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问题请教
[打印本页]
作者:
njunzh
时间:
2012-9-30 10:58
标题:
问题请教
请教:一般博士论文做实证研究,遵循在文献与理论探讨之后构建概念模型,然后进行研究设计,对问卷进行收集、分析处理,解释并归纳总结研究结论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为了进一步验证概念模型中的变量关系,以及主要研究问题在选定领域中是否真实存在,对少量关键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本人认为是对概念模型的进一步验证,所以放在了模型构建之后,研究设计之前。有观点认为应该放在文献之后,模型构建之前,本人不太赞同,因为深度访谈是对构建的模型以及在特定领域研究进行的再验证,以便更好地进行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处理。这种处理合适吗?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2-9-30 17:58
如果是我,深度访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建构理论。如果是的话,就应该是文献综述之后,假设之前了。不过,这没有定论。你觉得什么有理,就如何做吧。
作者:
lijinwei
时间:
2012-10-1 08:35
本帖最后由 lijinwei 于 2012-10-1 09:02 编辑
7 p; S9 A9 _) c. J- X5 L1 x& i
& I* g$ z: O+ k% a2 z& y
当然是在模型建构之前了,扎根理论构造的概念是从原始的混沌成团儿的现象中将成团儿现象破碎化,抽取碎片化独立而又细小不可再破碎分割的重孙子级别现象概化为最底层概念,这才是第一步叫开放式编码,之后,将这些底层概念按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类间不同,表明概念群独立,类内相同相似,表明概念群为一类事物,这个划分标准被叫做轴,轴一竖立,同类破碎现象沿轴集聚成相同现象群,这是第二步叫做轴向编码,这步的成果主要是沿轴集聚的现象群成为了构念,为什么是构念?因为是由第一步破碎化的细小孙子级别概念(底层概念)归属于同类相似现象群层概念(二级综合概化),其实根本就没有构念的现实存在,只是学者为了进一步高度概化超级繁乱复杂的现象群而一气之下简化起了个名字,将那些现象群人为构造到这个简名之下, 就有了超级抽象的构念。还有第三步叫做选择式编码,就是思考一条现象群中的逻辑主线(故事线,因为有 who,when ,where ,why,how 等要素),将重要的现象群(构念)串起来,形成相生(正相关)相克(负相关)的理论模型,也就是解释了why,how,而 when,where,who是模型中的情境调节变量,至于what那当然是现象抽取出的维度和构念了。
& m: H, I0 a7 m, _5 s
现象群被高度综合概化成概念叫构念,孙子级别的破碎现象抽取出的小概念就是维度,你要验证的本质是:第一这个大的现象群存在不,第二要验证的是这些称作维度的破碎现象存在不,还有就是构念下的破碎现象有多出的没(不该在这个轴上集聚的却硬拉过来集聚的)或者少了没有(意外冒出来的新破碎现象那是你的新发现)。
x! _& o4 a# i% \
如果出现多了少了维度,构念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构念内部的新维度或被你删节的以前学者硬拉扯进来的多余旧维度,替换进你先前构建的模型后,相生(正相关)相克(负相关)的关系就要发生变化,所以构念是模型验证的坚实基础。请你三思!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