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关于“关系”研究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rockymu    时间: 2010-7-14 10:17
标题: 关于“关系”研究的问题?
Kenneth,您好!土豆上了你的讲课视频,非常好,这几天一直在看!在您的讲课中提到有关中国社会“关系”的研究,您说您原来做个这个主题的一些研究,后来放弃了,是因为“关系”不能得到准确测量的原因?!根据生活中个人的体会,确实中国社会是一个重“关系”的社会。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确实具有很强的关系取向。但很多时候又觉得中国人的“关系”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学术层面来看,对中国社会“关系”的研究也由来已久的啊,早期的一些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如胡先缙、费孝通、梁漱溟等都有所涉及);港台的心理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也对“关系”作了很多研讨(如杨中枢、黄光国、杨中芳等都有所涉及);现在在英文学术刊物中很多都直接使用“guanxi”。我想请教下,“关系”实际上是我们研究提出的一个构念,我们只要定义清楚,并且把概念操作化就可以进行测量?你说的不能测量是中国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很模糊吗,还是我们开发的量表测得的不是这个概念呢?另外,现在西方社会学家兴起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研究范式被很多学者用来解读中国社会的“关系”,很多社会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华人学者都很推崇这种研究范式,很多时候我在想西方话语体系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他们往往被定义得很明确,而中国人观念中的“关系”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们所表达是同一回事情吗?我想问下Kenneth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 @2 S4 i4 U; Y1 j. B现在很多做中国研究的学者有些困惑,在我们中国人心里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而老外很可能不能理解。前段时期听罗家德教授的讲课,他说他现在发展一个理论是关于中国人的“圈子”理论,他投稿出去,老外评审就不能明白,说中国企业中的“圈子”就是“黑社会”啊!这种困惑到底是文化的差异造成(但我觉得在西方的企业中也会有派系或者圈子这些东西,只是可能和中国的运行机制或目标有不同而已),还是我们在学术术语上的使用上造成的?2 B* o+ Q6 U2 D# ], s1 t

作者: jkliang    时间: 2010-7-14 18:14
Dear 書僮,我對中國人的「關係」也很有興趣,不過我還不知道怎麼進行實證,至少我覺得「關係」的量測應該是成雙成對的。也就是說,中國人的「關係」應該同時量測一個人,以及和這個人「有關係」的其他人,因為「關係」是兩個人以上才會產生,而且這個關係鏈內的每個人必須同時認定這個「關係」的價值,不像其他construct可以只量測單一受試者。也許我的知識有限,這樣的問卷與研究方法該如何進行,我還理不出個頭緒,僅發表自己的小小感想,聽聽Kenny的高見,也許會有些啟發!
作者: houhuiqing    时间: 2010-7-14 19:42
所谓圈子就是圈住所有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人群,包括时尚消费、享受玩乐、文化艺术、兴趣爱好、情感交流、共同关注某一现象或话题等一切你想交流的圈子供你体验.不同的圈子,其信息流不同。
; U8 ~  D1 a/ j, E
作者: rockymu    时间: 2010-7-14 21:58
jkliang ,你提出的思路可以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实现!你可以参考社会学领域的一些有关社会网络的论著,社会网络分析有整体网和个体网两种测量方法。整体网分析可以对一个有边界的群体中的成员的交往做测量,可以得到中心度、派系、结构洞、地位这些指标来衡量网络的交往状况;个体网分析一般可以得到以“你”为中心的交往状况,得到如交往频率、网络异质性、网络规模这些指标。
& P: j0 N. A7 T& j还是想听听KENNETH对第一楼的问题的看法啊!哈哈
作者: houhuiqing    时间: 2010-7-14 22:17
说“关系”就要看是一种什么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心里关系还是信仰关系......例如:有位老师不仅具有追求真理的品格,而且在行动中表现出的勇气令人钦佩,他的部分学生追随他无怨无悔,这是什么关系呢?不同的关系测量的关键因子应该是不同的。愚人之见。
作者: WIN7    时间: 2010-7-15 08:31
独特的文化首先需要引起别人的兴趣,其次要多和老外已知的事物比较,可能会好接受一点,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7-15 11:18
回应 书童发表于 昨天 10:17 和 21:58 (Kenny)
5 `0 ?% ~! j; I& b2 [3 Y我是说这个构念很难研究(我的假设是用时尚西方的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难在两行面:
4 j' G" l+ {0 l1 Y' ~+ ~(1) 定义很难,因为中文关系这个词包含的东西太多了(这本是中国文化的特点,非常实用,但是不够精确)。这一点上面几位老师已经讲了很多了。, e1 g; t( i- ^6 G; A6 ?
