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研究人员与管理者是亲密战友 [打印本页]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1-1-21 15:42
标题: 研究人员与管理者是亲密战友
圈子朋友:「罗老师您好!我虽然是做HR,但我真的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哦。其实我也会经常去你博客努力的阅读、思考,但我真的弄不明白您分享的那些东西价值,我自己也有这种遭遇,一些简单的管理常识在民营企业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让管理者接受培训、指导、体验才能有: V: ^5 y( |9 e; d
所应用,像您这么专业的东西何时何法才能到我们中国脆弱的民营企业里面应用呢?
3 i- j3 m* W) D3 z* I2 J另外您的博客点击率有30多万,这说明您的东西很多人都在看、在学、在用,但我又体会不到您博客里这些东西的力量,这个又如何解释呢?问题全在我没有学习这些专业的东西吗?」
% |1 g# p' w: p1 m
朋友,您好!你很谦虚,很好。一般人看不懂我们的东西会说,这些东西没用的。你却是真心的求学,很难得。我觉得第一、你不用担心。第二、你不用愁帐。第一、不用担心,是因为你不要跟创造30万点击率的人来比。他们(我猜)大多数是硕士生、博士生和高校中的年青老师们。你看不懂是因为我们的工作不一样,是很正常的。比如买菜的人不知道菜是如何的种出来的。爱恩斯坦和霍金大概不一定知道天上哪一颗星是火星一样。我们是创造知识的人,你是运用知识的人。让我举个例子,念过初中的都知道,在欧几里德几何中,两点最短的距离是把它们连起来的直线。这个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很有用。但是,有多少人明白当中的推导过程呢?为什么一定是直线就是最短的距离呢?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要到大学高年级才会唸到。同样的,一个计程车司机知道什么是最短的路径,但是他不一定知道为什么直线是最短的路径?实战的HR朋友的工作是应用知识,研究的学者的工作是创造知识。
/ k" P* C8 T' u) j
明白了上面的一点后,你自然可以明白为什么不用愁帐了。我讲的东西“不是”不可以应用到管理上。我是一个菜农,你是卖菜的。你为何要愁烦何时是春雨秋露呢?当然,如果能够明白这个,对一个菜贩来讲,是有肯定的好处的。因为你知道供应的时间和价格的变动。但是,不知道的话,你也可以用你的经验,慢慢掌握供应和价格的问题的。我觉得实战的朋友不要整天给学术界压力,就是要求得一条「人管的良方」。暂时看不见的话,就下结论说搞学术是书呆子、是没有意思的。研究看重的严谨,就是「这是不是真的」。为了求真,要求高了,相对的时间和工具也多了。我是你的朋友。更重要的,我是你的保镖,保证你不会受一些江湖术士的巧言欺骗,说一大堆什么什么管理是有效的。其实是没有证据,都是骗人的伎俩。如果我们要的只是一个人在几家企业看见的现象的总结的话,我建议你不要花钱给教授做咨询了。索性自己一群HR的经理组织一个HR管理学会(香港、美国、欧洲都有这样的东西),自己分享就可以了。
) j. G. Y+ i$ g4 O7 E

: G$ ^$ z: u7 R- R0 u
我说我们是朋友。正如我以前讲的,HR中有些领域是实战带动学术的。比如「360度反馈」是一个从实战发展出来的HR技巧。在这个领域上,学术界是追着实战界的。「360度反馈」出来了,我们才去研究这个东西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好(或不好)?它会不是影响员工的表现、企业的业绩?相反的,我研究的选拔领域就是学术一直在带动实战的。「能力测验」(aptitudetest)是学界推出来,实战经理才慢慢去学来用的。所以大部分的HR经理都知道要用「能力测验」做选拔,但却不知道它用来干什么?有人甚至以为我们在测IQ!

4 p0 M+ S& I2 P
最后,我希望学界可以跟实战的HR经理们好好的合作。教授不是利用企业来收数据、发文章。经理不是利用学者来找保证赚钱的秘方。我们大家都是有很多东西不知道的。如果可以携手合作,大家一块去创造知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生产力,以致企业的竞争性,那就是万幸了。

