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职工带薪年休假的二十一种核算公式 [打印本页]

作者: samtpe    时间: 2012-1-5 23:28
标题: 职工带薪年休假的二十一种核算公式
本帖最后由 Mark.Yao 于 2012-1-5 23:42 编辑
& ~% a1 v" g) }+ P0 ~
# z9 L  b  R, f作者:ocean 2009-2-265 u, J2 a) F% e8 B+ \. o+ X

1 {" M0 G8 S9 J7 h) D" l2 F7 E. t6 n/ L0 `: z
随着国家《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颁布,年休假越来越成为企业和员工不断关注的重点,员工关心可以休多长时间,如何休?而企业更多关心的是到底应该给几天年休假?是不是给的合理?有没有少给?如员工A,2008年10月15日新进用人单位,入职前累计工作时间为11个月,那么A在08年可以休年假吗?如果可以,能休几天?如果职工的年休假不能计算出准确天数,一旦发生少算少给的情况,可能引发诸如损害劳动者权益要求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金、要求按照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等劳动争议,用人单位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但是对于一个上百人的企业来说,要准确核算出每位员工当年度的年休假天数是不容易的。笔者根据企业与员工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情况与计算公式做了分析,希望能给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的启发。
, |( q% H6 S8 L3 z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五条的精神,考虑到大中型企业人数众多、情况复杂的原因,笔者建议按照企业按照自然年度为周期计算员工的年休假天数,而不是按照员工入职日期为年度周期起点计算员工年休假。4 k5 D; a8 D$ h% R6 a( ^
    针对上面08年10月15日入职,累计工作时间11个月的情况,根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三、四条,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年休假天数根据职工累计工作时间确定的规定,员工自08年11月15日起就满足工龄满一年的条件可以享受年休假。问题是从08年11月15日到08年12月31日,企业应该给几天年休假呢?同理,如果员工是08年新进用人单位,他的累计工作时间在08年内达到1年或10年或20年,那么08年年度内企业应该给几天年休假呢?如果员工不是08年新进用人单位,但是在08年内他的累计工作时间达到1年或10年或20年的情况,08年应该给几天年假呢?如何公平、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
, J9 x( J! j) p$ I6 V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把员工累计工作时间达到1年(12个月)或10年(120个月)或20年(240个月)的那一天称之为“临界点”。考虑到实际操作情况,我们使用“月”累计工作时间的计算单位。当本年度内遇到临界点日期,根据上述两个条例和办法的相关条款,我们采用分段安排年休假的方式计算当年度总的年休假天数,即分别计算临界点前可以享受的年休假和临界点后可以享受的年休假。在计算过程中,一般需要用到以下几个数值:累计工作时间(月)、年初或者入职之日距临界点日期的天数、临界点日期距年底的天数、全年天数等,具体计算公式根据不同情况在下文有所详细说明。   - P. u7 P4 u: R: ?. M: _6 {4 B
    同时根据员工的入职时间,我们把员工的情况分为本年度新进用人单位和非本年度新进用人单位两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下,又存在职工累计工作时间是否为零、年度内职工累计工作时间是否达到临界点等不同状态。对于入职前的累计工作时间,我们简称为社会工龄。对于入职后的累计工作时间,我们简称为本司工龄。7 W- ~6 N: N. C* R0 j2 p4 ]
    通过以上分类分析,我们发现有二十一种年休假核算公式。
0 t& O. Y9 ~& f- n一、本年度新进用人单位; L2 A( F6 p: J2 e4 m! {
1、社会工龄为零:这是最简单的情况。员工本年度内年休假为零。一般常见于应届毕业生第一次工作。+ i" l) M3 K* N" I1 y3 |
例如:
: ?% K3 {% D, X" e
姓名! Y& B) z! B% z1 w
入职时间! V* `% i, Y$ @
社会工龄(月)
& T9 O* B, L  _9 `1 x1 C
08年年休假天数- |( I* g0 K9 a8 M. J8 [; {
A" o+ D7 T- v1 Q* Q, n
2008.1.1* e% @/ Z0 G4 F8 T; J* A
0- k& L% q( h7 ^0 S
0
5 W# r/ ~% h* A) g4 t% K" ~% f
B' K. P5 g1 k6 N. c
2008.5.20; K0 [& j5 C& q
0
9 \5 k! z. h! t
0
6 g* r2 q2 }) X. t+ e
C
+ ^5 @0 ?. h6 o* _& d1 c; P/ H, b
2008.10.13' `9 m; W& b4 p' B
0
  L5 E6 e; o& E! J6 g& S* S# ?* ~
0
: U+ H# u) K5 j/ f7 @1 p
2、有社会工龄:
' b. Z3 P" G, M! z9 J1) 社会工龄小于12个月,员工入职后在本年度遇到临界点。计算公式为临界点日期距年底的天数/全年天数×5天。9 G+ ]) t: U  P7 o
