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V! p% D) ^) [2 k3 T
; [" r; M8 d5 p8 d7 F7 b, V" w6 q: g只要说起苍蝇,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与肮脏为伍,与细菌相伴,不仅自己脏,还想方设法玷污人类的食物。中国人都恨不得把苍蝇赶尽、杀绝。可是,这么龌龊的无赖和恶棍形象,却堂而皇之地登上澳大利亚50元的钱币。甚至悉尼奥运会还放飞了苍蝇吉祥物。
: D8 Y% A* g% y- Q* v0 A% M, e
* ]4 d; z+ c, u8 }/ n! c7 G为什么?原来,澳大利亚苍蝇,早已不是疾病传染的载体,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授花粉的劳模。0 b O, C* M8 r* t+ `/ e
. \7 H) j2 {+ K7 Z200多年前,澳蝇也和其他国家的苍蝇一样食腐,而且数量多得惊人。当时,澳大利亚人也讨论如何消除苍蝇。有一种观点占了上风:消灭苍蝇也就破坏了生物链;苍蝇本身不是事,源头还是藏污纳垢的环境。
( w8 v, V. N- e+ D& S5 U& l# A# ]3 F
200多年来,为了彻底杜绝苍蝇传播疾病,每个澳大利亚人都行动起来—每个公民不但洁身自好,而且殚精竭虑地把公共场所的藏污纳垢之处彻底清除,弄得苍蝇居然无以逐臭。从城市到乡村,从山谷到河畔,举目是云朵般的鲜花和地毯一样的绿草。世代生活在肮脏环境中的苍蝇,在这个国家,再也找不到一处肮脏恶臭的地方。
" l* D" T. W6 y* O; y8 k/ }1 U! @( ^
最终,澳大利亚的苍蝇绝望了。苍蝇们为了活下去,只得被迫改变亿万年来的生活方式,不得不痛苦地改变了饮食习惯。苍蝇的先辈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为这个物种找到了新食物—植物浆汁。它们当然不习惯这种食物,可为了活下去,只好边咒骂边吞下这难以下咽的东西。% Y% ]3 c0 k* D. I6 b
3 g( Z* h% m% `1 G/ ~7 _% ~就这样,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苍蝇,早已忘记它们吃腐臭食物的习惯,它们的饮食习惯竟与高贵的蜜蜂一模一样—采食花蜜。同时,苍蝇也承担起蜜蜂的职责—为庄稼和树木传授花粉,成了传授花粉的劳模。+ E! I( {9 s6 y- r) b7 a2 L) V9 E
6 k9 m6 s8 o" L& l肮脏转化为洁净,低贱升华为高贵。澳大利亚苍蝇从被人唾弃的泥沼中奋力爬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可爱的小天使,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尊崇。苍蝇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他们让苍蝇登堂入室翩然飞落到他们国家发行的50元纸币上,甚至奥运盛典也需要苍蝇来点缀。
! ]3 x X; j6 R( B. P; p& O7 a5 S* f9 P: w* ` B
苍蝇是澳大利亚创造的人类奇迹。这个奇迹已在当今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中得到了印证。
* c1 Z* _& H [6 ]8 v6 s6 N1 p
/ E( s# c2 S. w% |“是环境,笨蛋!”
& X o: p# G! I! |
# n& U% ~2 ^5 X' P7 K% U! h1 \美国生物学家布鲁斯-立普顿,从7岁开始爱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神奇的细胞告诉他的,不只是生命的机制,还告诉他如何拥有丰富而圆满的人生。他始终将细胞当作一个微型的人来看。结果与经院医学大相径庭,他毅然辞去美国知名学府终生教授的教职,自我放逐到加勒比海岸一个翠绿色的岛屿上,在那里的一座医学院任教。' {( ~' d& _7 | _
3 |2 W! y" ~1 M# B0 j/ x& i
因为远离了“基因操控生命”等文明社会的制式信念,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5 {2 i+ l, u( C2 s) l
$ _$ c! u: N% Q$ S9 x7 R; m他看到了这个岛屿上各种植物与动物如何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它们全都生活在一种与生物和环境微妙而机动的平衡关系中。这里是生命的和谐,而不是达尔文进化论所强调的生命竞争本质。
- m3 d, }" A4 X8 o+ L4 |, V& z2 _9 W0 O. ^7 {( P R8 o3 }
立普顿发现,和单细胞一样,我们生命的质地,并非决定于基因,而是决定于我们对驱动生命环境信号所做出的反应。
; h' Z) b9 x- P4 R Z& A, r" U
7 Y% f# B3 b0 I3 Q$ A4 G. w* H5 S1967年,立普顿培植干细胞的启蒙老师建议他,当你培养的细胞生病的时候,你首先要看的是细胞的环境,而不是细胞本身。当时,立普顿并没有体味到这句口头关照的话所蕴含的智慧。来到加勒比海岸这个世外桃源,在与一群被美国大陆医学院淘汰的学生共鸣与共振的过程中,他才体会到启蒙老师的这个建议,是理解生命本质的一个关键性洞见。
. t# j9 S- \' Z1 P4 j4 i9 R5 Y X
" L6 m& o4 ~$ O8 R! j" U* @1 _9 K当为培植的干细胞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时,它们便能茁壮成长;当环境不那么理想时,细胞便衰败;而当环境重新调整时,这些生病的细胞便又恢复了生机。 N9 [6 {( t4 I3 m: M( c
: Q, y1 q% O: M# Q' G5 I
新发现让他惊叹不已。以至于他得出结论,每一个生物学家都应该说“是环境,笨蛋!”" R& @8 n5 Y) e
9 e0 O1 l4 D) x2 g
“你认为呢?”
