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cinder86
时间:
2009-12-4 00:24
标题: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刘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刘邦的用人策略是对的。
刘邦的用人之道三: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刘邦“大悦之”,并立即任命他做都尉。其实,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刘邦的用人之道四: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你是否坦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邦的用人之道五: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但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
刘邦的用人之道六: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这个人不错,是个难得的人才,是我们的骨干,就是一分钱不给,这个是不行的。有贡献就得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做到要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不是人才 2008-03-22 21:30
一个痞子能得江山,自然有他的办法,他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平民皇帝,不只靠运气,他确实有过人之处,比如他特好色,他出口成赃,他的痞气,很多,但是我认为他最关键的是敢用人,并不是他会用,他识人才。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要不是萧何去追,要不是寒溪水涨,哪来汉朝400年江山啊。
管理故事:刘邦和项羽的民营企业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19:50 新浪财经
吴世昌
相对于秦王朝来说,刘邦与项羽经营的事业可谓“民营企业”。而这两个秦末“民营企业”的不同结局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汉高祖刘邦有一句经典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 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与其相反的是项羽,当初凭着个人英雄主义,势力一度膨胀——客观地说,个人英雄主义在创业初期确实取得很大的作用。但关键是势力壮大、地盘扩大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战争形势,他应该及时培养人才,授之予权,通过管理团队而不是个人的骁勇来夺取胜利。刘邦的高明正是在于:授权、并且很好地掌控。
相对于秦王朝来说,刘邦与项羽经营的事业可谓“民营企业”。而这两个秦末“民营企业”的不同结局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其实,说到授权,大部分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现在许许多多的领导者在企业壮大后也尝试着授权,可事实上授权问题至今仍然阻碍着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笔者当初在海尔公司任职时,基本上不存在授权问题,因为该公司每一个职位的权限范围规定的很清楚。比如你是产品经理,你手上有多少资源,你的费用审批额度、你掌握的客户返利额度等一清二楚,你只要按计划实施,没有人会横插一手。后来笔者先后服务过几家民营企业,深感授权问题在民营企业是个很大的问题:强势的企业领导往往能创造优秀的业绩,可是往往正是因为其强势,就很难放心地让手下人独当一面,于是企业里太多的是没有思路的“二传手”,而“二传手”的没思路又使得企业领导常常琐事缠身,到处“救火”,没有时间思考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瓶颈就逐渐暴露出来。而授权之所以困扰很多民企,这中间往往隐藏着六大悖论:
1)能力悖论:很多领导者觉得下属“能力不够,不能胜任”,于是很多一般性的、例行性的任务都被批上“重大任务”的华丽外衣,非自己亲自操刀不可。例如我曾服务过的一个涂料企业,年产值也有好几亿了,可是市场部任何一分钱的费用投放都必须由老板亲自审核、定夺(应该说每一笔费用发生时都必须知会老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很小的一笔费用都必须由老板决策是否该花、怎么花,那企业就有授权问题了)。于是每天办公室被踩破门槛,老板从一大早至少忙到晚上8点,不亦乐乎!真正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不下市场的大师。其实,对下属的能力担心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他可以培养,而你却不给他独立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那是你用人失败;如果他不可调教,那你更失败,因为你根本不该招聘这个人,或者即使招聘了也应该及时撤换!