例如:2008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是10个月,那么到2008年7月20日就满足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条件,这一天我们称之为临界点。从临界点到2008年12月31日,一共165天,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为165/366,165/366×5=2.25天,则08年度年休假为2天。. d! H" o8 p8 s, |
姓名7 f! e* N* G2 \  w
入职时间+ n& g/ e: c1 V
社会工龄(月)
9 k6 q. c: V6 w$ w! H- v
08年年休假天数0 N, X2 X" J4 o% u9 @) ?- n* x
A5 x3 C, s* g# q, B/ _0 [
2008.1.1% M5 }; W. E" h9 I/ u1 I" L
10
1 V! k& `2 [) R# z3 C
4
. M, l+ \7 W! q6 H2 f
B
( e$ K. }: y+ Z
2008.5.20/ N( w) j, i3 k- X* G) }
102 \: M9 V' r: H
2
; b! f5 C7 f$ k( f/ a
C
6 L  o% t  x4 R" w
2008.10.13
, l# l/ i' E: ]& [$ z! A& L
10
! V& H1 w5 S. q7 L3 X7 a
0
7 }. J8 j" q3 N- A$ Q
2) 社会工龄小于12个月,且员工入职后在本年度无临界点。年休假为0。" f1 {, t! c1 A; B
例如:- M1 ?" ~( P, Z9 i
姓名
5 X1 _# x- S- N! ~8 T4 o7 _- D
入职时间
/ M/ M2 @& B! U& ~7 U* h9 A
社会工龄(月)
$ L$ m+ o! B6 \  B- e' ~- R# R9 L0 v
08年年休假天数
* n) s2 t1 a$ x( K  P8 K! q; _
A
6 b7 F6 a) l' P$ n$ q9 N
2008.4.1
8 C; d! O; d* W7 c  w  Z1 j# v* C  s
35 {0 e2 G/ z  ^( {' ]
0
) |9 a3 C, A4 H: v
B
8 @% O4 ~' U' G8 K8 Y; V/ Z
2008.5.20- J) B5 L  T0 h6 V* H
3( N* t! O  |9 _8 O* W+ z# h
0
2 Q- C; u9 f( D+ e2 Y! z  w( t
C* E" n0 l% s/ n) e( A# |, j, E) C# p
2008.10.13& e8 e) W; T' j. t. v0 i: D9 f
3
0 d+ q* `2 W( _" L0 y1 [0 b
01 `* k! E2 j1 |  m
3) 社会工龄大于12个月小于120个月,员工入职后在本年度遇到临界点。计算公式为入职日期到临界点的天数/全年天数×5天+临界点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0天。
( f( F  e3 W; r' R. k7 y例如:2008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是118个月,那么到临界点2008年7月20日就满足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条件。从临界点到2008年12月31日,一共165天;从入职当日到临界点的天数是62天,则08年度年休假计算公式为62/366×5+165/366×10=5.35天,按照不满一天不算,即年休假为5天。& T) \' Z. v/ ?8 E. g: P
姓名% d+ H3 v. z$ [0 a" N6 Q# O/ r! ~
入职时间
, g/ \; K* {0 Z* I
社会工龄(月)( V6 V/ u) q# U/ x
08年年休假天数$ G! `4 a( q, @- `
A/ H8 R) W- A$ }) T0 _
2008.4.1
5 X( g' e8 Y" m8 ^2 r% D4 S
118
: J" U: v6 e( \1 r. m
6, Y9 C6 |/ k" L) Q
B" ^8 f7 u; t; _) |/ O
2008.5.206 `/ O& e+ s& N) D/ k  f
118
" W. V* G- y6 i2 D1 t
5; T4 c: x* a& _5 h
C
0 ]/ a$ c% v' [" q; v+ w2 A2 u; R
2008.10.13
% l) C! t0 m9 }' j/ R
118
( o$ p) A7 v: c: k
1+ K8 G/ a- ], I! p" R7 T
4) 社会工龄大于12个月小于120个月,员工入职后在本年度无临界点。计算公式为:入职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5天。
9 ]. K  i" _' F2 D$ y, j& v例如:2008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是105个月,那么从入职日到08年年底,一共有226天,则08年度年休假计算公式为226/366×5=3.08天,按照不满一天不算,即年休假为3天。
5 Q/ ?/ H( [& z, W% f
姓名# l$ Q2 l& \2 P& o, O! K+ D- x/ m
入职时间
5 y- P+ h7 _( i
社会工龄(月)$ x9 L) m1 g9 T" [
08年年休假天数
1 k; `5 {+ g& s) L; d
A
+ j& @* g: a3 m. P" r5 b7 e% Q
2008.3.1
1 \# f$ w* d0 v
105
5 ]5 ~6 G, B" k% L" d- Q
4# q1 p; s$ q0 b9 ?- Z- i3 g' _
B$ ?  `% M& O- S( ]$ g% w" p% ^5 o8 }/ I3 ?
