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如何把“人才”变为“人财”? [打印本页]

作者: 沧海一虎    时间: 2005-3-22 13:05
标题: 如何把“人才”变为“人财”?
企业成功靠的是人才。一个人在进企业之前只是一块“材”,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塑造这块“材”,激励他把“才”发挥出来,变成“人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 0 K! X( r* M, Z3 m- [ , E) {; N$ o; @$ T  “一方面,人事经理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头疼;另一方面,优秀的人才却频频提出离职申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企业未能形成良好的战略型人力资源规划。”在复旦大学总裁高级研修班上,复旦大学的特聘教师姚燕洪日前就“战略型人力资源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一话题,为学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o5 I" m& e3 Y0 d0 H, T1 q# b1 j" \ 8 l; b( d4 @2 A7 |. V  姚燕洪的另一个身份是创值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在成立这家公司之前,他曾担任过 : I4 A- i! g {" s u+ O 1 q+ }* P d5 l0 |$ x+ ]' K: k  IBM、TI、ICI等多家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管,拥有近30年的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6 R1 S2 c: d8 w1 r, S 7 t# g- M. X: i. M  把“材”变为“财” : E" V$ B& ?9 g4 d3 B G- t9 F: @8 u* V6 A  对于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姚燕洪形象地解释说:“企业成功靠的是人才,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进企业之前是一块‘材’;被企业招了进来,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塑造这块‘材’,激励他把‘才’发挥出来,变成‘人才’,然后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 % U. N5 Y2 D$ J) m 0 B. ?4 X+ @2 d. ?$ r% O4 q7 m8 ^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据姚燕洪介绍,前不久北京大学对150位CEO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要在2年内离开公司,原因是公司没有长效规划,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绩效制度;而90%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则表示,他们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企业人才短缺,无法应付后WTO时代的挑战。 ; X2 J! \; F8 N8 W - H( c* b0 c8 D. S$ _! ]7 B  “人才不足本身不是危机,留不住人才是企业的危机。”对此,姚燕洪的建议是人力资源部门“尽量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多向战略方向转变”。 8 x/ \6 r1 G' l$ q - W& [- d' N& j+ e5 n3 d9 u: H   所谓事务性的人力资源工作,是指为员工办理四金的缴纳、发放劳资福利、管理员工档案等日常工作。姚燕洪认为,这些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专业的公司,因为这些工作做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能维持企业目前的竞争力,并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只有建立好了战略型人力资源制度,完善企业用人、留人机制,才能对企业真正起大作用。 ' s' J3 {6 S# p. y# z; B! j " I, n ~6 c& E. Z   人力资源战略从招聘开始 3 Z! J7 s4 v& Y b: x2 }% c* N5 G* @& o* t+ w   “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要从哪里着手呢?”有些学员急切地问。“其实这种战略从招聘员工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关键的是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姚燕洪说。 2 {3 E2 Z, j5 s. w2 q* u; s( u4 b9 A7 V v' b   接下来,姚燕洪以他服务过的IBM为例来阐述他的看法:“IBM的战略一直以来都是‘让强项更强’,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其客户服务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所以他们在招聘的时候特别注重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 & `2 I8 C9 ^+ C# D) B- B& ~! g8 D7 u - _" W' m, J* ^* ~ ~5 G) ]2 O$ l; T  IBM认为,有服务意识的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能在与人的交流中发现“弦外之音”;而有创新意识的人必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会简单地用“YES”或“NO”回答问题。所以面试时,他们经常会设置一些看似无关紧要而且无从下手的问题,来考验应聘者。 - C9 Z0 y S: Z; C @& _! b + \3 r5 @- n8 o8 `+ [- U( [ t  譬如,他们会问前来面试的人员:“你知道美国有多少加油站吗?”如果对方未经思索就回答“对不起,不知道”,那么他一定不是IBM的考虑对象。如果该员工回答说“美国一共有多少辆车,按照需求计算,大概会有X个加油站”,那么这一关就基本通过了。“IBM要的并不是准确答案,而是考验面试者是否善于思考,是否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姚燕洪说。 - f7 o- f) n) e, B. n) F $ ^- `7 H; R# G# {  让企业经得起员工的考验 7 o V. n+ Z* x( M# r6 x$ C8 ] * ~, Q2 D% K9 v  “找到合适的人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是留住人才,那么怎样才能留人呢?”姚燕洪开始提问。“建立培训机制”“提供充分的升职空间”……学员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P; b! ?# ^# M 5 H' p6 g0 y! y. Q  “都很对,但最重要的还是给员工信心,让他觉得自己在企业有所发展。这当中,上下畅通的沟通机制最为重要。”姚燕洪接着说,一般员工在进入企业的前三个月中,流动率高达30%,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讲得天花乱坠,导致员工的心理预期较高,一旦发现事与愿违,他们就会中途而退,也就是说,员工对企业有一个“考验期”。 0 P- Z( p% q! v- j ~ 7 E6 Q, G1 Z/ ?7 W   而IBM的经验表明,如果在这段“考验期”中,企业的管理者能经常与新员工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困惑,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重视与关怀,这种情况会好很多。在IBM,这种制度叫做“无障碍”沟通,员工可以“越级”沟通。 c1 J# g0 z' L: j- F0 g( s0 B1 I. D. H% I# O   不要纸上谈兵 3 r: ?: H9 R) J. |. S6 B! _+ z! ^. h' m8 z4 U1 s2 ]% |1 ]   当然,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不是单一的,而是要有一整套流程。姚燕洪接着说,就IBM而言,除了“无障碍”沟通,还有新进员工的培训计划。一般新进员工在接受6个月的培训后,就可以“大展手脚”,企业采取的是“放权式”管理。 - z! |; G. z2 X% E0 U Y2 z3 Y# I q) @* Y- y4 X4 \: O   对于表现特别出色的员工,又有“Dinner for two”,获此殊荣的员工可以在某个价格范围内带家属去“美餐一顿”;而“接班人制度”则是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其量身定做的发展计划,“如果你没有培养出可以接替自己的‘接班人’,你就没有升迁的机会。” 8 Z: e. ?% [ E, m5 ] 0 O5 e; \) k0 k6 t  国际企业的生动事例让在座的学员渐入佳境,眼看课程即将结束,又有学员提出:“要建立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关键的是什么?” 0 V' ~' E; K8 y# E1 c7 k2 m6 } 2 H. _% w. |& e' Y5 V! S; Y0 n  “毫无疑问,那就是企业决策层、高管团队和人力资源部门要达成共识。”姚燕洪提醒在座的学员:“各位都是公司高层,其中的道理想必都很清楚。人力资源战略的效果归根结底在于执行如何,而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如果上述三者没有建立配套的机制,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作者: 笑书    时间: 2005-3-22 16:20
标题: RE:如何把“人才”变为“人财”?
