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五个“数”成全薪等表

热度 44已有 3503 次阅读2012-11-25 09:20 | 设立薪酬等级, 薪等表, 薪酬管理

 

薪酬体系设计是一个颇具挑战的话题,而薪酬体系的核心——薪等表的设计,更是薪酬体系设计的难点之一

 

设立薪酬等级要量体裁衣

 

薪酬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使价值相同或相近的职位归入同一个薪等,而薪酬等级数量的确定,与企业的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发展阶段有着重要的关系。规模越大,等级就越多:等级越多,薪酬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越明确,但容易导致机械化;等级越少,相应的灵活性也越高,但容易使薪酬管理失去控制。

一般而言,关于薪酬的等级,根据企业人员规模有如下的划分:100人以内的分为910个等级,100300人之间分为1215个等级,3001000人之间分为1518个等级,1000人以上分为1821个等级,跨国企业分为25个等级左右。因为公司规模越大、组织结构越复杂、层级可能就越多,那么可能涉及的职位等级就越多;这样,薪酬等级就相对多些;而职位评价的结果,更多的是考虑通过分数纳入不同的薪酬等级而已,具体如何纳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有线性法、指数法等等。

在实践操作中,曾经碰到这样的现象,一家小型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自己建立薪酬体系,套用了其他企业的薪酬框架模板,该模板把薪酬分为25个等级。该公司规模小,共有员工42人,23个岗位,如果按照套用的模板分为25级,导致多个薪酬等级出现空档,出现空档的原因不是岗位价值差距太大,而是没有体会宽带薪酬设计的原理,这种不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盲目套用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更是不可取的!

 

确定薪等中位值须内外兼顾

 

所谓薪等中位值,也是薪等表的心脏,薪酬的所有数据都是围绕中位值展开,

中位值一般根据薪酬曲线而来,当然不同的薪等数量,薪酬曲线不一样,中位值的级差也不一样,大部分在5%35%之间。随着等级数值的增加,中位值的级差也逐渐增加,比如,职员/生产线为5%10%,专业技术人员及经理层为8%15%,主管及下属之间为15%25%,高级管理层为30%35%。

在确定中位值级差之后,如果某一点(某一等级的中位值)确定了,那么其他的中位值也就确定了,关键是这个点的数值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参考外部有效数据,二是通过内部薪酬调查。我们以A公司薪等的第七等级为例:

如果有外部的有效数据,可以参照外部的有效数据将其导入,例如,地产行业的土建工程师,公司采取的是75分位策略,市场上75分位为6451,那么可以直接套入6451,作为中位值使用,同时通过级差求出其他中位值(如表1)。

如果没有外部数据,可以通过薪酬的内部调查得来。比如,将第七等级内的所有岗位工资平均值作为点值,假设为6000,那么,直接用6000代替表1中的6451即可,然后相应就可以得到其他中位值。当然,究竟是留6000,还是留6451,需要在将每个人对应到相应的点之后,整体比较、分析,结合公司内外部情况对中位值进行平衡。

1 A公司薪等表中位值和级差

等级

中位值

中位值级差

Level 1

3,300

10%

Level 2

3,630

10%

Level 3

3,993

12%

Level 4

4,472

12%

Level 5

5,009

12%

Level 6

5,610

15%

Level 7

6,451

15%

Level 8

7,419

18%

Level 9

8,754

20%

Level 10

10,505

20%

Level 11

12,606

30%

Level 12

16,388

 

 

确定带宽要有理有据

 

在设计带宽时,我们通常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职位价值。职位价值越低,其对应的职等的浮动幅度(带宽)就越小;价值越大,其对应的职等的带宽就越大。因为价值越大的工作,任职者工作绩效的差别就越大,只有带宽比较大,才能激励那些承担对组织价值比较大的员工努力工作。
   
二是职位层级。通常组织结构总是呈金字塔形式的,级别越高的员工,员工继续晋升的空间就越小。因此需要设计比较大的带宽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三是基本称职和优秀之间的能力差距。能力差距越大,任职者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则带宽就越大。

   所以,不同职位的带宽设计参考值会有所差异(如表2)。

2 通常的带宽设计参考值

职位类别

带宽范围

服务,生产以及维护

窄,20%-30

职员,技工及主管

相对窄,30%-50

专业及行政人士

宽,50

经理及高层经理

最宽,50%以上

 

确定了带宽之后,通过带宽的设计,就可以确定薪等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一般来说,0 x, @; |* q1 l* y中位值、带宽、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如下:

薪资最小值=中位值÷1+0.5×浮动幅度)

薪资最大值=薪资最小值+(薪资最小值×浮动幅度)

- [# k8 v# Q# ^" I; Z实践中,我们设计薪酬结构时,一般不直接确定薪资最小值和薪资最大值,而是确定该职等的带宽,再根据带宽和中点值计算出每个职等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如表3)。

3  薪资相关数值计算示意

等级

最小值

中位值

最大值

带宽

中位值级差

Level 1

2,750

3,300

3,850

40%

10%

Level 2

3,025

    3,630

4,235

40%

10%

Level 3

3,328

3,993

4,659

40%

12%

Level 4

3,727

4,472

5,218

40%

12%

Level 5

4,007

5,009

6,011

50%

12%

Level 6

4,488

5,610

6,732

50%

15%

Level 7

5,161

6,451

7,742

50%

15%

Level 8

5,707

7,419

9,131

60%

18%

Level 9

6,734

8,754

10,775

60%

20%

Level 10

8,081

10,505

12,930

60%

20%

Level 11

9,697

12,606

15,516

60%

30%

Level 12

12,606

16,388

20,170

60%

 

 

   当然,如果带宽确定了,薪等的上下限也就能推导得出,薪酬表的主体框架也就基本完成。

 

薪等的级数须多方考量

 

薪级数量的确定,需要分析公司的历史数据。一般与公司员工在同一职等工作的平均年限有关;有的公司也考虑年度调薪的次数。通常,可以按如下方法计算:

薪等的级数=(平均同一职等年数×每年调薪次数)×2

例如,平均同一职等年数为4,年度调薪次数为1,那么,薪等的级数为8。有时候也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职位多的话,薪级数可以多些,目的是强化区分功能;一般为9级、13级居多,因为目前企业设计的大多为宽带薪酬,需要充分考虑职位发展通道的问题,也就是能力的区分;调级级数少了,没有强化区分功能;级数多了,意义不大,也不方便管理。

 

薪级差额要考虑后续效用

 

薪级数量确定之后,还需要确定薪级差额,差额确定了,薪等表就初步完成了。薪级差额有的采用平均级差,也有的采用前期级差大后期级差小,或前期级差小后期级差大,还有的采用等比级差。采用什么方式的级差,以企业的文化以及人力资源其他系统的政策有关;同时,也要进行相关的内、外部分析,系统安排,而不是单独的割裂。例如:有的企业年度调薪采取积分制,达到积分直接跳级,3分跳一级,6分跳二级,如果为5分跳一级,扣去3分,剩下2分累加到下年继续使用,那么可能使用平均级差就比较方便;如果年度调薪采用按比例调薪,那么,采用等比级差也许更合适,这样更容易对应和控制。级差确定之后,薪等表就形成了(如表4)。

4  A 公司薪等表

 

 

 

以上各参数确定了之后,初步的薪等表就生成了,当然,还有很多后期的工作,根据公司的薪酬数据做比较,不断地微调带宽、级差等相关数值,确保绝大多数人员按照就近套级原则归属基本胜任区和优秀区;这样,才能真正行之有效,才能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也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路过

鸡蛋
32

鲜花
3

握手
1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6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