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管理定律点评》第三编•决策 [打印本页]

作者: 异域游弋    时间: 2009-3-31 10:51
标题: 《管理定律点评》第三编•决策

调研 
     艾格尼斯定律 
  万物易进不易出。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W•P•艾格尼斯 
  点 评:没有超脱其外的本领,一旦深入其中便难以自拔。 
     特伯论断 
  在数字中找不到安全。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W•S•特伯 
  点 评:数字是死的,情况是活的。 
     奥巴特定律 
  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与具体的可靠的事实打交道。 
  提出者:加拿大管理学家S•奥巴特 
  点 评:一旦掌握了事实,事实便能替你作结论。 
     卡蒂埃定理 
  当你只有一个念头时,你那个念头也许是最危险的念头。 
  提出者:法国哲学家埃米尔•卡蒂埃 
点 评:如果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这条路往往是死胡同。 
     摩斯科定理  
  你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摩斯科 
  点 评:刨根得根,问底知底。 
     沃尔帕特定理 
  超凡的结论需要超凡的证据。 
  提出者:英国科学知识普及委员会前主席刘易斯•沃尔帕特 
  点 评:不踏在事实之上,任何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威斯考特定理 
  任何关系都不可能提供你的完整的自身体验所需的一切,许多重要的回答来自我们自己而非别人。 
  提出者:美国精神病学专家D•威斯考特 
  点 评:要尝出真味,须用自己的舌头。 
     电通原则 
  若无闻一知十的睿智与才能,即须发挥闻一知一的注意力与责任感。 
  提出者:日本电通公司 
  点 评:要有好悟性,须有好耐性。 
     反刍效应 
  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  
  点 评:事前多反思,事后不返工。 
     升化效应 
  固态(晶体)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 
  点 评:见识是常识的积累,经验乃经历的升华。 
预测 
     博尔斯定理 
  决心源于有眼力。 
  提出者:美国就业指导专家L•N•博尔斯 
  点 评:要有眼光,先开眼界;欲具胆略,先练胆识。 
     丁伯根定理 
  研究未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推测最有可能出现的未来,一种方式是讨论最值得期望的未来。 
  提出者:荷兰经济学家J•丁伯根 
  点 评:最有可能出现的,往往并非最值得期望的。 
     罗杰斯论断 
  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始终向前看。 
  提出者:美国IBM公司前总裁P•罗杰斯 
  点 评:只想随波逐流,难有理想彼岸 
     萨盖定律 
  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P•萨盖 
  点 评:若选错误参照,必无正确比较 
     科斯塔定理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现在创造未来。 
  提出者:美国未来学家阿瑟•L•科斯塔 
  点 评:现在是抓住现在者的现在,未来乃把握未来者的未来。 
     杰蒂斯原则 
  即使预测将来无法完全正确,但“远见”仍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 
  提出者:英国邓洛普公司总理L•杰蒂斯 
  点 评: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往往也经常碰到意外。 
     达马迪定理 
  一旦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就会使人欲罢不能地去追求。 
  提出者:美国发明家L•达马迪 
  点 评:愈知道能够达到,就愈想尽快达到。 
     儒佛尔定律 
  没有预测活动,就没有决策的自由。 
  提出者:法国未来学家H•儒佛尔 
  点 评:愈能知道有许多可能,就愈容易知道如何去选择最好的可能。 
     班德定理 
  不会辨别方向的海员找不到顺风的路。 
  提出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析和预测办公室主任热罗姆•班德  
  点 评:看风使舵舵稳,顺水行舟舟轻。 
     瑟罗定理 
  某种事情有可能发生并不等于定会发生。 
  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前院长、经济学教授莱斯特•瑟罗 
  点 评:消除变坏的可能,就会使变好的可能大增。     
目标 
     洛克定律 
  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埃得温•A•洛克 
  点 评: 
     ①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  
     ②过于拔高,最终往往连低水 
      平也难达到。 
     韦特莱法则 
  成功者所从事的工作,是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去做的。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D•韦特莱 
  点 评:  
    ①先有超人之想,后有惊人之举。 
    ②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响。 
     目标置换效应 