2)责任悖论:有些领导者会认为“现在的员工哪有几个能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企业不是他的,他怎么能象我这么尽心?”他们担心下属敷衍了事,工作态度不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最高需求,每一个有抱负的职业经理人都希望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如果你怀疑他的责任心,不敢给他授权,那么出了问题他将会以“这件事情我无权管辖,我不负责任”为借口而推卸责任,长此以往,员工的责任心将会散失殆尽,这种结果是领导者一手造成的。相反地,当你信任他,赋予其权力时,他的责任心将在追求成就感的过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这样长期的有效授权,有利于企业营造权责明确的文化氛围。
3)效率悖论:很多领导者会认为:“做这件事我轻车熟路,效率高,还是我自己来吧!”——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视”行为!其实刚开始下属可能表现的比你亲力亲为差,但如果你悉心指导,当他逐渐上手了,你将会很轻松;同时由于领导者腾出更多的时间在“搭班子、定战略”上,从而使整个团队的效率能大幅提高。
4)失控悖论:一方面是担心“放权容易控制难,权力一放,就很难保证还能按自己的意思操作,很容易失控,如果什么事都由自己亲力亲为来完成,哪怕是累一点,总归比较放心”。另一方面是担心权力放出去之后,会削弱自己在公司中的权威,以前的“我中心”会变成“他中心”。并且由于业绩是经理人做出来的,自己没有了成就感。——那只能说明你的企业还缺乏优秀的授权机制,你对企业的控制管理水平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能准备着永远当“救火队长”。
5)腐败悖论:“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腐败”,这是企业授权过程中骇人听闻的一句话,也是让企业领导在授权上犹豫不决的一个悖论。——现代企业管理是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三权分立的模式,只要做好监督机制建设,腐败就会被控制,况且,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6)“亮剑”悖论:领导者总是希望受权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将每一件事情做圆满、做完美;一旦出现一些小的失误,马上就会抛出一句:“你看,一给他权力就犯错,还是收吧!”——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小的失误并不影响大局,并不阻碍业绩的最终达成,当经理人出现“偏差”时,作为领导应该站在高处给予点拨,而不是马上“横插一手”或“收回权力”。毕竟,新手上路要懂得扶一把、送一程,否则他永远也成长不了。
那么,对于这个“烫手山芋”般的授权问题,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授权机制呢?如下图所示:
如图,好的授权机制应该是一环扣一环的过程。第一步是计划。这里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授权计划,即明确责、权、利,确定好受权人的权限范围。二是授权目标,即受权人运用权力后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受权计划,即受权人在接受组织赋予的权力之后,就必须向授权人提交施政计划或方案(提示:“授权”与“受权”是两个相反的概念)。
第二步是监督与检查。计划只是纸面上的东西,真功夫在于执行的效果,所以授权后就必须加强监督和检查,以免偏离原先设定好的轨道。那么如何有效监控呢?一是通过完善的汇报制度来监控,并且在汇报过程中加强沟通。二是对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三是对市场进行不定期的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四是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进行监控,比如:通过设立市场部,对销售部门的市场推进进行督导,通过设立品管部对生产部的产品质量进行把关,通过设立
审计部,对相关部门的费用发生情况进行监控。但监督与检查要有一个度,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和正常的环节和手段,不能演变成“疑神疑鬼”的地步。
第三步是指导与沟通——在指导的过程中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指导。指导是为了使授权计划更好地完成,使授权机制成功运行的重要环节。但指导有一个度的问题,指导的重点在于“点拨”,不能成为“干涉”。所以领导者一要善于为下属提供方向性的建议;二是能站在高处,帮忙下属及时发现偏差,发现存在的问题;三是当下属发生错误时,真心诚意地和他们一起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再犯,并思考杜绝此类错误再发生的方法。
而相对于指导来说,沟通甚至更加重要!很多时候领导者会觉得他已经给经理人很多权力了,但经理人还是觉得没有给他足够的权力,于是矛盾就出来了。其实授权的度是很不好把握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此时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手段就是沟通,授权双方通过把问题摆在桌面进行分析,并且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一番,就肯定会找出双方接受的方法。同时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作为经理人应该多尊重领导,重大事情知会领导,而作为领导的有想法首先和经理人谈谈,而不是越过经理人,这样双方的摩擦一定会大大减少,授权机制也一定会健康运行。
第四步是考核。权力授出去后,胡萝卜与大棒就必须同时拿出来。一方面是制定好完善的考核规定;另一方面是届定好主观错误和客观失误;同时要强调结果导向,对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以教育为主。
