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请教罗老师一个关于层次回归分析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bonnie1234    时间: 2010-9-7 17:52
标题: 请教罗老师一个关于层次回归分析的问题
罗老师您好!学生刚接触spss及数据分析,出于论文需要,现正着手调节效应的验证,有两个问题想请教老师:
7 `' v! ]; `: V& G4 R1. 论文中涉及6个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行业经验,企业工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类型,但是学生希望在层次回归分析中减少控制变量个数,选用最适合的控制变量,请问老师应该依据什么做选择呢?可以根据控制变量之间以及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做选择吗?6 {4 R: U, w. v# S
2. 本论文涉及三个调节变量,其中调节变量A,B从属于一个方面,导师要求做三项交互乘积,请问老师应该怎样做以及怎样分析呢?
" j1 N9 u- W3 f0 {( o; q8 B+ a% _: B6 L) i: p
希望老师能抽出一点时间为学生解答,先谢谢您,麻烦您了!
- p" W. A& ~8 t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8 13:45
回复 1楼 bonnie1234 的帖子
6 t$ S2 T6 D! b. K  e- k9 I/ \+ J  N' G, |% u6 K
第一,你希望我回你的问题,就不要叫我老师。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在学,都是学生。叫我Kenny好了。" |) [0 W5 W' j6 |$ l( k
1 M' K+ I+ `$ l; g
1. 如果你真的要选的话(其实控制变量是一个理论的问题,用数据来“选”本来就不很对的),当然是用个人特征与「因变量」的相关来选了。因为你在回归是希望解释「因变量」的方差嘛。
; Q" [, Y% F" ?; e$ d' u( h; U  t- Q8 y
2.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什么叫做「从属于一个方面」?是两个测量同一个理论的变量吗?无论如何,如果你要验证调节作用,比如M调节X与Y的关系,那就做一个新的变量出来, MX = M*X,然后作如下的分析:
- S7 W) a9 U) v8 p2 g     Y = b0 + b1 * X + b2 * M + b3 * MX
& u: k& {8 o6 [: s/ L8 S4 ]3 r4 r如果b3显著,就代表M是调节了X与Y的关系了。你是问这个问题吗?如果是的话,请看看我在土豆网关于调节变量的视频。如果不是的话,请进一步说明。  S% n5 H3 E$ E. y2 y

% w; @" T) e0 q. o; @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8 18:24
回复 2楼 Kenneth 的帖子, `9 S+ U; A: ~
Hello,Kenny!9 A: L; y: b4 \: ~# d7 o* w& c+ e1 E
    就是在这个关系中,Y = b0 + b1 * X + b2 * M + b3 * MX,验证调节效应。我仍然有疑惑的是主效应的问题。2 C, S: G% ~4 i* K! B
    层级回归中,第一步:控制变量;第二步,自变量,那么,在这一步中是否要验证b1的显著性。我看了北大的张一驰老师和人大的刘军老师等发表的论文当中,在自变量那一步b1不显著,但是最后一步b3显著,也说明了调节关系的成立。后来我又查了很多书,仍然没有找到吗明确的说明。在最后一步b1是否显著无关紧要,主要看b3的显著性。但是在,在自变量那一步b1是否应该显著呢?. Z) R, F/ T) t" G: j- k

7 ^) o5 o$ z( a/ h  k
作者: bonnie1234    时间: 2010-9-8 20:57
回复 2楼 Kenneth 的帖子
4 d. @1 q" s  e, u' ^; L" ^, s) ]+ k& C! X

