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失斧”时,什么时候开始“疑邻”的? [打印本页]

作者: xu qin    时间: 2008-1-29 00:14
标题: “失斧”时,什么时候开始“疑邻”的?
《失斧疑邻》是在给孩子讲成语故事时发现的。 + L! s8 q( R# O/ X( G* ^ 故事的梗概很简单: 2 Y6 H* [& c* v) {1 X 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孩子偷的,便暗中观察他的行动,怎么看都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像是偷他斧头的人,绝对错不了。当后来他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遗失的斧头,他再碰到邻居的孩子时,便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他斧头的人了。! ]; C) U/ G5 G4 [. X9 _. G 简单的故事让我陷入了思索: & o) o0 y2 a0 L9 d 1.他丢了斧子,凭什么就怀疑邻居的小孩 - T1 R2 c6 Z5 b0 c/ ? 2.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怀疑邻居小孩的?难道是从丢东西的那一刻起吗?& W9 m2 u/ B" C8 O 3.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有没有“失斧疑邻”过?如何去改变?
作者: ◇﹏尐龍℡    时间: 2008-1-30 16:31
标题: 回复:“失斧”时,什么时候开始“疑邻”的?
投机取个巧。 . F1 v4 j1 J3 g$ ]回答:1、没有“失斧疑邻”过,丢东西都怪自己不小心;2不用改变
作者: xu qin    时间: 2008-1-31 23:59
标题: 回复:“失斧”时,什么时候开始“疑邻”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做“失斧疑邻”的事情! ' i/ }9 ?7 J7 c' f+ T3 l2 w 举例,如果你和我一起去参加一个热闹的宴会,我们的视觉所收到的基本资料都相同,但是我们所留意的面孔却不尽相同。我们做了选择性的观察。然后我们会根据我们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假设性的。5 m% d( f; i+ t p+ e/ t) U 现在再回头来剖析“失斧疑邻”。同样的事情,而这个人却得出了“邻居家小孩偷了他家斧子”的假设性结论。当得出这个假设性结论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对与错,只有不停去验证。" l- h5 l/ Y, r. v) {' P 验证无非是两种情况, $ g( {! f8 Q+ U8 q 第一,如果这把斧子没有找到,那这个假设性结论没有办法得到验证的时候,这个人始终会认为这个孩子是小偷。1 a. ?8 P- W) |! n; ]- J 第二,现在斧子找到了,才发现原来他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8 i4 T1 T' p, ~& f 在他进行推理的时候,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自己以往经验,加以判断,从来就没有问过这个小孩子,“是否拿过他的斧子”。 7 _1 c) ^2 Q/ f; m+ K. [& C, W# B* y( Y: W% U4 ^. b7 o2 R0 z; F 譬如,你或许曾听过像“小张不关心他人”这类的话。想象小张是这样一个人:很少慷慨赞美人,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常不注视对方,然后问:“你说了什么?”有时候他打断别人的话。他从不参加办公室同事所开的派对,并在绩效检讨的时候表现出不太关心的态度。最后,从这些行为,同事都对小张下了一个结论:他不太关心他人。 ; u" k$ U& ~% \1 F3 X   发生在小张身上的这件事情,是因他的同事作了一些跳跃式的推论。他们以不关心他人这个论断,概括小张所有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开始把这个论断当作事实。没有人再询问小张是不是关心他人,它已成为一个既定事实。 % L. q2 S% E8 U6 Q5 h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推论。 ) O7 T4 W( R, d$ J 跳跃式的推论之所以会发生,是我们直接从观察转移到概括性的论断,未经检验。它有碍学习,因为它将假设当作事实,视为理所当然而不需再加以验证的定论。一旦小张的同事认定小张不关心他人是事实,当他真的做了不关心他人的事情,每个人都视为理所当然,当他做了与这个刻板印象不相符的事情,反而没有人注意。他不关心他人的普遍看法,造成人们对待他更加冷淡,他因此失去任何表现关心他人的机会。最后小张和同事们都陷入一个彼此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未经检验的假设在“更加确认”之后,很容易“弄假成真”。 : P9 D4 e7 C+ c: F% {8 v* b  你我也和小张的同事一般,往往直接从观察跳到概括性的定论。“小张在与别人交谈时不注视对方”是我们观察到的“原始资料”,“小张不关心别人说什么’“是一种概括性的推论,“小张是个不关心别人的人”则是更进一步概括性的推论,由于始终未加验证,推论竟成定论。如果同事向小张验证一下的话,他们可能发现,实际上小张是个非常关心别人的人,之所以会给人错误印象,可能是因为他有些从未告诉别人的听觉障碍,或者他非常内向害羞而不敢多注视别人。 E8 H8 e; A. O0 v+ I  跳跃式的推论也是企业常见的问题。例如公司的高阶管理者,往往因顾客不断施压要求更大的折扣,而相信“顾客购买产品时,考虑的是价格,服务品质不是一项重要因素”。当主要的竞争者逐渐进行服务品质的改善而拉走顾客时,也许有新进行销人员提醒上司投资在改善服务上,但他的请求很可能被委婉但坚定地否决了。资深领导者并未检验这位新进人员所提出的想法,因为原来根深蒂固的看法已成为一个“事实”。结果该公司在那儿眼睁睁地看着市场占有率渐渐下滑。 8 j$ c0 {! T" O: S b 作为HR ,在工作的时候,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亦要避免如此的假设性的结论,我们改变思维模式。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