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支撑业务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siget    时间: 2010-1-13 16:39
标题: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支撑业务持续发展

常言道,要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得到什么。在快速成长型民营企业里,当老板感到市场机会特别多,别人能够抓住,而自己却抓不住时,就认为是对人的管理出了问题,于是就期望通过绩效考核来给员工压力,逼出他们的积极性,但效果可想而知。这类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如下一个或多个绩效管理的典型问题。
1.高层的绩效管理理念没有得到贯彻。首先,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在考核中倡导一种什么的思想不清晰,或者公司绩效理念与政策没有得到贯彻。其次,绩效考核与战略脱节,绩效指标未能成为战略实施和业绩监控的有效工具。再者,没有建立绩效管理平台。只是停留在绩效考核的理念上,没有上升到绩效管理与改进的阶段,缺少计划、辅导、评价、诊断、改进等绩效管理的过程,没有将考核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变成了为考核而考核,没有起到改进绩效,提升能力的作用。
2.绩效管理组织不健全。考核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考核小组,没有明确考核的组织者及监控审核者。同时,没有建立申诉制度,也没有监控机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难于保证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考核的公平与公正。
3.考核方法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没有与工作计划的结合。除了KPI考核外,通常还要结合工作计划进行考核,否则过程失控,如何保证结果?主要实行扣分制。这是做减法,员工心里不容易接受,认为考核就是惩罚。
4.考核指标设计方法不恰当。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什么都考。没有区分工作的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指标设计上,往往缺少过程指标。多为结果指标,缺少对过程指标的关注。另外,绩效考核标准模糊,指标缺乏量化,工作成果难于衡量,凭印象考核。指标值设置不合理。某些指标值根本完不成,也就不去关注如何改进了,失去了激励作用。
5.考核运作不规范。前面几个原因导致考核走形式。如果因为客观原因完不成时,考核时可以调整指标值(事后进行)。还有一种情况是鞭打快牛。干得好下一考核周期目标就越高,造成能力强的员工工作上有保留。
6.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没有用于改进工作。没有明确如何针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缺乏绩效改进沟通,没有确定下步工作改进点。考核结果没有有效地运用于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当中去。 
7.适宜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的文化气氛没有建立起来。
从上面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管理者显然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停留在低层次上。大多数这类企业不仅仅是需要绩效考核,更需要的是体现绩效改进思想的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系统是一种以实现股东及员工价值为驱动力,以关键绩效指标为载体,通过绩效计划、绩效指导、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四大环节实现对各类人员工作绩效的客观衡量、及时监督、有效指导、科学奖惩,从而调动全员积极性以提高公司绩效,创造股东和员工价值的管理系统。它将公司的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目标管理、以战略实施为基础的平衡计分卡、以使命愿景为目标的关键结果领域与关键结果指标(简称KRA/KPI法)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
对平衡计分卡我就不介绍了,因为市面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现在我来介绍一下KRA/KPI法,因为KRA/KPI法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提高运营管理能力方面。下面,我想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详细介绍KRA/KPI法的设计步骤。
KRA/KPI法是基于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的,其设计思想如图1。

 

这里主要分析上图右边的部分,即基于战略目标的硬要求。
公司最高决策层如何经营一家企业?他们有何思路?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晰的。如何将他们经营企业的思路清晰的表达出来,从而在公司各个层面进行传播并进行压力分解,这里我们将会用到“鱼骨图”。
公司需要弄清楚到底需要在哪些领域特别关注,即关键结果领域(KRA),才能不断提升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从而向公司的使命/愿景方向持续地迈进。同时,如何衡量公司在各个关键结果领域上的进展,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可量化的关键指标体系,即KPI体系。
KRA、KPI组合起来,就形成了鱼骨图(如图2)。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公司的鱼骨图各有特点,并不相同。

( e! n; g' m3 ~+ Q0 b6 i3 E

接下来,我们就要将公司的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并结合部门的职责,形成部门的KPI库。见表1。 
 

