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62
高岚,84届四中高中毕业生。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硕士。联想集团新兴市场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曾任瑞士诺华中国总部人力资源总监、英国石油亚太区天然气事业部人力资源副总裁、法国汤姆逊亚太区人力资源副总裁。
《再别康桥》送她到剑桥
一首《再别康桥》,把高岚送进了美丽的康河边的剑桥大学。
徐志摩,是高岚初中时最崇拜的诗人,他的许多诗高岚都能够背诵,尤其是《再别康桥》,到今天还能背得很流利。对于康桥(即剑桥,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徐志摩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使高岚对剑桥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一种由衷的向往。
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当高岚得到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早已心仪的剑桥大学。
说来也巧,当高岚在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工作的时候,英国使馆出于一种文化交流的考虑,让国家各大部和各大企业推荐留学生到英国留学,由英国提供奖学金,但要经过近乎苛刻的考试。
高岚被单位推荐去参加考试,但没有时间准备,连一天的准备时间都没有,幸亏是从四中毕业出来的,英语底子好。英国大使馆进行的雅思考试考的更多的是语言能力,不是应试技巧。各个单位推荐参加考试的1500多人,录取了20人。国家环保总局一共推荐了3个人,只有高岚被录取了。
考上了奖学金,还要再申请学校。对高岚来说,当然是剑桥,只能是剑桥。结果,拿到剑桥大学录取通知的,只有高岚一人,而且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份。
对于高岚来说,两年的英国留学生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的高岚已经有了一个两岁多的女儿,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朝夕相处的丈夫,离开嗷嗷待哺的小女儿……需要多大的决心啊!在机场,高岚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手拉着行李,眼望着送别的亲人,一股难分难舍的滋味涌上了心头,真想哪儿也不去了,抱着小女儿扭头回家吧……
英国的学习不那么轻松,完全是一种高岚所没有经历过的模式,没有教科书,没有固定课程,没有固定的导师,没有课表。社会经济学、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各种各样的课程都是老师作个报告,后面跟着一张有着一二十本书名的长长的书单,不要说看不过来,就是借也借不全呀,只能借着什么念什么。考试也无从复习。每个季度和期中、期末都要写论文,写什么,怎么写,都没有人管你,全由你自己去考虑去吧。
高岚感觉像被人抛到了大海里,凭自己本事游吧,游回来就活下来了,游不回来就pass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摸黑也要走到底,留给她的选择只有一条———坚持!减少睡眠时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拼命地读书;不去追求和中国人在一起的舒服、自在,尽量和英国人交朋友,了解英国的文化;为了省下钱听听女儿的声音,买最便宜的食物自己做饭……
经过两年的磨炼,高岚发现了自己,哇,原来自己能游这么远啊!剑桥大学的M.PHIL.是“授之以渔”啊!自己在这里不仅提高了英文水平,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离别康桥,高岚背着沉甸甸的收获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与“人”结缘
高岚与“人”有缘。
在北京四中上了6年学,她当了6年的干部。当学生干部,做的就是人的工作,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她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四中,高岚从班干部做起,一直做到了校团委委员。四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式,都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在这里学会了怎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了怎么做人的管理工作,后来到了南开大学,她都没有参加竞选,却被选上了学生会副主席。
学生时期的高岚,冰清玉洁,漂亮而文静的外表下有着一份稳重和踏实。
高岚的特点是不轻狂,没有野心,实实在在地做事。她觉得自己就是得益于认真做事,做起事来不分分内分外,一定要做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她认为,每件事情都做好,机会就会来的。
当然,学生时代的高岚,从来没有想过她以后会走上人力资源副总裁的道路。
高岚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环境监测总站,做研究工作,她负责和参与的环境标准样品研制等项目,填补了空白,曾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环保绿色行银奖等多种奖项。
有一次,世界银行的官员来考察,但所带的翻译不懂业务,而懂业务的人员又不精通英语。在这个火头上,既懂业务又精通英语的高岚被挖掘了出来,她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受到了外国专家的赞扬。后来她被调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工作,逐渐从纯研究转成项目管理。
不管是在哪儿,都离不开“人力资源”这4个字。高岚真是和人的工作有缘。在高岚的理解中,做人力资源工作就是要帮助组织发挥人的最大作用,以实现业务目标。而这正是她的长项,所以她做起人力资源工作来得心应手。
她的这一潜质,最先是被她在诺华公司的老板发现的。
瑞士诺华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制药公司,高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正在招总裁助理,这个职位需要有多年外企经验,高岚没有,但她以她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以及面试时所显示出的能力被诺华公司破格录取。
高岚进入诺华公司后不久,她的老板———诺华的中国区总裁跟她谈话,表示对她的工作很满意,同时问她:“你以后想做什么?你长远的职业规划是什么?”高岚当时还不懂“职业规划”的意思,就回答说自己要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中国区总裁对她讲,“职业规划”就是未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要有个计划。他建议她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认为她有这方面的潜质,比如她很关心员工,大家都愿意跟她沟通,她对人的判断也很客观等。但是高岚当时把“人力资源”和国内机构里的人事工作等同起来,觉得那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生活可不是她想要的。中国区总裁解释说,你理解得不对,企业的资源无非两种,一是钱,一是人,人力资源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但不是从“管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发展人的角度出发。总裁说,中国现在很缺乏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认为高岚可以试一下。高岚从此开始参与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接触后,高岚恍然大悟:唔,这叫人力资源呀!对这工作,有兴趣!