  u. c" {7 F$ n9 l
现在的老外做生意,都是“一条龙”式的管理的。比如,以前是欧洲客人要御寒的衣服,就有一个中介人,向国内的成衣制造厂商买货。客人不认识制造商,各有各的心思、意念。现在都不是的,欧洲客人会直接来中国,找一些有水平的制造商,直接与它们建立关系。所以客人非常明白生产上的困难,制造商也非常明白客人为何有这样的要求,但是两者还是各有各的专门技能和特长的。中国的管理现在的情形是制造商去充当售卖者的角色。但是因为时间有限,他们慢慢就失去了他们自己作为制造商的本分了。教授变成一个经理,是一个很可悲的现象。总结一下,我是制造商,我懂得如何去控制产量、品质等。制造商有制造商的道德、规矩。不会因为你这个客人多给我钱,我就为你制造害人的产品的。你是售卖者,你有你的应用知识和经验。你要尽量与我合作,提供给我市场的咨询。我们共同携手合作,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作者: jkliang    时间: 2011-1-21 20:48
Kenny與大家,以下分享也是我最近碰到的實例。上一篇我向Kenny及大家請教的問題,那是一篇解釋性理論文章,探討構念間的關係,我覺得那是一篇在理論上有突破的地方,但是作者反應有該領域其他學者跟他說,這篇文章價值性不高,因為只建構出變數間的關係,但是並沒有實務的應用價值,學術與實務間似乎存在著這個Gap,看來不只實務界的人覺得跟學界有所距離,恐怕學界內的人對於研究該貼近實務(給一個答案,告訴我該怎麼做吧!)或是理論導向都有不同的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做理論的人把現象概念化、抽象化,往往也變的不貼近現象了!而且理論解決了什麼實務性的問題了嗎?還是只停留在解釋現象呢?
1 H2 P# ?+ F% I% V0 Y( y       今日我參加了在台灣清華大學所舉辦的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習營,楊國樞教授、黃光國教授都是在理論上不斷根耘的學者,會中談到了社會科學中的建構實在論,區分知識為兩種型態:lifeworld與microworld,前者的rationality為substantive rationality,後者為formal rationality,我想從這個觀點可以了解到這兩者之間的確存在著不小的Gap。但就如Kenny與今日會議中的評論人李美枝教授所言,兩者的知識都需要有人投入,更重要的是兩者之間必須要能夠互相溝通,而不只是互相批判與偏頗的看到另一種不同的研究。
# j- H8 D  I) U) t! o, C0 o      尤其是對於華人的研究,以往華人的知識累積不像西方是有一個指導性的科學哲學在深深影響他們的學術研究思維,而是以經驗性的傳承與智慧累積作為知識傳播與流傳的途徑,但在學術國際化的潮流之下,建立屬於華人的科學哲學是否也是必須?黃光國教授認為建構理論是目前和以西方為主的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對話的好方法,甚至有機會去顛覆傳統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並建立起華人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及非西方學者自我的研究主體性(黃教授稱之為革命,也如Kenny之前所提,革命的烈士)。" t# ]2 I3 p1 E! q8 o
       以上小小回應,若有不適之處尚請大家多多發表意見。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1-1-22 12:00
jkliang, 我很有兴趣读一下你上面讲的“社會科學中的建構實在論,區分知識為兩種型態:lifeworld與microworld,前者的rationality為substantive rationality,後者為formal rationality”。  有没有任何的文章可以给我读一下吗?
作者: shicaiyuan    时间: 2011-1-22 12:53
实战的HR朋友的工作是应用知识,研究的学者的工作是创造知识;中国的管理现在的情形是制造商去充当售卖者的角色。但是因为时间有限,他们慢慢就失去了他们自己作为制造商的本分了。教授变成一个经理,是一个很可悲的现象。
: y7 }4 j* n/ I之前看了明茨伯格批判MBA,现在再看罗老师的这番分析,才明白科技与生产力之前的关系啊。
作者: jkliang    时间: 2011-1-22 21:10
Kenny,會議上黃光國教授所提供的資料如下:- U0 ^& Y  ^+ N, h0 x; b
1.Wallner,F,G.(1994).Constructive realism: Aspects of new epistemological movement.Wien:W.Braumuller.# G. y7 k: v" `: h, O
2.Wallner,F,G.(1997).The movement of constructive realism. In T.Slunecko (Ed.), Wien:W.Braumuller.
( B" Z  v  b& n9 s' m$ V1 l7 h- L3.黃光國(2003).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六篇批判理論,第二十一章建構實在論。台北:心理。$ i; Y8 m4 W4 D/ ^' a- o! ~
   簡體版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朗朗書房) ,出版日期:2006-04-01。
5 x. ~0 g( ~1 G- }7 y" C: J其中黃光國老師的書,據他所述,將西方的科學哲學做了完整的介紹與回顧,包含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結構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等六大篇。
7 K8 N8 T1 ]% ~; Z. ^& Y5 M" |
/ s4 K+ C8 F; s/ i, Q   另外,今天早上的演講人為鄭伯壎教授,他一開始說到,徐淑英老師在MOR裡提到「大部分的中國學者是波柏主義者(Popperians),是Popper的信徒,因為他們只關注如何使用現有理論,而沒有同等關注這個理論的適用程度,或是相關理論的發展」;再引用Mintzberg的言論「否證本身不能增加什麼」。不知Kenny有何看法呢?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1-1-25 15:13
谢谢,我试试找找。+ k% U! z7 N9 Y$ v/ M4 i
但是T.Slunecko编的书叫什么名字呢? 本帖最后由 Kenneth 于 2011-1-25 15:16 编辑
  D% o6 r/ A1 D) z; @/ K( t0 i) ?' ~0 }# Y" [* F: R

作者: jkliang    时间: 2011-1-26 00:24
Slunecko, T. (Ed.). (1997). The movement of constructive realism. Wien: Wilhelm Braumuller.
作者: KatieZ    时间: 2011-5-2 11:55
大家的讨论真精彩!这些观点在书上常常还是不容易找到的!% I/ O4 {6 A; h1 D! J
"研究人员与管理者是亲密的朋友"在大陆常常只是一句空话。; U, E* Y/ B% }7 P
虽然我常常也思考这个问题,却得不到具体的思路!5 a/ j9 i" u9 X" G" }
Kenneth和大家的讨论让我矛塞顿开。一刻都不敢松懈于思考啊!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