4 N$ {; |: b( Z0 q$ R4 Q5 P    Yes, Sir! 非常感谢Kenny及时的细心解答!受教了!
$ p9 R; M/ X* m, F    很抱歉,我把问题描述得不太清楚,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一知半解,以后会把问题清晰地确定了再来打扰Kenny!再次感谢!, P9 ]! {$ c$ {8 h8 ]' A9 {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9 08:58
回复 3楼 找天堂 的帖子5 `( W& Q- `3 C: }
$ U4 V4 ?. v, B3 c* }3 k
假设性别是调节变量:; z$ f0 ]9 N5 d2 n- q  h
对于男性来说:
' b1 V& x4 ?# {, g2 c$ @; S9 l     Y = 0.3 + 0.5 X + error
% p& R- [. L- |+ U& G$ b对于男性来说:6 T) f/ O( t4 Y
     Y = 0.3 - 0.5 X + error
2 a7 U7 s) ], v2 ~男女混起来分析的结果,就是X对Y没有影响。但是调节效应是明显的。是吗?
5 O2 Z- Q: h3 i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9 16:17
回复 5楼 Kenneth 的帖子$ o/ J2 y( r7 A, F/ A
- @' P. a  Q# [1 Y# C- O
: |5 g2 ~5 ^. U3 M; j, S1 `4 ~+ x
    Sorry Kenny! 我的问题主要还是关于调节关系的验证。比如:Y = b0 + b1 * X + b2 * M + b3 * MX。(在不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    层级回归的第一步:放入X,在这个是否,是否要求b1的显著性呢?/ |3 x& M, p% V, D1 [$ V5 @7 C, e5 w

$ K/ U' A; d: W4 s* H
+ i  t$ r' D2 ]; f4 U: t: ?   之前我的一个老师上课降到,在验证调节关系时,首先X 对Y 归因系数要显著;其次放入M,但可以不考虑M对Y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当放入交互项时,b3要显著,才能说明M具有调节作用。可是我看到期刊上有些论文中,第一步中,某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但是在最后一步,它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显著,也验证了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所以,我不太明白Kenny强调的可以不考虑主效应,这个主效应是指层级回归中哪一步中的主效应?也就是说:调节效应的成立是否需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前提。
& R3 M  b0 S9 `* P; E& a6 d
作者: learningsean    时间: 2010-9-9 17:17
我认为,调节效应的成立不需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前提。/ l, a) X% ?6 H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9 23:01
回复 7楼 learningsean 的帖子9 W4 U' K) j/ _, s
2 `; p9 c4 h9 \. c

1 @; d0 `: r' y# \7 P' T    为什么呢?自变量如果不对因变量显著的话,这一关系都不成立,那调节变量如何调节这一关系呢?
作者: learningsean    时间: 2010-9-10 08:36
回复 8楼 找天堂 的帖子
: G- w: d  K$ l. j2 m7 K- S7 E3 F
7 N9 U% |$ c. a0 e" |9 E( N3 Q+ ^+ J0 f4 K& k4 P
    调节变量是调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强弱与方向,它不一定对因变量是显著的.调节变量不是自变量,它可能与因变量都没有理论上的关系,只是自便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边界条件.因此,我认为可以不显著.
4 u4 [1 m# U' M- ]; p+ m+ p3 l$ z在统计上,调节变量的作用与交互作用的处理方法相同.我们在处理交互作用时,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主效应不显著,但交互作用显著(也就是调节作用显著).
1 L6 `$ o8 d6 N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10 08:56
找天堂:" w0 N6 G5 d+ Y+ W9 s: H- n
假设性别是调节变量:9 f8 G" S# l! e5 E
对于男性来说:- A6 `  T# W: S& J
     Y = 0.3 + 0.5 X + error
# e/ J3 n5 C& g对于男性来说:
% D: E, c" A5 D0 I& w0 v- l% P4 T     Y = 0.3 - 0.5 X + error
$ _; a) B3 W6 V* c) Y男女混起来分析的结果,就是X对Y没有影响。但是调节效应是明显的。是吗?
, {1 p" u3 l6 a% s$ F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12 22:16
回复 10楼 Kenneth 的帖子; c: i  X+ j# f5 W
" ~& P+ n! p/ T5 F- t" o

