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Q8 L: }& f: G. O4 ^9 @2.改善工作设计8 Q; F/ Q1 i% c& \+ Z7 e
# C/ g7 d8 m; b8 o
组织应该相应地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尤其是组织结构相对比较规范和集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项目团队的工作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团队工作上的互动交流来丰富个别成员的专业知识,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同时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办公室也可朝着高密度知识互动的工作场所方向来设计,让办公室成员能够进行非正式的知识互动与交流,让组织内部知识能够有效传递与分享。1 @% f# z4 |9 W6 T* z i/ y, w8 K. M
% `) |/ T) w2 V1 ?5 T6 O3.组织文化氛围营造4 \5 H* j. ?: P( i
5 b2 G7 L1 _# ?* [+ X) D; C& ~个人知识组织化离不开组织文化的构建,在推行知识管理时,需要注意文化的变革,塑造出适合知识管理的文化,即要建立起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新型组织文化。一方面要建立开放、信任的合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沟通渠道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员工进行交流和分享参与。 " T. O2 S) O9 p2 B$ ?& ^ & l# Z' `% H7 ~+ E建立乐于分享的文化。建立起乐于分享的文化,员工会将分享意见和观点看作是很正常的事情,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同时对这些行为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促使员工在其认为恰当的时机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员工之间不仅乐于分享,还会主动地去学习他建立鼓励学习的文化。学习是知识创新的基础,组织应该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塑造学习型个人,不仅有利于提高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也对提升员工个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如果组织文化是鼓励多元化、鼓励员工提出不同意见,能够包容员工的错误,那么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主动实践创新项目,并勇于开拓新的领域,而组织也能够包容员工的异议和尝试带来的错误,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学习成长,这样组织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组织。 9 {. _" {& x9 a; l4 l' q% r+ t' s2 W9 v+ a6 a, Z
营造信任与尊重的文化。组织内的员工只有愿意参与合作并不担心彼此竞争的情况下,知识才会比较容易发生转移。另外,组织应该进行充分的授权,实行自主管理,满足知识型员工受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尊重员工个人人格,在这样的环境中,员工就会把组织的信任当作动力,加强互动和交流,并愿意奉献自己的知识。8 q* G* Z J6 d2 C# }4 p1 S
6 r h6 B# C7 D1 R3 [, _
4.整合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 R8 V6 Q( C8 Y' k+ j& f2 Y
& M6 s& ~9 D- m( d! n7 `6 R建立组织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整合组织的有关信息,尤其是人力资源信息。包括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信息资讯、原理原则、可供参考或借鉴的管理流程典范及案例;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商务服务内容和提供相关服务的专业机构;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内部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制度规范、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内部经验智慧。: x1 G. F9 j9 l- q# Z
7 N i" q, i! V& j* W. E4 x
5.建立相应的激励体系5 I" Q c+ _. O: n7 ^
M+ F5 `6 `" R) e P物质激励通常体现在组织的薪酬体系设计上,为了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组织可以设计基于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一方面强调员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员工的学习激情,提高其创新和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另外,可采用团队的经济奖励方式,让这种经济激励与整个部门或者团队绩效挂钩,以降低员工知识垄断的程度,鼓励员工在团队和部门之间隐性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加速知识的组织化和分享。9 F4 Y7 G* E( N' w/ ]
1 ^% G8 d8 o7 d- E
除了物质激励以外,还要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因为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种内在动机正是个体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精神激励,提高员工在发生知识转移和分享方面的成就感。精神激励可包括授予荣誉称号,评选优秀员工,为优秀的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好的晋升机会和项目参与,并对其进行培养。另外,组织可以通过精神性激励,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员工提供知识分享的条件和资源支持,比如各种联谊会、交流会,甚至外出旅游等方式,都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 A' Q) L) E" v S" Z)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