(2)操作很难。这点一方面更第一点相连。没有精确的定义,操作就很难了。但是随便自己下一个可操作的精确定义,又难免失去了“关系”的很多丰富含义。比如,有人把关系定义为particularistic ties(亲人、同乡、同母校等)。这当然是关系的一方面,但是真正在国内运作而影响观察结果的是不是单单指亲人、熟人的关系?是不是单单是同乡、同学才是熟人呢?6 Q+ f! h5 |/ J3 X& E# e9 \
你说有很多人做关系的研究,这是没错的。但是也是“同一个问题”。我可以写一本书,整本都是形容关系在中国人里扮演了什么角色的。其中全是引经据典,但是没有实证的数据支持的。这是研究吗?当然是!只是不是我讲的量化的研究而已。我也可以做一个研究,把关系定义成为“有血缘亲属关联的人”。这是不是关系研究?自然是!我也可以做一个研究,把关系定义成为“我所喜爱的人”。我也可以把关系定义成为“在工作上有合作、或上司下属连接的人”。这是不是关系研究?自然是!但是,我希望你到现在可以看见了,不同的关系定义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的。那应该如何处理呢?
作者: rockymu    时间: 2010-7-16 09:51
谢谢kenney的回答,确实在研究中对"关系“的定义五花八门,研究中对一个构念的理解如此的多本身是否说明这个构念不适合做实证研究。因为大家表明看似研究的”同一个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东西,对于理论建构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论,研究结果之间也就无法整合了。
8 Y. t/ ]- H9 b- r2 `另外,不知道kenney是否熟悉社会网络的研究范式,可否评价下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的关系结构有否值得推崇的?
作者: C.W.    时间: 2010-7-16 11:34
很有意思且精彩的讨论!看的很过瘾,谢谢!
因为关系该构念的丰富含义让我们较难定义清楚,进而影响了该构念的相关研究。然如果我们想要在此研究议题上做一点小小的推进,我们可以先从关系该构念的几个可能的维度上进行吗?谢谢!!  C.W.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7-16 12:40
回应 rockymu 和 C.W. 的帖子8 ~- u( K* U% t
(对不起,我一直以为“书童”是一个人,刚刚才看见它是一个阶级的称号。那我是什么呢?书生还是秀才?1 G3 g4 J0 r/ o9 d; i% g
A。「是否说明这个构念不适合做实证研究」?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倒觉得不一定。西方的实证研究的第一步讲求“明确的定义、准确的测量”。既然关系是这么复杂而多面的东西,其中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如C.W.讲的。(1)第一步是把不同的关系分开来研究。比如有「血缘关系」、有「亲戚关系」、有「朋友关系」、有「同源关系」(同学、同乡等)、有「同道关系」(思想意念相似的人)、有「二阶关系」(拉上来的关系)等等。只要我们研究的时候把它们分开,不是通通都笼统地叫「关系」就可以了。但是那么分解的零星研究,会不会变成“见树不见林”呢?我看可以是不会的。因为我们还要做第二步。(2)第二步是研究这些关系它们相互的作用、结构和影响等。1 d3 h; f+ q0 Q4 Q. f# b2 o
B。至于我怎么看「社会网络的研究范式」,我一直都是很尊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在社会科学里,最能同时兼顾「质」和「量」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比较能接受不同的研究方法的学科。所以「社会网络的研究范式」应该没有问题的。不过我觉得中国人的关系网中有一个很重的“地位”的分别。这与西方的“平等地位假设”是有点不同的。在西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起码他们以为是这样),所以在网络中心的人就变成最重要。因为在“同等地位”的假设下,资讯就是力量了。但是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可能不在 structural hole,或是 high centrality 的位置的。这也是我一直讲的「西学为用、国情为体」的观念。不要闭起眼睛一股脑儿地接受老外的东西。我们中国的管理研究是迟了起步。但是好处就是可以舍短取长,减小时间上的浪费。
