一个小姐接待的我。我恭敬地把相关资料递上去,她翻了翻,问我:你是学师范的,除了教书之外(其实,那时书我也还没教过)还会做什么?(当时我还不懂,应届生可能会被人嫌之类的) 她这一句,还真把我问住了。 她不问,或她问我之前,我一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挺牛的,挺优秀的一个人。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学校每次开大会颁奖,我是至少会有一次上台领奖的。而且我是一个注重全面发展的人,即世人所说不是书呆子。中学时光就不说,在大学里就有五六个头衔。做过班里的班长,系里学生会宣传部长,某文学社组织理事,学校某杂志社编辑,校学马列研究会副会长,手下弟兄有800多人。钢笔字得过一等奖,文章也经常出一豆腐块。又好运动,喜欢篮球和乒乓球,还是国家三级运动员(长跑项目,我是校元旦环城跑冠军)。自认为口才不错,组织与主持能力也有相当水平。 但面试考官问起来的时候,我显得相当不自信。因为这些成绩(如果可以叫成绩的话)拿不出手,直到我做了人力资源管理这行,学会了SWOT分析法,才知道这些是我的优势,但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通俗一点说,上面我自认为牛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拿出来到企业换工作换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没有核心技能,其他能力就相当于没有绳子的珠子,串不起来。如果有一项较强的东西,那么其它的技能就盘活了,可以做为辅助技能,而辅助技能对于核心技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关于灰色能力的话题,参看《南方日报》采访稿),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个想法到了97年我到了广州省电大任教后,就验证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不知当初面试过我的那位小姐还在不在这行业了?当然即使还在,即使见面是朋友了,我们也是认不出来的。因为她们见的菜鸟太多了。不知她是否知道,当年她面试的一个小男生,因为听了她的一句话,让他想了一辈子。所以我经常告诫在企业里从事HR工作的学生与朋友:善待每一个应聘者,即使TA们不是你要的。或许你的一句话,让TA们受益一辈子。 也不知看到我这段文字的年轻朋友,是否有所感悟和启发。 业务不精,害死人啊! 当然,这个工作没成,我也没去找其他工作,包括没与我老师的朋友联系。 现在想来:如果。。。。。或许。。。。。。 或许我早就在厦门了,这次不会再南下广州了。或许就在厦门娶妻生子了。 命运或者就是这样安排,让我与厦门失之交臂。等到21世纪,我去厦门拜访在厦门大学当教授的同学的时候,我们还一起为我的这段经历嘘唏不已。 南下13年,一路风雨,一路坎坷。这段经历,让我相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让我把CBA的一句广告词当作座右铭: 我不相信宿命,只相信在场上拼命! 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我对金钱历来没有目标。我坚信,天道会酬勤!是会!!!(请参看本人博文《30而立》) 风雨人生路,艰辛13年。个中滋味只有我知道,更与何人说?即使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能感受。因为这不是TA们的体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俩人是一致的。 只有相似的经历,没有完全相同的经历。 成功不可复制,经验可以学习。 回想13年,我还是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给予我机会的人,他们让我感恩;也感谢那些曾给过我磨难和打击的人,他们让我坚强。当然也要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广州这方热土,给了我们这些有梦想、又勤劳的外乡人平等的机会。虽然本地人对外地来穗者给了一个称号,不管你的职位高低,收入多少,只要你不是固定工作,不是广东人,统称为“外来工”,全称是“外来务工人员”。男的叫“捞仔”,女的叫“捞妹”,当然这两个叫法要用粤语讲出来才有韵味的。 关于这类叫法,七月份我去上海录碟,工作之余一个上海本地阿姨和我们聊天。她说本地姑娘俏得很,嫁人一定要有房有车,基本上不找“外来弟”。我一听这个词,很有新意,就问阿姨,我们算不算“外来弟”或“外来哥”?因为当时七八人中,只有两三个是上海人,其他几个都是非上海籍的,而无论学历、职位、收入,非沪籍人士都会优于这几个沪籍人士。当时阿姨脸就红了。 其实,外来与本土与否不要紧,社会是公平的。只要付出总有回报,大把本地籍人士靠政府救济生活。相反外来人士没地没土没政策,硬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在当地站住脚。这有点像早期华侨去欧美去东南亚,对于当地土著人来说,他们何尚又不是外来工?再说,一百年前,或者再上溯到二百年前,说不定土著人也是外来户呢。 回首13年,我做过小学老师、中专老师、大学老师(包括民办大学),讲授过至少20多个专业的课程(如市场营销这个专业,就讲过20多个版本的教材)。做过学校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做过新生军训时的教官(用的是我大学军训时学到的知识),负责过宣传栏,还出过我的摄影专栏(当然是一个小版面),做过体育老师。直到现在,还是广东几个大学的客座老师,只是偶尔去客串一下。 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不是钱,而是让我的知识(理论体系)得到积累、沉淀,特别是20多个学科的知识,让我能融汇贯通,打通理论的任督二脉。可以说,我现在能成为一个较受欢迎的企业管理讲师,与这段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做学校老师,上一小时课才几十块钱。 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可以让你赚钱,不能赚钱一定可以让你得到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有些人懂了,都不一定能做到。 我做过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从销售员到销售管理,从行政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最不可思议的一段经历是从省电大的老师到广州一家知名日化企业应聘一线业务人员(真是一线,就是驻经销商业务人员,吃住在人家家里,与经销商业务人员一起工作,不过代表的是厂家),又在这个岗位不到1个月就被升到另一个城市做主管,主管一天没干,就被另一家公司挖去做省区经理了。老实说,我做销售时的成绩并不突出,现在总结有两条,一是性格不大适合,目的性不强;二是升得太快,经验积累不足。 升得快不一定是好事。鲁班的学艺经历已证明这点。去年我去武汉讲一个大型公开课。课后一女生向我反映她的经历。她原来在一企业做专员,上面有经理,不是直接向老板汇报(今天各位应该知道,直接面对老板就意味着机会),薪水也不高,她就一直有戚戚焉。后来机缘巧合,有一小公司把她挖过去做经理,直接向老板汇报,薪水据说也涨了一倍。照说应该挺满意了,但新的困惑也接踵而来:上面没人指点,要独立开展工作,小公司要求技能全面,综合能力强,以前能力储备不足,老板就不满意。现在是相当的难受。故有此一问。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浮躁的社会,人心思动,每个人都沉不住气,静不下心来研究做学问,入门三天就出去当师傅了。 浮躁的时代,是要付出代价的。 。。。。。。13年,弹指一挥间,无穷的回忆。 13年,我付出过,也收获了; 我痛过,苦过,也享受着喜悦和甜蜜; 我走过弯路,迷惑过,就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募然回首,才发现,这边柳暗花明,灯火阑珊; 我沮丧过,恨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还得继续。而我做好了准备! 人生会更美好! 回首过去的13年,我无悔!迎接未来的13年,我期待! 来吧,2023年!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曾文2010/8/11凌晨5:40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