不过,只有好的授权机制还是不够,为了使授权机制更好地运转,产生应有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建立授权的支持性系统,为受权者提供应有的支持。首先是在企业内部营造责、权、利分明的企业文化。其次是在权力移交的过程中适当地为受权人立威造势,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第三是为受权人的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使他们能“精确制导”。第四是为受权人摆平在部门关系中他们无法协调的事情,营造一种使各部门互相支持的文化氛围。
好的机制是成功的一半!授权机制的建设和健康运行事关企业长远发展大计。个人英雄主义充其量只能使企业实现从0到1的发展,只有通过有效授权,搭建优秀领导团队,真正做到“使众人行”,才能使企业实现从1到∞的跨越。
管理故事:刘邦识人与项羽失人
hc360慧聪网制药工业行业频道 2004-11-22 08:59:59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雄,即项羽和刘邦。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吹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更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末,本来是项强刘弱,最后是刘胜项败,古往今来,史学家、小说家对此评价颇多,却大都是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子上。究竟项强刘弱转化为刘胜项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
先说刘邦的高明,有一天刘邦正在军营中洗脚,军士传报:营门外有儒生求见,刘要军士告诉他,“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见知识分子。”不料,这位知识分子不经同意,直闯营门,冲着刘邦的面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读书人?”刘邦说:“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要读书人干什么?”这位读书人当即反问他:“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天下也能从马上治之吗?”刘邦听后,深受触动,立即和颜悦色,向这位读书人施礼道歉,并请他上座。还有,刘邦胜利之后,有一天问左右臣子:“你们直说,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些臣子只是说些拍马奉承的话,刘邦听后摇头说:“我所以能打败项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着他又说:“出谋划策,研究正确作战方针,保证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制订典章法令,管理政务,筹集军费粮草,我不如萧何;身临第一线带兵打仗,做到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为人中豪杰,均能为我所用,这是我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灭亡。”
现在再说范增其人,范增也算得上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能人,他七十岁投奔项羽,为项羽出了不少好点子,开始项羽对他还尊重,但在关键问题上他总是不采纳范增意见。一次是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除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结果让刘邦逃脱。又如,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大烧大抢,当时范增和其他一些谋士力劝项羽在咸阳建立政治中心,进而统一天下,项羽拒不采纳,并滑稽可笑地说什么,“做官发财之后,不回家乡,好比穿着绸缎衣服黑夜走路,谁看得到?”因而一意孤行回他的老家彭城即现在的徐州,建立西楚王朝,自称西楚霸王,最后落得个洒泪别姬的下场。项羽不仅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还把讲他缺点的人置于死地,如:有个谋士,由于不满项羽的无能,曾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是楚人如猕猴带帽虚有其表。项羽听到后,竟将此人放在火炉上活活烤死。而范增由于向项羽建议太多,使他感到很烦,从而对范增由信任到冷淡,最后竟怀疑范增里通刘邦,气得范增辞职,中途生病致死。至此项羽离乌江的路程已经不远了。
以上对刘项成败的原因说了一些,最后用最简单的语言归纳一下刘项成败的原因,其实,刘成项败只是一字之差,一个是识人,一个是失人。
http://www.a1101.com/
作者:
suchangting
时间:
2009-12-4 09:19
标题:
回复: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得人得天下,失人失天下
作者:
sarro
时间:
2009-12-4 14:17
标题:
回复: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虽然史上都是对于项目的感慨较多,然而,得天下必然有天实地利和人和的因素,缺 一而不可。
作者:
张成虎
时间:
2009-12-4 15:04
标题:
回复: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我管理有问题,要好好看看才行
( U6 Q' L; U, `. p2 d+ T
:) :)
作者:
cinder86
时间:
2009-12-7 23:49
标题:
回复: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以上资料是我在“中国职业培训网”( [url]http://www.a1101.com[/url])看到的。这个网站不错,我第一时间推荐给大家~~呵呵,网站上还有很多 精彩实用的管理知识与励志文章,以及网友上传的企业内部管理资料下载。呵呵,我就不一一列出了,大家自己去看看哦~~
作者:
fanren11
时间:
2010-7-31 17:39
作者:
糖果滴答
时间:
2010-7-31 21:55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