2008.5.20( c0 X6 r; g, B" ?  k; Q2 Q
1057 D6 O9 Q, G" x; @; u
3
$ k/ ~; b6 R# a8 ^/ k4 ]- k
C
* s* I! E; c& a9 \5 y
2008.10.13
2 V$ C: e( H2 e0 B! ^3 c
1051 A$ K+ M) r; p. r. x( d
12 R9 Q6 [0 }/ y' q+ W4 O3 \8 c
5) 社会工龄大于120个月小于240个月,员工入职后在本年度遇到临界点。计算公式为入职日期到临界点的天数/全年天数×10天+临界点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5天。
' C: J( y$ H( `例如:2008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是238个月,那么到临界点2008年7月20日就满足连续工作二十年以上的条件。从临界点到2008年12月31日,一共165天;从入职当日到临界点的天数是62天,则08年度年休假计算公式为62/366×10+165/366×15=8.45天,按照不满一天不算,即年休假为8天。
4 d& ~& ]9 A! o4 G
姓名
6 L8 Q( n+ n; b) J! T
入职时间( K: Z4 l1 N4 \* Q7 n
社会工龄(月)2 F% S% z" F1 O( O& u) Y  r1 M
08年年休假天数4 q& }" s. p  o  Z* [- Q% ?) L
A* X+ x* y) T" G$ f/ E
2008.3.1
, |- |0 U: B4 ]0 y, {; _& b3 B
238
3 d* i& T  B$ O5 l! E% e8 Y8 K* R
11
9 ^& D7 g1 j3 o: g
B
& {+ M& }! U9 B. G1 G2 |
2008.5.20
9 G$ O% \4 _( V
238
' @2 @9 M# Q& q5 v( C) B
8% Y3 b. w1 L( @" ^5 X' X9 U. C
C, D# r0 p. Q& {7 h  u' ]9 j
2008.10.13
1 N5 W- a' y1 Z0 ]8 c/ t8 Q# \
238
! X" I8 E" E4 e" F0 g" n8 {
2$ X4 A6 ~9 _4 ~, G
6) 社会工龄大于120个月小于240个月,员工入职后在本年度无临界点。计算公式为:入职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0天。3 A% d7 Z. |# y$ I% K% [
例如:2008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是130个月,由于到本年底没有临界点,则08年度年休假计算公式为226/366×10=6.17天,按照不满一天不算,即年休假为6天。# b* w2 F( b( a
姓名! i  \6 p2 |& C! ^. T. A
入职时间
! r) [( N8 e4 H: h& n% s7 S. m
社会工龄(月)
% l9 h5 p$ R0 [1 W  _/ J1 T
08年年休假天数
$ L( k) r' U3 f0 d% D( M: @+ }
A# v2 s9 |% ~. k5 H, ^) E* [3 ^
2008.3.1) n$ N- T, |1 y# ^! ?" F% C2 f" Z
130
9 l  z5 v0 s6 z( B
8
/ N# F+ b) n1 L# {
B- ^- s( F( d% d5 z
2008.5.20
$ L  k2 n, a6 i; l7 B
130# P: w& t" c4 Z( {7 J3 p
6
- ?% o5 o, O4 k& x
C
* Z! l! y9 l) h) t
2008.10.135 p9 Z9 Y) C7 ~' Z1 g1 q0 Q4 z
130& z' p, O0 ~# B/ x
2
, ^# e6 J! u' Y- y6 T
7) 社会工龄大于240个月。计算公式为:入职日期距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5天。3 Z! `( L! U; @$ F2 ]) Z$ c
例如:
# i$ q. }+ H% ~1 u' i
姓名
! p5 R9 c2 d( s) S/ l  q2 \8 A
入职时间# `6 o4 R/ h2 k5 F8 ?
