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流行不景气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80后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此前他们被社会定义为:职场上的新人,社会上的菜鸟,理财上的白丁,花钱上的高手……
有一个年轻的小网友站出来说:"从小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道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的日子还是值得感恩的。"
还有一位女网友,突然从男朋友妈妈的口中得知,一起生活的这个男人已经失业两个月了,但是他却天天正常"上下班"。
", A4 n5 F/ _" u& h$ d& m; C% p8 B' M
最后这个女孩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也不跟男友说穿,从来不会做饭的她开始在网上研究菜谱,他们不出去吃了。这才是行动啊。新的一代人其实很正视现实,他们并* \ c* a8 A0 i x
没有自怨自艾下去。我查她以前的文字,那个女孩没有工作,每天在家睡觉、上网,原来就是这样的人。通过这次危机,她学会做人了。"
大裁员晴雨表
一
家著名招聘网站的首席运营官肖冰(化名),印证了他的一个判断:广告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他们都是一手托万家的企业,靠无数企业的市场费用来养活自己。当
企业看一看近两个月的收入状况,再研究一下2009年的增长预期,最容易控制的预算就是大幅砍削市场品牌推广的预算。"
当广告行业普遍挣扎求存的时候,经济寒冬就已来临。裁员、减薪也成了众多跨国公司乃至本土企业缩减开支、准备过冬的必选项。
去年11月初,一封名为"大裁员第一波"的邮件正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疯狂传播,共涉及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和116家国内中小型企业,令敏感的职场人士不寒而栗、人人自危。肖冰认为这份"黑名单"是信心崩溃的多米诺骨牌中一个典型的环节。
本网站在去年11月10日发起了"危机期间,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做下列的动作吗"的调查(参与调查),
得到千余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支持,参加调查的行业涉及了外贸、制造、房地产、IT、通讯、生物制药、石油化工、汽车、咨询、广告、旅游等,企业性质包括外
企、私营企业、国营企业等。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70%以上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实施了程度不一的"瘦身"行动,其中33.75%的企业采取了裁
员、减薪、降低福利等人力成本控制方式;23.64%的企业采取了重新规划人员配置、调整组织结构的方式,如取消招聘计划,内部人员合理调动等;
6.66%的企业采用了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另外,超过10.03%的企业虽然暂未采取"瘦身"行动,却也在紧练内功,做前期的热身准备。还有超过15%的" R. J$ h7 f' N/ `& u. M
企业尚未采取任何行动,一切正常运作。
肖冰认为:"外资背景的金融企业,受到的冲击是第一波。并非它们在中国的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多大冲击,以至于快到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著名的外资在华机构都出现大规模的裁员。而是它们的母公司正处于漩涡中心,全球计划发生变化,不得不在中国进行成本控制。
"从数据上看,比较明显的第二波是直接面向欧美的出口型企业,如外贸、制造业等。它们受到的冲击直接来自海外市场的需求严重萎缩,其中珠三角受到的影响比长三角更大。"
在
深圳关外的万达电子厂,来自于江西吉安的吴永霞,十几年来从一个打工妹,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企业也从十几人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了3000人的大厂。然而从
2008年下半年开始,来自欧美的订单便减少了一半。为节省开支,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人陆陆续续被辞退。"如果情况不好,还要裁人。他, i2 E- \' P( n8 Z+ f( n) v
们是多是来自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中专生,也有少量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继续呆在深圳,也很难再找到事情干。剩下的工人,也2 `8 X( M; ]9 C, p
是有单就做,没单就放假。因为制造业有一个两难:没有订单的时候,人员过剩;有订单的时候,招熟手又非常困难。所以得根据订单的情况非常灵活地去掌握。"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