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你是怎么样用人的?
[打印本页]
作者:
HR十年
时间:
2008-10-2 09:37
标题:
你是怎么样用人的?
[size=3]以下的用人方式你赞成哪种方式?请说出你的理由:[/size]
) |& F' }; m+ ]4 e' E+ P6 M5 x, z
[color=red][font=宋体][size=10.5pt][size=5][font=Helvetica]1. 用人[/font][b]不疑 疑人不用[/b][/size][/size][/font]
7 G- G; ]2 {! A8 F
[font=宋体][size=10.5pt][size=5][b]2.[/b][font=Helvetica]用人[/font][font=宋体][size=10.5pt][size=5][b]不疑 疑人用之[/b][/size][/size][/font][/size][/size][/font]
" i8 }! K; X4 C
[font=宋体][size=10.5pt][size=5][b]3.[/b][font=Helvetica]用人[/font][b]疑之 疑人不用[/b][/size][/size][/font]
% \" g$ w& z) a
[font=宋体][size=10.5pt][size=5][b]4.[/b][font=Helvetica]用人[/font][b]疑之 疑人用之[/b][/size][/size][/font][/color]
作者:
HR十年
时间:
2008-10-2 09:38
标题:
回复:你是怎么样用人的?
用人不疑和疑人不用这句古语已经讲了千百年。但只要你翻开历代的古籍,看看历朝的君皇,或数数近代历史的各国统治者,或看看各国各大企业成功的创始人,都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谎言。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是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 i" l2 Q5 e/ {, \; M6 K
4 w* N" ~ n6 @' E3 d
[color=red]疑人要用[/color],这是广开招纳人才大门之举,只要是有用之才,皆可以用。三国演义中甘宁曾在刘表部下黄祖处任职,黄祖以“宁乃劫江贼”而不重用,后甘宁投奔东吴,破黄祖而立大功;田丰为袁绍手下的谋士,由于袁绍听信谣言,疑而不用,还杀了他,最后招致大败。疑人,是主观的东西。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稍有怀疑就不用,那世间上还有什么人才可用?
, Y. D' @! z! O! s% {6 u" l {
& w" H* X$ f2 J) y" q
[color=red]用人要疑[/color],这是稳住企业大局、防微杜渐之举。一个企业对所用的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检查、监督,这一切,都是疑。这里的疑,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盯梢、暗查、跟踪之类的举措,而是针对各部门、各工种的不同,估计会出现什么问题,据此制定出一系列的相互制约的规章制度。比如一个企业的采购部门,领导应事先估计到其部门职员由于岗位的特殊性:拿回扣或报大数的可能会发生。就事先设立市场调查员,受企业领导直接管辖,并当众宣布其职能。以示有阳谋,无阴谋。“勿谓言之不预也”,让采购部的职员每人心中都清楚:有人在监督他们。只有秉公守法才不会犯错。同时,让采购人员每次采购回来的单据背后,都写上供货单位的电话或地址,更让市场调查员亦以顾客的身份到各处讨价还价,以摸清市场行情。
0 c: x8 p( g$ G8 u! N
; E+ m2 U6 M; b1 M7 ^
有了一整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哪类疑人不能用?如抱着千年古训不变,用人不疑和疑人不用,那所用之人最后必通通变成疑人了。
* E/ j) ?& u8 S0 ~( o; M% ^7 _' E6 l
; w: h# {4 ^+ E/ ]3 L
当然,世间的确也有个别忠心耿耿、不贪心、无邪念的人。但是,这类人毕竟是极少数。对这类人,我们要大力表扬、大力宣传。但切不可书生意气,以为宣传教育一番就天下太平,而忽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用人要疑之和疑人要用之,其掌握的关键在于制度。有了制度,企业就有了广阔的用人余地了。
作者:
8240820
时间:
2008-10-2 16:53
标题:
回复:你是怎么样用人的?
有道理,很受启发!
作者:
隔岸观火
时间:
2008-10-2 19:51
标题:
回复:你是怎么样用人的?
十年最近重磅出击啊,这个主题很有意思,大家都来讨论一下。
作者:
xu qin
时间:
2008-10-4 22:20
标题:
回复:你是怎么样用人的?
疑也罢,用也罢,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一定要做个备份,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 ?0 |! F1 p6 e
比如人才的第二梯队的建立!
0 c& U9 \; z8 i# w) P g& v. i: @
无论愿望多好,最终是要落实到“事”这个层面上,无论如何得把事情做好,为了“把事情做好”,一定要综合全局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 c: W+ Q9 T7 r6 B9 @- b$ N
当然,这是个人观点。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