  对于工作如何完成的关切,致使渐渐地让方法、技巧、程序的问题占据了一个人的心思,反而忘了整个目标的追求。换言之,“工作如何完成”逐渐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没有”。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 
  点 评:手段再高明也不是目的。 
     汤普林定理 
  必须有一个目标要完成,才会集合个人成为一个集体去做事。 
  提出者:英国皇家女子空军指挥J•汤普林 
  点 评: 
  ①要定整体目标,须明共同利益。  
  ②组织目标愈能反映个人需求,个人需求愈能促进组织目标。 
     费斯法则 
  在拿到第二个以前,千万别扔掉第一个。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P•S•费斯 
  点 评:厚此薄彼,常顾此失彼;明小暗大,易因小失大。 
     吉格勒定理 
  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提出者:美国行为学家J•吉格勒 
  点 评:气魄大方可成大,起点高才能至高。 
     哈利法则 
  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标的最短途径。 
  提出者:英国军事家哈利 
  点 评:凡最容易去的地方,往往都不是你最想去的地方。 
     皮京顿定理 
  人们如果无法明白地了解到工作的准则和目标,他必然无法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信心,也无法全神贯注。 
  提出者:美国皮京顿兄弟公司总裁A•皮京顿 
  点 评:知道为什么,行动就会明确;明白靠什么,方法便能得当。 
     卢因定理 
  连续地过度地追求工作目标,可能有损于团体行动的内聚力和效率。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K•L•卢因 
  点 评:不善保养,必难保持。 
纳尔逊原则 
  永远别嫌小。 
  提出者:美国卡尔森公司首席执行官M•纳尔逊 
  点 评:为小不止于小,精细勿拘于细 
计划 
     饭田原则 
  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即在统筹考虑企业生死存亡的基础上,来考虑眼下应该如何行动。 
  提出者;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饭田忠雄 
  点 评:治本之策为善策,长久之计乃大计。 
     列文定理 
  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做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H•詹姆斯 
  点 评:事情不到最后一刻就不会完成。史密斯论断 
  一件事经过深思熟虑,结果却失败了,这并不可耻。 
  提出者:美国联邦快递创始人史密斯 
  点 评:只要你用心去想,就很少有想不到的地方。 
     脱节效应 
  原来联系着的事物失掉联系,或原来应该联系的事物没有联系。  
  点 评:一个环节出了毛病,整个链条都不结实。 
     本尼斯第一定律 
  非日常工作推迟了日常工作,并扼杀了所有的计划和基本变化。 
  提出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本尼斯 
  点 评:不周之虑,易致轻率之举;意外之事,常成燃眉之急。 
     过渡效应 
  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 
  提出者:英国效率专家库贝 
  点 评: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也会把事情弄得更加复杂。 
     套裁效应 
  裁制两件以上的服装时,在一块布料上作合理的安排,尽量减少废料。 
  点 评:兼顾失宜,必致不顾;统筹不力,总难统一。 
     霍里斯定理 
  做事情绝没有两种方式,只有最好的方法。 
  提出者:英国温布尔登网球赛著名裁判员F•霍里斯 
  点 评:出高招以求高效,筹奇策而建奇功。 
     布利斯定理 
  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提出者: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  
  点 评: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腾。 
     伯法定理 
  各种方案的最终的合意性是所能得到的相对利益同可达到的机率的乘积。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E•S伯法 
  点 评:只有拓展更大机遇,才能获取更大利益。参谋 
     波克定理 
  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提出者: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 
  点 评: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有才高论。 
     韦里克定理 
  直线可以命令,而参谋只能建议。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H•韦里克 
  点 评: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立足自己的岗位做事情。 
     戴伯尔法则 
  若事事要求民主,我们就会失去使用否决权的权利。 
  提出者:英国戴伯尔公司总裁J•戴伯尔 
  点 评:听人不蔽于人,谋众勿拘于众 
     金姆定理 
  出色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见解,而平庸的人则往往附和别人的意见。 
  提出者:英国维明顿公司总裁W•金姆 
  点 评:事之别在理,人之差在识。 
     巴得斯法则 
  与自由交换意见相结合的、随意的气氛,是调动群体潜力的必要条件。 
提出者:英国组织行为学家D•A•巴得斯 
  点 评:畅所欲言言能尽,广纳众智智有余。 
     阿希定律 