社会工龄(月)
" I* P6 ~9 I# k9 H- g
08年年休假天数
! o/ D: l; i6 {5 A& P4 [8 D, H
A& c+ d3 h1 _8 q% o
2008.3.17 @5 e' p6 u# ^/ \! z
242$ S2 h. _1 p: E; `% H
12
6 }0 m/ d' Q* |- Q8 s0 O8 ?" f
B' V0 p3 v% _1 ]
2008.5.20% N4 O( }' x9 A. s1 D: k7 C
242/ d. z7 h% Z4 p1 p" \
9! i2 c3 ]7 Y, U0 p) T
C$ }* b+ R9 S7 b, @
2008.10.13& ~$ Z/ J$ e+ u, ^+ {/ R
2422 m# Z$ Y; y9 @2 n5 I
3% f6 _9 V* m. S; n7 C/ d& U
二、非本年度新进用人单位
7 S$ z5 P$ }) x1 h+ HA)无社会工龄1 s. W4 l% m# v0 H' \$ n
1) 本单位年初工龄小于12个月,本年度有临界点。年休假计算公式为临界点日期到年度天数/全年天数×5天。
& q& d" G; d: F; C; _例如:
% L9 m6 K7 ^2 U& k, o
姓名
1 s& ^9 y% N# |* X
入职时间- {0 {; D% r7 e8 ~5 m) E1 J
社会工龄(月)4 J# I7 r7 m7 y
08年年休假天数
; L" \1 V) |6 V' H# u; v* Y
A
+ a6 w1 J+ A5 S. ~3 U, z
2007.5.206 W1 H( E, V$ @: Z" B% c
09 r) K; n& [* ^3 j# ^  R4 ?" k4 B
3
, o- J6 g3 q1 L8 T
B
" D9 e4 z- C( q% ?9 h* c
2007.6.20
, z4 K, V" _. C1 P3 E
0
9 u  L6 w6 P" M# u
2
" h; o( N2 ]7 H1 T. \
C1 H/ H, M$ }1 v6 \% [! j- z
2007.8.20
5 q$ m. h$ W8 L7 {: t
0( S# c: h% Y- n" T( T
1
/ m  t6 F- V, M; A, M5 i9 S
2) 本单位年初工龄大于12个月小于120个月,本年度无临界点。年休假为5天。
, }9 V9 Q$ A( ~; k例如:) v" u1 |) V- r) j" f* o; C( e
姓名
& l" w! t) y( q" y9 Z
入职时间
; h! X$ Z' T* E2 w
社会工龄(月)$ o4 w) n- g2 d) }7 B: g- T
08年年休假天数) n/ m; {1 X+ ?
A
* d- ^: L5 ?7 h) \
2002.3.1
  @1 J8 y! E2 }( [9 u& W
0
% [$ I* Z% S6 d9 x$ G# U, z6 E
56 p/ e) V9 z1 ~0 p8 v
B
' _* ]1 Z6 k  E) b, G
2005.10.13" d. v2 S/ h7 R! E
0/ Q& n; a/ j* ~% j& f
5! o& L5 q9 J4 Q, x( t% J3 [) }
C/ C" j2 F% W6 F( H
2006.5.20
6 K* k- }% H& i* U8 e, x
0
' x9 p6 c" W: g/ B! n1 g$ J- w9 F
5
% u% {: S7 T$ L( v) Y. t" ~
3) 本单位年初工龄大于12个月小于120个月,本年度有临界点。年休假公式为年初到临界点天数/全年天数×5+临界点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0。# P( B  s: n' b
例如:1998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无社会工龄,2008年前的工龄是大于12个月,且2008年5月20日到达临界点,满足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条件。按照分段计算的原则,先计算年初到临界点的天数为(366-226)=140天,从临界点到年底天数为226天;则08年度年休假计算公式为140/366×5+226/366×10=8.08天,按照不满一天不算,即年休假为8天。0 s% A% E% p! A% o
姓名: f( }2 K  t( U0 ^/ v
入职时间
5 l3 y+ m  H2 X  b
社会工龄(月). A  V' n. Z! @; y
08年年休假天数+ x5 ~  p% U* z0 |+ W4 q# v4 A
A  x: H4 ?# {  q1 Y0 e+ Y6 H
1998.3.1% B( S: d3 e& M0 ~4 l- `( n: Q& R
0
7 T, {5 T/ z; P
97 H5 l$ ]6 p( _6 V0 z, H
B2 [# N2 [0 ^: ?" S6 _0 M# Y
1998. 5.202 q& a# K+ X3 m3 }
09 \: [% [; ]$ `& q
8- d0 `8 X  _' \0 g1 _5 R; Y+ {
