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关于形成性(formative)和反映性(reflective)指标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yangli6f
时间:
2010-9-12 15:11
标题:
关于形成性(formative)和反映性(reflective)指标的问题
Kenny你好!
6 J. V. U# e9 T5 d' W4 U' i9 G3 h
记得你曾提到,在测量一个构念(construct)时,最好避开使用形成性指标。但是,我没明白,使用形成性指标和反映性指标的差异在哪里?如果使用形成性指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从因果关系上看,是否可以把一个构念的形成性指标理解成是它的前因变量(antecedent)或驱动因素(driver),而反映性指标理解成是结果变量(consequence)呢?比如在研究reputation这个构念时,一些权威的量表经常用到社会责任(CSR)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多维度量表(在量表开发过程中,大多数作者并没有特别提到他们使用的是形成性还是反映性指标),从我的理解看,社会责任是形成性指标,那我在研究reputation前因变量过程中,是否可以把社会责任作为前因变量进行研究呢?
6 W1 ^: W) Y6 S. b
我的基础不好,可能问题比较基础甚至混乱,但愿别影响Kenny的心情。如果哪里有答案,Kenny直接告诉我找答案的地方就好,不用辛苦重复为我解答了。
0 H# { M1 z% X2 }* I
谢谢。
+ H' t& y8 o* S. e8 E
作者:
yangli6f
时间:
2010-9-12 19:34
期望这里的其他朋友也能给我指点,给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2 x' i& f( m! y* |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13 09:42
回复
1楼
yangli6f
的帖子
4 L, F3 ]1 R5 q
1 r- g* `3 b8 P1 e* \2 B& b0 z
(1)使用形成性指标和反映性指标的差异在哪里?
+ j s8 E( ^/ d# Z2 k( D
它们估计的要求不一样。如果是反映性指标,只要有三个以上的指标,估计问题不大。但是形成性指标不可以自己一个潜变量做CFA,一定要有其他的潜变量跟它一块做SEM,才可以估计出来。请看徐淑英老师编的研究方法一书。我在里面有详细讨论。
. \, n; w. t0 c! s2 o/ G/ v( N
2 E, R ~) ?* j/ X# n$ R
(2)是否可以把一个构念的形成性指标理解成是它的前因变量(antecedent)或驱动因素(driver),而反映性指标理解成是结果变量(consequence)呢?
9 _9 v: Z# o. P. w2 O& c
不可以。指标的意思是它们是 “代表” 该潜变量的。它们就是潜变量本身。前因和后果都是 “另外一些变量”,不是该潜变量的本身。就像「每月工资」,它就是「社会地位」本身(或是它的一个表征),不是社会地位的前因。
1 Q2 i! l+ O/ o3 k$ ] }
9 j, Y; V& E# y# S! A% V/ f5 o
(3)在研究reputation前因变量过程中,是否可以把社会责任作为前因变量进行研究呢?
+ a+ W( u. g* c- d9 u
「社会责任」和「声誉」是两个不同的構念。你把一个作为另外一个的前因,只要有理论的根基就行了。那是可能的。但是「社会责任」的形成性指标不是「社会责任」的前因,「声誉」的形成性指标也不是「声誉」的前因。
作者:
yangli6f
时间:
2010-9-13 11:00
太谢谢了,Kenny,你的解释我基本明白了。即测量指标是该构念的本身,不能当作前因变量或结果变量。
4 r$ O1 i5 q- L, o" K
但是,如果一个构念,有的科学研究用的是反映性指标测量的,有的是用形成性指标计量的,并且他们的研究都是严谨的,是不是用形成性指标更多考虑的是这个构念因何而来,而反映性指标更多考虑的是这个构念会表现为什么样子?或是,只因研究者所运用的理论不同?比如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每月工资”(反映性指标)是“社会地位”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家庭背景”(形成性指标)是之所以有现在“社会地位”的一个可能原因呢?(我只是根据感觉举个例子,“社会地位”我不了解)。
$ n3 n9 f2 l/ f
另外,声誉文献中,有个研究者把声誉定义成一个态度构念,分成情感和认知两个维度,他的结论是,实践中可以用这两个维度对声誉直接做测量。但是,他解释说,这样管理人员并不知道他们的这个声誉得分是由什么而来,因此接下来又开发了若干题项(形成性指标),探索声誉的驱动因素。题项开发过程,一是运用以前文献中的声誉题项,二是小组访谈结果(与量表开发一般过程无异)。我的疑问是他后来开发出来的所谓驱动因素的题项,算是声誉构念本身,还是前因变量呢?