0 t9 V! A, d6 b! J! ^

4 J9 C0 L& W- X x7 Q& v( R: c x# n9 h. B& T/ [& I- ]2 _' g2 J7 K) J/ N$ H/ O- L! v+ V" o. n/ w6 c$ g0 y5 m* h4 w9 `8 t8 B/ q6 C" t6 W7 _: A8 |! d7 W# \' `$ ?/ U! P' D. J' R( j' u/ W- y1 c" l8 v3 H2 b" ^* a0 s9 G1 }% O6 s* [$ w) I4 D$ K' _. Z' l9 N* K# P5 J+ B. {3 B( ?# [! W0 q$ K& N2 @! ]" ~: Y, a& h9 Q: Z- H# a: j! Z4 X4 b$ Z. @4 q6 K5 v$ v6 ~3 w5 T; Y( {1 g* ?% f8 Q- S4 F- W+ K( O6 E. s% N" O5 z8 y+ R" `. Z1 q: i7 C" l0 |/ H, M4 o& S( L/ z" t- k3 J0 G. y G$ I" m$ C7 m( E7 s! Y$ ^4 T5 M- w3 ~- s6 G \6 Z( l9 F# {' t8 W) Y: t* e9 Z, U. _ n$ T9 ]9 m8 o+ B% n/ Y/ V6 K2 w+ J2 }8 ?8 e: i2 X" H d+ y; S+ ]6 y6 {# Y& H' k# I8 ]/ D7 I6 b/ c" t$ L% i8 k# s6 b, W" a0 a# Z+ s" F" Q3 V% C) L( h: y2 F4 h R' I# j4 |9 E: Y: C6 \$ i0 T }' D1 v5 l" h( l9 \6 i C( I* O2 g3 @$ a* L+ S4 N2 T7 o" Q' H! J- d4 W& C/ S z& v9 |& N& j& E0 f9 K3 W w X# g; _+ @2 ~% v- ^! y6 X, a3 M& m* I* }6 I' }% H/ I3 u% {' m, O* n2 X0 J' \$ h2 C: w+ k% `4 t6 R, f0 F0 O3 \6 V' S- _# e9 c: p3 ^2 ?" C; u+ l* T9 f" A5 L2 j0 i. @1 K- N$ ~: y$ |) Q, t: x9 e( E2 V: Y3 ~' X7 D+ g: h) f4 \0 @0 |( p1 K. X# x4 g: ?: E5 E; V3 Y1 v7 c" h0 e s! Z4 W9 }% g1 d$ ^$ b+ C& \$ }+ ?1 D( @, w/ e* T& L, w6 O9 o5 N0 N" [7 p0 Z, q j$ b9 i7 I) `$ G8 Y3 T9 Q' T$ U+ m! f! S d c) a/ W S2 o5 D6 o0 u, q3 l: F! k B7 N4 \" x1 ?/ N2 c4 _8 f8 r$ _8 C# S7 _: X3 n( F9 }$ D" N q; A* [6 @! ]# j, S- \( g* C8 n# z6 e1 w' `# H& o/ j' S0 E" V2 z6 t0 s7 j* ] V- N7 r" K- F' s' W! q3 v. O, q1 F2 l* ^- F% X4 ]$ Q5 [4 h* _1 Q9 F& g( Q9 F) N; L: g. {* H( h! G4 ~" \* \2 E4 d: J$ a1 t- m4 ^- ?- r! L, r. y. q9 Q+ z% }6 r7 K) w# u0 i5 T6 z, E5 K- r/ Z+ o: P& i1 e8 h) @( ~# W: c7 t; m3 X. N7 Z4 B1 U# h; i1 b* x% C9 T. d# n+ l6 M7 q9 C2 D1 ?/ s- J, J3 \$ e4 @' ?4 m r6 c, N$ q( }# K5 u. ]/ u0 H9 ^0 h- o) r& G9 {3 o3 \ W/ T5 `) {: X% D3 O7 R# `! r8 o+ e# S# `+ O4 o6 s) w6 p- X1 n4 E$ I S- L, F1 h- ~, |8 w5 x9 X. f: B9 k& B/ X: R; Y+ d' A# O. Y' [7 M: Y! g2 H% Q$ m. [& B6 w* v& E- S! _+ f1 L' J2 S: P0 W% F" z7 C
3 T* d B& k7 w& H/ ~

