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3-1
- 注册时间
- 2007-2-7
- 威望
- 0
- 金钱
- 27
- 贡献
- 0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27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
- 主题
- 3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7-2-7
- 最后登录
- 2010-3-1
- 积分
- 27
- 精华
- 0
- 主题
- 3
- 帖子
- 5
|
从11月到现在,一直在围绕校园招聘和大学计划忙活,忙活到08年到来之前,就已经基本把整个08年排满了。
在学校绕了几圈以后,回头来想应届毕业生们期望与企业交流的问题,发现其实很简单。在出发招聘前,我们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包括学历、学校排名、行业、地区、重点企业等因素在内,考虑这些因素与薪酬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内部毕业生的薪酬与其反映出来的素质、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毕业生选择企业的标准调查。
在各行业的重点企业中,我们发现,各企业之间的薪酬差异非常巨大,有的企业刚刚上市,或者刚刚得到一笔风投,于是拿出大笔资金做毕业生招聘。
我们今年的路数与某些黑马基本一致,不过出发的晚了一点,11月中旬到达各实验室的时候,兵马已经所剩无几,不过收获也比往年好了很多,管理类、技术类招收到的也足够满足明年的需求。而从这一步开始的大学计划,也将为将来的人才储备和校企技术合作打下基础。当我们希望用对我们自身来说已算是比较大的金额来开展大学计划时,我们发现,虽然行业中我们是首家这样做的,但在某些行业已经蔚然成风,当我查到TI(德州仪器)公司花费1200万美金在全球7所高校开展大学计划时,着实的五体投地。什么叫财主啊,财主就是可以设立企业研究室,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拿诺贝尔奖(比如超导)。
显而易见,投资巨大的大学计划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财力能够开展的。在11月我只身前往三所学校的时候,心里是没有太大把握的,除了对手不多以外(或者说悬殊太大),本人各种人品和小宇宙也一如既往地在该爆发的时候爆发出来,几个实验室都谈的不错。与学生的面谈主要是我们之前的调研帮了忙,给了我比较正确的方向指导。“培训发展机会”、“知名度及影响力”、“企业发展前景”、“用人理念”、“晋升空间”、“薪酬”,这些问题肯定是学生首选的问题,所以这些是一定要谈的。很多企业做宣讲会,说了半天不知道在说什么,就像很多人跑去谈判,谈了半天都不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想要什么,这里面用的其实是一个技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早已成为各企业肉搏战场的校园宣讲会上,对于不同的企业,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往年的招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我们公司就要特别针对我们所在的并不知名的城市做介绍,对我们所在的国内并不成熟的行业作介绍。正是因为太多企业不了解学生,把宣讲当过场,你才会看到在外界传闻学生越来越找不到工作时,依然有大把看似大公司好企业的公司宣讲会无人问津。事实是,重点院校你抢不到,普通院校你又不愿要。如果你真想要某些学校的学生,还是早点起床做足功课比较恰当。
说了半天,其实我今天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当企业了解学生之后,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了解企业,不只学生,所有想跳槽的人们都应该学会从本质上了解企业。究竟我们在选择劳动关系的甲方时,真正选择的是什么?
行业?IT?金融?地产?电子?学校或者企业教给你多少行业知识?你能否判断哪个行业有前途?哪个行业适合自己?所有制性质?外资?中资?国有?民营?资本来源的不同,产权所有者的不同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什么不同的机遇和资源?你能否理解?企业规模?1千人?1万人?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上没上市对你来说有何利弊?大型企业里你会不会是一滴水珠?中小型企业里你会不会是一粒金子?没上市的能不能等到上市分点原始股?上了市的能不能搞点内部股分点红?
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能想明白这些,估计也是人精了。人精们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行业,因为后期的跳槽,跟第一个行业很有关系,某些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的hr比较保守,部分岗位只愿意吸纳有行业背景的人,岗位越高越是如此;然后考虑企业性质,在外企工作的,是一个圈子,在港资台资的,是一个圈子,想要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都会有较大的难度,无论是入圈门槛还是后期生存压力。其次是企业规模,即使最优秀的学生,无论实验室骨干还是学生会主席,交流中,都问企业规模和企业发展前景,而大部分企业的官方语言都是“发展壮大中”,不知道几个人知道其中不同的含义。
而这其中的含义才是择业最关键的要素,行业和圈子再好再坏你都有口饭吃,你也不能每天关心每夜惦记,对你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每天折磨你,烦恼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企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我的朋友和我的同事,以及我所见到的应届毕业生,无论是在什么性质的什么规模的企业工作,包括跨国公司、大型国有、大型民营,很少见到有人不抱怨的,忍耐程度长则3年,短则1年。实际上,一个人在一个企业所有的不痛快,都来自于个人需求与企业供给的不匹配,有些不匹配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的,最根本的,是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消除的。
这种阶段性大体上是这样体现的:
第一阶段,在企业成立初期,通过创造成长,提供大量机会;
第二阶段,在企业度过刚成立的危机期后,开始进入控制期,通过集权成长,在最高权力周围的机会较多,利益也最多;
第三阶段,在企业开始成熟,规模初具时,进入分权阶段,通过各部门的自主管理成长,提供出大量的机会,如果你恰巧碰到一个优秀的主管;
第四阶段,在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过度分权便导致了效率下降,官僚体系形成,作风腐朽,酝酿出变革需求,这时候进去,难说机会,更多的可能是危机,要不完蛋,要不改革新生(比如行业中经常提到的通用组织结构调整之案例);
第五阶段,在企业改革成功,规模大而成熟,官僚作风被打破,无论各部门之间还是劳资双方,都开始进入协作合作阶段,这时候进入,也难说机会,只能说比较舒服。
而结构性矛盾就来自企业所处的阶段给不同的部门带来了不同的利益,在重视程度和利润创造上的不同会导致机会的不均等。
当然以上划分并不能把所有企业的形态划分清楚,因为较多企业都会出现多个阶段并存的现象,当然是因为企业最高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变革,所有的变革都是自然发生而未形成规模。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以上分析中看出一些端倪,比较适合能忍耐,能突破,有智慧,有能力,成就感需求旺盛的年轻人的,是第一阶段、第三阶段的企业;比较适合有能力,成就感需求不高的年轻人的,是第五阶段的企业,成就感需求不高指的不是平庸者,因为平庸者进入不了第五类企业,他们往往资源丰富,对人才的要求也苛刻,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需要发明创造的工作,只要你能够读懂他们提供的最完美的工作手册就万事大吉;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是企业最紧张和最危险的阶段,就好像有个经典的笑话,有人好不容易从联想跳槽到IBM,终于可以“骄傲地”对他人说“我是IBMer了!”,结果没多久被联想收购过来,又变成Lenovoer了。充分说明此人不了解当时的中资的联想也许处于第三阶段或者“后”第五阶段,快速的膨胀使它酝酿出大量的机会,也不了解当时外资的IBM PC部,也许它正处于第四阶段。
几年前进入某跨国大型公司的朋友,可以在培训后马上接手上百万的项目,树立品牌形象;两年前进入该公司相同岗位的朋友,却只能做内部管理改善,守着精神家园,发现周围的人都不如自己,于是郁闷地跳槽出去,只不过发现外面更郁闷于是又跳回来,郁闷的原因是企业理念不一样。
你是被灌输理念的,还是创造理念的,这些才是你一定要想清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