* e9 T7 o  B: B( m! i4 ?    Kenny,是这样:假设验证M在X对Y的调节关系。我们一般在层级回归里会这样操作(不考虑控制变量)" W3 _: m9 `' Q
    第一步:放入自变量X,可以认为是验证Y = b + b1 * X ,在这一步,是否需要满足b1是显著的。也即,b1显著是调节关系的前提?
1 B# z$ f, K+ d7 M0 M; a    第二步,放入调节变量M , 其系数b2 的显著性对调节关系的成立无关紧要。这一步主要是剔除调节效应中M的影响,是吗?6 g$ C- O. W4 \$ ]  ~
    第三步,放入M,X的交互项。其系数 b3 显著,说明调节关系成立。这一步中X系数的显著与否不会影响调节关系的成立与否,是吗?7 s6 Z4 o4 C9 t" S7 l( f3 Y
    我上课时,老师教给我的方法就是:b1、b3显著,才能证明节关系成立。但是我发现有些学者的文章b1不显著,b3显著也证实了调节关系的成立。
% a# l& @- J( g% A$ D) g    所以,我想请教Kenny,(1)我老师所讲授的验证调节关系的层级回归操作步骤是否有误?(2)判断调节关系成立的条件是否有误?
4 x4 j1 `- V1 s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14 09:22
回复 1楼 bonnie1234 的帖子
! S  {( q7 S4 r4 ~( ?  ]' z/ b! T( T! u8 ^" ?
bonnie,当你当了老师以后,你就会明白我的心态了。我不喜欢正面回答这一类的问题(例如“我的老师是这样教我的,这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
% \8 X. ^/ S) Y" N, l" X! X第一、我不知道你的老师在什么情形底下讲这些话。
& o* u! c) x3 W7 n; ]5 k第二、我不知道你是否完全明白你老师的意思。
" w- ~# t  n% a2 M0 A8 v2 V第三、我常常讲的都是我“个人的意见、和我为什么有这些意见的逻辑”,也不一定全是绝对地「对」的。
5 S9 o5 C. B& L" M9 F7 |6 V所以,武断地说:「你的老师这样教是对的(或是错的)」, 我觉得有点随便地建立你的老师在你心中的形象。. i1 @: k+ e0 G& w+ Z+ i: R5 W/ \

! I3 f' g5 L8 H讲了这么多,我觉得我在「五楼」和「沙发」的回答中已经回应了你的问题了。请你好好的自己去思量定案吧。如果还是有不清楚的,我乐意再解释一下。
1 m$ B, m! \" @# Z. _( {. A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15 20:51
回复 12楼 Kenneth 的帖子- m) q2 m6 j% Y% J5 n

3 Y) S, ]7 Y: j8 F5 @# W' v/ O) l6 j6 z. B
    Sorry Kenny,那个帖子是我发的,不是bonnie。然后这个问题还是我没有说清楚,事实上,关于调节变量的做法我和我老师都讨论了很久。因为我们现在正在撰写一篇论文。不过我在参阅其他学者的论文时就发现了在验证调节效应时我们存在的误区。我和我老师也一直在琢磨,但是也未能找到一个比较详细、准确的介绍调节效应的文章或者书籍。我们也认真学习了您在徐淑英老师那本书上所撰写的调节效应那章以及在人大所讲述的课件。不过我和老师仍旧那个问题还是不明白,所以他才让我在这上边向您请教的。
  _- X: O* _9 n' M   因为我们这个课程每学期都会给学生讲授。所以,我也是着急找到一个比较权威的答案,否则我们可能会误导更多的同学。请Kenny谅解。我还是把我们之前的操作方法写出来,再请Kenny指导。同时,我们也在进一步学习研究方法,希望以后能够消除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至少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您所讲授的知识。) ?/ n; Z7 q/ Q4 j
   我们对调节变量的做法:比如验证A→C的关系,B在其中的调节作用。(1)验证A对C的影响,其回归系数一定要显著。如果不显著就不用往下进行了,因为这个主效应如果不存在,你们B就无所谓能调节A对C的关系。因为A对C都没有显著关系。我们一直是这样理解的。(2)在A对C关系显著的前提下,回归方程第二步验证B对C的关系,这一步回归系数显著与否无关紧要,如果假设里不要求验证B对C的关系的话。同时,这一步主要也是为了剔除交互效应时B对C的影响。(3)才把A、B的交互项放入回归方程,系数显著的话,那就证明调节关系了。
( m3 J' N7 |) A3 J  所以,我的疑问是在第一步,是否需要验证A对C的显著影响为前提。但是还是想请Kenny告诉我,您在验证调节效应时的操作步骤是怎样的。我和我老师再去琢磨琢磨,看看我们在哪些地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以便在这学期能够加以改进。+ ~8 F9 v) L0 a; u( L: |  C
  谢谢Kenny!5 q% R- R) `& P) o2 B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16 09:27
回复 13楼 找天堂 的帖子
) n8 I4 @8 X7 a# }  Z$ }
2 H: l6 [/ W3 |1 _7 n  F首先,如果是我误会了,请原谅。
5 w' a6 o# p/ @2 o! I9 J3 t5 M% J+ U9 m) w6 {
1. 「调节」跟「中介」的含义不同。我的观点是,对于 「中介变量」来说,没有A→C的主效应,就没有B是A→C关系的中介变量的说法(自然我知道有些学者不同意我这个讲法)。但是对于「调节变量」来说,没有A→C的主效应,和B是不是A→C关系的调节变量」应该是「没有关系」的。B还可以是A→C(这个看起来不显著的)关系的调节变量。我举的性别例子就是一个明显的情形。& F* ]( I4 Y# u) e

