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管理的心理学
[打印本页]
作者:
sjx1989
时间:
2012-9-28 14:13
标题:
管理的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人的心理现象是有规律的,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以及这些心理活动的产物——精神现象及能力、气质、性格,都有其形成和演变规律。因此,人们若能自觉遵循这些规律并去指导行动,即可避免因盲目而遭挫折,使预期目的能顺利实现,且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管理是一群人为达成某目的而对共同活动进行的组织、调节和控制;管理贯穿共同活动的全过程由此可见一项活动,尤其是重大活动的完成,不仅有不少应该管理的事,如财、物、信息和时间等,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一人。因为把人管好了,其他事也就好办了。在管理诸因素中,人是管理的核心,这也是得到普遍公认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8 [) B. |/ k [7 h# ^
把人管好,把人的行为引导、控制到实现预定目的的活动上,关键是对人的心理引导和控制。因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人的行为受心理的支配和调节。所谓管人,归根到底是管人的心理。通过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对人的行为的了解与支配。
! i O+ D1 p" Y' g, F
管理活动中,跟人的其他活动一样,有复杂多样的心理现象发生。这些心理现象(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有它们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人们若能自觉掌握这些规律特点,将有益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2 o( _1 |9 L. U6 z1 P* u& n
对人的管理,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了解人。因为只有了解人,才能把人管好。常言道:“人心隔肚皮。”此话有其道理,即了解人“心”并非易事,但人“心”也并非不可了解。心理学研究,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利用心理与行为的密切关系研究心理。我们在前面已提到,心理能对人的行为表现进行支配和调节,既然如此,自然也就可以从人的行为表现了解人的心理。然而,这两者并非一对一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对人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就是利用人的感知活动掌握的印象材料,借助思考对音响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达到对人本质的了解,从而获得对人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常言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而后知其人”,即是对人认知活动的一种概括而又形象的说法。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也告诫我们,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人的认知活动也会出现各种偏差,还会因印象材料的偏差而造成对人认识的不正确。简言之,在管理中,当要了解与评价一个人时,运用心理与行为关系规律和人的认识活动规律,是可以实现的。
6 `" J7 ] k- R7 X; O% d; E
管理中之所以要了解和评价人,理由只有一条,就是为了选择人才和使用人才。选择人才的做法应该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使用人才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人适其职,职得其人”。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的心理状态,懂得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特点,懂得在这些方面的个体差异。如能做好这些,就为选人用人少出或不出偏差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8 l4 k$ s- A/ y! @2 x
任何一个单位,其用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本单位的工作目标。而如何使用人,这当中尚有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要研究、要掌握。
/ s% a: Y, y( e6 k B1 S. h
人的有目的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驱动,而动机的引发来自于人的需要。由于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差异性以及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主导需要不同,所以需要引发的动机,其强弱、方向和反映出来的特点就会多种多样,基于此,由动机所驱动的行为的强弱、方向和表现特点也会有不同。因此,把握人的需要特点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对人的使用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 r* v. n+ S) g$ {/ C4 x
现实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个单位里的员工,有的人工作兢兢业业,成绩很好,但有的人工作热情不高,成绩低微。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在“人尽其才”、“人适其职”等方面或许出了问题以外,很可能就是其本人对工作的看法、态度不同所使然。因此,一个单位要想使人人都有工作积极性,就得解决好工作态度问题。如何解决?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了解员工工作态度的心理结构及其形成与改变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