生产部KPI管理表

# J; j8 ^. p( E6 ~: U6 [

KRA

2 t: c* Q3 \# x& N b' R7 a

KPI

& Z h9 v( F3 Z3 i

计算公式

4 Y4 Z. u. |/ H i: R {

收集部门

" l' v% Z8 T) T" u" V! B

审核部门

9 o% k3 M+ \5 y6 m6 H7 }5 f9 |

收集周期

9 w( i$ t4 l5 l

考核周期

* @8 C$ l/ k- u: ]3 ]2 u3 a- I

考核对象

2 J3 q6 B0 u. ^4 D0 K( F3 L

生产管理

7 ]' g# s" e5 M% f1 `& j

准时交货率

?3 Z6 c3 q# y

准时交付的批次数/总的交付批次数

% `4 O4 z3 ~+ k$ h) R

销售部

L' @/ o6 w% x7 l9 f

总经理

* p) r. r9 K7 t

月度

! d* q: h# q1 K! D3 \, h/ [3 D

季度

8 T8 c+ X& v' G' E3 `/ o) O9 U5 L

经理、副经理、工序主管

2 a$ e/ p2 t# w* S, Q8 [ R. u

插单及时完成率

/ d$ }# e5 ~6 H4 l$ t I

插单的按期完成批次数/插单总批次数

/ Z" ]* G' X, Y/ a) E3 K% D

销售部

- X1 q% B6 j W* W* Y% _

总经理

' l# b# Y) P1 y

月度

/ X4 L: n: m$ T- ^6 o& H- A2 M

季度

( m9 {8 w3 H0 C8 G% C9 w

经理、副经理、工序主管

{3 V$ k7 Z# s; j- C h

生产计划完成率

1 {& v3 r" O! L1 `

当月按计划完成的生产计划批次数/当月需完成的生产计划总批次数

+ ?: v6 x& B5 K. K& U. K

计划部

3 F' d* W& b& u

主管副总

. r" S7 b+ l K/ b% K& [6 ]2 C

月度

6 t8 U! c7 |# r7 [

季度

2 T& W0 [0 y; K9 g0 ?( h

经理、副经理、工序主管

2 v0 m. u( @; l$ _+ y- B B" y

生产周期

" G9 r% i- ?$ i8 J

生产时间*此周期的订单款数/本期订单总款数

! I* x" @- c* v! m/ R

计划部

8 F2 }7 S! v3 A0 A+ X8 F w# h3 [( M

主管副总

; E$ Z! k" B+ H9 e4 m' K. _

月度

3 u8 b) S/ S: ?% x

季度

. t. W& k0 M! S8 _# V+ d0 T& `

经理、副经理、工序主管

7 f; L0 _- W# y2 Y

补投率

. C% L, s& `- K- G

补补投次数/总订单数量

1 C* O. j2 _* J7 L

计划部

, C/ i1 B9 p! M; ]# M, x8 Y

总经理

' O: b) r7 T `; G4 P- E& r

月度

* \) @5 x" b: p5 t

季度

L3 d, M; e7 Z/ [

经理、副经理、工序主管

8 a' M9 o" s1 H' ~0 s

……

0 ^3 w; W! u+ }. \5 S) d% r" K: x4 d* F

……

6 A8 i% l+ V9 s) J. X& C* G, i

……

5 I+ }# j" t5 S( C9 p

……

* g% O. y* g; u* T

……

" U- P, ^5 F5 g+ N; t% |2 M" u3 q0 \- ^

……&, amp;, lt;,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

2 O$ L- T$ |" f; _

……

' _% C( J0 V- _7 B$ M' w* Q3 ~8 D

品质管理

: o! ?! _6 f+ N& J4 V/ ^ E" E; M

客户投诉率

, Q, p e, @) f

 (投诉次数-客户误投诉数)/总的交货批数

0 z; r ?9 k1 @. y' @/ q, X( L

市场部

4 F1 _3 h, R- g( c& i

总经理

; ~) X, J6 [9 o! t# C% A

月度

F2 |$ y7 Q* _7 Q5 T

季度

7 o) l' `1 b8 {# g1 C

经理、副经理、工序主管

. o, v" C1 O0 q' @" n& |) \8 h

直通率

. Q' R n9 L. b

各工序合格率相乘

1 t: v U- @/ c7 S7 p& P8 x& U0 ^

品保部

% Z' D$ g5 O/ B, q

总经理

# i, ~$ q1 X# b% W

月度

+ i3 [8 Y" Q# J9 n0 ~

季度

* C& g6 f0 P: K0 Q1 A5 l! t+ a

经理、副经理、工序主管

4 |- Q+ }5 z9 l4 P! P4 ?# m6 ~/ X5 H4 v

……

! ~3 O( u( u4 u j% W, l

……

, M2 |; s0 [$ b" v, V! f

……

- j3 M3 U( E' l) ^! @7 g

……

2 v! l. X r2 M6 B+ u7 L

……

" s. Q" E) m2 B. G( W; e

……

' d; q3 Z* J' M( d) X

……

) w* p1 y: U2 m& l7 }3 h; S


 

! N* Q- A2 F J2 O2 m

 

" P+ a# L$ N- R ~9 [" r

 

5 i& L8 A9 T/ F0 ]9 T" E

 

& D( t( j1 n, j2 y A+ X: N

 

5 _+ y, i4 ?8 U3 l! G5 |* H6 s9 I

 

! N$ \4 D2 o; g- R% p$ y5 E

 

# c& r' y# }! Z

 

" \, `- C( }# B( r

 

& s# D+ _0 z( V! w: I! F

 

; T4 N. Q/ {" _2 Z

 

* m8 X/ R$ B* `# b4 H. }9 U

 

5 L! R: V% O# z6 A

 

