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_0 z* a" e0 E■ 人力资源战略决定裁员标准 ( s( {+ u0 a& Y: a' Y! r
2 g, O6 r( d" h* v4 C+ Y9 g6 G5 u
裁员规划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裁员范围的选定标准。影响范围标准的首先是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 1 C8 M; n# a8 X& x1 X
/ m1 m& `) |. h7 K
从根本上说,人力资源战略分为“购买”和“培养”两种。所谓“购买”就是从外部人才市场招聘;而“培养”,则关注于在企业内部对既有人员进行投资与任用。 ( b8 D$ \0 s6 E9 r# o
( A2 {0 E. g0 |& ^ 奉行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然导致裁员决策做出的不同,以及范围标准确定的差异。 * `) L/ a9 s, | 3 E1 D' U0 d+ M0 g$ P9 G9 t& R! C■ “购买”型企业裁员较直接 + D. Y* A1 p* V6 }0 E . x) Y. e# Y8 P m! S, M 以购买为主的企业,裁员决策相对更容易做出,因为本身企业对员工的投入就不是太大,一买一卖之间,感情因素搀杂不多。因此裁员标准往往来得简单直接,基本就是哪些部门富余,哪些相关人员直接卷包走人,或者直接以工作绩效作为选择标准,较少涉及人员转岗或培训待岗。 ! T0 K2 F. N4 ?% u' Z) U! y/ o Y' M: u
) ?2 }4 y. B% U2 _: p# q
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采取简单的基本补偿方案,事先高度保密而沟通相对较少,对人感情方面的顾虑不多,极端的案例包括:在2小时内完成离职通知和面谈,让员工在企业的记录中彻底消失,工作位置、邮箱、识别卡等立刻封存,取走个人物品之后再无联系等刚性措施。 $ p0 f; Y) l6 W9 E # D( E' k5 A6 f% d: ^8 ]0 [2 E■ “培养”型企业裁员较变通 : S, D4 j( B; [. [8 X" N- X4 }$ ~3 b! {( f
以培养为主的企业,做出裁员决策相对较为困难:一方面,公司对现有员工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员工的流失会导致公司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裁员对那些留下的员工冲击较大,裁员本身代表公司承诺的部分未履行,可能会导致这些员工对公司信任的危机而流失。 , E' c4 e! F8 j# I
" ^$ L" Y3 X9 u7 T( W! t 因此,这些企业会较少地选择裁员,而更多地采用一些变通的办法,如:转岗、待岗或集体降薪。就算是最后决定裁员,在标准的选择上,也会更多地关注如:进入公司的时间、在公司内部轮岗的情况等,而不是单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指标。 $ ~9 J- l1 l$ u" N8 G w+ E' Q$ o( e' j
对于这样的企业,在公司的时间越久,公司的投资越大,员工离开的损失也越大。 q2 O9 V4 w. q3 r- J9 a) v
7 Y7 L0 \4 d# o/ ^5 G! r 如果没有,在裁员时准备相关的保密合同并确认签字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至少保证裁员企业在商业秘密万一被泄露时拥有起诉和追偿权。 : r3 C- u/ i3 T N" x. ]6 O- T
! l. r/ x1 d' [, i* ^ 也有些公司在裁员时会增加竞业禁止合同,约定禁止员工为竞争对手公司各种形式的服务,避免被裁员工到竞争对手公司工作,给企业造成损失,但相应会给予一定的赔偿金以补偿员工的损失。 ' L: [& Q- n# X. U2 n" T 4 e% w5 `% W# E4 W& A 商业秘密具有秘密性、价值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几个特征,泛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知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主要包括:核心技术、专利、关键生产流程、主要客户资源等。 g( D3 t+ B+ w" ^$ p- |- I) x3 `0 T3 N. A& R: d- w
■ 处理好程序性事务 - A' Z0 h& W% x4 c7 i9 B# a2 x' j( d1 ]9 x1 K# N
在执行裁员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相关的程序性事务,包括:核算离职补偿金、做好离职面谈等。人力资源部需要帮助提供统一合法的补偿金支付计划,以及规范的离职面谈指导。 5 f3 W; ^9 i8 W! P8 n 2 O& s9 [9 X A' R" j" H: n' T# y 同时,人力资源部要帮助监控程序的公平性,避免裁员成为挟私报复的工具。 4 [! z! S% r6 O. V' U' Z* P7 \6 c l, W4 X# V
