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17岁的单车》我喜欢!
[打印本页]
作者:
蒙面人
时间:
2003-5-15 15:30
标题:
《17岁的单车》我喜欢!
以前几次看到〈17岁的单车〉都没有买,因为觉得这个故事似乎简单,而且对第五代的“追求”也有些害怕。昨天无事时借来〈单车〉看看,没想到真的是好片子!很喜欢,我觉得比〈卡拉〉好。 王小帅是第五代中公认很执着的导演,当年自己掏钱拍黑白电影〈冬春的日子〉,借了一屁股的债。其后矢志不移。而〈单车〉有的不再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是一个很电影的故事。平实而好看,不动声色的让你感动。 好的电影就是电影,平静的叙述,但是就是有根线牵着你的感觉和思绪,平实的镜头,似乎就是随意摆的机位,但是取景器里的东西就是那么有意味。我是半吊子内行,粗懂一些技术的常识,也很喜欢电影。多年的看片子,从喜欢有追求的电影,到喜欢平实的电影,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电影。 〈单车〉的对话很少,情节的展开也很舒缓。有意思的是,打架的处理很象侯孝贤,镜头静止在那里,景深处几个孩子打着出画,一会儿,又打着入画。这样的处理很生活。台湾电影在王小帅上学时在电影资料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影响。 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很个性化的细节处理是怎么想出来的,比如阿贵被几个孩子拖着要抢去自行车,而他死抓着不放,突然就啊啊的大声叫起来,于是几个孩子无奈的松了手。这样的处理是很符合农村孩子,尤其是倔种的性格特点的。只是这样的生活细节如果不是观察到的,那真是神来之笔了。而即便是生活中见过,也是要有心才能记住,而类似的细节处理很多。比如,车子没了以后,小刚一个人犯倔。气跑了女孩子。两个人情绪的变化和演进都很合人物性格,但是编剧导演是怎么把中学生的特点把握得如此准确?难道是中学生演员的功劳?很多电影对于特定职业的把握总是贻笑大方,比如记者。象〈单车〉这么准确的把握实在难得。 故事的一些情节安排其实也是经不起生活的推敲的,比如那个女孩子怎么就和大欢一起走了,大欢在哪里练车是为了吸引那个女孩子吗?等等。其实电影的故事多少要是要有些戏剧的安排的。比如周迅那个角色,很戏剧化,她最后一次出场,跑来找什么也没有交代,但是,她这个任务安排就是很出彩。既通过她刻画了阿贵性格,也写真了这个时代社会的一种状态。比如,农村人对生活的向往,追求……
作者:
Rena
时间:
2003-5-15 23:08
标题:
最近怎么都对这部片子感兴趣了?
奇怪,在很多地方看到关于这部片子的讨论。。 是前年吧,好像,,要不就是去年(反正我对时间一直没概念)看的。。。嗯,的确是部很出彩的片子,,,但是,看的时候,,一直揪着心,,因为,就知道那个农村孩子得倒霉,,所以,,就一直担心。。。 对北京高中(尤其是职高)的孩子描写的很真实。。。。。 具体故事,,都忘的差不多了。。。改天,,再看看。。。
作者:
小琪琪
时间:
2003-5-16 21:35
标题:
怎么我看不到我的发言?
第1、2、3个都是。 你们看到了吗?
作者:
Rena
时间:
2003-5-16 22:24
标题:
没看到呀没看到。。。。。
我还奇怪呢,,,,
作者:
小琪琪
时间:
2003-5-17 00:50
标题:
再写一遍吧(大意如下)
《17岁的单车》我一共看了两遍。我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片子。 本片和《寻枪》都有一个“丢失——寻找”的相似主线。本片应该借鉴了50年代意大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两片在故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感觉《偷自行车的人》给人的冲击力更大一些,失业的男主人在找到一份工作后,买了一辆自行车,结果第一天就给丢了,他带着他7、8岁的儿子寻找自行车。最后他挺而走险,去偷别人的自行车。反映了二战后意大利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17岁的单车》更符合现代人们欣赏,尤其激起一些青少年的共鸣。在我上学的时候(93-96年),能拥有一辆名牌的“山地车”(当时很流行的)很了不起了。 关于两个女演员。周迅——基本上是花瓶,但打酱油的出场给人以一种触极不到的美,因为此时观众已经代入主角,仿佛也在偷看。高圆圆——在《爱情麻辣烫》中也是以高中女生出场,但这次戏份发挥比那次较宽裕了。基本上中规中距。 李滨,表演很到位,在《卡拉是条狗》中布演葛优的儿子,但戏份不如在此片中多。 影片中文名《17岁的单车》很有诗意,但翻译成英文却是《北京的自行车》(beijing bicycle)丢失了他原有的意味。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