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诸葛亮应聘经历的三大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Annie-wang    时间: 2009-6-23 15:51
标题: 诸葛亮应聘经历的三大启示

东汉三国时期,人杰辈出!各路英雄在上演气壮山河的历史正剧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管理思想遗产。其中,智慧化身诸葛亮应聘的故事就带给我们诸多宝贵的启示!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群雄逐鹿。经过长期的彼此攻伐,到公元207年时,中国北方已由曹操基本统一,国内其他诸侯主要就剩下西凉马腾、汉中张鲁、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江东孙权以及尚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六家了。从总体实力上看,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其他各路诸侯都有很快成为曹操囊中之物的明显趋势,曹操的死敌刘备更是首当其冲!与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相反:长期隐居南阳草庐、静观天下大势的伏龙先生诸葛亮一出山就义无返顾地投靠了最为势单力薄的刘备集团并终生为其奔走效力,竭心尽智,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在为刘备集团做出杰出贡献基础上,诸葛亮实现了个人事业的成功----这归根结底取决于诸葛亮在南阳所进行的、近乎圆满的职业选择策划!

首先,诸葛亮的个人职业发展定位非常清晰。诸葛亮是汉朝中下层官员的后代,自幼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始终以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最高参谋管仲、乐毅为个人楷模和奋斗目标,立誓要成为他所处时代杰出的谋略大师,为光复汉室贡献力量;同时,诸葛亮也非常清楚:他自己长期积累的核心才干已具备了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能!

其次,从应聘对象选择上看,诸葛亮也独具慧眼。曹操已经统一了半个中国,实力雄厚,最有资格挑战全国统治权,但他的政治作为严重威胁了汉朝的皇威和基业,被当时的正统观念视为异端,在道义上处于劣势;孙权只求偏安自保,无意挑战全国统治权,但具备独立或与其他力量联合对抗曹操的实力;马腾、张鲁、刘表、刘璋大都昏庸无能,连守土自保都很成问题;而势力最为弱小的刘备集团却是一匹真正的黑马 ”----具备快速成长、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乃至在此基础上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原因在于:第一,刘备始终坚持匡扶正义、光复汉室的理想并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相当一批支持者和同情者,在道义上处于优势且与诸葛亮的个人价值观吻合;第二,刘备品性坚韧顽强,无论条件多么艰险,都敢于与任何强大的敌人对抗;第三、刘备待人宽厚谦和,团队凝聚力超强;第四,刘备是汉朝皇族后裔,具备名正言顺继承大统的资格----以上条件恰恰是刘备增值潜力最大的重要资源且其他诸侯很难模仿、替代。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到207年赤壁之战前夕时,曹操和孙权两大集团都已人才济济、颇具规模,在新人的物色选拔上都有很多清规戒律和论资排辈的因素;诸葛亮若去投奔,最多也只能成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很难进入核心团队;而刘备集团当时主要由一些武将构成,高级参谋人才奇缺,诸葛亮完全有可能被破格提拔进入最高领导层!

再次,在应聘准备和应聘实施方面,诸葛亮更是做得登峰造极!

在个人推销方面,诸葛亮隐居南阳期间实际上一直在做一个有心人,通过躬耕陇亩给外界留下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印象;同时,他还自作了一篇《梁父吟》----这是诸葛亮历观古今士道与治道后有所寄托而作,成为其表明心志的重要手段;此外,诸葛亮在与外人言谈中每每自比管仲、乐毅,一方面展现了个人的宏图大志,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君臣和谐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向往。上述努力最终在崔州平和徐庶先生那里奏效----诸葛亮个人才能和求职意向的重要信息终于通过特殊的渠道传递到了刘备那里。

在应聘时机选择方面,诸葛亮故意选在他未来的投奔对象刘备败退新野之后。此时刘备集团正处于屡战屡败、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招募优秀的高级参谋已成为重要且紧急的头等大事,使诸葛亮在未来的应聘中完全取得了待价而沽的有利地位。

在应聘临场发挥方面,诸葛亮巧妙地将应聘现场安排在自己的住处,在完全私密性的隆中对时,通过逻辑严谨、语言流畅的精彩表述充分展现了个人对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以及刘备集团未来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思考,令刘备对这个27岁的年轻人大为叹服,以至发出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感慨!此后,刘备始终待诸葛亮为上宾,集团全部重大决策都要与其共同协商探讨,甚至在临终之时还有托孤让位之举,诚可谓肝胆相照;诸葛亮也始终对刘备忠诚一心,鞠躬尽瘁----君臣之间的互信、默契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一直向往的管仲、乐毅与其君主的关系!深厚的君臣情谊是刘备集团后来事业蓬勃发展、最终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千古佳话!

尽管已经过去了1800年,诸葛亮应聘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极富启发意义----无论对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还是对职场中打拼多年的资深人士都是如此!过去,由于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盲目被动,许多人要么选择了错误的职业发展路径而始终迷途难返,要么在职业发展中屡遭挫败、长期徘徊不前,造成了自身价值的重大折损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实在令人痛心!今天,借助现代管理理论的支持,通过的科学、合理的职业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正确选择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成功的人生跨越!

 

如果想要洞悉求职者的内心动机,想要获取求职者真实的应聘目的,可以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
你到我们公司来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收入高 B:有发展前途  C:公司理念符合个人个性 D:有住房  E:工作轻松

2.
你认为跟你一起应聘的人到我们公司来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收入高 B:有发展前途  C:公司理念符合个人个性 D:有住房  E:工作轻松 

显然第一个题目并没有多大意义,大部分求职者都会选择BC,第二个题目才是重点考察求职者的心理投射,求职者一般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推测别人,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才是求职者的内心想法,因为别人到底想什么,自己是不知道的。就会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不可直接量化的测试方法对心理观察的非直接性,能有效减少谈话对象的社会掩饰心理,因而使内容较为真实可信。但是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心理学的专业训练,故评价结果作为参考的辅助工具更加恰当。 


 
新员工入职后,招聘工作并没有结束,还需要对新员工进行试用期的评估和跟踪,心理学也能发挥作用,例如招了一名女大学生做客户服务工作,刚开始时小女孩工作挺卖力,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女孩工作热情有所下降。经过多方了解,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女孩对工作岗位的认可度低。于是,人力资源人员便可以与女孩进行了多次交流,并运用一些测评方法了解她的优势,最后发现女孩的沟通能力很好,还是比较适合这个工作的。同时,可以着重就客户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发展前景等方面与女孩进行了深入交流,使女孩对这个岗位的认可度大大提高,这样女孩以后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如果忽略自身的一些心理学效应,也会直接影响招聘的效果,常见的有刻板印象,我们不时都能听到有的面试官说说白白胖胖的我不考虑,这种人常常养尊处优,吃不了苦,或者千万别招上海和北京人,上海人刁钻,斤斤计较,北京人眼高手低等等这些。这样就导致了具有这类特征的人首先就被淘汰出局,根本没有展示自己其他方面才能的机会,也会潜在的人才流失。另一种经常出现的是首因效应,也是第一印象、先入为主,是面试官在面试刚一开始就对应聘者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这种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比如说: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诚实和友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无心之过或是过份紧张,是可原谅的;而如果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油滑和伪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习惯使然或是有意为之,是不可原谅的。这样就对应聘者缺乏一个公正、客观的整体判断。还有晕轮效应、近因效应等,这些需要面试官自身认识并克服到这些效应。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