高岚开始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利用业余时间上管理学院学习。
1998年9月份,中国区总裁派她到瑞士的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轮流在各个部门先后学习、实践了薪酬、培训、外籍员工管理、MBA招聘等工作。回到国内后,被任命为人力资源总监,真正走上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高位。
人力资源副总裁之路
高岚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工作应该说是从诺华的中国区总裁派她到瑞士总部工作开始的。高岚觉得这是她工作上最难的一段时间:被扔到一个部门,派给你工作,至于怎么做,你自己拿主意吧!这就得全靠她过去的工作经验、她的悟性、她的学习能力去应付,一个部门做三四个月,去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懂,似乎是人家的累赘,于是她不懂就问,向所有的人学,包括职位比她低的人,临走的时候大家都舍不得她离开,这就是高岚特有的魅力。正因为艰难,正因为她付出了很多,所以她得到的也就比别人丰富,这为她以后的人力资源工作打下了基础,使她在后来的工作中能熟悉和胜任人力资源每个部分的具体工作。
高岚担任了人力资源总监,职位很高。她觉得自己太年轻,才30多岁啊,阅历不够,所以不辞辛苦,努力地去学习,了解中国的法律、政策,而且大事小事都自己动手去做,哪个人不在,她就自己顶上,她觉得只有每件工作都亲自做过,才能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以后管理起来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高岚刚上任时,由于上海有个诺华合资公司的HR经理职位空缺了很长时间,她往来于北京上海两地,在招聘HR经理的同时,自己承担起了这个合资公司的HR经理的职责,完成了这个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预算以及薪酬福利体系建立。像这样,任何一个业务单元的HR出现了空缺,或者出现了HR方面的问题,高岚都会给予指导或帮助工作。
做人力资源工作,责任重大,既要面对高管,给他们反馈意见,给他们提出建议,也要面对员工,不管是升职还是裁员,都关系到员工的前途。
高岚曾经遇到了这样一位总裁,是个美国人,下属都怕他,因为他脾气特别大。有一次,财务上有了点问题,但是怕这位总裁,不敢跟他说,而找到了高岚求援。高岚对这位总裁把情况一说,果然这位脾气大的美国人就蹦了起来:“这么严重的事,他们为什么不跟我说?”
高岚不急不恼:“你想知道事实真相吗?”
看总裁不吭气了,高岚继续和风细雨地劝导:“就你这么着急的样子,人家怎么敢说?你还记得吗?上次的一个业务部的经理,一个温尔文雅的博士,跟你说事情,你居然说人家愚蠢,人家现在什么都不敢说了。”
高岚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语打动了这位总裁,不由得当时就对高岚说:“高岚,以后开会你坐我旁边,我再这样发脾气,你就踢我一下。”从此,这位总裁像变了一个人,能与大家沟通,融洽相处。
对员工,高岚给予更多的关心。优秀的要奖励,该升职的要升职。她不是单纯地使用,而是为员工做长远的考虑,员工哪方面是强项,哪方面是弱项,下一步如何发展才能使员工为今后储备更多的能力。高岚认为,领导应该学会如何去激励员工,提升其自身能力。
经济不景气,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的员工,也得裁员,情感上总是过意不去,但是公司的决定还得执行。高岚觉得人性化管理很重要。被裁员的员工,公司都会遵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但有一次,一位员工只在公司工作了两年就面临被裁员,又正赶上他太太重病,真是雪上加霜。高岚就想办法给他争取医疗救助,并且组织募捐,尽量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6年诺华公司的历练,使高岚除了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实战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之外,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系统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深入掌握了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先进理念。
从BP公司到汤姆逊公司到联想集团
经过3个月的严谨面试,高岚成为了BP公司亚太区天然气事业部的人力资源副总裁。
BP公司跟诺华公司是完全不同的行业,BP公司由前英国石油(BritishPetroleum)、阿莫科(Amoco)、阿科(Arco)和嘉实多(Castrol)4家公司为主重组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主要业务包括油气勘探和生产、炼油、营销及石油化工、天然气、发电及可再生能源等。
对于高岚来说,进入BP,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进一步施展自己才能的过程。
高岚发现,BP决策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小问题,在以前的公司,得到自己的经理同意就可以了,可是在BP却要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大家都没意见了,才能定下来。原来,BP所在行业的业务周期长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它的决策一定要慎重。在BP工作的几年里,高岚的各方面的专业能力更加深入了,企业的人才战略规划能力更加提高了。
高岚建立的接班人计划模型,和亚太区的领导力开发项目相结合,为天然气业务部的关键人才建立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她领导完成了人力资源组织分析和构架的项目。在日常的工作中,她带领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一起,经常对HR流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业务部门的人才管理和发展。