C! f3 ^; R" |- x+ [% f+ z
1998. 10.13$ J7 o+ S/ y- L( |
0
: x! F3 B2 N2 {; J5 y
6
6 \8 \, E) F- f; X( M
4) 本单位年初工龄大于120个月小于240个月,本年度无临界点。年休假为10天。
* r7 F1 U( K' n( o3 E7 l/ K# T) n例如:7 T% o3 w% h' Y& g$ _
姓名$ t- c% {' r+ y6 }  X4 F
入职时间, W4 }$ c- @, {# F; q9 J+ E+ r3 z
社会工龄(月)4 b! ^% ?1 }' K; ?0 W, C$ e+ W' n# Q) V
08年年休假天数
' s& a  {3 j( t: W9 f) ~5 y
A/ x. w3 J% o, ?  \" C( `1 @8 {, @
1989.3.1+ G9 i9 I+ z; o. e/ o
0
2 e" I# J$ U8 t3 R
10
( O/ o, A6 k# a8 p' n0 v
B
6 v8 |% X1 F; I: f0 d
1989.5.20" D. j1 Y0 R- a6 w1 P6 \5 k7 P
04 K- S. U: {# }( U. T; V
10* \* Q) @& L8 I9 @2 s6 Z) A; E
C. P- a9 ~( Y- G3 ~$ C; ^
1989.10.13
5 e" B) R5 S! X2 c8 u
0
: k3 L$ i) s8 L% [2 Q
10
+ s! x# ?) R2 |) V7 m
5) 本单位年初工龄大于120个月小于240个月,本年度有临界点。年休假公式为年初到临界点天数/全年天数×10+临界点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5。: A$ k( y# u# `  p7 V) A' C: Z! y
例如:计算过程参见前例! x* k& \- |8 d  X
姓名
5 B# ?; ^# A& ^& G8 ~/ y. p# l( ~) ~
入职时间
3 f6 \6 b2 G( o# G
社会工龄(月)
9 K8 T- m4 y: g6 `
08年年休假天数
! }3 W! j! z: G( n3 X6 m2 k+ G- M
A* @2 s: h: a' D2 o4 o- _
1988.3.1" t; L! o% @$ q5 L! g" V
0
# d8 E9 F( O1 B% y3 y
14
1 d0 z6 b4 t/ ?/ Y8 u
B! w+ a& a8 R  B4 i; _! o. [% Y
1988.5.20  P" x' M8 e  D0 i' |: o( D
0
* [" L+ o: D! }4 O& u* ^  L
135 T6 \4 B" K4 |
C
1 {  j" O5 W5 i' B  b- n7 ]
1988.10.135 _/ r5 p+ S/ v! m, u
0/ `: b' n+ l) v  U5 Q$ w0 V
11
! [$ y2 H; r) q  z
6) 本单位年初工龄大于240个月,则年休假天数为15天。  `& G( e' V. G8 I. |
例如:
! t7 r3 y# i3 F) \
姓名7 X9 X6 i2 ?/ T7 ?
入职时间6 J. S, u! N4 H5 c1 d7 L  q
社会工龄(月)
: Y$ A, v4 `  f0 I) Q
08年年休假天数
2 [8 S1 Y# S- n- Z
A
, M$ E0 _& @% n  y4 A0 ^7 H" e, W
1986.3.1! f% S, G, X0 C, f
0
& a2 B* O' s" O; V% H$ [0 Y3 }" n' L
159 }8 ~* \$ @5 T6 t
B
- M/ ^, x! [6 y1 p+ R8 s3 L
1986.5.208 G; e" N0 ^/ @, Y/ d6 T4 O0 ]
0
$ U- r' Q' A  {5 q. d$ P5 q
15
) M2 a/ C- w3 c; E
C
2 E/ x" y5 c/ E* s# c3 H
1986.10.13( E+ g' Y# T  q1 z. m
0) R/ F. ?5 s5 s! e
15
- K9 T, v; ^# Q- X
B) 有社会工龄9 |7 _: H2 n# x( h; _
1) 本年度年初综合工龄(即社会工龄+年初的本司工龄,以下同)小于12个月,且本年度有临界点。年休假公式为:临界点日期到年底天数×5天。
- K' L8 X6 c  H6 |1 G) G- g" ~例如:2007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为4个月,2008年1月20日到达临界点,满足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条件。临界点到08年年底的天数为347天,则08年度年休假计算公式为347/366×5=4.74天,按照不满一天不算,即年休假为4天。
8 d) Q' k" @- Q# `
姓名3 J/ W1 [7 N* U
入职时间
1 N1 }; |3 F/ x2 l- y& c- |
社会工龄(月)* R6 d' ~% D1 j
08年年休假天数