7 E8 @# ]9 r, U) ~. W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见情感现象人皆有之。不仅如此,情感还对人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都发生重要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生活愉快,工作积极,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反,不良和消极的情感则能使人生活乏味,工作没劲甚至产生疾病。另外,人的感情是由诸多原因引起的,诸如生活与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特点、人际关系、事业成就和健康情况等因素都会引起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果
% O2 H/ f" f, Y. ]
我们把人的情感现象与对人的管理联系起来,就能启发我们,即管理者应该关心被管理者的情感特点,保护和调节好他们的感情生活,使人人都能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
6 @( i2 l/ _8 i) i, K. k8 [" b+ a
任何单位要想把人用好,不光要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心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群体内部的心理气氛和人际关系状况。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都发现,群体心理对个体的行为会起激励作用或削弱作用,会使人产生从众行为;而人际关系状况则是衡量一个群体有无凝聚力,人与人能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依据。由此可见,在关注个人的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培养和维持积极有益的群体心理气氛,引导和调节所管辖工作人员的人际关系,以达到大家都在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心理气氛中工作的效果。
' ]9 R6 D- B, y
上述各条多是针对被管理者而言的。然而,管理活动是管理者和被理者的共同活动,因此管理效果如何,不仅涉及到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心理活动特点的把握程度,而且管理者自身的心理特点很多时候所起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在管理中管理者居主导地位,其影响力的高低和如何发挥,都会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的好坏。这方面,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管理者的德才标准;管理者
8 X/ N7 s% a$ V: c5 i6 ?! \! w M1 x
的作风、行为和管理艺术等等,这些成果的了解和运用,对管理者工作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
) `4 o9 A/ I4 x# P4 _3 h! W
总而言之,心理与管理关系密切。管理的核心是搞好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是否成功,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心理及其规律了解与运用得如何。在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复杂多样,因而,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从而促进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高,对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同志是十分必要的。
2 D; W$ V: T3 P1 s( d. D7 O
二
) j8 [4 p' I9 s- w7 Q
掌握社会知觉规律,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
- A/ ]. K+ E* o- ?- P. A F
知觉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对自己、对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管理者只有掌握这一认知过程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进而才能实现对员工的理解、尊重并达到认同。下面谈谈管理者是怎样实现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角色的认知的。
) K3 M% G$ h/ a6 t
2. 1 对他人的正确认知
: r. e% }, {! L3 m! h
对他人的认知又称对他人的知觉。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外部感官获得关于他人的外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分析、理解,进而推测其需要、动机、观点、能力、性格等心理活动与心理品质,形成对他人的完整印象的认识过程。
. |1 j d! Q( f
对他人的完整印象的形成可以说是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移,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 O" s: O$ Z9 f3 s
1 [ a% g. o: W! _; c/ Z, Z, R3 E
影响对他人认知的客观线索 1.仪表特征。仪表特征是对人认识的重要线索之一。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从对方的仪表(相貌、装饰、举止、风度等)特征可以得到有关他的年龄、职业、角色、身份等方面的部分信息。这部分信息可以成为对该人内在品质进行了解的窗口,成为该人是什么样的人的直觉判断的依据。有经验和阅历丰富的专职人员,可以依此进行直觉判断,如刑警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在拥挤的人群中·对流氓、小偷的识别,就是靠直觉判断;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准备接收的人进行面试也是直觉判断过程。虽然这种直觉判断也会有偏差,但多数是正确的。
2 q1 e( k/ f) j* F/ W$ t, U+ r3 E
