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原创] 新闻点评------近半数大学生求职看好通关系托熟人 [打印本页]

作者: 上海凯沃    时间: 2007-4-19 18:11
标题: [原创] 新闻点评------近半数大学生求职看好通关系托熟人
近半数大学生求职看好通关系托熟人 重庆晚报 4月12日,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共同推出的“2007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有了结果:四成多的大学生表示“难找到满意工作”,而近半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渠道是“托关系靠熟人”。 工作要托熟人关系 此次活动对重庆市1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在受调查的学生中,47.17%的学生参加多次面试仍没能找到工作。 调查中,44.82%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渠道是“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而通过就业服务机构寻找就业岗位的为32.05%。 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石智勇认为,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尚未充分有效地利用人才交流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平台,他们还没有真正融入到职场竞争中去尝试和适应新的就业模式。 首选机关事业单位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单位依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外资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各占44.52%、21.9%、15.28%。而愿意到民营、私营企业就业的总共占6.98%。此外,有11.32%的大学生希望自主创业。 石智勇认为,一味追求稳定、追求大企业的观念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我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未能有效转变,不少人仍然存在“宁到大企外企做职员,不到中企小企做骨干”的想法。 求职看重提供社保 调查数据显示,“个人发展机会”是大学生求职优先考虑的因素,占到54.09%;其次是“薪酬及福利”,约占21.15%;而单位性质、地域、家庭期望等都考虑较少。 就“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而言,大学生最看重的是社会保险及公积金,占41.28%;其次是奖金和津贴、员工培训、节假日、劳动保护、加班工资。 石智勇表示,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就业心态趋于平和,不再一味追求高薪。随着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单位是否提供“五险一金”。 -----------------------------------------------------------------------------------------------------------------------------------------------------
作者: 上海凯沃    时间: 2007-4-19 18:11
标题: RE:[原创] 新闻点评------近半数大学生求职看好通关系托
点评: 点评者本人的意见是,如果新闻的数据属实,那说明大部分学生在求职中缺乏主见。 曾经听过一句话:“中国人做生意,不靠关系靠什么?”,这句话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特色。做生意都该如此,何况求职乎?因此,从求职方法的层面来说,这种现象无可厚非,事实上也不可避免。本人在首次求职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经历。包括“首选事业单位”、“求职看重社保”等现象,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以上现象背后,似乎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反映的是——“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注意,在工作的前面有“满意的”这个形容词。因此,事实上我们在探讨的重点,应当是——“什么是大学生满意的工作”? 从新闻提供的资料来看,大学生最满意的工作有三个条件:一是机关事业、大企外企;二是良好的薪酬福利待遇;三是有个人发展机会。其背后所代表的主要价值观是:稳定、收入保障和前途。这三个价值观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恰恰就是这三个价值观,体现了大学生在求职中缺乏主见。在“用心良苦”的父母或者老师的教导之下,盲目的走在求职之路上。 为什么呢?就讨论下“稳定”吧。 什么是稳定?事实上针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了机关事业单位、大企外企(54.09%),这个就存在着问题。实际上反省一下,以上单位就真的稳定么? 10年前的国营企业稳定吧,后来呢?这不,都下岗再就业、四零五零、成弱势群体了。因此,先不谈“稳定”是否对于每个人都这么重要,大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大企外企”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情况下,这个理念是大人灌输给他们的。 同理,收入保障和前途这两个概念也是这么被灌输进去的,无法理解的是,“五金一险”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对于应届毕业生除了医疗和工伤可以勉强搭上边以外,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最少是3~5年才会用到,而失业保险一个月才能拿几个钱?关注养老保险就更离谱了,那玩意你40年以后才会用到,才20多岁就较上劲,天知道40年后政策会怎么变?当然,如果从法律角度来说,某种方面可以评估一个单位在人事管理上的正规程度。但真有必要重视到如此程度吗(41.28%)?这里其实还反映了一个问题,这些事实体现的潜在观念是——你将在某个单位里待非常长一段时间。而这个观念显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谈到个人发展机会,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其迷茫,不信你问问他们三年后希望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他们的回答要么非常空泛,不能具体化,或者干脆就是“升官发财”的那老一套。这个观念怎么来的,也就十分值得怀疑。 导致上面新闻中发生的情况有三大原因,分析如下: 1、 教育制度所导致的思维惯性 中国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面,也就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方式。这种理念也许在中小学不会导致什么大问题,但可悲的是在高中和大学里也是这样。导致的结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们习惯于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意见和教诲,因为十几年的学习经历告诉他,这么做的确是有好处的(比如考上大学)。 