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B7 q, a! b! D7 P- V4 w其实大家都没错,只不过对中国员工劳动状态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已。这里有三个相关的词汇:辛苦、勤劳和敬业,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他们看到得更多的是辛苦的中国人、勤劳的中国人,但其中有多少同时也是敬业的中国人,实不可知。7 D' m L5 U! x, X! L' S! M
* i) ^ I; H" k, e. C7 B! \不妨换一角度,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外国劳动者,人们也常听到那些来自外企中国员工对外国同事的充满羡慕的抱怨,比如美国同事拒绝加班,拉美同事普遍懒散,欧洲同事不管有多少工作没做完到日子都必须休假等等,他们如此“不热爱”工作,难道还比我们敬业得多? ! Q+ q# P2 M, [& K1 X% M / S1 Z* I/ k0 s! V' y* B' R中国人的勤劳一直受到世界的赞许,但现在是时候该关注一下中国员工的不敬业现状了。理清楚这一问题或许大大有助于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劳动者未来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 {# a6 K1 o* s$ w( e; R' N- M % ~9 q3 }+ d& {( _& G0 M* a- B中国员工为什么敬业度低?这中间其实包含着两部分人,一部分是那些既不勤劳也不敬业的员工,比如国企员工,他们的低敬业度是众所周知的,薪酬福利好,工作轻松,但却乏人敬业,这实在是个从国企改革时期就已经在谈论的老话题,反而没什么可特别讨论之处;关键是剩余那些勤劳却不敬业的员工,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呢?; W3 @% P7 K; p9 `% }3 h$ O0 b
7 m* d9 ]7 Z& C
一部分原因或许可以从造就这批劳动者的大时代背景中去寻找。在Hay(合益)集团这次调查中,中国员工敬业度较低的“样本”更多的集中在25岁以下的基层员工、研发类人员中,可以与之相交的是80后、90后的代际人群,如果这一代人中不敬业现象更普遍,那么对这代人教育的失败难辞其咎。 - L- j2 y4 N- X; e0 \9 a0 |! \( m c4 ~
辛苦可以是被动的,但敬业一定是主动的,是更“唯心”的。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调查结果可以印证,但我以为,青年人的不敬业与这代人信仰的空虚与缺失有重要关系。 4 e% h1 T1 B8 j- @8 y5 t$ i; A! d4 C
或许有人说:我有信仰,我信仰金钱与财富!但这恰恰是心态浮躁的表现。过度注重金钱的积累,如果是个体业者或者老板,它能体现为勤劳与敬业的一致性,比如出租车司机,玩命拉活,你可以说他勤劳,也可以说他敬业。但对于雇员群体来说,过度的追逐金钱与现实利益,体现的往往是过高的离职率,而这又恰恰是不敬业的一个重要标准。 / A; L1 v6 c* d$ Q7 C& |5 ^+ L7 d : c5 R: [7 }9 R( ^2 ?! a6 f然而,我们又不能把“不敬业”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年轻人的浮躁。所谓敬业度实质是指“员工在组织中所展示的对于组织的忠诚度”,在这里可以看出“敬业”是个双向责任,中国员工为什么不敬业,不但要问员工,更要“向组织问责”。 w; V5 j& A# M- N; y" N 5 F. u* X$ a+ \; l也就是说,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中国社会为什么培养不出敬业的员工?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培养不出敬业的员工? ( \, G+ z5 u) L$ H & V' e; \: r- e" A: X# B1 x除了教育之外,劳动者普遍缺乏安全感是另外一大原因,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安全感,低工资、低社保,对未来的低期盼,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劳动者自身的职业理想都无从谈起,当然更无法对企业和工作谈忠诚,很多人不停的跳槽,只为追求一个经济安全感。' i+ Z6 N8 @& ^" a% H# I( u
- v' W0 W0 X, W7 q. Z+ a
在企业中,忠诚是靠金钱买不来的,但没有钱(投入),则一定没有忠诚。 5 r w$ i" {4 d9 `4 g& A% Q7 i5 e5 n 1 t6 b+ f. I9 ^$ D! `9 f按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提供的数据,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连续下降22年,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而从1978年到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则上升20个百分点。! x3 R& w4 H% ^8 p. 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