2 g! V: e7 M! J, M% d. R2. 是的。 一般的调节作用没有有求「调节变量」自己要有主效应。没有主效应的调节变量是绝对可以的。9 z6 E' ~0 @6 M5 z5 D/ G
$ W& S$ ^% ?, W5 {
3. 我一般的步骤是:
" S( f& A7 ?$ A1 V. {4 J- v/ z6 d9 `# P+ Z( c; h2 q: A
(1) C = a0 + a1 * A + a2 * B; k/ A. i/ S- {& }7 |' y
(2) C = b0 + b1 * A + b2 * B + b3 * A*B( R/ B: J4 j7 {  z2 [
看看 b3 是否显著,或是(2)与(1) 的回归模型R-平方是否差是否显著。, K. m$ X3 l9 X9 a

2 }/ s! [2 i0 U6 L这是你的问题吗?- I4 k2 S0 J# r- w2 K% b3 @3 c
本帖最后由 Kenneth 于 2010-9-17 09:03 编辑
6 m0 I- X+ E) w% b, x2 y) T" H; `; f. c& F$ H+ e1 P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16 15:34
回复 14楼 Kenneth 的帖子
+ X4 `; Q4 {' r1 u/ j$ M4 }. v# T3 {4 K  d; E. C
' E* l$ z, {1 X5 f- Z
    谢谢Kenny!5 O! b0 j- X( F* J, k
    首先,您的提醒很受用。实际上,我老师就是我师兄,所以就没考虑过多。不过以后如果真正走上教师岗位,也许说话、做事都需要多注意的。所以,非常感谢Kenny在解答我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在教会别人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胜感激!- A$ ?) Y6 f1 R2 u# [5 }
    这下我们明白我们在讲授层级回归时遇到的误区了。中介变量的验证方法,我们也是认同您的观点的,这样做是比较合理的。那么,关于调节变量,还有一个小问题。我看您的做法,是不是在第一步就把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直接引入回归方程了?而我们以及我看到的有些学者是分两步,第一步引入自变量,第二步引入调节变量,第三步引入交互项?这主要是用于SPSS操作方面的问题了。再次谢谢Kenny!9 p% N( M5 x: ]$ X; T: r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17 09:07
回复 15楼 找天堂 的帖子. D5 Q( z! }) x/ u. S. d1 \
5 u1 n$ K) z) V9 z
找天堂,我看不出为什么要先放A,然后再放B呢?这两个回归在告诉我们什么?自然,它告诉你B在对C的解释上有没有比A好。但是,这不是你的问题,我们也不要求有这个需要。我已经说了,B甚至是可以没有主效应的。因此,我觉得这一步是多余的。* c! \2 ~6 h' B* l2 C
我猜你讲的是:很多人第一步放控制变量;第二步放A与B;第三步放A*B。是吗?2 Q, v: u0 w" X5 r' y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17 11:58
回复 16楼 Kenneth 的帖子- G) J" \. X  O( Q