作者: C.W.    时间: 2010-7-16 14:10
谢谢Kenny的回复!! 似乎更明白些了、、、然「第二步骤是研究这些关系它们相互的作用、结构和影响」,仍有些困惑。如果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您有空時可以针对这一点更具体的指点吗? 谢谢!此外,中国人的关系网与西方的关系网,很同您指出的对于地位的假设有所不同,而似乎在两方的关系网模式上的效应,也不尽相同,是吗?所以,对于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从「社会网络的研究范式」看「关系」,我们有可以着手尽力之处吗?谢谢  y. w6 R/ x! [! I
C.W.
1 J, N+ k; P9 z5 X5 |7 _9 B

作者: C.W.    时间: 2010-7-18 11:48
为了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这一两天,我看了些与「社会网络」、「关系」的书籍与研究,得到些想法,但至於如何落實仍得再花更多時間仔細想想。以下是这兩天我看过的东东,希望对于大家在此议题上能有些发想。( J/ T4 ~* L6 B+ U" y
大家加油啰~  一起为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努力!!!   C.W.0 W5 g% v. W2 u  C# e! x" S5 L2 i
, H+ u7 u9 n' k. g3 p3 w+ b( n7 D
Yandong Luo, “Guanxi: Principles, Philosophies and Implications”, Human Systems Managemetn, 1997 (16), 43-51. : K7 y+ e3 d, X4 X, j
Ming-Jer Chen, “Extended Families: Networking and Guanxi” (Ch. 3), Inside Chinese Business, 1998.  (A book you can buy from Amazon)
' h: N% k3 J, L8 M' CS. Gordon Redding,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s: Understanding the Enigma”, Long Range Planning, February, 1995, 61-69. & T. s) _* g4 J
“Overseas Chinese: Inheriting the Bamboo Network”, The Economist, 23, December, 1995, 78-80.  
$ C; U) z# G8 [4 c# @$ Q+ s6 p" g9 j+ 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7-18 14:30
C.W., 一般我在这里是只讲研究方法,不谈研究内容的。关于为什么是这样,请等我下一篇日志时我才解释。因为不是很简单的原因。
, f1 H& n+ X9 H% C* d1 s& K  @7 H我的意思是“不同类型的关系”,它们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一样的东西把他们拉在一起,使我们都叫它们为“关系”。它们又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叫它们做“不同类型的关系”呢?我猜有点像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relationship (不是validity)吧。
作者: C.W.    时间: 2010-7-18 16:36
谢谢你的进一步厘清!!
我的意思是不同类型的关系,它们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一样的东西把他们拉在一起,使我们都叫它们为关系先前我也是这么猜想你的话语,而这个「把他们拉在一起的东西」应是找出一所谓的reflective model ?