0 |$ q; i5 X- B6 j
% ]# {) l+ h/ h苍蝇之所以在澳大利亚没有“作孽”,是人家澳大利亚人把环境弄得洁净,苍蝇也就失去了变坏的“土壤”。而我们习惯认为,苍蝇是有害至极的,它追脏逐臭,传播疾病,却全然没有想过这些脏臭是从何而来的。
' I; ~2 |' B) D& Q3 b% T# r: [: V& t& J5 |2 V' w+ }
中国企业家喜欢探讨执行力。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是在总经理办公会上制定下来的,剩下的就是执行问题。常听到一些企业家抱怨,问题早就指出来了,解决办法也给出了,可就是没有落到实处。另外一些企业家更是抱怨,每每视察现场,都能发现这样的问题或那样的问题,他都是马上指出问题所在,可到后来问题还是累积成堆。+ Z+ Z( `) i% K+ N) A/ V) }& B
' j; {$ `3 i) o. F/ X. p其实,中国公司最深重的危机,就是在一个个业务岗位上,没有了负责任的高管和员工,他们不再独立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于把问题向上反映了事。而高层管理者眼见问题没有按预期方式解决,又很少有时间详细了解情况,遇到问题就习惯于按过去做法指挥一切,由此造成上下依赖推诿的格局。在权力层次越往下的员工,看到公司老板在一些小事上都事必躬亲,就形成一种判断,任何事都要多请示为上。而有时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在这样的猜疑和请示中给白白浪费掉了。2 L% j! w' w/ D1 D2 V
5 Q/ z" }; H5 q( A. M. m
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归因”的概念,即当我们对自身出现的某种事实和后果进行原因解释时,有人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于自己的内因,把消极结果归于外因,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服务的偏向”。它源于人们对自我心理或自尊的下意识保护。本来对一个事情的归因,应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该是外因就是外因,若是内因就不要往外因推,这样才真正有利于现场问题及时解决。+ n; Q" }4 o% n0 k5 _; E' c4 k
o9 T/ A0 [# i8 ?5 f0 Y7 t
其实,当领导者看到现场问题时,只要先不说出他的判断和答案,只是问一下一线员工:“你认为呢?”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 n- i0 a+ f; Y8 i O! _, I$ O) P
/ Y ?2 f2 g( J) k“你认为呢?”看起来非常简单,包含的意义却很大。它告诉员工:我尊重你,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你可以有所贡献;这个是你份内的事情,你在这里全神贯注,你最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要有承当,我们是为你服务的,只要你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我们会马上做到,你不给我提出任务,是你的失职。6 ] R; F. N/ Y+ x2 u
/ E- _ U8 }( N; L5 W; }+ ?3 w
“你认为呢?”这四个字会形成一个强势的场。让处于业务现场的员工,有一种自尊意识。他在那个岗位上,就是这个岗位的司令。所有的问题,到他这里都应该是最后一道闸门。往外推问题,是一种耻辱。3 d: C; X) a _+ ]2 k6 I; [
& @+ D5 Z$ u% w自尊的苍蝇
& r. Q. c, E# c
' {: S; b8 t6 Q, S* ?苍蝇在澳大利亚真正享受到了造物主赋予的自尊。澳大利亚人能够充分看到苍蝇的优点,不因苍蝇老落在人身上让人感到不舒服就一棍子打死。澳大利亚人认为苍蝇也属于生物链的一环,它们不仅能分解粪便和尸体,甚至还能像蜜蜂一样为开花植物授粉。
( C% k3 k6 s; c2 L
( T( y8 N% T4 I9 v: ]- L7 {) r公司高管常常对待部下缺乏澳大利亚人对苍蝇的客观。高管往往对业务非常熟悉,一下子就能看出部下的愚钝和不专业。有些资历丰厚的高管,甚至常常辱骂员工“愚蠢”或“脑残”。自己家的小孩,上小学、中学时都聪明绝顶。尤其是大学毕业更是人中龙凤。可是一毕业到了公司,就沦为“脑残”。个中情由让人深思。个体还是那个个体,只要你固执地从特定角度去看待他,他就往往会被定格在那里。事物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一定完全在于事物本身。很多时候,人们怎样对待它,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事多往好看的人,他的人缘就越来越好;若只想消极的方面,实际上是让自己和周围过不去,跟自己过不去了。, X1 Z2 _3 j, R+ j9 m5 B" P9 n1 ~* E
) e& z$ l2 q) q' T" P& a2 M" ?在高管鄙视的目光下,员工越来越不自信了,甚至没有了自尊。心理学研究发现,习惯于鄙视人的人,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外显。自卑者由于不能做到尊重自我、肯定自我,不善于发现、发掘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因此他们也同样不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自卑者不只这样看自己的缺点,也以此心态来贬低别人,凡事求全责备,百般挑剔,在这种全盘否定的心态下,又怎么可能去赞赏他人呢?