在BP公司任职3年后,高岚加盟法国汤姆逊公司,担任亚太区人力资源副总裁。
汤姆逊公司成立于1879年,从做无线电开始,后来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电视机制造企业,在欧洲电视机市场上占有绝大多数份额。从2001年开始,汤姆逊公司的高层重新进行了战略分析,进行了公司整体的改组和并购。汤姆逊既有悠久的传统,又勃发着新的生机。
高岚上任后,先在法国总部以及亚太区各个国家作了深入的调研,给老板写了一份如何搭建亚太区人力资源架构的建议书。当时汤姆逊设在北京的研发中心也是亚洲区的技术研发中心,高岚建议把北京的HR团队和亚太区的HR团队融合在一起,分成薪酬、招聘、发展和培训3大部门,每个部门的职责既负责北京又负责亚太地区,成员担负着职能和业务两方面的工作,既是HR专家,也是HR经理。这样,既精简了队伍,也有利于团队成员的成长。
高岚逐渐将HR带入正常运作轨道后,她便开始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转移到考虑战略层面的问题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了领导力培养体系、完善了亚太区的人才评估系统,建立起了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经过从诺华到BP,从BP到汤姆逊,高岚的人力资源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业界的精英,吸引了联想集团。而联想集团领导者进取、实干的精神,也吸引了高岚这个想干实事的人。成为联想集团新兴市场人力资源副总裁,对于高岚来说,是一个事业的新起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
走上副总裁高位的高岚,依然是那么漂亮,那么文静,只是多了几分成熟,几分领导者的魅力。
高岚从来没有高人一等的表现,她善于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高岚处处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对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高岚觉得她从父亲那里得到了很多。父亲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的人,但受了家庭出身的影响,没有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可他非常乐观,从不埋怨。他能正面地去看问题,即使是负面的事情也能从正面去理解。当时父亲的工资较高,常常接济亲友,而且施恩不图报。他和高岚的母亲一起帮助、培养了很多亲戚、朋友的孩子上学,这也许就是高岚后来喜欢上人力资源工作的潜在原因。
高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非常注意选择老板。她说:“在老板面试我的时候,我也在面试他。”她的几任老板都很优秀,她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她的第一任老板诺华公司的中国区总裁是个英国人,他指引高岚走上了人力资源之路;他极具人格魅力,在做人和做事上都给了高岚很大的影响。
这位总裁的基本观念是:诚实守信,关心别人,做起事情来就有一半胜算。他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不管对方身份地位,对高管、经理、司机、打扫卫生的,都一样地谦逊有礼。他曾说:“你对司机像对家人一样,他反过来也会像对家人一样对待你。”他不光是要下属做事,而且要帮助下属发展,大家都愿意和他共事。
BP的老板是美国人,他教会了高岚什么叫“战略思考”。高岚本来是个执行力强的人,经常会很快进入细节,这位总裁在高岚交给他方案时,他从来不先看方案本身,而是先问她这个方案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考虑过其他的办法……
高岚工作非常忙,这是可以想象的,但她懂得,除了工作职责外,还有母亲的职责,还有妻子的职责,还有为人子女的职责。只要有一点时间,她就争取和家人在一起。
对于女儿,她一直平等相待,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女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教她学会如何处理事情。女儿5岁时,高岚就教她计划自己的周末生活,让她自己去做决定,告诉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承担责任。她在女儿身上花的时间并不多,却非常成功。女儿什么课外班都没上过,却成绩优秀,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全国十佳。女儿很像高岚,很独立,很有分析能力,心态平和,乐于助人。女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申奥期间做了许多工作,给中央电视台的申奥宣传片配音,宣读申奥宣言等等。女儿还有一样让高岚感到自豪的地方,就是女儿有音乐天赋,她所在的合唱团到德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得了一块金牌,一块银牌,而女儿是这支合唱队伍的领唱!
女儿是高岚的骄傲
女儿现在也是高岚学习的对象。一次,和女儿一起吃麦当劳,餐桌上的一张垫纸,也引起了母女俩的一番“专业”的讨论。这张垫纸左边是一位男士的照片,右边是一段说明文字,介绍这位男士做了15年的销售,现在做到了北方区的销售副总经理。做人力资源的高岚,当然会关注这份广告,她说:“这广告有意思。”没想到女儿的话让她大吃一惊:“你觉得这广告好吗?这广告怎么能说明麦当劳给人提供发展的机会?麦当劳有几万员工,才有一个人做到这个位置,而这个人15年里做的都是销售,他能有什么整体业务的眼光?”天哪,女儿才16岁,居然有这样独到的见解!这引起做人力资源的高岚的思考,90后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从四中毕业已经26年了,高岚一直在继续着她的学习,这种学习的精神,使得她在人力资源的大路上不断地跨越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夏培卓(四中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