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心理自救,用理智驾驭情绪
[打印本页]
作者:
jnjune
时间:
2011-3-16 18:06
标题:
心理自救,用理智驾驭情绪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严防偏激情绪的爆发。人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可以理智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几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 ?" Q7 |, D' V
( D1 e! e8 ?% r) W
回避法
! P/ y7 M. m1 h. p; a! h
8 M& X* g$ X! ?2 h4 ~+ X- \, o: v
, } o% m- b4 V1 ?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比如,家里的琐事使您“勃然火起”或“郁闷不乐”,就到单位上班;身患绝症者不妨去医院看望垂危病人;面对一份无望恋情的深深困扰,以一种大智大勇来逃避,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是客观回避法。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您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 V' R) G r/ i4 |* Z% F0 W
" d3 S0 V1 G% k1 ^" [1 `# b
转视法
J( s0 J9 p- e- x. v* |
7 _1 M5 Y t; [4 h
# S) T1 G" C( n5 ^/ n+ U+ G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逃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呦。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又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见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转换个看法,就没愁发喽!”这么一来,老太太果然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
% g3 K# D# Y6 n5 F: K' V% s
5 _) b: L% C$ P
自我安慰法
/ h8 I: I# I/ p7 v; z
) z8 w! ~$ b Z' s' C; m0 p
$ }) |4 p4 h, p6 l/ z7 Y& V4 O8 D- X
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学便借用来,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不错,在自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单位里评职称,不能每人一份,为此茶饭不思也太不值得了,这次评不上还有下次,再说,没有职称也一样称职,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就不掉价,何必为个虚名玩命?恋人分手,也好,跟这样无情无义的人成婚,说不定要倒大霉,早跟她“拜拜”,岂不是免去后患?两百块钱丢了,就当年终奖没发,何况“去财免灾”,全家平安还不是大福?
& W) n0 h$ z; f% R6 n2 F/ J
4 H4 @9 C/ d( u3 ^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正是。精神胜利法不该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这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 T7 ?0 x$ \: H$ V8 r; K
' w6 M+ {7 o s& n& j, N
幽默法
* c9 L& s; i5 v) G j" Y/ ^
7 k4 [6 U3 [" w2 `) Y9 [3 I
2 N% ^6 L" B4 V& P$ h5 K6 n( v1 j
幽默法对解脱心理困境是极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特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闹,并随手把脸盆中的水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局面何其尴尬?这对一个稍有血性的男子汉来讲都是无法忍受的,苏格拉底却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窘,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一半时,台下有人大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以对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陷入困境,反倒赢得一片喝彩。
6 G! l* Z$ k5 y* o6 T1 p
. R6 a8 t$ l, z8 a; B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事业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交际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和缓气氛,释放情绪,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E/ _$ H2 T. s5 v5 O% j+ u8 b
4 x: ]/ b; p: F; H; m3 T
低调法
6 C' m* A! Y$ J; y
9 i4 n; M V) ?# p* l" G+ ]4 h
- g3 w! e+ B. ~! \! ]
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 i9 R5 _# l5 I! G$ Y
& [. A$ D u6 O5 O- d, J9 Z
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调低期望值;于事业也该如此。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小小兵卒组成军队,谈何将军?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的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别了心理困境。
& j3 y. |/ p5 p6 N# X: o; L2 z$ q! t5 {; O& q
5 @. W- Z0 X* _; K9 W) g( ^# G
宣泄法
- f' g8 n) k3 i! d6 D
* q4 f( {: {5 k7 @4 Y: E$ @
5 B8 Y. C+ g# ~5 d R3 d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压抑自我情绪似乎给予更多的肯定。而对宣泄自我情绪则给予更多的否定。其实这有违心理科学。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减轻焦虑,但这只能缓解表面紧张,却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气绝身亡。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如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9 l& W! G4 t. @) U0 u& |) q
( ?) U5 L/ p5 R1 s& \. h* v N
宣泄按社会效果说,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满装细沙的沙箱,以必要时宣泄心中的怒气。这实在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妨照此办法,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 E8 n$ q1 ^+ s& A" _' n
4 f+ N! [/ o% u3 H
补偿法
' X$ Y& y$ s& P/ f0 I
2 G( M: @& w8 o. s2 l
; b. I3 B9 `# L8 L& s. x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会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摔伤手使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时,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格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大海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内心的紧张焦虑也自然消除。
/ i- O u" n: P# ^0 @0 {- T
6 [& I0 m5 v+ |% t
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如果只是徒叹奈何,只会品味苦涩。积极地对策是另寻一条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这条自救之路的最好诠释。
/ i1 w& F$ ? B
0 m Z1 z" ^" u! F" s
升华法
- Q: F3 B# W- a7 m
5 n* Z; V/ D( {9 a- }: v
8 }! K. B( r# U) s; D- S
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做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真所谓“塞翁失马,安之非福”。
. L- S6 [7 h) `+ w; n
+ G% F# g+ V' I1 E/ E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因为他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司马迁等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正确态度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从心理困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8 U. ^/ V- }* w) k
@0 v+ T, C x3 W4 f" R$ A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不必去当佛教徒,也无需拒绝他人的援助之手。但当我们为心理困境所扰时,要应该首先学会自救。
/ a! g# y) D( ~5 I4 V% }
作者:
jnjune
时间:
2011-3-16 18:07
有点儿小郁闷。。。出去走走。。。。
! F! W. n+ r# m+ \
( w5 C1 |* H% k& p; U
闪人。。。
作者:
义果
时间:
2011-3-16 18:31
看完后不郁闷了,学习了!
作者:
jnjune
时间:
2011-3-16 18:45
看完后不郁闷了,学习了!
: L! B* R; {" p+ D- l
义果 发表于 2011-3-16 18:31
# X* _7 a; |9 h- G) s" L8 E c
+ t2 S0 i2 N* w% {
3 u* |# u ]: f8 @# _
呃。。。。这么有效果。。。
% V2 ~- K( g3 y: s" K! Q
8 z) z# a) V% N9 x" n
o(∩_∩)o 。。。有时看看这类文。。还是有帮助滴。。。
- L. J5 ` S6 C* p7 k' ^ Z% o
; R5 [: x& Y- ? b# n
7 ~" ? r- |: N) V- b, }+ o
作者:
何必分呢
时间:
2011-3-16 21:19
谢谢了11
作者:
何必分呢
时间:
2011-3-16 21:20
很有用!!1
作者:
利蓓加
时间:
2011-3-17 17:10
听课的时候老师教了一个调节压力的呼吸大法。感觉还行,心静则智慧生啊。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