" {3 j$ O% \% I6 n
谢谢Kenny。
" w8 k" Z# R6 @! x( I& T& l
本帖最后由 yangli6f 于 2010-9-13 12:45 编辑
t2 i$ u& o, t$ Q
* x& q0 `! P2 L# z5 X5 {: Q
作者:
yangli6f
时间:
2010-9-13 11:03
我理解“驱动因素”和“前因变量”是一个意思,对么?
作者:
zypnju
时间:
2010-9-13 20:00
回复
3楼
Kenneth
的帖子
$ y; p4 T, T) ^9 X7 l( ?# h. t5 Y
, Q+ W1 _6 [1 |6 C2 |/ t
Kenneth
,
" f7 \2 m! l( I, P
您好!这两天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看到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把测量指标看成是了反映型指标进行测量,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测量指标大部分是反映型而不是构成型的,另一方面是不是研究不够严谨,没有仔细区分这两种不同指标呢?还有您那有没有哪篇是关于形成性指标的文章呢,有的话希望您可以推荐一篇,因为有时候只看理论分析的话理解的不是很深刻。谢谢。
' k5 _0 `# q: S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0-9-14 09:02
回复
6楼
zypnju
的帖子
. k) X; J+ n, K( d
& G# n$ v. D0 n/ u, S6 p
(1)测量指标大部分是反映型而不是构成型的
$ H7 C' s F* k4 q' d6 c
5 P7 b* i8 i E0 J# ?6 H8 f
我倒不觉得是一个问题。我的建议也是能够用效果指标的不要用构成指标。
: y$ g2 `% C2 c( z/ Z# W
- |* H" s7 S' I. y
(2)是不是研究不够严谨
' P" Q/ C$ @) e" w
- K: |5 X6 i; Y( u+ V9 ?" T
你好像是有一个假设,有一些構念一定是用构成指标的,如果用了效果指标,就是不够严谨。请试试这样去了解它。「温度」这个構念是可以用温度计、手、或是测量物体发出的光谱。是不是用光谱最严谨、温度计次之、手是最不严谨呢?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看他们的信度、效度等。
1 k; L% N9 d+ Q T: R( \( K
, F: v# `! G1 ?) t
(3)可不可以介绍一些文章
) `2 k2 U, f' A' ^- n7 i
' A6 N' }5 N! L7 Z8 z
我已经介绍了我写的 book chapter。如果你觉得不够的话,可看MacCallum, Robert and Browne, Michael (1993). The use of causal indicator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 Some practical issu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4(3), 533-541.
+ q+ N$ w. } w4 y
本帖最后由 Kenneth 于 2010-9-14 09:23 编辑
2 Y1 K( S/ \& \; j+ H+ G9 [
# B# d3 V# K1 r5 d0 m
作者:
chienhsin
时间:
2010-9-15 16:26
回复
1楼
yangli6f
的帖子
- y0 O; i! n1 M4 I" g8 ?" n
# E- ?" O, D1 P5 R, t& ]3 k
: Z- M' z6 W5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61, Issue 12: 討論formative model 的special issue.
7 W1 M+ {# N, h2 M
& k* j: U4 F" C2 b
7 V7 m) _" D1 L8 ?1 h! h
作者:
yangli6f
时间:
2010-9-16 13:03
谢谢楼上,谢谢
,去下来学习。
9 [2 S8 f( S U) Q, k1 S, v0 }
我已拿到徐淑英那本书,在学习过程。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