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对一则笑话的解读——企业如何解决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qd991    时间: 2011-12-5 13:00
标题: 对一则笑话的解读——企业如何解决问题
bingolibin 一篇09年的文章,很不错,与大家再分享
http://bbs.chinahrd.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7212&highlight=%E5%A6%82%E4%BD%95%E8%A7%A3%E5%86%B3%E9%97%AE%E9%A2%98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滚蛋。”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关于这则笑话,我相信,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
  
1. 外企人士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一般而言,外企是非常注重这句话的,因为他们相信,专业化分工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因而外企讲究“一个萝卜一个坑”,最好每个萝卜都能成为“专家萝卜”。所以,外企常常会不惜代价引进专业人士,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2. 民企老板说: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这可以说是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自己解决的,那就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尽量用最少的钱解决;钱少不了的时候,那就打个折扣来解决;打不了折扣怎么办?那就先放着,以后有钱了再想办法。
  
3. 管理人员说: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带来的是长期问题!
  
由于民企老板的这种思维,带来的结果就是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而,那些看上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只是“从地上转到了地下”,而一线管理人员却能够感受到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他们往往认为老板是在追求短期效益,没有从长远来考虑问题,可是他们却提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4. 基层员工说:小工成了工程师,可我就这点能耐!
企业的问题重重,老板把压力施加给中层,中层把压力转嫁给基层员工。所以,往往使基层员工感到压力重重,背着沉重的包袱拼命努力,结果把“小工”变成了工程师,问题看似解决了,可接下来,新的问题很快又随着出现,这时,责任落在了员工身上,员工感到冤枉:这本来就不是我能解决的!
  
5. 专业人员说:请你相信专业!
  
当企业出现问题,去求助于一些专业公司时,他们往往会提出一套非常“牛X”的解决方案,这套方案是经过深入研究、系统思考的,是多个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既可以解决短期问题,又考虑了企业长期利益的科学、有效、优秀的解决方案,因而,专业公司会对企业说:这对你们是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我说:想清楚了再做!
  
虽然我是咨询顾问,也经常作为专业人员去对各类企业说“请你相信专业”,可在接触了企业之后,发现很多时候,他们根本还没想清楚。
很多企业往往如此:虽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但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问题,就盲目地去找专业公司,可当与专业公司沟通之后,却发现,他们的问题远远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花点小钱”就能解决的,这时候,往往这个企业的“项目”就会不了了之,因为企业不愿意做过多的投入。
  
所以,当企业看到问题存在时,不应该着急想办法解决,更不应该盲目地找专业公司,应当按照以下步骤来思考问题:
  
1. 明确问题究竟是什么?
  
在企业出现问题时,很多时候,其实企业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不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可往往企业采取的方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去,最终造成了问题始终存在,甚至会更加严重。所以,找出根本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 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企业了解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后,很多企业往往会急于求成,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可实际上,这些问题必须逐步解决、逐步完善,只有在前面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之后,再去解决下一个问题,才能使问题解决更有效率。
  
3. 通过何种方式解决?
  
在明确了问题的解决步骤之后,企业开始考虑具体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是将这些问题交给企业某个部门办,还是由几个部门抽调人员建立项目组,或是招聘专业人员,又或者引入外部公司?我认为企业应该考虑两个问题:
  
1)是否有能力解决
  
各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比如,把问题交给某个部门,那么这个部门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有能力,是否会影响日常工作,造成得不偿失。由几个部门抽调人员成立项目组来共同解决,这种方式是否可行,成立的项目组是否能够起到效果、发挥作用。如果企业有能力解决,的确可以考虑自行解决,然而,很多企业所谓的“有能力”,其实是因为他们把问题想的过于简单。
  
2)解决问题的成本
  
如果企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考虑借助外部力量,途径有两种,一是聘请专业人员进入公司,其次是与专业公司合作。无论何种方式,企业都应该考虑解决问题的成本,可能聘用专业人员成本会低一些,可往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最后企业可能发现,聘请的专业人员,还是没办法解决问题。当然,如果选择专业公司,应该根据投入产出比,来选择最符合自身情况的专业公司。
  
4. 如何与专业公司合作?
  
