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咨询界的“傲慢与偏见”

热度 14已有 1173 次阅读2014-4-21 10:39 |个人分类:其他

猛料——周一见!

咨询界的“傲慢与偏见”

文/穆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某人在海边漫步,迎面走来一位科学家,科学家紧张地说:“朋友,你快逃命吧,根据近来天气和海洋的观测数据,再加上XX理论,我预测正有海啸袭来,预计20分钟后就要抵达这里了!”考虑另一种情况,某人也在海边漫步,有头猪碰巧站在云头,看到有海啸袭来,于是给某人发了条信息说:“大哥快跑,我看到海啸啦!”


       这就是信息和知识的区别——科学家运用的就是知识,而猪所利用的就是信息。咨询界也是如此。正如咨询界的一个朋友所言:“当我们比客户快一步时,我们掌握的是信息;当我们比客户快十步时,我们掌握的才是知识”。咨询师们应该如我那位朋友一样,追求成为一名洞悉管理机理的“科学家”,以具有普适性的知识去指导管理实践,而非如前文的“才俊”,期待成为云头上幸运的“猪”。


       但在现实中,咨询界的“才俊”们存在太多的傲慢与偏见,不愿意放下身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仍然是我所说的“左手拿书,右手做咨询”的“轻模式”。其中原因有二:其一,国内企业不断暴涨的需求带来了大量的业务,颠覆性的学习和研究等于放弃唾手可得的获利去当苦行僧,显然太不划算;其二,咨询师对于学术界存有“同行”的竞争意识,对实践者保持了“企业医生”的优越感,要其“投降”向敌人学习,要其“弯腰”向学生请教,不仅是对自己的否定,而且也太没面子。


        有意思的是,如果国内咨询公司是因为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包括流程、模型等),而他们的“才俊”又不肯屈尊降贵,自我专研,那么国外知名咨询公司显然具备这些条件(他们的咨询师有时更像一个个零件)。但我却发现,“身披洋装”的国外咨询公司有时更会“投机取巧”。近来,一家国外知名的咨询公司居然将普通的“目标分解”改头换面,做成一个大型产品向企业进行推广。大米换了个高级包装改名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复合营养物”就卖起了大价钱,不知是谁的悲哀?


       事实上,上述国内咨询公司“才俊”们的“不愿学习”和国外咨询公司的“投机取巧”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咨询公司都在中国管理实践的日益深入和管理情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中纠结不已。


       正因为环境不同了,国内咨询公司仅仅依靠充当“信息传递者”讲点简单道理的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我时常感叹与一些咨询师交流非常辛苦,像对不上频道。就人力资源领域而言,他们居然连人力资源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和最主流的大师都不了解!好笑的是,他们却有种本事,你说到东,他扯到西,总之,就是能维护自己的脸面。这样玩法往往是自食苦果。几年前,我接手了一个人力资源规划的咨询项目,对方接口在我与HRD见面之前战战兢兢地说:“穆博士,您千万要捞干货呀,我们领导不好伺候!”我奇怪,问详情。他说:“才走了一个咨询派的大师,我们领导要测量模型,他偏偏要扯到国学上去,领导听了两句就摔门而出,还留下一句话——想清楚了再来忽悠!”哪里是领导难伺候?是大师忽悠找错了人吧!要知道,远离学术界,对这些知识没有基本的了解,如何为企业出谋划策?更别说建立庞大的行业数据库,原创的管理模型(包括参数)。


       正因为环境不同了,国外咨询公司由于没有对于中国企业产权属性和文化特性的深入理解,其成熟模型显然也无用武之地。我时常感叹与一些咨询师的交流非常痛苦,像不在同一语境。一个咨询项目,他们会告诉我用经典的模型方案应该如何如何,但当我就方案的可实施性提出质疑时,他们会轻松地耸耸肩,告诉我这是制度和文化问题,在项目边界以外。要知道,制度和文化本来就是模型应该加入的变量!假如用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就可以预测所有市场主体的行为,那经济学家就可以改行当超男超女了!咨询师的这种解释就像男女朋友吵架时去劝架,告诉男的,你要如何改进,告诉女的,你要如何提高(所有的男女关系,都可以这样调停),大家消停两天,完了继续吵。人家为什么吵,你根本没有理解嘛。远离实践界,缺乏对企业中不同主体动机的认识,往往是给别人提供了大量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看上去都对,但就是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


       在中国做咨询,没有咨询师对于研发的大量投入,都不太可能持续成功。遗憾的是,我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咨询企业开始走上“赚快钱”的不归路。有时,咨询学子们也是受害者,他们并非不想学习和研发,而是公司的制度没有激励他们如此,有些公司甚至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 前两年,我的一个咨询精英朋友突然对咨询行业失去了兴趣并离职。朋友是个有节操的人,他认为自己做出的一套套方案不能解决客户问题,失去了价值感。但几个月后,他又到了另外一家咨询公司。我不解,他解释道:“我终于找到一家愿意做事的公司了!”我笑问:“你怎么知道人家喊的不是口号?”他正色道:“你见过哪个忽悠的公司养了60%的研发人员吗?”我释然——还是有人看清了门道,愿意赌行业的未来呀!


       中国现在的咨询业处于萌芽期后的发展期。行业进入者数量众多,行业标准未能确立,市场上信息极度不对称,出现了精英与骗子共同竞争的局面。这是产业生命周期演进的必然阶段。但咨询界应该认识到,产业的成熟期迟早都会到来。现在,局部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后,整体市场信息一旦(接近)完全对称,“优质标准”必将统一市场,骗子自然将被驱逐。


      咨询精英们应该明白,只有树立“做事业”而非“赚快钱”的理念,放下傲慢与偏见,以更加谦卑与开放的态度向学术界和实践界取经,投入大力气进行本土化模型的研发,才能为行业正本清源!

查找微信公众号“人力资源云转型”,或查找“hrm-yun”,或扫描下二维码进行关注,即可了解穆胜博士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的新锐解读


路过

鸡蛋
9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