* b& C8 I0 f) B& I& K7 X
A
4 Y; m$ d5 @; |2 F6 D, O
2007.4.1
8 d- _2 h. Y6 x& [* ^8 @1 \1 |
2
6 `) z0 M8 n0 ]$ J6 R3 e( m1 a
4
" H. j, i- g1 U% E3 [- F
B
% P, L7 C* W. U" C7 @  G5 ~
2007.5.20
4 ^) {" j' K- f, C9 q& c
4
# r6 a$ Y( m) |- ?  l6 B; I
4
7 q" y$ ~# b! D; j& U) t: L
C5 u1 m; e; |2 a# c5 o
2007.10.13
+ U+ G# s3 E2 \
4! ?9 a4 ]) U9 \( T2 m2 x
2( `& F& b2 E9 Q2 c7 {
2) 本年度年初综合工龄大于12个月小于120个月,且本年度有临界点。年休假公式为年初到临界点天数/全年天数×5+临界点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0天。; x3 w% T' A$ E; o8 N
例如:2007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为105个月,2008年8月20日到达临界点,满足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条件。临界点到08年年底的天数为134天,则08年度年休假计算公式为(366-134)/366×5+134/336×10=6.83天,按照不满一天不算,即年休假为6天。
/ E/ G. C& C* A. x
姓名
. }( T" {' G' R/ Q4 P. R! x% \
入职时间
8 b" O% _9 i" J5 `4 J( t
社会工龄(月)
) }4 M( H* x6 w, p1 ]2 {3 c
08年年休假天数
1 O7 F/ b) e- s( L  e& Z
A* G+ e3 l$ j0 B( R- Z$ B- w% _4 |
2007.3.1
  F3 @4 x" ^5 @8 [
105
% r/ t! o4 e; M+ u% {7 I# S5 O
7. _& ?# M3 |) K( q% B$ r' h
B6 c2 {; x/ R8 J8 @+ @# k2 F
2007.5.20/ k* T( e9 W* U$ N
105
# I: |* Z6 B7 A7 K. }9 A2 E3 @
6
' S+ L) k/ ?& N- Y  {6 W
C
5 d3 N. N( {) R
2007.10.131 Q. r$ ~8 a7 L; x, Q
115# L* i0 Q! g% K! N8 X/ ~! [/ f. |
9
; L; o- _5 I+ o; n* R8 V. ]5 X* Y
3) 本年度年初综合工龄大于120个月小于240个月,且本年度有临界点。年休假公式为年初到临界点天数/全年天数×10+临界点日期到年底天数/全年天数×15天。
. Q$ k# p: m6 Z9 I9 g例如:计算过程参见前例% c0 i( \* X; m1 g; R$ \
姓名, ?- m0 F7 Y) l: j
入职时间, i5 u& Y* x- S' h$ g# Q
社会工龄(月)
8 x, Y) ?. V) f6 A8 ~# O2 L) C
08年年休假天数
3 P) Q5 V% h; f4 J' X# l
A
. w* e* F5 _0 `! r* U! P
2007.3.1
! u7 Q7 ]0 D( w" K8 L
228
. J1 m1 \. ^  P  o9 N
148 Y* `5 B( P& m$ S9 n$ w: p1 n9 w
B( i' I0 @/ s1 F
2007.5.20; g3 E: o4 s. b& z1 |. c. g1 a' c6 m
232
2 `' X- d4 ^" e. a6 J
14' f; V1 B$ W* e1 l
C
8 E; T* w8 a4 K( n% r
2007.10.13
8 D+ R, \. T$ {! q  e
2326 E4 n9 f( t/ ?
12
1 Q" m' n) @& v7 F; B
4) 本年度年初综合工龄小于120个月,且本年度无临界点。年休假为5天。
8 A1 y+ ~  w0 x! j  A3 T1 \6 h例如:9 h3 {5 o4 i5 q( H
姓名
/ |* p7 `4 e9 s
入职时间3 y) c* S8 Q, S% k4 J- V
社会工龄(月)
8 M1 b( _: P- E# t- [( @6 v
08年年休假天数
1 Z. v# S) Y( e1 s% t
A, U5 ]4 v& S- `$ S2 r& b
2005.3.1
; W" X( N6 [0 J5 K
10
- K" x& u* Z- t) U" u
5  J" b) E% }" H( Y2 `/ }! E
B; @. s: R) r9 D: l9 a' B
2007.5.20/ A  r7 z8 k: K! [3 V9 V1 x
10
- _: p& R% q, t* _6 y
5: Z) Q6 M' ~  k6 L' o4 y# Y
C1 f- j! d$ a; Q- Y. Q5 }* o$ K( ?
