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6-6-2
- 注册时间
- 2004-7-2
- 威望
- 0
- 金钱
- 5313
- 贡献
- 72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538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08
- 主题
- 98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7-2
- 最后登录
- 2006-6-2
- 积分
- 5385
- 精华
- 0
- 主题
- 98
- 帖子
- 1008
|
上周,有一则新闻是作为“喜”来报的:上海市妇联妇女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部分高校,就上海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范围调查,被调查的学生来自除港澳台之外,包括西藏、新疆、黑龙江、海南等边远地区在内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表明,98.4%的上海生源大学生和68.2%的外地生源大学生,将上海作为就业首选地。报道以欣喜的口吻说:大学生竞相留在上海,上海已成为大学生最心仪的就业城市。
; K) t9 X. a# [7 a
$ u8 D* i4 B; \5 b, a: F 记得上海刚建设人才高地时,市领导提出人才高地的动态标准: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向往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接近这个标准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上面的消息确实是“喜”。+ u$ f: j. c( p/ C
- S" K" _ C: M 在看到“喜”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J- [, b9 F) `2 E8 E
8 O) t" [ p: w" Y# o 在填写“实际就业省份”的936名大学生中,除留在上海的762人之外,去江苏、浙江就业的人数只有五六十个,广东只有二十多个,至于广袤的西部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 B6 X0 W0 D3 R A* q! m% z
6 N8 t) |8 M% g/ g% _8 v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有几百万知青奔赴全国各地。由于各种原因,近20年来已经很少有上海知识青年走向外地了。记得黄菊同志曾经要求过,上海人才要有一湖好水,一湖活水,欢迎外地人才来上海,也要欢送上海人才到外地去。现在的情况是,上海大学生都想留在上海。一个移民城市,只进不出,其结果是城市和人口急剧膨胀,势必加剧就业的困难。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上海饱和的人才,其他地方可能是紧缺人才,因此,输出饱和人才,不但是支持了外地,也减少了上海就业压力,并使得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仅仅从这点上说,愿更多的上海人才“打起背包走天下”。: p- r. Y% p0 A% w; B& L
6 L @8 m8 G! z, ?8 y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谈就业,就直奔世界500强,眼睛只盯着外资企业,大企业;一踏上社会,就想坐办公室,做白领......,这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的教育。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已是难以回避的矛盾,其中人才市场低层次人才的需求矛盾尤为突出。
+ e/ m3 ^. T1 `% c. r& Q( U U" ]% C# e# |% z ~* Y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进人才市场应聘的是人才,到劳务市场找工作的是劳动力。因此就有了在人才市场这一棵树上吊死,也不愿意到劳务市场去的怪现象。其实,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人才与劳动力本身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被人为分割开来。事实上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招聘,特别是较大规模招聘时,往往是把人才与劳动力捆在一起考虑的,因此在人才市场上也可能招聘一般劳动力,在劳务市场上也可能招聘的是人才。
; a5 _8 y/ ~' K, g
; Z- M1 z8 g+ P& g: r( e 中国有句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一般规律、一般的思维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是,在市场比例失调,高职位难就的情况下,如果从低层次岗位起步,有时候也同样能达到目的。3 m: W' J W2 F; v, C5 x% v
. s) L" k& ?2 D& o;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