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4-19
- 注册时间
- 2005-3-9
- 威望
- 0
- 金钱
- 40789
- 贡献
- 33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4082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97
- 主题
- 544
- 精华
- 0
- 好友
-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5-3-9
- 最后登录
- 2013-4-19
- 积分
- 40822
- 精华
- 0
- 主题
- 544
- 帖子
- 697
|
TechCo(化名)是一个中型技术公司,专门设计和生产计算机芯片。他们的工程师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对公司专利设计和专利技术了如指掌,操纵着新部件在原来设计基础上的研发工作,并要实现设计中的低出错率和新产品的快速推出。: R, r# {7 N7 m# d
. B$ ]) T9 v6 h$ T 有一段时间他们开始东施效颦,模仿起了英特尔和苹果公司等世界知名技术商的人力资源实践。然而TechCo却忽略了,这两家公司的生财之道是技术创新。2 @& o6 T9 \) i" Y- C
, Q9 i7 _( j8 R2 o
尽管TechCo的工作对顶级工程师来说都是小儿科,它却仍不惜以高额薪金招募“最优秀、最出色”的工程师;尽管它的指挥控制管理系统非常严格,为了确保工程的高效性而坚决杜绝各种风险行为,却把鼓励承担风险的职工优先认股权作为薪酬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
+ B+ @! J8 x: V4 h
* g2 m. i: R7 [! T 实际上,这种激励方式根本不符合TechCo的策略与文化。结果,TechCo发现自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劳动力成本暴涨、质量下降、利润减少、最富经验的工程设计人员不断流失。而且,新的员工也选择了离开,因为TechCo的工作无法满足他们创新的渴望。
. n7 Y0 d6 J( P$ f5 R
. l& m$ O' E: N TechCo管理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它没有认识到员工的资源价值——企业专门人力资源。虽然勇于创新的公司需要的是最优秀、最出色的前沿人才,TechCo的商业模式的核心重点却是公司专有人才——了解公司芯片资源,能够很快地把现有设计应用到新的商业用途中去的优秀工程师。有了这些企业专门知识,公司才能为顾客及时提供物美价廉的芯片。由于这一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很低,任何设计或产品上的缺陷都将是致命的。因此,无人能取代这些在公司中成长起来的工程师。而TechCo参照企业标竿实施的政策,针对的是通用人力资本。所以,这对于TechCo公司企业模式的核心资源,无疑是当头一棒。那么,这些核心资源被逐渐损害,也就不足为怪了。 1 @5 F0 l: C# n; H: `4 U
最后,我们要注意到,TechCo公司的指挥控制管理系统和它实施的员工参与式的奖励机制并不匹配。TechCo没有在企业标竿中抓住其它公司管理实务中的系统特点,因此盲目模仿,自相矛盾。
5 j$ U4 b p, w+ A# ^3 p- v% j1 V: F 迷思三:竞争优势应依赖团队吗?+ _9 ^ X* t! u. l
3 _8 v. i- z, f2 F; O9 z: c 有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常常把竞争力寄托在一个或几个优秀的团队上,所以,一旦优秀团队离开的话,对企业的打击是很致命的、是多方面的。就像不少大腕说过:“只要能带上我的优秀团队,区区十几个人,我仍然可以再创造出昔日的辉煌。”我们对这些说法真的很怀疑,起码会为他们现职员工可能也会听到这样的话而“悲哀”。8 |: }1 P" p; K
' j, E" R, q8 u% A; s6 ^ 出色的员工团队仅可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团队本身不会自动构成资源优势。否则,当今资金最雄厚的公司只需开出最高薪金,招募最优秀的员工,就可以坐享其成,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事实上,世界上优秀的、庞大的公司,往往能有效地承受“团队”的出走,保证公司的长荣。成熟的公司往往有一套接班人计划。人走了,股票市场可能伤感地抛卖股票一阵子,但公司的事业在,因为制度在、价值在、它的核心(包括人力资源)体系在。; w4 X# s$ [+ G$ Q# W. n2 [
迷思四:员工离职都是成本吗?6 l1 x. c5 h! g' k5 ^, n2 i
和大多数人的想法刚好相反,员工离职有许多正面影响。
0 M) X8 {. T+ o$ u* e8 {9 X1 i! I
$ }' z# |) {- _, S& G Q 比如:业绩较差者的离开,使空缺的职位得以留给新人,而且可能还是出色的新人;员工离职还能改善员工和工作、企业之间的搭配关系。没有离职,很多员工就会深陷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中无法摆脱,企业也同时被这些没有发挥出水平的员工所拖累;员工的离职还创造了晋升机会,尤其是当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的时候。% ?' n0 m5 Z0 `% c- C) o. a% ~
2 T8 }& h4 S% R8 W$ p8 g 也许员工离职最突出的正面影响和人力资源的性质有关,离职使得公司能够重新配置和补充人员,从而避免了停滞。外部输入的新想法、新能力和新经验能帮助企业保持竞争力。+ V; d% q6 `1 x7 y5 N
/ p# v+ k6 ?9 M! s$ V
因此,评估员工离职成本的任何一个工具都必须说明类似的、潜在的正面影响,而传统的计算方法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比起单纯地认为员工离职是坏事,不妨问一些更实用的问题,比如:员工离职是否真的影响了企业?
2 J' Y8 f) n7 z# ~; F 责任编辑:马小琳( o3 |( X# I1 M
与离职员工亲密接触吧!
4 @ o- |6 ?3 Y3 L 本刊记者 邓羊格 ■
4 T, h. }1 v, H' {6 R) p- ]7 q0 f8 g
3 z* e4 k1 h6 `# J 也许,一位非常优秀的员工曾因为与其主管不和而主动离职,但时过境迁,你很想这位优秀的员工能够归队,但是又不知老板能否同意,因为公司至今没有回聘制度。
5 Q6 c' f# e& x$ q5 K/ t 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和已离职的员工的关系?我们可以听一下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军宏的建议。
p! T X2 r3 R, h 争论:逆我者亡?如获至宝?* }. n* N. E# H# d& n* c
要不要建立回聘制度?要不要把离职员工作为你的资源进行管理?关于这两个问题,现实中争论得很激烈。; H' P/ c0 a$ @
" l: w( v0 S, z; d/ `' i4 K “我为什么要让这些背叛我的人回来?这不是鼓励他们可以随进随出我的企业吗?这会不会形成一个‘轻易离职的文化’?这会不会打击那些对企业忠诚的员工?想吃回头草的人肯定是因为冲动、职业能力在市场上又得不到证明,才回来的!”
+ w: j4 {! U, l( Q7 l8 E$ i. z( N9 f 一位私企老板断然否定了“回聘制度”。* Z7 w! B# H7 q; q; p9 u( \
* M4 Z, O' C- \: E6 Y% [
“有胸怀的企业不会和员工计较。优秀的员工回队只会鼓舞在职员工的士气,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本企业的吸引力,好马回头找的草原一定是丰美甘甜的。我会展开我的翅膀欢迎他们回来!我怀疑那些不愿意回聘优秀员工的企业能不能壮大?”
; Z, P$ D. D3 j0 j0 } 一位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已经接纳了几位几年前离职的员工回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