2007.10.131 x+ d: e/ y" P  w; z, ]) ]# Z5 t
10
- Y+ B8 S  T6 F7 ]6 L3 ^! t
5, u  R; D  M( I; j+ c/ b- O
5) 本年度年初综合工龄大于120个月小于240个月,本年度无临界点。年休假为10天。
* e: C8 f$ f7 G6 y; b例如:
0 h  A* b# X, \
姓名
2 b; `# u/ V7 U4 R1 }
入职时间
$ C& y' Q( M: Z# i8 k
社会工龄(月)- u# x" ^( k% k
08年年休假天数( f3 O+ s! A) P& {3 s, b
A; e* R8 q& k, W* O3 ^' d4 G, Q4 K6 p
2005.3.1
/ M% a' M* S  a% P* _! [; E
115- d# ~4 |/ ~: U1 P
103 G- U0 K' [' x& n, h
B6 `& u1 f* o: Q- V3 n' Z8 D7 C
2005.5.20
8 c) [; G  k3 w' f2 e3 w/ _: ~3 y
115" z, ?* _" A) ?2 \
10
7 ?4 a9 N- a6 D' Y
C, n$ I. c1 ]; \6 w
2005.10.13; g) B8 f" m" O% m. l  l! P
115
& ?6 c$ M. v4 H6 p- y
10) W: U' I5 Q0 x
6) 本年度年初综合工龄大于240个月,本年度无临界点。年休假为15天。
; b" o+ b. ]8 ?8 @# p% b例如:9 E, K3 @5 j5 D5 ]
姓名8 O2 m( w& o( N# e& [7 e
入职时间
8 I5 W' O0 [( a
社会工龄(月)! W! w' H! d& w4 H% x: R
08年年休假天数9 c' ?4 e/ _4 L: o7 v
A
: [0 P% a# g0 s% k, E7 R& F
2007.3.1
) r9 ~( T; Y7 f; R7 E* r$ t1 K" D# E
238
$ a6 ^; d+ Y" X$ `7 ?
15
$ `: C9 N, ?  |$ l
B$ ?6 U- I% Y! R' u2 _6 s. P
2007.5.20
0 @+ N: N$ q/ z$ S+ s& ~
238
! s& K& t, m$ n& p, _9 E' H/ W
15; l0 y) z! x0 M7 D7 ~
C
; A. m8 q( f, I* P: j; ^" e7 s
2007.10.13" Q. a9 t/ ~7 X6 n9 ?
2385 L" t! T) s6 p1 @) @, q. {& `5 @
152 G% P$ E- [2 M6 w4 T
7) 社会工龄大于240个月,年休假为15天。# U$ I6 Q5 M, {! @' t& W
例如:$ c' F/ C5 m8 ^& {1 s1 r, ~
姓名  G3 E% |0 k2 R# N# B+ P
入职时间9 v, _/ @# |) |2 [
社会工龄(月)
- }3 |# w- v5 a3 P3 V3 }
08年年休假天数
/ W7 O# [4 {% B+ j+ e! Z
A
8 T( ~5 g9 R1 `# I+ \$ m3 ?# `
2007.3.1* E$ k$ w' E, M. ^
242
/ H9 m# `' v0 [$ p! u
15& d( Y" w- r) f# f4 H
B
; T% ?0 Z) f; j' k: v2 h
2007.5.20& e& T4 _6 y. @- N; \
242
( r' R# U% Z( s6 \. v
15
8 L$ D5 n1 I, f; Z
C
7 t, m; M2 C# Y  M8 r1 |3 a6 Y4 B
2007.10.13
5 k8 T4 J! T" J; K, G
242! Q) f; c. h& X' |4 h
15
5 z" f; y6 m  q) Z
    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根据不同的入职时间和社会工龄,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分段计算,并结合EXCEL函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实现了年休假计算的公平合理,也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减少了计算差错,为企业避免了隐形的劳动争议风险。
作者: samtpe    时间: 2012-1-5 23:31
学如逆水,不进则退,真要钻研下去还得花时间消化吸收揣摩相关法规方可灵活运用,当然也得参照当地游戏规则而变通!