■ 按部就班执行计划 7 f2 n7 e- k4 l
' D7 ~/ D/ u1 Z
最后,就是要尽可能地依照原计划按部就班地执行。因为前期的规划活动很充分,所以计划还是相对比较科学完备的。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加强监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启动相应的预案。 7 j) Z2 U. s# X3 i
6 Z8 K4 G. J0 B; R0 Q" {8 G7 @- [6 N
* \2 W6 B/ L0 H9 h! c( q$ ?■ 怎样进行裁员后续工作 ; B( G4 I, f8 ]5 M! a/ {3 [ A
" _$ y; z- O4 J6 g1 }9 |
裁员行动完成之后,在70 天左右的时间,需要对行动进行一次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加入员工观点调查,以从定量和定性指标上就裁员对企业员工的影响进行判断。 . ~! I8 ~3 n. Q! E; w8 m2 f! v" O q" [! O: C" F2 `
■ 分析留任关键员工 1 A" e8 W4 {9 U4 J u / z& P& X" J9 q5 b 因为被裁员工基本都已离开,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继续进行,裁员对企业留任员工心理上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他们的工作势必比以前增加或改换了新的工作职责。 / O* N& u, d+ `: {' @' N- H
- J1 r9 B! [! A# _
分析主要关注于对留任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的心理影响,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企业的承诺度,以及在今后保留员工的重点工作是哪些,当然也会包括具体裁员的经济效果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育分析等。 ) X: O9 S2 j6 F3 ~5 B: H
/ `7 e# z0 x& w% `; Z* k
■ 缓解留任员工的焦虑 ' e- G( B6 h9 r& G; ` " J' G2 U* S6 c0 g3 b; n 得出结果后,在接下来的30天左右时间,为留任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或安排一些心理咨询,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情,适应新的变化。美国管理协会(AMA)在1997 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裁员后的培训活动对组织的产出有重大影响。他们发现:与裁员后不增加培训的公司相比,增加了培训的公司在裁员约一年后,75%的公司因员工提高了生产力而获利。 9 q p8 y4 ]# F( f9 S: b7 u
7 }% |6 x0 d! c& t8 E' w
■ 帮助被裁员工再就业 5 c! G" @+ s) m7 t/ H - E& ]6 b H( ^. L5 A2 C 裁员后续活动还包括:对被裁员工的培训、再就业和处置工作。严格意义上说,企业与被裁员工没有太多法律上的关联性,但对被裁员工再就业的协助恰恰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企业雇主品牌树立的重要一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不会简单地把员工推给社会,而是会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在员工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E6 u# n+ F* q x3 F
3 I1 A" J$ f5 ?& n4 k
而企业在雇用新员工时,是否优先录用被裁人员?从法律上讲,企业有优先录用被裁员工的义务,但实际执行中往往不是这样,企业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一些考虑及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 , S9 p2 e( `8 ?1 q: ]. V
; S* k$ \+ G% e, E: G; M 最后,我们仍以“蓝色巨人”IBM公司创始人沃森的一句话共勉,请慎重地做出裁员决策:“你可以接管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下我的那些人,我就可以重建IBM公司。” 6 F$ s1 c W$ g p+ b# K1 {: _! E + R. O* e# t! Q' E3 K0 b 本帖最后由 乖巧猫猫 于 2011-4-29 17:46 编辑 A' ` n5 ?;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