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1-23
- 注册时间
- 2008-5-16
- 威望
- 1
- 金钱
- 15684
- 贡献
- 55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574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564
- 主题
- 512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8-5-16
- 最后登录
- 2011-11-23
- 积分
- 15740
- 精华
- 1
- 主题
- 512
- 帖子
- 1564
|
近日,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公布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表”显示,截至6月17日,有12家企业当初承诺的现金捐助尚未到位或未全部到位。这些企业共计承诺捐款2.3495亿元,截至6月17日到位2903.453万元。部分群众开始担心,一些企业的捐款承诺会不会流于口头?
2 A2 J( j- {) @) e& v. V+ l# x
) p+ H& V2 \' D; r* h) L 为救灾承诺捐款,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及时兑现承诺,则代表企业对社会的诚信。面对5·12汶川大地震为全国人民所带来的巨大伤痛,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所做出的捐款承诺都是严肃而沉重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表”中绝大部分公司、企业都如实兑现捐赠承诺,超过95%的捐款及时到账,不仅体现了各企业与灾区人民共患难的情谊,也说明了我国社会诚信度的提升。至于尚未及时、充分兑现承诺的12家外资企业,面对此时的公众质疑,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都应该及时现身,公布更加细化的捐款兑现情况、使用情况以及进一步捐款的计划。只要按照规划进一步履行捐赠承诺,也同样能够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和褒扬。如果有企业试图通过拖延等手段把剩余款项“蒙蔽”过去,它们将要面对的恐怕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口诛笔伐、广大网友的群攻这么简单,而是全国人民对其公司诚信度的全面质疑。慈善作为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一环,即使为自身利益计,也当充分考虑到社会的观感,重视每一个细节,否则好事最后也可能办成坏事。如果造成了承诺之后又想赖账的失败形象,所导致的声誉损失远非金钱和物资可以弥补。
# n0 L: w" F9 o, t$ e1 w/ O+ B n8 u, c% s' p5 U- F. E
人们的担心是有理由的。“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口头捐助承诺演变为“空头支票”的例子不胜枚举。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承诺向斯里兰卡提供超过4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款项的到位并未如当初承诺那般爽快。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不得不站出来,敦促捐助国先兑现10亿美元。2003年年底,伊朗发生大地震,国际社会承诺捐献10亿美元,最后兑现的却只有10%。在今年年初的雪灾赈灾中,湖北省民政厅赈灾接收办公室的统计显示:在雪灾中全省共接受捐款1.06亿元,实际到账7383万元。
" u5 }' X1 H6 a' w6 k) l" K! S2 `9 S
但话说回来,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在一定时间内也应给予这些企业以相对宽松的氛围。“自愿”是捐款的基本原则,企业为救灾承诺捐款,是慈善义举。况且,商务部在发布统计表的同时,对捐款未到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一些企业的捐赠要选择适当具体对象和捐赠渠道,企业所承诺的款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落实到位。同时,也存在部分企业的承诺捐赠完成后,未向有关部门通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网友不分青红皂白地对这些企业加以炮轰,给捐赠方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声誉损失。监督并不意味着步步紧逼。尊重对方的捐赠计划,是最基本的礼貌。同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合同法》及今年4月出台的《救灾捐赠管理办法》这些法律保障存在,人们大可不必过于忧心。) g& E2 `1 _. Y5 _
2 }$ g2 c0 n+ B9 p. p- v 口头承诺也是承诺,赈灾捐款定要言而有信。量力而为,捐钱或捐物,捐多或捐少,都将得到人民的感谢,赢得社会的尊重。笔者相信一些已成为众矢之的的企业不会认识不到这一点,它们的捐款承诺也不会沦为“空头支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