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是女诗人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绩效与薪酬能否如同“根与叶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 g+ S- q/ x9 Y3 I5 i/ A 与绩效和薪酬有关的故事,或亢奋、或喜悦、或悲哀,但总的看来,故事中大多都经历过或被隔离、或被捆绑的分分合合的管理困惑与挑战。 / d+ L( F0 O9 f6 s9 E
从表面的意义上理解,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发放绩效奖金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逻辑。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天经地义。于是,在众多的企业中,绩效与薪酬总是相伴而行,上演着一幕幕凄美的“爱情“故事。
5 J5 `% M7 f" F, ~% { 诊断 被过分捆绑的“婚姻”
% S x! I# B6 I 纵观企业五花八门的绩效考核方案(或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大多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 `) F' q3 c! I0 V+ Q' p- l2 H
* 紧密拥抱型:绩效考核与奖金发放高度融合在一个方案中,很难拆分;
' ~6 Q7 |4 _) h* C2 k * 关系专一型:一个指标一份钱,多个指标多份钱的表现形式;
3 Z' V ^9 q( |# B7 c, h ? * 轻计划重考核型:指标下达时估算成分过大甚至“拍脑袋”,考核时造势、加压轰轰烈烈; X: H; a! E7 L Q; _3 ~
* 强业务弱职能型:考核方案主要针对销售、生产等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往往形式化; 4 a1 A' ], e) J0 ~
* 指标业务化型:指标聚焦在销售、成本、产值等业务类,管理指标由于量化困难而较少;
. z$ W0 q* O3 s% I/ h/ B% q$ A * 指标量化悖论型:为了科学公平而将指标尽量量化,但又由于量化繁杂而趋向简单可行;
; Q$ L' Z" R! {; U * 重算帐轻分析型:很多绩效考核方案的目的是算清奖金,而对于出现的问题缺乏分析;
# F5 u& g& J3 r * 激励缺乏多元化型:考核结果应用单一,培训、晋升、福利的多种激励与考核关系不大;
2 l1 c N1 e) I. Q% D 上述问题中,轻计划重考核型、强业务弱职能型、指标业务化型、指标量化悖论型体现在绩效的管理技术层面;紧密拥抱型、关系专一型、重算帐轻分析型、激励缺乏多元化型则体现出管理导向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以下稍作展开分析。 ; _: N% S1 b, Y9 Y1 Q* [
如果把绩效与薪酬的关系比喻成“一对情侣”,但在众多的企业中,则把“紧密拥抱型”与“关系专一型”两者结结实实地捆绑成了“法定婚姻”甚至是“封建婚姻”,于是“考核拿钱”与“只有钱管用”的思维直接导致了“重算帐轻分析”和 “激励缺乏多元化”的现象。同时由于物质激励过度,把绩效管理“通过激励员工提升企业绩效”的根本目的,退化成了隐形的内容,也使得企业白白浪费了很多有很好激励效果的非物质的资源。
3 R) }/ M' \) P 其实,绩效与薪酬的关系在紧密支撑的前提下,应该保持相互独立。
& W8 f, H7 v7 Y9 k' y; X *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绩效包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用在经济管理活动方面,是指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用在公共部门中来衡量政府活动的效果,是一个包含多元目标在内的概念。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一般是指主体行为或者结果中的投入产出比。 : e2 P- Q: ^# n5 i) _ z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首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绩效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所以组织绩效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才能促进组织绩效的实现。
# G3 j% o# |3 Z' v9 s4 H *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绩效,那么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是评估个人所做的、或所完成的工作,是否推动和保证了组织绩效的实现。 0 y$ F2 g& ?" K+ v7 M
*绩效高低是一种显化的成果,对这种成果的认可与公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如何肯定与警示绩效成果的高低,是一个需要形成单独制度,并保证一定刚性内容的管理内容。
- ^# F6 q/ {1 o *薪,解释为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是指人们基本生活的保障,现在沿用到工资(“柴火钱”)奖金;酬,“本义是指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现在沿用到因工作而得到回报上。(注:来自《高级汉语词典》)。而薪酬在国内的管理中多侧重前者,而后者往往会被忽略。
3 N, E' j0 N4 t9 h4 Y *从绩效与薪酬的关系看,第一阶段先明确评判绩效高低,第二阶段根据绩效管理导向给予经济物质奖励,以及根据企业文化价值导向给予非经济回报,两者既相对独立,同时又互相支撑,才是较为全面的。之所以讲“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D. g: S! i2 u! R0 _) r
最后,我们用《分蛋糕的故事》支撑一下上述观点: # C" n8 |5 p! V& T0 [! h% Y( g5 S* V
“甲乙两个人在分一块蛋糕,甲拿起刀刚要动手切,乙着急地叮嘱甲,“一定要慢慢地切,不能切偏了,否则不公平”。 . f( G. k0 D( N3 {3 a+ G% m0 `8 D& _
甲听乙这样说,就生气了,把刀交给了乙,让乙切,当乙正要切的时候,甲重复乙刚才说过的话,“一定要慢慢地切,不能切偏了,否则不公平”。 , ^1 d4 \$ n9 X$ |
这一来,乙也不敢切了,于是两个人就到智者那里寻求帮助。智者听明白了来意之后说,“这好办,你俩先做一个约定,约定好一个切,一个人选,切蛋糕的人不能选,选蛋糕的人不切,这样你们就不会觉得不公平了”。
5 k( Z4 b$ [' l" d* ~# J X! d 此法果然灵验,甲乙各自拿着切好的蛋糕高兴地告别了智者。 - _4 h5 ]# Q) j$ R0 G! p
蛋糕最终能保证切的绝对公平吗?显然不会,但,为什么最终两块蛋糕都被高兴地接受了,而且两个人都很满意呢?
% A( ^# U$ ]; Q/ L) j5 N 其实,出现转机的是智者关于约定的建议,规则的公平起了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