在确定了借助专业公司来解决问题之后,企业应该思考与专业公司的合作方式。一般而言,企业可以选择与专业公司进行项目合作,也就是聘请专业公司用项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合作的方式:或是外包,或是长期合作伙伴,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保证专业公司所提供服务的持续性,加深专业公司对本企业的了解,通过要求专业公司的服务改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整体效率。
  
以上是我认为企业在遇到问题后,思考问题解决方法的基本步骤,其实重点在于,企业应该把问题思考清楚,有目标、有过程、有计划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问题解决地更加有效。
看后有没有值得分享的?欢迎一起来分享


作者: 碧池生春草    时间: 2011-12-5 13:13
的确,民企追求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办最大的事情。如果解决不了,不会对当前的经营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先放一放,就邓爷爷的话讲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也许时间一长,问题自然“消失”了,其实很可能在某个地方“潜伏”下来,当下一次时换个马夹出现。
为什么民企会选择用最小的成本解决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盈利能力不强,管理方式上贪多求快,同时在发展战略上没有思考太多,主要的精力还是当救火队员,而很多企业主并没有认为有何不妥,甚至还津津乐道:认为自己能力超强,把下属该当的活都干了。
作者: 愤怒的小火车    时间: 2011-12-5 13:40
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背后都是公司领导者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的体现。模式一旦启动,下一次问题出现的解决方法,是可以预见的。
假如两家引进的不是生产线,而是同一个新的有问题的香皂配方,假设问题是香皂最后无法凝结成型,会是什么样的呢?
联合利华还是会找博士带队攻关,花费几十万,研究各种化学式,最终,发现了加入某种天然物质,既解决了凝结问题,也不会破坏原来的配方,对人体无害。
乡下企业,肯定还是抓个小工,老板威逼:成不了型,你就滚蛋!结果小工也解决了问题,只要往秘方里加502强力胶就行了,不到5块钱,就解决问题了,但是做出来香皂对人体有害不说,还洗不掉
如果人有行为模式,人有习惯,那企业也有,也算是企业的习惯,这个习惯好,企业就会在一次一次重复习惯中积累优势,如果这个习惯不好,企业就会在一次一次积累隐患,等到某一点,瞬间爆发,不可收拾。

菜鸟观点,不知所云。


作者: 一叶碧云    时间: 2011-12-5 13:50
英雄不问出身:)结果导向就行了:)
作者: 明筱白    时间: 2011-12-5 14:07
知识层面不同,问题选择范围大,外企有的是精力和金钱,民企资金缺乏,如果说,民企以后壮大了,也许就是外企了。
作者: 晶采0108    时间: 2011-12-5 14:15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来走就OK了
作者: 周末girl    时间: 2011-12-5 14:16
值得深思这个问题,民营企业的老板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恨不得不花一毛钱都能把问题解决了.
作者: 快乐的永远向前    时间: 2011-12-5 14:52
本帖最后由 快乐的永远向前 于 2011-12-5 14:52 编辑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公司管理层的存在价值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外企和民营企业立足点不同,所以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
作者: tony.yang    时间: 2011-12-5 14:54
领导者的思路很关键!
作者: thingcoming    时间: 2011-12-5 15:09
立足点不一样,专注方向不一样
作者: 平安一路行    时间: 2011-12-5 15:13
值得深思。
作者: 糖糖2003    时间: 2011-12-5 15:16
企业性质不同 管理者的理念也不同 考虑事情的思路当然有出入
作者: 小林555    时间: 2011-12-5 15:27
很多所谓的专家就是故弄玄虚,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以为自己专业!而从民营企业得出启发,要充分重视并利用所有员工的智慧,他们的一些普通建议往往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价值。

作者: billy.liang    时间: 2011-12-5 15:59
每个人的选择时都基于他们认为最好的。是否真的够好,只有时间和市场可以验证!
作者: nanaliu369    时间: 2011-12-5 16:09
还是专业比较保险。。。
作者: 山村牧童    时间: 2011-12-5 16:18
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作者: haoed    时间: 2011-12-5 17:01
企业解决问题,我想成本费用是无法忽视的
作者: 国源    时间: 2011-12-5 17:02
问题来自生产线+解决问题在生产线
实际所有的生产线项目问题只有在本生产线工作员工有成本低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是企业没有激励企业员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我公司解决生产线问题的方法
1.对生产线有技术改进提高劳动效率的员工  工资级别直接晋级 + 一次性奖励3万-30万元不等
根据提高效率三年的经济效益计算
2.为生产线 申报实用型专利   专利为公司和员工共有  效益05:0.5对分

作者: 咖啡+盐    时间: 2011-12-5 17:08
小林555 发表于 2011-12-5 15:27
很多所谓的专家就是故弄玄虚,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以为自己专业!而从民营企业得出启发,要充分重视并利用 ...