于是,在求职这个关键的角色转换中,他们也出于这种思维习惯去寻求“灌输来的知识”,加上父母和老师出于“爱心”所提供的建议,结果不知不觉成了别人思想的复制品。发生新闻中的现象也就很正常了。 这里要提醒各位大学生,实质上,学校中的老师未必经历过真正的就业竞争,他们和你们一样同处象牙塔中,对职场的了解也是有限的。而父母的意见也大部分出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世界已经变了,并且将变化得越来越快,过去的成功经验未必行之有效。你们要学会独立的观察世界,并且独立的思考问题。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你们要学会选择,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另外也要提醒各位老师和父母,你们给出的建议的确是出于好意,但是,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根据“职业规划”的理念(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正确的方法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启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同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另外,“让他们学会思考”比“告诉他们如何做”要有效的多)
作者: 上海凯沃    时间: 2007-4-19 18:12
标题: RE:[原创] 新闻点评------近半数大学生求职看好通关系托
2、 父母出于“爱心”的关怀,实质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伟大的,这一点在中国的父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孩子生下来到大学毕业,父母们一直是处于担心中的。生怕孩子吃亏,生怕孩子受委屈,生怕孩子犯错误。于是,帮着孩子选学校,帮着孩子选专业,帮着孩子找工作(点评者看过太多父母跑人才市场代子(女)求职的事情) 尤其在儿女找工作的时候,父母的担心达到了一个高潮,就像投资了20余年的股票终于到了收益期,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经验教训,人生经历全盘灌输给孩子,这个行业不好,那个工作没前途,那个公司不稳定。。。。。。。。等等等等,真不知道是谁在找工作。更有甚者,动员全家老小的社会关系甚至经济实力,找关系跑路子,恨不得连面试都不需要,直接把孩子安插到位。因此出现新闻中通过关系找工作的高比例也就很正常了(44.82%)。点评者本人曾经遇到过,一个家长把孩子找不到合适工作归咎于家长自己没有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这么做真的对吗? 这里要提醒家长们,你们出于“爱心”的建议和干预,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你们帮着他们做选择,帮着他们找工作,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懒得去思考,懒得学会去做选择,懒得去参与竞争”(你们出马不就行了吗?)。点评者想在这里问问各位家长,你们还能帮他们多少年?你们真的认为自己的意见就一定对吗?你们真的觉得自己为孩子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孩子自己想走的吗?从一个极端的情况去想,有一天你们驾鹤西归,你的孩子将面临什么状况?地狱之路由善意铺就。 保护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教会他保护自己。 帮助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教会他帮助自己。 父母可以动用关系帮孩子找到工作,这本身没有错,但应当考虑一下动用的时机。想想看,你的孩子才多大?受点磨练不好吗?难道说求职不是一个锻炼人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吗? 同时也要提醒各位能靠关系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们,你们暂时不需要参加就业竞争,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始终是个竞争的社会,你躲不了一辈子。 3、 大学生就业辅导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就业辅导近两年逐步开始受到重视,但从现状来说,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导致大学生处于极度的迷茫当中。 首先:辅导理念的落后 现在大学生就业辅导的理念存在“过度单一”以及“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一味的要求“先就业再择业”,就是个典型。从方法上来看,也就是开几堂“就业指导讲座”,内容相对单一。 事实上这也不能怪高校,国家在大学生就业率问题上下了死命令,而对于高校而言,这是“老干部遇到新问题”,辅导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很迷茫(大多数老师的工作经历非常的“干净清白”),事实上他们也真是拿不出什么新思路新办法。无奈之下,只能“只管数量不管质量”,而就业指导讲座也有点“形式主义”的味道。因此这个“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成了没有办法中的办法。结果当然是学校就业指标上没有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就算工作了还是“找不着北”,都不知道读4年书有什么用。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一个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在工作中的状态可想而知,因此大学生不受企业青睐也就顺理成章了。当学校把学生推向社会,期望企业来完成这个“从学生到职业者”这个转换,这是一厢情愿。企业不是搞社会福利的,没有义务为此买单。 其次:专业性人才的缺乏 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专业性术语称之为“职业生涯规划”。从事大学生就业辅导的人才,现在主要是大学中的辅导老师,但从辅导老师的经历来看,大多是学校毕业就留校的学生。从专业层面上,大多未经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业性训练和指导。从经验层面上,大多未经过职场的磨砺,对社会的了解有限。 而社会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刚刚兴起,拥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也就是“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职业规划师(CCDM)”等不多的几个认证资格,因此拥有实际职业经验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规划师”数量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的需要。 点评者个人认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高校应当有更多的责任感和务实精神。在职业指导的人力资源方面,高校应当做更多的培养和积累。在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方法上,应当更多的加强和社会企业之间的互动。 以上点评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全球职业规划师 周自海 http://www.careerpower.cn/bbs/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