附本人拙作一篇: ! u4 T; u/ _2 v2 B& E! p% y ( [4 G* j" @; A8 d9 e6 k《人cai和人zai》4 p l O5 B0 `* C/ s " a" I4 |, i# i/ H: A+ \$ T: K/ M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及企业认可,被视作人才,然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效能,为企业创造出应有价值的。我们可根据企业中员工所处的状态进行一个简单的区分,这些概念虽然在发音上都是或接近于“人cai”,但不同的词汇表达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自己是哪一类人?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哪一类人?如何去面对和该做些进行改善?这些都是我们应不断探寻的。9 g1 q0 c. G" t: y9 J 1. 人材 / W% Z1 k) W( g. I! \9 Z这个概念偏重于“材”,即“材质”。这类人可能因为知识功底、聪明程度、个性特征等因素,具备很好的培养潜质,对于企业来说,大量储备这样的人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厚实的基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也还只是停留在材料阶段而已,还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培养,无论从实际能力还是工作经验上都还不能马上承担很重要的工作,发挥出应有的、明显的工作效能。企业招募的很多应届毕业生就是典型的“人材”类。 / h& }4 v, e- _( N2. 人才0 g0 E( f* V$ d& Z 这个概念偏重于“才”,即“才干”、“才能”。这类人已经具备了创造价值的能力基础,在知识、技能、经验各个方面都超出了一般的水平,他们在企业的各个领域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支撑起企业业务的支柱。然而,“人才”只是描述出一种状态,企业中还是有很多人虽然具备才干,却因工作定位、职权、个性、态度等原因而没能发挥应有效能、创造应有价值。0 t+ a& Y/ ^* L 3. 人财9 w( Q& j$ j3 [ J 这个概念偏重于“财”,即“财富”。这类人正在为企业创造着价值,他们是企业业务产出的主要源泉,他们有的具备很高的才能,而有的虽然在才干上只是普普通通,但因为自己的努力,同样为企业创造着财富。这类人是企业最需要的。 ; L# g7 A2 G4 [9 t: {7 @3 r* g在价值体系里有两个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价值”取决于产生成本和稀缺性等因素,所以我们说,受过高等教育或有扎实的专业经验的人具备很高的价值。另一个概念“使用价值”取决于能产生的结果,这才是最应该被关注的。有些人虽然具备很高的价值,企业却很难“使用”他们,而他们还怨声载道,喟叹命运的不公。如何让“价值”真正转换成“使用价值”,如何让“人才”、“人材”们真正变成“人财”,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也是作为员工的我们自己应多多思考和反省的。 % i: [0 Y, V/ O$ u1 _( S5 f. W4. 人在 7 Z* B& M) V( E* F" J3 i m4 s有些人存在于企业,既不具备价值,也没产生什么效能,他们只是“存在”而已。这类“人在”们更多的时候无所事事,甚至尽量逃避承担工作责任。他们的存在虽然没有直接对企业造成明显的伤害,但由此造成的人浮于事最终阻碍着企业运转的效率,甚至影响着其他员工的士气。然而“人在”的存在也并不完全是个人问题造成,招聘时的定位、升迁不合理造成的不胜任、培训与激励的不足,这些都在一点点把“人财”们变成“人在”。. G* a; _: |2 J* L6 X" c# m 5. 人灾 : I% c& d8 T. n8 S5 J0 g有些人存在于企业,不但没有创造应有的价值,甚至对企业在造成伤害,他们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灾害”,这是需要甄别出来并“去除”掉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是因为企业环境及管理文化造成了一部分“人财”逐渐因牢骚、不满、失落而褪化为“人灾”的,当企业的“人灾”越来越多时,我们更多需要的就是反省了。
作者: flingfish    时间: 2006-6-8 12:10
标题: RE:如何把“人才”变为“人财”?
培训真的很重要
作者: 开拓者1号    时间: 2006-7-14 14:21
标题: RE:如何把“人才”变为“人财”?
人事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是能读懂以上"五才"的含意就好了.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