支持你的观点,简单的事情简单化!
作者: qangel    时间: 2011-12-5 18:04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或者给表象迷惑了,把专业看的太过高深了。有些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里想,有些人,能够把复杂的东西化繁为简。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条条大路都通罗马,看你愿意付出多少而已,也看你能否把迷雾层层剥开,最后抓住重点而已。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除了弄个机械手,装个吹风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杜绝空盒出现在生产线上面呢,为何要等他出现在生产线上去处理。
哈,个人看法。
作者: stephenzhou    时间: 2011-12-5 20:19
愤怒的小火车 发表于 2011-12-5 13:40
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背后都是公司领导者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的体现。模式一旦启动,下一次问题出现的解决 ...

同感!
作者: stephenzhou    时间: 2011-12-5 20:47
民营企业因为自身的特点,都讲究实用,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所以经常花小钱来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而这些办法有些是简单实用,有些是不治标不治本,因为民营企业比较灵活,生命力也比较强。而外企讲究的是科学、理性,凡事都按部就班来做,方法也倾向于治本,但成本大,灵活性差。
作者: 芋儿    时间: 2011-12-5 21:05
“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这句话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者究竟有没有想好问题的关键和究竟想让专业人士做出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没有想好,那么老板把钱付给咨询公司后,但是依旧没有想好让咨询公司做什么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作者: 乐在途中    时间: 2011-12-6 08:08
系统地去对待
作者: andy01    时间: 2011-12-6 08:34

作者: anjofei    时间: 2011-12-6 09:00
存在即合理。民营老板的做法也没有什么不妥,也达到了一样的效果。
作者: LL李    时间: 2011-12-6 09:09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 楼兰殉    时间: 2011-12-6 09:21
想起了第五项修炼里的一句话,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
作者: megen0518    时间: 2011-12-6 09:47
这个笑话蛮有意思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方法啊
作者: 小小Grace    时间: 2011-12-6 10:02
大到企业小到个人,面对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的切入点和目标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正如文中所说,看重什么就怎么解决。
作者: leo3560    时间: 2011-12-6 10:13
大家说的都很好。
作者: 老顽童vic    时间: 2011-12-6 14:22
颇受启发啊!不同的解决方案,解决不同的问题!呵呵
作者: Chiffon    时间: 2011-12-7 10:53
值得深思,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只有一个原则:事在人为。
作者: sungy03    时间: 2011-12-7 13:16
非常经典的管理寓言,但是要论优劣,个人认为无论是外企的高科技研发或事民企的土方法,只要是经济适用可行的方法可能才是最有效的,好比产值才1000万的小企业不可能去投资几十万研发一个自动挑选设备,管理是实践总结起来的,过程中可能有对比的可笑,但是你只要是在紧张的资源和条件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整合了浪费的渠道,达到趋近的目的才是优秀的管理者,当然这里首先你得小聪明如楼上兄弟开的玩笑一样--不能超越道德法律的底线。

作者: suliqi8    时间: 2011-12-9 09:39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 xiaoqi0424    时间: 2011-12-15 11:06
殊途同归,但我愿意选成本最低的那个。
作者: sd211368    时间: 2011-12-15 11:41
给多少资金,就能做多大的事,投入和产出还是成正比的.
还得需要看在什么样的环境,有可能在一个地方可以推行的制度,在其他地方可能就不可行了,所以因地制宜,因时而定.
作者: Creative    时间: 2011-12-15 14:55
分析的比较全面到位。除此外针对不同的公司还是要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作者: yaoming3    时间: 2011-12-16 08:58
故事好有趣。跟爱迪生度量灯泡的容积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 直线1990    时间: 2012-1-6 14:18
真理来源于一线,但是同时需要专业来来修正,需要市场和时间来检验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