& b/ R; G% u" G& K* s

 

" d" |1 N" o; ^8 X, ~7 [8 P$ f

 

$ W5 o: o5 U% r( L' y7 O% s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公司短期的策略,即年度经营计划,进行年度内的绩效管理。需要说明的是,绩效管理需要组合KPI、支持KPI的工作计划、以及由此产生的预算,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三张管理表,包括KPI绩效计划表、工作计划表、预算表,三者“拧”到一起(如图3)。
图3:组织、部门KPI、工作计划、预算制定关系图 

 

下面是某家公司的做法:
某公司绩效管理制度摘录:
1.    每年一月五日前,由公司经营层根据公司的KRA和KPI确定本年度主要经营、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和预算初稿;
2.    每年一月十日前,各部门根据公司目标、计划和预算初稿,从各部门KPI管理表中选取KPI,并拟定KPI目标值、年度计划、年度预算初稿;
3.    每年一月十五日前,由总经理、主管副总和部门经理一起反复沟通确定公司年度KPI及目标、年度经营计划、年度经营预算以及各部门年度KPI及目标、年度经营计划、年度经营预算。
4.    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各部门根据年度KPI指标及目标、年度计划和财务预算制定第一月的KPI及目标、工作计划、财务预算。每月上旬设定当月的KPI及目标、工作计划、财务预算。
5.    由于公司业务发展计划的变更,组织结构的调整,市场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遇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等非个人主观因素,绩效目标确实难以达到,需要调整的,被评估单位负责人可以向总经理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可以进行调整。
通常,对不同层级的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对于中高层采取述职管理、对于其它员工(管理/专业/营销/研发等)采取绩效评估管理。需要说明的是,绩效管理不太适合于一线生产、检验、后勤人员,对他们我们可以采取更加及时的管理方式,比如制定行为规范,并配合管理人员的检查等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成效。
下面是某家公司的做法:
某公司绩效管理制度摘录:
    中高层述职是对中高层进行绩效管理一种形式,通过计划制定、过程的跟进、述职评估、结果应用四个环节,促进中高层管理人员明确责任,抓住重点,有效落实公司的战略,不断提升组织的绩效。
    员工绩效管理是公司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一种形式,通过计划制定、过程的辅导、考核评估、结果应用四个环节,促进员工明确个人责任,抓住工作重点,有效落实部门的计划,不断提升个人的绩效。
对于目标值的确定,我们建议需要同时制定基本目标与挑战目标:
基本目标是公司和部门的业绩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被考核者“跳一跳“可达到的目标,是大多数人(60%-80%)正常发挥情况下可以达到的目标,是与行业平均发展水平相类似的目标。基本目标也是改正工作中明显缺陷后可便可达到的目标。制定基本目标时应参考:部门计划和预算、上期本指标实际值、行业指标、监管指标等。
挑战目标是上级对下级的很高的期望值,是被考核人需要付出超常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组织内部,只有10%-20%的人才能达到挑战目标。
无论是基本目标还是挑战目标,均需要上下级之间充分沟通,协商制定。同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目标进行检查:由于一个指标可能要几个部门共同承担,要检查不同部门指标的目标值是否一致;要检查上级目标在下级目标中是否得到合理分解。
设计通过各级评审和人员认可后,接下来就是实施了。然而不同的企业实施效果却差异显著。有的公司凭借这套绩效管理体系真正落实了企业战略、并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业绩大大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而个别企业却强差人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内部合作更加困难,“好人”难于在公司生存,企业的政治氛围浓厚,公司业绩停滞不前。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关注短期绩效而弱化对长期绩效的持续追求、高层一言堂等问题,同时还要建立信任文化,这样才能减小绩效管理实施的阻力,落实企业战略,真正提升员工及组织的绩效。
绩效管理只能解决一部分管理问题,它不是灵丹妙药,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地发挥效用。这些配套措施当然也包括高层管理习惯的转变,他需要战胜他自己。正如一位公司老板所说的,一个老板的水平有多高,就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到多高,我深以为然。

6 k {; f1 A- O4 t% F' z5 u" b3 j. K- M

阅读更多世捷咨询文章请登录http://www.siget.com.cn/Results_news.asp?lid=2


作者: zz12345    时间: 2010-1-21 16: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enxb    时间: 2010-1-25 14:28
标题: 回复: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支撑业务持续发展
很有借鉴意义 真的不错
作者: a7866108    时间: 2010-2-22 13:55
标题: 回复: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支撑业务持续发展
谢谢,先看看
作者: 义果    时间: 2011-8-3 15:55
很有参照作用
作者: Phoenix_CD    时间: 2011-9-1 15:57
对HR新人来说好复杂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