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圣诞节前的一个夜晚,河南省一座中等城市,这里刚刚下过一场冬雪,寒冷而潮湿。我坐在这座城市一家酒店的房间里,用电脑浏览着新闻网页,媒体用各自的标准和视角纷纷回顾2009年里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件件“大事”。
我从温暖的南方来此,目的是招募生产线普工。这是我所在的企业为在2010年2月底之前招募到1000人所作出的行动之一。尽管三天来连续地奔波,很明显我仍将空手而归。我同时也知道此时奔波在江西省的同事们传回的消息也基本如此。“招工难”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不止一个月,在最近的三个月期间,我所在的企业员工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辞职员工数量比招募到的新员工数量还多!珠三角制造业“圈内”的人们都知道,这种类似的情况正在整个行业和地区蔓延,一位在某世界500强企业负责招聘的同行,曾包下东莞一劳力市场招募普工,花费4000多元只找到26人;一位业内的仁兄甚至告诉我:周一至周五,我是办公室白领,周末我是流水线操作工!原来不少企业的办公室职员在周末已经被安排到生产线充当临时工,以解“招工难”的燃眉之急。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不寒而栗。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基本劳动力得不到供应,其赖以生存的竞争优势将荡然无存!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至少有80%左右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因此给整个产业、地区经济,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算不算是2009年的又一件“大事”呢?
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比起“猫猫”、“跑跑”和猪流感之类,如果作为世界工厂核心之地的珠三角“用工荒”还不算一件“大事”的话,这个享受着“大国”、“强国”荣誉的国家的人们就太无自知之明了。我注意到最近媒体上也开始不断出现珠三角“民工荒”的报道,比如“珠三角民工荒使中小企业再陷新危机”、“ 民工荒实质是廉价劳动力荒 经济失衡导致”、“ 从民工慌到民工荒 中国劳动力市场悄然演变”、“珠三角99%企业缺工严重廉价劳动力时代不复返”等等,这些报道均正面描写了珠三角地区从2008年末和2009年初的裁员大潮演变为目前招工难的情况,不过也有“外行假装内行”式的报道,比如这一条“回眸2009:珠三角现用工荒 经济回暖渐明朗”,竟然把用工荒拿来作为证明经济回暖的证据,实在为时尚早,操之过急。
我认为对于珠三角地区“用工荒”的看法,与媒体报道相比,广大读者发表的评论更加“耐人寻味”。让我们来看看这几条泄愤似的,又令人忍俊不禁的评论吧:“好好好!不加工资就让它们统统倒闭!!!”、“妈的,工钱那么低,连狗都不如”、“这些企业倒闭算了,在中国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 涨工资是硬道理”、“呵呵,没有廉价劳动力了吧,国家可以出台政策,让非洲的农民工或者越南泰国的都来中国当廉价劳动力!”……一句话,读者们认为珠三角地区招工难是难在了工资低。然而,提高工人工资即可使招工变得容易或者减少工人的流失吗?先不说工资应该提高多少才合适,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我认为在提高工人工资的可行性上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导致珠三角招工难现状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首先,我国内地企业基本工资的提高,以及部分原来落户在沿海的企业迁往内地,都使得农民工在内地打工的收入有了适当提高,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不少内地企业开出的工资待遇在1200元/月左右,与远赴珠三角打工相比,农民工的最终收入因当地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相差不大,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了归属感。
第二,改革开放30年来,毫不夸张地说是珠三角地区各种性质的制造企业一手缔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号,除了民营与合资企业之外,世界500强中的约400强都在以珠三角为主的地区投资,而投资的形式上80%是以兴建工厂为主。深圳作为珠三角出口加工龙头,一个城市的出口额竟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4%!是什么吸引了如此众多的企业落户珠三角?又是什么使得“中国制造”可以由此行遍天下?一个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在用工方面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了企业竞争优势。一个客观现实是,多年来的管理与科技进步已使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质量提升上得到了飞跃,但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制造商品的采购价格并未因此相应地得到提高,相反,为了持续获得较高利润,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买家采用包括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方法,一再压低采购价格或设置种种进口障碍,反而使得包括珠三角地区在内的中国出口企业利润降低。在这种局面下,任何企业提高工资的做法都将因挤压利润而变得谨小慎微。
第三,80、90后已经逐渐代替70后成为劳务工的主体。与70后相比,新一代劳务工经济压力更小,更有个性,更向往相对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与工作,追求更高收入,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整个珠三角制造业薪酬待遇同质化背景下,新一代劳务工更愿选择进入其他行业,就业目的地更多转移至新兴热点经济区域。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地区招工难的情况。
第四,来自市场的反季节性订单,与年末农民工返乡形成了对比,加剧了珠三角“用工荒”的情况。例如我所熟知的一家大型外资制造业,在2009年末接到了来自客户的大量订单,不得不在短期内组建新的生产线和招募大量普工,然而这种反季节性订单的形成主要是金融危机后期对压制需求的一种释放,并不符合制造业“淡旺季”规律,使得许多企业措手不及。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