作者: 糖糖2003    时间: 2012-1-5 23:46
这个得好好研究学习一下
作者: 枫雨林    时间: 2012-1-6 07:26
这么多哇。学习了。
作者: 锡城风    时间: 2012-1-6 07:44
不错不错
作者: 乐鱼04    时间: 2012-1-6 09:01
好好学习中
作者: 墨秉    时间: 2012-1-6 09:06
我觉得年终一起算还是比较复杂,入职时便算好,年终核对一下工作量相对小些。
作者: qd991    时间: 2012-1-6 09:10
感谢分享
作者: 伊犁之魂    时间: 2012-1-6 09:10
非常细-非常好!谢谢!
作者: 茶小娃    时间: 2012-1-6 09:37
收藏,研究研究。。。0 h6 j; v# \) \4 Y4 e. V6 @0 h5 m' K
不过每个公司,都有所不同的操作。。。
, d  Z- Q! b) T+ s$ M/ v* T9 p5 M# O! @% D( U
楼主真齐全。
作者: 忒丝    时间: 2012-1-6 16:39
好经典的贴子,一定要收藏。 如果能附上EXECL表,那就更完美了。
作者: grace06    时间: 2012-1-6 16:47
只考虑在本公司工作年限,未计入职前工作时间计算年假,具体需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呢?
* Z1 y# n: Y! M0 y+ X
作者: 彦月    时间: 2012-1-6 16:53
算的好细致啊
作者: samtpe    时间: 2012-1-6 23:34
grace06 发表于 2012-1-6 16:47 " D" r) l1 F) k
只考虑在本公司工作年限,未计入职前工作时间计算年假,具体需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呢?* y) ^9 B' [) g4 n7 K. l; z2 ]7 j
...

% k4 V0 T6 q. G! f0 C5 Q7 ^6 d举证义务在于劳动者,若员工提不出相关法规里所提及的证明资料,企业本身并无风险可言!
作者: 最断人肠    时间: 2012-2-13 11:37
“2008年5月20日入职,入职前社会工龄是10个月,那么到2008年7月20日就满足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条件,这一天我们称之为临界点。”这个不是需要在同一家单位连续工作满12个月才有年休假资格吗?10个月 可以加上本单位的 2个月 吗
作者: jumpstream    时间: 2012-2-26 11:11
收藏,研究研究
作者: sxhr1208lover    时间: 2012-2-26 13:37
很详细,受用了!
作者: 海阔天空任翱翔    时间: 2012-2-26 16:51
是要好好的学习下。不过,我们公司规定休年假的时间很简单的,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前提是入职公司必须满一年后,才可以享受带薪年休假!而且仅限当年使用,过期视同自动放弃!
作者: samtpe    时间: 2012-3-14 00:03
grace06 发表于 2012-1-6 16:47
1 D1 |( v% D6 f5 P  i只考虑在本公司工作年限,未计入职前工作时间计算年假,具体需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呢?8 B, L5 W: D: A
...

4 F5 i4 Z  t3 g8 K0 n未入职前工作时间~举证责任在于劳动者本身!
作者: wge602    时间: 2012-4-16 08:41
感谢分享
作者: chinateaveller    时间: 2012-7-5 23:44
好文章翻出来拜读一下!
作者: Audy.zhang    时间: 2012-7-6 07:59
谢谢分享
作者: twinc90    时间: 2012-8-18 16:40
真详细,谢谢分享!!!
作者: fum    时间: 2012-10-14 20:10
好贴,学习了,收藏起来。
作者: 山村牧童    时间: 2012-10-14 20:40
很不错,感谢分享!
作者: 枫行    时间: 2013-7-21 19:16
感谢楼主的分享
8 ]& }2 A0 o; I4 s$ ?: P我司的年假计算方式与上述有些不一致,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假设应届毕业生A2012年7月1日入职,2012年无年休假,2013年共有7天年假,且要等到2013年6月30日之后才能休假。这7天的计算方式为:365/365*5+184/365*5  365天就是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  184天就是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现在对于年假的计算方法,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方式,不知哪一种方式是法定的。请各位知道前辈分享一下,不胜感激!
作者: 山村牧童    时间: 2013-7-21 19:40
很有意思,感谢分享!
作者: 524542871    时间: 2013-7-22 16:18
真是不少啊,学习了
作者: demo.    时间: 2013-7-22 17:17
  看晕啦~·呵呵  抽个时间好好研究
作者: llh0215    时间: 2013-7-26 15:40
强大
作者: 咙地咚    时间: 2013-8-16 13:38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 好帖!
作者: shaojie    时间: 2013-8-21 13:13
佩服!很详细!学习!
作者: 曹银叶    时间: 2013-8-29 13:59
若只计算在职天数,未计入以前工龄,这样会有什么法律责任?
作者: kacomei600    时间: 2013-9-3 16:40
多谢分享很详细。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