直觉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并非凭空产生。直觉印象首先源于对人外表细节的观察,以及头脑中已有的这一类人从外部特征到内在品质的大量信息,而且外部特征与内在品质之间建立了稳固而又通畅的条件联系,这样即使外部观察到的信息,瞬间且自动化地与内在品质产生联系,就出现了直觉判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在我身上,观察已变成直觉,它深人到灵魂但又不忽略躯体;或者不如说,它这样出色地抓住了外表细节,一下子就鞭辟人里。”这一席话,生动地写出了直觉形成的过程,推理判断的结果,是靠联想实现的,然而由于反射性的过程之快使知觉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是如何进行的,在某个领域经过长期实践的人,对某类人形成了具体鲜明而稳定的认知模式,这样就容易从外部的、个别的、片断的信息推及到其内在未知的心理活动。所以,产生直觉判断的人,多是在特定领域中经过长期实践,累积了大量知识经验的人。作为一般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对他天的认知就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4 q9 g1 U, f9 z0 a# m" ^
人在对他人认识过程中,所以能从外部特征推知其内在本质,是因为外部特征与内在本质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这是人从实践中得出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这种联系的许多模式,如舞台上演员的扮相往往使人轻易地判断出该角色的善恶本质,这种以头脑中的模式来判断人的做法,国外称为“内隐人格理论”。
+ U6 s# C/ ?7 @7 o9 b
“内隐人格理论”认为,人习惯于按照一定的直觉模式,朔信具有A特征的人会具有与此相联系的B特征,这样从人的特定外形特征中,就可以推断、解释它具有某种相应的内在特征。该理论建立于联想心理。这种靠联想形成的直觉尽管并非无误,但在交往初期,不可能得到全面且反映本质特征的信息时,靠头脑中的人格模式作出判断,有时也确实能达到由表到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人的目的。
7 ^" O# ~8 _! v& b
2.表情特征表情是人的内在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因而通过对人表情特征规律的掌握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许多表情动作是人类祖先适应性活动的遗迹。因此,表情具有遗传性或先天性,人们有表达情绪、情感的共同模式,如高兴时的手舞足蹈,伤心时的长嘘短叹,发怒时的怒发冲冠,悲伤时的号陶大哭等等,正因为人类表情的相同性,才能通过对他人表情的感知了解他人内心的情绪、情感活动。
" ]4 x& A; B7 _
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 J4 a; \5 y' T: {' A
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嘴、鼻及脸部肌肉的各种变化。心理学研究发现眉毛有20多种动态,分别表示不同的感情,如发怒时“眉毛倒竖”;敌意与轻蔑时“横眉冷对”;畅快时“扬眉吐气”;兴奋时“眉飞色舞”等等。眼睛被认为是人心灵的窗口,从人的眼睛可以窥探其内心的秘密。孟子日:“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眺焉。”
% \5 j& P- J! w
意思是从眼神是否有光彩可推知其人是否光明磊落。在我们的经验中常常能从一个人的眼神判断他内心是否坦然,是诚恳还是伪善。一般认为正眼视人显得坦然;躲避他人的视线显得心虚;包斜着眼,则显得轻桃。人的嘴的表情主要是口形的变化,如伤心时嘴角下撇;高兴时嘴角上提;委屈时常常撅着嘴巴;惊讶时张口结舌等等。人的面部从双眉到嘴这个倒三角区,表情是丰富的,在某种情绪、情感状态下,面部会产生协调变化。一人类中同一模式表现出同一种心态,,所以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感知,可以推知其内心的变化。
' ]1 m5 l# x1 f% L
姿态表情。是指人的体姿、身段在人的感情状态下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比如观察到一个人捶胸顿足,可知其懊恼;坐立不安,可知其焦急;思虑时手托一「巴;振臂显得慷慨激昂;握拳显得义愤填膺;抱臂挺胸以示无所畏惧等等。姿态表情一般说来表达的感情更为真实,因为姿态身段表情不易一于伪装。如赌徒可以使脸部表情不露声色,然而他们全力控制而部肌肉,却忘却了两只手,而正是从手势里透露出他想掩盖的一切。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有人嘴里说没钱的同时,手却下意识地捂住了钱袋向强盗作了暗示;产生惧怕心理的人嘴上说不怕,而手却发抖。手在姿态表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 L) l, _8 z/ I) p% O% D
言语表情。“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意思是指判断一个人的感情和章图不仅要听他说什么,还要听他怎样说·从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高低、强弱、音调、语气、音色及言语表达艺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口误等可领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古人讲“言为心声”,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去讲,会表达出人的不同心情,而言语节奏、频率、言语量则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如多血质人是急脾气,说话多而快,交谈时不等对方说完,就抢着说,甚至替对方说;粘液质的人慢性子,沉默寡言,说话慢条斯理。由此可见,通过言语表情不仅可以探索人的心态,还可以作为了解他人气质的客观指标。
. d4 U5 n0 E6 ~' h/ y9 g
3.言语交往(对话)。通过对话、交谈可最直接而更易深刻地对人的思想、意识、态度、理想等内心世界进行了解。所以上下级、同事、朋友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多是通过语言沟通达到思想交流,相互了解的。
- }4 s- h$ k: W$ N \3 a# a
然而,语言交往是可以伪装的,如交谈者口是心非,假言假语,应付对方。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对此可以察觉。一般人则要利用一了解人内心世界的综合线索去考察他,即不仅听其言,察其色,还要观其行,从而鉴别出真伪。所以对人的正确认识,不要只靠一两次交往或某些外部特征就下判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对人全面认识的经验总结。
, r _! _6 o; m l1 `7 N
作者:
hanfng
时间:
2012-10-27 22:42
强力支持
作者:
新生zl
时间:
2012-12-13 14:09
学习了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