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10-22
- 注册时间
- 2012-2-8
- 威望
- 0
- 金钱
- 45
- 贡献
- 13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5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9
- 主题
- 9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12-2-8
- 最后登录
- 2012-10-22
- 积分
- 58
- 精华
- 0
- 主题
- 9
- 帖子
- 9
|
从事培训工作的时间越长,听了众多的培训课程,内训的,外训的,还有视频的,也给公司内部和外部单位策划、组织、实施了不少的培训项目,看得多了,经历的多了,越来越感觉,一个成功的培训师,要真正达成培训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培”而非“训”。
& `6 w; D3 b+ K3 O( d& x8 F1 K* }1 P6 k; h( h6 _
培训,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简化理解,包括“培”和“训”两方面,而在很多人心目中,培训的重点在于“训”,也即是教授学员新知识,训练其掌握新技能,以便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上,有更优的表现,更大的提高。但,看过许许多多培训师培训课程,在课后的评价考核中,表面上看满意度都是不低,但当培训老师走后,再与其深入交谈后,很多时候得到的信息却是效果了了,总结起来,大多包括如下几种:
: ~! _7 y8 w! b3 Q2 ?
; J# }1 q7 ?( S& s, H4 j5 S9 r& z1、培训部门课前培训需求调查做得不够,培训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真实需求不符;+ D8 r. {4 F( X) W# t
# u5 c; W- y6 Z. x( f2、培训部门与培训师沟通不够,没有对培训内容严格把关,培训课程内容太泛泛,学员实际所需相差太远;1 ?# Q6 ^. a& q6 Z9 H
2 Y! F" \- f" p1 G/ z3、培训师对接受培训的学员和企业实际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收集信息不够,却又对自身课程太过盲目自信;8 i$ _- L2 K4 h1 }+ B6 l1 h( T
9 u/ K, T9 q0 P2 Z5 R/ z
4、培训课程案例缺乏可借鉴性,让学员失去联想,吸收效果差;. y0 ~! m' j& {; i' |; D* ~8 ]
) B) z- F( o; z5 V/ w3 S0 G5、培训师(培训机构)缺乏训后真正的效果跟踪和问题解答,失去诊断性培训最佳良机;0 x$ [: U1 ?3 I g- Y- R' A3 o- [
* E3 T5 h- e2 Q……* A# U! _+ v" y# C
& b0 I- j7 B1 E( ~2 B% |5 o
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原因,使得在培训中培训师的讲授,处于自弹自唱,自我陶醉状态,而受训学员的听课敷衍了事,身未动而心已远了。如此,在实际培训整个过程,让培训的前期准备、培训过程的严格管控以及训后的考核,效果都多大降低,这种缺乏“培”的“训”,演变成学员眼中的夸夸其谈、高谈阔论了。
, L2 r5 S$ e& E) }4 [* J# V* `
i5 z* {8 @) f# |& `7 D0 R) }培训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需求的人,而只有满足其需求的培训才是好的培训,这样说来,培训最终效果的达成重点在于“培”而非“训”,训只是一种方式,缺乏的“培”这个前提的“训”是强硬的、填鸭式的,犹如空中楼阁的讲授。这里所说的“培”,其内涵是“培养”。( i' f9 O5 o& b- X I" I
- n9 K/ u$ _( v3 B综合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4 `" I r5 C1 T! |" s. j
3 |" ~" O, N9 M
1、培训师与受训的企业关系的“培养”3 X' y \' j( ~ \
0 O- c) l ]8 K' B2 A+ w, X
与受训的企业关系“培养”,重点在于对企业整个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业务板块、人员构成有所掌握,这可以在与培训部门前期接触、沟通过程和通过企业网站、刊物等途径加以了解。此外还要对企业所属行业特征、国家相关政策信息有所掌握,如此在于企业沟通或讲述过程中,不说外行话,不举外行的例子。- s* E# [2 y d* k) \
' M: n( Z' e4 z
2、培训师与培训部门的关系“培养”
% ]$ |, |' Y: Z. a2 T
: Z9 F, E6 R! A9 z8 b也就是要培训师在培训组织实施前的策划阶段,与培训部门真正梳理好培训的相关细节,包括培训方向、预期效果、受训学员需求分析(可协助培训部门实施),与培训部门真正沟通好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任务分工,做到各负其责,避免那种培训部门召集学员后,完全放手外部培训师的放手训练,越是效果好的培训,越是培训部门和培训师双方密切配合的结果。8 C. i8 J" t( Z3 P2 L
! G% M Q1 ^. k. t1 s* U9 X
3、培训师与受训学员的关系“培养”
4 y5 A, t- V7 e( i9 w8 P' d& T2 d) t- r! ]% p+ F3 }
培训师课程最终面对的是学员,以学员为中心,以培训师为主导,以培训课程为纽带,是培训课程取得好效果的关键。因此,需要培训师与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对于培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做好调查,有时为了真正掌握学员的培训需求,除了培训部门外,还需要培训师与受训学员,甚至是受训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的面谈,才能切实掌握其需求。这样,在课程准备时,真正按照学员的实际需求来组织课程架构,安排适合的案例,实施有针对性的沟通,从而避免课程内容泛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员特征,包括年龄、职位、性别、从事工作性质,采用何时的方式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真正打开学员的心门,走进学员心中,只有与学员“培养”出了在课程之外的和谐,才能让学员真正走近和走进课程。
2 E1 j5 e( U* f* |& G) Y6 F6 B' C- ]1 O* w; x0 s* Q/ }/ G
此外,更重要也是很多培训师做得不够的地方,那便是培训效果的后续跟踪。外部培训师一般课程讲完,培训工作便告一段落,收钱走人,将培训的后续跟踪工作,交给培训部门来实施,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一是因为培训部门一般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二是因为培训部门作为培训工作组织者,缺乏培训师对所讲课程重点的有效把握,对于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诊断式的及时发现和解决能力,因此,处于为学员负责的角度,训后的后续跟踪,需要培训师与培训部门配合完成,培训部门可以承担问题发现者的角色,培训师承担问题诊断和解答者的角色,如此,才能让培训不再只是停留在“训”,而是培训工作整体的关系“培养”,以此来推动培训需求准确性和培训效果高满意率,这对企业、学员、培训部门、培训师、培训机构来说,是“多赢”的事情。5 h0 r" ~( V, v u5 t& n
/ J1 G' I5 D; b"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