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哈佛的幸福课(转) [打印本页]

作者: 章鱼哥    时间: 2008-9-18 10:53
标题: 哈佛的幸福课(转)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 f7 o, _) n: ]) y: I[align=left]& D8 ]3 {$ k7 Y; U2 ]$ g4 s [font=宋体][size=10.5pt]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size][/font][/align]/ _, c: Y8 V9 t u+ J: } [align=left] 3 x( M; o, g% G1 n[font=宋体][size=10.5pt]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u]心理学[/u]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size][/font][/align] % g4 Z. L y9 D3 m2 [[align=left] ' u* N( D6 ?" x0 |+ J5 q R0 u( Q[font=宋体][size=10.5pt]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u]心理[/u]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size][/font][/align]# R4 N# q ~9 e7 c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size][/font][/align] " l v: m1 g0 w[align=center]( [- G3 H+ O8 j1 S7 ` [b][font=宋体]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font][/b][font=宋体][size=10.5pt][/size][/font][/align]: d- q6 f1 f ]8 I. C, N3 ?( N* |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size][/font][/align] 7 |% G& H/ Z; Z( c: v7 M& R4 Z[align=left] 4 I2 P' j" b, U4 R1 i5 n[font=宋体][size=10.5pt]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size][/font][/align]# s( S6 w1 \1 @' Y) m2 L: o, e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color=red]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color]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size][/font][/align] $ Y- Q, o, \% z* s/ P& F[align=left]9 y% G& k! U; M) U/ T [font=宋体][size=10.5pt]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u]学校[/u]面临[u]心理健康[/u]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size][/font][/align]5 O# C$ h' h) Z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size][/font][/align]+ ~$ _$ r( M5 Z2 P- ^$ D [align=left]+ U$ @3 j8 j) Y5 `4 W [font=宋体][size=10.5pt]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u]心理疾病[/u]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size][/font][/align]5 d% [5 x. ~6 U* D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u]心理医生[/u],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size][/font][/align]
作者: 章鱼哥    时间: 2008-9-18 10:54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1 U+ e; I. Y! t8 [: u h" H+ C' o$ V Q, @! e4 \! A! d 0 W0 e2 v& `& t4 B" Q4 x! R! N3 D: u# z6 `' b8 r1 y& w6 A3 O ( B. V$ d1 {3 y& X9 R: J2 A4 T- n, Q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6 P3 S- k- \; `; {& H , Z6 J1 X- {3 O 5 R$ \+ q. ^6 H( T + }6 |& Y. v4 s) M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 p! n' F* y( F+ C! y5 n % H; V- D0 j6 d4 d+ b/ f9 `/ p7 w2 p( n. M& n- q u 7 m6 d& p4 x: n, p+ K D \, R & ^+ R5 }) D ~# x8 J4 ~% j$ z, P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 h; Q1 E4 z# }' S' ^- v+ v6 r0 d5 H' u/ b* K# c' h0 I$ b : {" [7 o! ^( ]9 [1 N; w" \4 ^6 D ! S, K2 u/ P. i' _$ O J! V9 I/ a2 {5 P$ x$ l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8 A- e0 C6 U# _) `# N+ q 7 V; W6 l, p! r* }7 R! ` J( q k1 Q; }/ x* G3 z) E4 Y7 [ - w: i: n5 C" s: Z% O& c1 }% ]) O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3 O6 h5 M4 h0 ~& X& b& V: Z0 I# _1 |" @ # t& q4 y( _3 r, r+ b) o + Q% {, z' h) }4 T5 O! S1 I 2 L# @& c- w& W' ^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 [' w. G; I6 K3 O, {. J" M, T% s$ Q1 u2 [ * g, j \6 l7 C% y( _ # E9 z! \" i4 t! t# y 1 g( p( ~2 @) T. c: a; D$ B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 p: ^1 g' ^1 S- M- \2 H : v) B0 x/ E2 r, A 7 R0 Q5 Q1 B0 \1 h9 p" [ % B; C' ?" J: @3 W/ U$ {% C7 U0 C' ~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 @( q0 a; P, k( f* |. y ( I6 N! ?5 h i; \ 4 O; z6 u3 j3 a6 Z' _% H 4 r' L7 Z6 x2 _% y3 Y+ n+ `& @ i; c) P' `! h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 a& A! ~ C) f) D8 M 4 s9 l* H3 P3 c9 Q ) u4 x2 G& o# p1 w: _" {" k$ n & M" i, M5 t) ? W 6 A5 q1 P* m' I5 {( C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 f1 x6 d, e( ~4 H" F% [7 P9 V* b9 I/ m& W B" U* |0 y" R. I
作者: 章鱼哥    时间: 2008-9-18 11:00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6 Z4 N8 S- N, d. g. |4 b: z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 |/ S. y( C+ b, O9 N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 u+ x2 a, g' t: ^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 m r& B- h+ l( ~' q/ V. M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 ?& f' S. b' ?8 _# F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 {# J" i+ n7 P) J" B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1 O# U8 g+ H) R/ Q3 i- V) `. s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 m4 G, }. f" ]% O- |! [( I' R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 f# c% O' ]- \2 L7 o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 f& [( z: L' V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作者: 章鱼哥    时间: 2008-9-18 11:03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 L' \9 r1 z3 C$ P) w1 t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 u* G) Y# M& g* ]. h4 m7 ^( b9 d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 r- D; g0 _% O, m6 X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0 t5 ]0 F$ I Y4 N7 ]; s( F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 n7 y. d" j: u, ~% x$ c4 T4 }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8 P1 L6 y9 R/ b/ B) `- D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8 ]" ~( V4 y0 C s+ M1 |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 [2 V, A5 y A3 Z4 N/ p3 ?, y' p2 E6 \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 a c3 B" ~, |, u/ `9 c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 I, n: F3 \" s. U: M; W% U" f8 M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 ~& ~- ]& a: y' r7 G1 x& c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4 X' Y; p* d2 \/ d9 ?7 N
作者: 章鱼哥    时间: 2008-9-18 11:12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7 p; K9 S6 N9 T7 E8 f% X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 T) C5 u* V7 l7 o4 S. }5 m# |/ Z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 ?* C! ]4 q. g* J" r. I8 i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2 ^9 N- k2 L6 U; U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 i6 [* x( t7 B( p9 F% o+ X 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 w8 t6 W0 G; w9 y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 J! i9 l, x7 A* D2 e7 D3 ?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7 A j6 ?" x, Z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 O) v! z/ k) s! n, Q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 w* k2 _8 Q/ `0 ~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 ?; h Q& T( n/ P% i. B: s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a8 Y7 h( e# B: @: }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 |$ Y' X8 Y" O' F7 M- V* w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 Z- |0 u A( K8 i, s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 b* _6 C9 S5 m2 U; Z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 一只猫的故事    时间: 2008-9-18 14: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3479    时间: 2008-9-18 22:32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快乐建立在坦诚之上收获之中,是成功后的喜悦。 ; m& \" @6 O" H2 q/ O
作者: 明月心0    时间: 2008-9-22 14:06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很棒呀,大家都应该好好看看
作者: af0810    时间: 2008-9-28 14:47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汉堡的分类,经典!
作者: 坦然飞    时间: 2009-4-14 14:21
标题: 回复:哈佛的幸福课(转)
好长的贴- a7 d$ j" m$ I& }* L 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