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已总结】招聘信息有多少“水分”? [打印本页]

作者: markkk2010    时间: 2012-11-29 16:35
标题: 【已总结】招聘信息有多少“水分”?
本帖最后由 markkk2010 于 2012-12-19 13:33 编辑

       作为企业的HR,更多的是讨论求职者应聘者的诚信问题。招聘的季节,茶余饭后,讨论的是哪个求职者说大话了,哪个求职者的简历有水分;面试过程中,千方百计考察求职者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哪怕是有一点的虚假也是不能容忍的;准备录用的时候,在各种协议书上写着:承诺以上信息属实,违者后果自负之类的字眼。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错,就是为了招到更合适的人选,降低企业用人风险。
       但是在要求求职者的同时,有没有反思企业的招聘信息上的内容,所有的内容是否都属实,是否有虚夸的成分甚至是子虚乌有的承诺?各种行业第一、世界第一、累计第一,各种福利、各种设施,让人看花了眼,垂涎三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挖掘考证。
       某企业在招聘信息上薪酬栏写着:提供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年薪4——12万;按照国家规定提供五险一金;年终奖;交通补贴;食宿补贴......但实际上,这个企业最后谈待遇时,只给开3000元的薪水,这样算下来,3000*12=36000,勉强接近承诺的40000元,波折号后面的数字果然是想象的空间;offer薪酬一栏中,没有了“年终奖”这一项;吃住不管,又一次失约。
       又有一个煤矿企业,简章上面写的很诱人,职能类岗位的年薪在8万以上,或许事实上就是这样。但有一个事实在上面并没有体现:第一年需要见习,期间所有的男生要和工人一样,需要下矿井,不管你是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办公室秘书均不例外。
       ... ...
       其实招聘信息和打出去的广告绝对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也是求职者开始真正了解企业的第一步。如果这信息中虚假的成分过多,这个虚拟的“泡沫”就会过大,求职者,或多或少,或迟或早,是要变成员工的,迟早有一天,这些信息是要兑现的,所有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完全破坏了公司的形象。
       企业靠某种形式突出企业的优势无可厚非,但是“水分”过了是不是就成了一种“欺诈”?!《劳动合同法》曰:用人单位以欺诈的手段,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该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样算来,这还将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已总结,见http://bbs.chinahrd.net/thread-719839-1-1.html



空间有红包,大家自取......


该贴已经同步到 markkk2010的微博
作者: sungy03    时间: 2012-11-29 16:59
1、合理的水分是需要的,但是需要度和底限,好比包装;初衷还是广告和宣传,吸引眼球,扩大受众群体;
2、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国家法律强制需要执行的,这个不用说,招聘信息也属于要约,应该具备法律效力,但是取证很重要;
3、“零水分”不可能,这是广告的性质决定的,水至清则无鱼。
作者: 蟹蓝    时间: 2012-11-29 17:25
作为一个非HR人士,我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1.企业的招聘信息中的水分是在所难免的,就像电视里的广告,哪个不是有夸张成本在里面,主要还是在这个夸张的度上,只要不是无中生有,过分夸张,基本上应聘者还是会默许的.毕竟"水分"都是双方的.
2.这种行为不构成欺诈,刚百度了下欺诈的法律意义,欺诈行为是指意欲诱导对方犯错误,并因此从对方的损失中获益的行为。这个定义说明了被欺诈的对象如果是不知情或者是产生了错误认识而导致其权益受到损失,而招聘信息中的"水分"既没有让应聘者产生歧义,同时也没有权益受到损失.所以这种算不上是欺诈.
3."零水分"的招聘信息就我个人来看,除非企业的信誉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否则在所难免的都会出现水分,其实招聘信息也相当于企业的另外一个广告,对它过于严格要求真实性的话,实际操作也很难.只要在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我觉得是可以容忍有"水分"的招聘信息.
作者: 烟雨听雨轩    时间: 2012-11-29 17:28
个人认为企业的招聘启事其实都是符合事实的,只不过都是捡好的说;隐瞒部分真相而已..
作者: 天天向上大斌    时间: 2012-11-29 17:36
这个跟人文环境、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零水分目前做不到,未来有可能,但在面试的时候有义务告知求职者招聘信息的水分部分
作者: 前进的蜗牛    时间: 2012-11-29 18:08
我个人认为在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和应聘者个人都想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所以适当的“包装”自己还是有一些必要的。但是要把握好度,太过了这样对双方都会有损害。最后,我也真切希望诚信这个词是双向的。企业在要求应聘者诚信的时候,也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
作者: gaojunhui21    时间: 2012-11-29 18:14
本帖最后由 gaojunhui21 于 2012-12-1 08:51 编辑