  J- Q% P; H% P
对不起!不清楚「一般我在这里是只讲研究方法,不谈研究内容的。」的规范  b& r3 o; p1 [  M
(norm)
。会改进的。 C.W.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7-18 17:49
我不觉得它们一定是一个构念的维度,更不必讲是reflective还是formative的。如果你问我,而它们又是维度的话,我猜更有可能是profile的。
作者: C.W.    时间: 2010-7-23 09:38
回复 12# C.W. 的帖子
5 C6 L/ a( X5 F: H
3 q9 W/ A" v2 H. {2 Z7 p
大力推荐MOR(2009)5卷第1中国管理研究的展望』,希望对于有兴趣参与建立中国管理理论的朋友们产生某些想法。祝福大家~~
# n, B( a6 A1 KC.W.

7 f# h; ~' ~6 O6 m7 Q6 V9 m
作者: rockymu    时间: 2010-7-24 20:27
在格兰诺维特和波特的社会网络理论中,确实它们没有考虑“地位”的不同。但这个问题好像在林南先生的社会资本理论中得到了解决,他把社会资本放在了一个金字塔的社会结构中考虑的,就显示了社会地位对于社会资本效用的作用。现在的困惑时,西方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更多的是基于“理性”的选择,而中国人的关系掺杂了很多人情的因素在其中。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西方的关系就如一捆一捆的柴火,它们的边界是很清晰的,而中国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似的,是以“己”为中心如波浪一层一层往外推出去的,其中确定我们关系亲疏的因素中包括着血缘、地缘、人情等……。这也决定了现实中中国人的行为不能简单说是集体主义或个体主义的,我们的信任是一般信任还是特殊信任的,对它的解读充满了很多现实和理论的矛盾,是否是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怎样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去揭示其运行机制,理清楚一些基本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8-3 09:12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一直看重的是「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然 within person comparison 最近也开始有了),如果每一个人对「关系」的看法都不一样、甚至是在不同的情形下,何谓有关系都不清楚的话,研究的范围就要变得非常精确了。比如,我们在一个研究中可能要看的是「主管在分红的情形下“关系”的作用」,因为这与「主管在工作分配的情形下“关系”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战略的层面,「企业在的结盟的情形下“关系”的定义」与「企业在的竞争的情形下“关系”的定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作者: rockymu    时间: 2010-8-9 18:22
看来还是一个学科边界的问题吗?组织行为学的立足点还是喜欢从个体的行为层面(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找寻个体的差异的来源,而对于情境变量的关注好像不是太多,战略层面的研究更喜欢从宏观层面去考虑组织问题。而考虑社会情境变量导致个体的差异这恰恰是社会学的长处!而行为科学的研究范式是否会造成我们过于关注微观层面的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得到了的研究结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何在微观变量和社会情境变量建立通经来解释社会现象,也许是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啊?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8-31 21:30
回复 19楼 rockymu 的帖子' u! \% M% ]- l
4 \8 R; X8 k7 q# u7 X; }& F3 |+ x
1. 宇宙学的知识是关于整个宇宙的。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呢?答案是“个别的恒星的研究”,何来 「见树不见林」呢?6 Z, D8 B4 ?+ V
* u! t# X5 z, c2 q2 j. U4 t9 Q* T
2. 人病了是如何医治的呢?这是宏观的问题。知识从何而来呢?答案时微生物学的研究。何来 「见树不见林」呢?" C& z$ u2 ~4 J
( ~: {7 Z3 [& W
3. 你今天吃的食物很多都是基因改造的,这是宏观还是微观的问题?答案在哪里?基因的研究。何来 「见树不见林」呢?
' u/ a! ], d# n. s" ^
& C, F5 A' ~7 e5 S! J7 e如果你一开始就研究宇宙是从何而来的,你有答案吗?你会看见「林」吗?
  ~: t" z' F& s9 w如果你一开始就研究人类的各种疾病,你有答案吗?你会看见「林」吗?
, s* X( N/ ~( D) I% ~0 o如果你一开始就研究不同的物种为何有异有同,你有答案吗?你会看见「林」吗?
# ~/ {3 _$ P! u6 N  P! A   
作者: xiangbin86    时间: 2016-2-18 13:37
谢谢Kenneth哈  真棒~··
作者: xwl9955    时间: 2016-11-1 12:31
社会网络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