4 g1 [" U1 g* ^. o9 T2 L4 H' L" z6 ? w" O0 h G4 \% \6 V d
而不会赞扬别人的人,感情难以和他人拉近,无法获取他人的帮助和友情;不会赞扬别人的人,往往也得不到别人的赞扬,因此失去了许多激励自我的机会;不会赞美别人的人,感受不到人间的真善美,心中易被一片愁云所笼罩。久而久之,一个个业务现场会展现出一种阴郁的氛围,哪里还有创造力!9 L z) K) D# @
' W+ P- `; e# A7 m( d
放大心量,才有和谐环境
$ h. S& \) k5 }- a) M6 O- E/ j* c! f$ X! U# l) v3 `: X0 Q
澳大利亚人的心量真宽阔。夏天一过,苍蝇也就消失了。相对于它的积极作用,一些小麻烦大可不必太在意,宽容一下就过去了。0 Q6 L; N8 m) h" [9 L; h
9 E7 P) ~: A2 A9 T0 X" y% d
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则往往缺乏这种心量。我们习惯于去放大问题的危害性。这是造成我们烦恼的主要祸根。世间一半以上的忧虑,都是人们心烦而产生的。1 Q7 U/ o: U4 L/ x4 e
. f1 n7 W; N$ U) Z3 a* P$ P趋向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谁愿意没事往大放烦恼呢?可是,生活中,我们却总是不经意地让自己陷入这个怪圈。有时候,本来就一丁点小烦恼,它对我们的生活不构成什么负面影响,我们却偏偏要把它放大,以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影响了公司积极和谐的场。
0 V o0 n9 B s. P, z: M) n* o [* f. I8 b# B7 n% f& p; w* W3 A) J
澳大利亚苍蝇告诉我们许多事。员工的贡献,往往不取决于员工先天素质,而取决于公司所营造的文化场。一个组织,是否有自尊、自立、独创性的员工,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取决于个人素质,而是取决于公司所形成的文化场。这个文化场是否能够保证一个个自尊自立的个人,与企业能量环境有一种积极的启发式、合作式互动,才是最为重要的。这种积极的启发式合作式互动,绝对不是在口号和理念、商业模式等中游弋,而是彼此心与心的碰撞所形成的文化场。
转载附记:不知道是谁写的,今天中午同事和我聊着某个话题,其提到的,后来转发给我。感觉很有意义,故而转发给大家。
将人人厌恶的苍蝇,转变成人人喜欢的苍蝇,不单单文章里面所提到的那些体会,相信还有更多,期待你的描述……
作者: 浅井 时间: 2012-2-9 14:09
想当年澳大利亚的屎壳螂,不也进口到某国解决环境问题吗,加上近年来某某源自澳洲牧场的奶粉,也在国内大受欢迎,看来澳洲的月亮果然比较圆啊
作者: 明筱白 时间: 2012-2-9 14:15
板凳
作者: 明筱白 时间: 2012-2-9 14:23
常总你不能酱紫
作者: qd991 时间: 2012-2-9 14:54
人之初,性本善。但又进朱则赤,进墨则黑。
2 Z8 A" a. Z9 ^% p& _人的交流渠道是多样的,如何保证清水源,不断切断污水源,这是根本) { \/ Y8 A( }6 [+ @4 c* g3 K$ H
作者: Z小姐 时间: 2012-2-9 15:02
看了..思考中
作者: 鹤舞九霄 时间: 2012-2-11 22:52
目前中国的企业管理者确实应该换位思考,不要就找员工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私心、惰性,但还是管理的责任。先改变自身的管理策略、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 孤狼qq 时间: 2012-2-15 08:36
内因决定外因,但外因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反作用于内因,企业家、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场。
6 k0 b' w0 _ X# D' |+ k- {; a9 E很经典的文章,谢谢分享,叹服作者的智慧!
作者: 碧池生春草 时间: 2012-2-17 10:00
环境,企业文化,领导,管理,改变
作者: dzgschoen 时间: 2012-2-22 09:50
感谢楼主分享,真的很不错!谢谢,祝楼主成功!
作者: 天使很轻 时间: 2012-8-1 20:31
环境决定了生命!
作者: figo574 时间: 2012-8-8 18:06
只能说,好的制度好的环境,可以把坏人变好,反之亦然
作者: lucklay 时间: 2013-1-24 14:00
澳大利亚全国人民一起合作,完成苍蝇从肮脏到高贵的转变,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物种,这也是“万物竞择,适者生存”的最佳阐释,非常发人深省……
作者: liyiny 时间: 2013-2-1 11:08
早就听说了 呵呵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