8 J7 ]2 y/ U; \' d' C$ k, n6 a$ `, N% T% i0 L3 M" Y: ]
    谢谢Kenny!我看到你上次写出来的方程式我就明白了。我们一般第一步是放入控制变量,第二步放入自变量,第三步才放入调节变量,第四步是交互项。我们看到过好些学者这样做,所以照葫芦画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反复再向您请教和求证。而且,事实上,就是因为我现在在验证调节效应时发现了以往在操作方面的问题,所以才有和我老师讨论,才在这里反复确认。5 r0 C5 v) G: C, j8 L0 P  Q
   对于调节效应的问题,我现在基本明白了。而且我认为Kenny的做法更合理。但是,现在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在假设里提出了验证自变量或者调节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的话(国内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做法),那么,是否需要把这两个变量分别放入回归方程呢?也就是先放自变量,下一步再放调节变量?
0 M6 i( F, R- s# H& j6 P; o6 X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18 15:08
回复 17楼 找天堂 的帖子2 S: O8 i1 x( _' q% G$ Y5 ^* p

1 w2 u# g/ X' ?2 }$ E0 ~- F我觉得也没有这个必要。比如你在假设X1与X2都影响Y的话,你会先做一个X1对Y的回归,然后才放X2做第二次回归吗?当然不会,因为X1和X2可能有共线性,而你希望排除这个因素。那为什么在调节变量时,要用另外一套规矩呢?
" f6 t6 Q& w) o8 D! |. z" V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0-9-18 16:40
回复 18楼 Kenneth 的帖子8 I7 n& d' n; e+ V& w& I

! A- D( X  s! H- h, N# Q2 Z! E7 B" c) [) C: ~. k
    谢谢Kenny!这下我完全明白了。之前关于这块没多想,就一直这样操作的。后来等有了一些积累的时候,才发现之前所学到的“技术”似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反复向您请教。非常感谢Kenny的耐心解答。
1 }4 A& \* P6 r" r8 \& Q    我想,接下来的时间还是应该重新学一些研究方法。先掌握道,再掌握术。也争取以后不再用一些低级问题来麻烦Kenny了!
, ^6 h, H" |; S  e, |( M& V/ C, Z* i    再次Kenny!4 G! ^& t. G: _

