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自动离职人员如何处理
[打印本页]
作者:
fukaiyun
时间:
2010-8-21 16:51
标题:
自动离职人员如何处理
我现在在制造型企业,自动离职人员较多,有些员工不办理离职手续而不辞而别,对于此类人员不知道大家怎么处理?
% a- W4 x& R/ \. Q! d
作者:
yolanda_lu
时间:
2010-8-21 17:16
针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办法:
, x( w+ u7 M1 s8 o
未签订劳动合同,入职不久且没有经济借支的按正常离职日发放工资即可,
% l* e# b0 E* R6 X% S% D+ r
已签订劳动合同,书面通知其到公司办理手续,保留好相关证明,按照公司已讨论通过并公示的制度旷工*日解除劳动合同。
作者:
沙漠里的一滴水
时间:
2010-8-21 18:19
先发旷工公告,然后根据公司的制度连续旷工满……日解除劳动合同。
8 \7 E, v/ c) R
根据实际出勤计算出工资,但工资暂扣不发,通知其前往公司补办离职手续(包括借垫款项),离职手续补办OK后,立即补发工资。
作者:
mystruggle
时间:
2010-8-21 20:42
赞同板凳的,合法合理
作者:
nancy.lee
时间:
2010-8-21 21:39
这类人员多为基层员工,如自动离职的话,对工作造成的损失一般较小,但是后续的处理也不可大意,建议针对此类情况,内部做出明确处理规则,并公示
作者:
fukaiyun
时间:
2010-8-23 11:26
谢谢大家提供意见
作者:
闲梦江南梅熟日
时间:
2010-8-23 14:52
呵呵,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员工不辞而别,无非是两种:
' n, r" `' ~/ p0 `+ C- @# \
1、时间紧急型:的确有急事,不能本人办理。
' m: O9 l# r8 ?0 J6 z ^: b
2、故意不办型:知道应该办手续,但是程序繁琐觉得很麻烦,于是一走了之。
9 l- E+ j. |+ K- c. R5 }8 o/ n
对于前一种,我觉得只能尽量去减少。
6 K; C0 v2 O( x& s2 G, N
对于后一钟,可以通过简化离职流程,加强管理来解决,通过宣导公布,让大家都知道离职手续很简便,办起来很快,打消职工的后顾之忧,减少不辞而别现象。
作者:
我爱书
时间:
2010-8-23 15:08
在这样的案例中,除了要处理已经发生的行为之外,还应当考虑为什么出现员工自动离职行为?虽然是制造型企业,但熟悉流水线作业也是需要时间的,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对用人单位还是有影响的。
作者:
fukaiyun
时间:
2010-8-30 19:34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看来我们是应该好好的检视一下。
作者:
brigend
时间:
2010-8-31 15:39
板凳,拖欠员工工资属于违法行为,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 N/ p$ q! h& }- u4 U7 ?+ t
但并不代表不能追索损失,关键在提前离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核算方式上。
: s$ \( I, ?$ k; U/ H, ]5 [
# @+ y# e2 h0 g
提前离职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损失,其中有以下理解,供参考:
" J3 r/ W5 u5 i! o; K
员工未按照法律规定及劳动合同约定(有的话)履行提前通知及离职手续,造成工作和岗位空缺。公司为保证正常工作开展,需安排其他员工临时接替该工作岗位,并额外提供上班工时。公司将为此额外支出加班费用。
! E8 ~6 G2 z# i& C- |0 T: g# Z
该部分加班费用应属直接经济损失,可向员工索赔或在书面通知后直接从工资中扣除(但剩余部分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7 T1 s* z# c- o
7 w7 T5 G1 g% j: G0 Q" q) r
提示:
) V7 u- @& h% Y) h5 \& d% P* S
1、损失核算应在员工提前离职前说明,不应秋后算账;最好能有相应的制度。
9 [8 n. Y( }. k4 T: {8 [1 u
2、若员工确有紧急事务逼不得已提前离职,建议用人单位人性化处理。
作者:
sunhaiao
时间:
2010-11-8 14:33
如果员工在参加完企业级相关培训后,到上班的时候员工又不到车间上班了(员工没有为企业创造任何价值),这类情况我们又要如何处理呢?
作者:
snxxzzz
时间:
2010-12-2 14:20
按旷工处理啊
作者:
s80s1b27
时间:
2010-12-20 14:56
同意楼上各位的说法,虽是普通职工,但仍需注意流程
作者:
zxxhr
时间:
2010-12-20 16:37
自离对单位而言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用人单位应积极履行通知义务
, z# |# k9 H( Z1 X
依据企业的规章制度(例如员工旷工达到一定天数可以解除合同等),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或限期到单位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的通知,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员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到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在实务操作中,以EMS寄出《劳动关系解除通知书》,并在快递单上注明所寄文件为“劳动关系解除通知书”,如因员工拒签而退回时,应在不拆开快件的情况下妥善保管);在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可公告送达即通过新闻媒介通知(即登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30日,视为送达。企业及时履行了以上程序,则可以避免因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而承担推定劳动关系存续的不利后果。
作者:
fukaiyun
时间:
2010-12-20 21:56
看来对自动离职人员还是要认真对待,履行告知义务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