       1,在招聘信息的制作方面,我不主张欺骗或愚弄应聘者,因为招聘本身是一个严肃的工作,一要代表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二这也是关系企业招聘人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合作不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这样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这无疑是无效招聘,既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又增加了招聘的重置成本。但现阶段确实很多企业因不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的招聘人员为了完成招聘数量任务,故在招聘环节夸大企业福利,以吸引求职者的眼球,这是造成目前招聘信息存在水分的最主要的动机。
      2、劳动者是否可以以信息含欺骗因素解除合同,我认为,如果劳动者可以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是可以的,也是符合劳动合同法条款的。但这里有一点需提出,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需进一步确定企业的福利待遇,最好能保留书面的协议和凭证,另关于企业的承诺,尽可能在合同及附加协议中体现。企业不能兑对现承诺时,这将是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利证明。
       3、现代企业完全杜绝招聘信息的水分是不可能的,这与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机制有关,现阶段我认为过多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过多的求职者眼高手低,这种现象不消除,招聘中的水分也不会消除的。

作者: 快乐东方    时间: 2012-11-29 19:04
sungy03 发表于 2012-11-29 16:59
1、合理的水分是需要的,但是需要度和底限,好比包装;初衷还是广告和宣传,吸引眼球,扩大受众群体;
2、 ...

嘿嘿,严重同意。
作者: gbgood    时间: 2012-11-29 20:04
来学习。。。
作者: 行者悟空    时间: 2012-11-29 21:18
个人觉得在求职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的存在,零水分很难。所以需要HR诚实,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
作者: 宠着小猪    时间: 2012-11-30 08:14
既然公司在寄OFFICE的时候已经提供真实的信息,应该不属于欺诈。
作者: sawata    时间: 2012-11-30 08:16
我现在所在职的企业的招聘没有发现水分
在我上家餐饮养生公司里,那个水分大的让我无法面对我招进来的员工,(免费食宿,其实一个月离职的,每天扣除20元,员工根本不知道,说按法定给加班费,但加班费只有3.74元/小时。。。。)
1.水分可以适当有,毕竟是对企业的宣传,及时招到人
2.水分过多个人觉得肯定构成欺诈,劳动者也可以因此解除劳动合同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的零水分这一点,我不知道那些做到好的企业是否是零水分,但感觉在现实看在宣传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作者: lzg043    时间: 2012-11-30 08:2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多不用吹,米少技术吹。
作者: 蓝色蜻蜓    时间: 2012-11-30 08:33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企业招聘中的“水分”不能是凭空捏造的,只能是用一些优美的形容词进行修饰,目的是吸引求职者。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是凭空捏造就构成欺诈”,一旦有劳资纠纷会成为劳动者有力证据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我们公司在招聘信息中不会掺杂水分,但会把企业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到位的方面不谈