  在3—4人的小群体中最易产生从众心理。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 
  点 评:行动缺乏自由,判断也会受到束缚。 
     发酵效应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 
  点 评:不同主意的交流,是引发最好主意的催化剂。 
     斯隆法则 
  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做出任何决策。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P•斯隆 
  点 评:没有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极易成为偏见。 
     基多夫定理 
  即使最好的想法如果提出的时机选择不当,也会化乌有。 
  提出者:前苏联管理学家A•N•基多夫 
  点 评:言善人听,计妙人从。 
     参与定律 
  每个人都会支持他参与创造的事物。 
  提出者:美国著名企业家M•K•阿什 
  点 评:凡是人们最关心的,人们往往也乐于为它操心。 
决策 
     决策合理性法则 
  决策的合理性,就是在能评价行动结果的一定的价值体系下,选择恰当的代替行为。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H•西蒙 
  点 评:决策决定的是“应该怎么做”,而决定决策的则是“为什么这么做”。 
     艾科卡原则 
  决不能在没有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作出重大决定。 
  提出者: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李•艾科卡 
  点 评:凡在选择余地不大的情况下,我们总难作出最佳选择。 
     爱弥尔定理 
  一个人在拿主意之前,定要把一切看透,那他就总也拿不定主意。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H•L•爱弥尔 
  点 评:总想拿最好的主意,就总是没有主意。 
     王安论断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提出者: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 
  点 评:寡断能使好事由好变坏,果断可将危机转危为安。 
     特尔境地 
  源于瑞士关于古代弓箭手威廉•特尔的传说:暴君令其射下其子头上的苹果,第一箭射中可赦其无罪,否则其只能杀子或自杀。 
  点 评:愈是患得患失,愈易左右为难 
     普赛尔定律 
  思虑过多会阻碍迅速行动。 
  提出者:英国A•J•S公司副总裁普赛尔 
  点 评:好事一拖便垮,良策一迟就糟。 
     兰德定律 
  世界上每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 
  提出者:美国兰德公司 
  点 评:一人一事系于整体,每招每策关乎全局。 
     费希尔法则 
  言行之前须思量。 
  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杰•费希尔 
  点 评:善预人不可制,有备人难以攻  
罗伯特定理 
  当职工理解问题的性质并信任经理人员时,作出决策会比较容易一些。 
  提出者:美国贝思雷翰姆钢铁公司总裁罗伯特 
  点 评:大势所趋,人不能违;民心所向,政必由之。 
     戴伊定理 
  只有当人们直接参与具体的决策时,才能称得上拥有权力。 
  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T•戴伊 
  点 评:一人说了算,大家不去干。 
执行 
     格瑞斯特定理 
  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 
  点 评:好事干实更好,实事办好愈实 
     吉德林法则 
  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 
  点 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责任推卸定律 
  人们一旦预测到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会与某件事毫无瓜葛,就会从这一分钟开始推掉与此事有关的一切责任 
  提出者:日本心理学家多湖惠 
  点 评:在没把责任落到实处之前,所有事情都是虚的。 
     沙垂定律 
  任何事情况都有更佳的解决之道。 
  提出者:英国沙垂有限公司创办人M•沙垂 
  点 评:把该想的办法都想到了,最好的办法也容易想出来。 
     华克定理 
  完全地实践性与偏执狂只有一线之隔 
  提出者:英国奥斯克菲姆公司总裁B•华克 
  点 评:最有办法的人,也最喜欢学别人的办法。 
     冒进现象 
  超过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可能,工作开始得过早,进行得过快。 
  点 评:超越不应超越的,反而更容易落后。 
  希尔定理 
  任意指派任务,根本就是侮辱部属的行为。 
  提出者: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局长J•希尔 
  点 评:命令的一半出于下属,执行的一半来自上级。 
     布朗定理 
  没有规定明确的自由行事范围也就没有自由。 
  提出者:英国行为学家W•布朗 
  点 评: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迪斯忠告 
  昨天过去了,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 
  提出者:美国作家迪斯 
  点 评:抓好现在,能承前启后;把握今天,可继往开来。 
     接墒效应 
  下雨或浇水后,上下湿土相接,土壤中所含水分能满足农作物出苗或生长的需要。 
  点 评:善利用条件的人,往往也最善创造条件。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