作者: 白杨树1    时间: 2015-9-19 21:49
本帖最后由 白杨树1 于 2015-9-19 22:04 编辑
& o+ O# r: [2 m6 k( r$ V8 O) [/ m
& s, G: C$ {2 b  hhi Kenny :
- |9 \( f1 H( R% z3 o! ^. i6 y" v$ B* v, y% Y/ n3 U
你说“控制变量是一个理论的问题,用数据来“选”本来就不很对的”  ,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w/ J7 J' V/ P5 o
我的回归方程是:
% N( H0 w/ z: I. G幸福感 = b0+b1*年龄+b2*年龄平方 +其他变量7 s- K0 |: I7 {6 U9 {* @
其他学者已经证明幸福感与年龄的关系为U型关系,所以我将“年龄和年龄平方”作为控制变量出现的,并且已经证明b1, b2和其他变量的系数是显著的,但是年龄与年龄平方相关是0.984***,VIF均值超过了5,年龄和年龄平方的VIF超过了10,需不需要将年龄和年龄平方去掉一个,如果不去掉是不是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下面是相关数据,
( N# L- X+ }: L; r. U6 i3 I" F( D1 z' p. R0 R  _9 X' Z: v$ M' A
        estat vif
; N( C8 h! U% B- g
5 H) j; K. B% b9 @) C        Variable        VIF        1/VIF         * ]7 J) d; {( {! N% ^
                        2 M3 m9 Q* @3 a% U
        age        32.91        0.030382" M+ M3 d7 a1 `# N: C# ^
        age2        31.84        0.031407/ }  H, t8 Z/ k2 r% v( b# b
        a7a        1.52        0.6563631 C4 w" \0 ?" \3 [) D
        a15        1.23        0.815920
; a% N, P+ c; o% e$ s        dy        1.16        0.861330
7 x! c$ z: H2 ]7 S( P# Y% \+ o5 C        s41        1.08        0.924824' j- h* S! W7 }1 s9 a5 X% g
        a2        1.04        0.959899" e7 v* g2 {5 {- A4 `; e! ?
        a501        1.02        0.977568
1 \, K7 K1 v) Z                        ( U+ A% |$ G5 r( s2 J
        Mean VIF        8.98
8 F% k& A& \7 M: T. X$ o
1 h% I2 x+ |. s2 M; I! `$ i" Y         a36 |      Coef.   Std. Err.      t    P>|t|     [95% Conf. Interval]
) y' n. X( o7 S! [2 O" l8 s-------------+----------------------------------------------------------------
* b; N- o5 W0 q+ Y: d8 a1 d         s41 |   .0008564    .000576     1.49   0.137    -.0002727    .0019854$ T! \# f9 n- b0 _8 c) R
          a2 |   .0974112   .0161038     6.05   0.000     .0658447    .12897788 O4 ^6 Y' h3 ?; u, q
         age |  -.0102761   .0027923    -3.68   0.000    -.0157496   -.0048026
4 K7 _7 M8 V8 Z# Y1 L% J3 S        age2 |   .0001564   .0000272     5.75   0.000     .0001031    .0002097
$ ?; Y4 {9 _) K9 M( Z        a501 |  -.0844679   .0254641    -3.32   0.001    -.1343823   -.0345534- h) w* V( K7 a( a5 ^
         a7a |   .0104109   .0032021     3.25   0.001     .0041342    .0166876
; p9 E+ B8 Q9 h" I% i          dy |   .1474225   .0278194     5.30   0.000     .0928912    .2019538
# |' H, h  y$ }, z8 P1 y' P         a15 |   .1959455   .0081249    24.12   0.000     .1800191    .21187182 u  b8 \- v, {) a4 ]0 }4 {8 }
       _cons |    2.95343   .0964821    30.61   0.000     2.764307    3.142554
  k& G4 w( t, D$ p; V) J" ]; o4 r: T  l7 f0 o
* Y1 a# P% W( y# m
8 ]5 n7 ~7 T+ p" K7 c6 |1 @' d
% ?/ [# M1 K% h
7 B9 ^3 P& M2 l$ N/ l6 ]
' A2 @7 n- J  v/ y) k0 Q
) A2 H7 e6 o8 }* t, O0 l
2 o5 w& }. h9 S, D
7 {5 F. E" t. b# a
  |0 G1 h8 W  h: \# S# U5 c7 V
& z! k6 T! G8 v, I. P" l# V

8 \2 ?5 F+ ]2 T7 T7 _- R/ J8 P6 B6 U( X' V# }5 T5 m

作者: 白杨树1    时间: 2015-9-19 21:51
本帖最后由 白杨树1 于 2015-9-19 22:07 编辑 1 O- k% H6 h* {) Z+ _
白杨树1 发表于 2015-9-19 21:49
5 b( |8 q8 ]! B- P- \% U' s  zhi Kenny :
1 J- G' V, z0 |8 J  s' ?0 q
5 q0 v; |! [7 [- q你说“控制变量是一个理论的问题,用数据来“选”本来就不很对的”  ,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多重 ...

! S- `) X7 A3 B6 d: `& a( a$ R补充一下关于年龄的描述性统计数据
9 f% i7 r" M1 X. a" Z% CVariable       Mean          Std. Dev.        Min        Max) z$ x) ?+ S4 X' w8 |
年龄               48.75877          16.20885        17        96$ `+ N9 N7 Y; u) ?
年龄平方          2640.12  1637.881     289         9216
; R6 g, `; `+ U$ L: f8 |
: H: O  [; q! g8 t5 Z2 ?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