作者: 蓝色baby    时间: 2012-11-30 08:36
招聘本是企业的一个窗口,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能快速的网络人才,在招聘信息中多少都会有些“水分”个人认为,任何事情把握一个分寸,平衡好就好,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现在的单位也是有水分的,从这个事情上,我还觉得国家体制监管及企业老板思想认识上也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保险吧,有些企业的做法就是把钱直接补给员工,看着好像是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多了,其实是失去了一个长久的大利益。
都在发展,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作者: yanyan.hi    时间: 2012-11-30 08:50
1、觉得太假的信息肯定有问题,但是同一件事情可以换个角度说。
2、如果于事实太不相符,应该算是欺诈,劳动者可以提出辞职,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拿到赔偿。
3、这个水分问题,就是如果企业有能力提供很多福利,当然可能。
我认为企业还是不要过分夸张,否则新员工离职,这样也是成本啊,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员工到劳动局告企业,企业也是麻烦啊。我认为企业应该实事求是。
作者: wge602    时间: 2012-11-30 09:12
招聘时写公司简介,福利时老板总会要求在文字上加水份,无它,就因现在的求职者要求更高了,写实在的难找人。不是公司不想减水份或没水份,而是事实就这情况,无奈无奈!某程度上来讲有骗人的行为但求职者也辞职得很爽快
作者: pierr    时间: 2012-11-30 10:12
1、招聘信息存在水份是对应聘者的不负责任,不赞同使用。之所以企业会这么做,是为了粉饰企业外表,吸引人才的一种手段。一旦如此做。就已经将企业与人才对等的权利天平倾斜。
2、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度娘解释)。所有个人认为关乎员工自身权益的信息内容,可以认定为欺诈,同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或者内在规模的信息描述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招聘信息内容的展示其实是一个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缩影,对于招聘“水份”问题的解决,我认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侧重进行展示。做不到的或者是待提升的可以在入职后与员工一同实现。
社会诚信缺失的大背景,造就了劳动者及企业的不同程度的迎合。嘿嘿,但是我还是相信“好人”还是多的,尤其是我们HR。
作者: fengqian137    时间: 2012-11-30 10:20
1、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水分”其实初衷是做“企业宣传”和“吸引求职者”,过分的包装和夸张过度就造成了虚假广告,企业在招聘宣传时把握好度才不会变成“骗子公司”。
2、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求职者,真正谈薪资待遇的时候按照实际情况告知求职者,这不构成欺骗,如果用虚假信息骗劳动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构成了欺骗,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
3、企业招聘可以实现“零水分”,但是会降低企业自身的吸引力,我之前负责招聘,基本全是零水分招聘,但是后期带来的长远效益好,拒绝目光短浅,考虑长远,就倡导零水分,这会让求职者更信赖企业。
作者: 不请自来    时间: 2012-11-30 10:28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我觉得,和每个人写简历是相同的,或多或少就会有些水分,只不过水分含量不同罢了。个人求职是为了给企业留下好印象,并体现自身良好的素质,以便获取一份工作。企业招聘,一方面“水分”能够很快吸引求职者的眼球,以便吸引更多的求职者,达到百里挑一、万里挑一,最终聘用最优秀的人才,可是很多时候却忽略了,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优秀。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说企业构成“欺诈”,那么个人求职者是否也构成欺诈呢?企业明知简历中掺有水分,求职者明知招聘信息掺有水分,但是最终双方依然会牵手成功,可否理解为愿者上钩,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我觉得这个或许要视情况而定,很多优秀的企业本来就拥有着让人羡慕的福利待遇,这样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有时候会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这是真的吗?”这样的企业只是如实描述企业相关信息,应该可以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但是,目前更多的是一般的中小微型企业,企业为了吸引眼球和人才,更多的是选择在招聘信息中做手脚,也就是画大饼,但是实际中人才进入公司后恍然大悟,这个饼不是一般的难消化,也就造成了目前存在的离职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作者: thomastu1979    时间: 2012-11-30 10:34
做有“水分”的招聘信息,是现今劳动力供需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产物,80、90后已经成为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他们的需求与父辈们的需求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需求的多样化及品质化决定他们求职的出发点;而企业作为劳动力需求方,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在市场上的招聘行为越来越倾向营销化行为,否则在人力资源争夺战中将处于劣势。
国家立法中,有对企业广告行为有明文规定,严禁虚假和夸大宣传,否则将会面临很严重的处罚;但即使如此,虚假广告还是层出不穷,因此,在招聘中参杂水分是难以完全杜绝,我们要做的是坚守自己的底线!
作者: 不请自来    时间: 2012-11-30 10:39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我觉得,和每个人写简历是相同的,或多或少就会有些水分,只不过水分含量不同罢了。个人求职是为了给企业留下好印象,并体现自身良好的素质,以便获取一份工作。企业招聘,一方面“水分”能够很快吸引求职者的眼球,以便吸引更多的求职者,达到百里挑一、万里挑一,最终聘用最优秀的人才,可是很多时候却忽略了,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优秀。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说企业构成“欺诈”,那么个人求职者是否也构成欺诈呢?企业明知简历中掺有水分,求职者明知招聘信息掺有水分,但是最终双方依然会牵手成功,可否理解为愿者上钩,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我觉得这个或许要视情况而定,很多优秀的企业本来就拥有着让人羡慕的福利待遇,这样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有时候会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这是真的吗?”这样的企业只是如实描述企业相关信息,应该可以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但是,目前更多的是一般的中小微型企业,企业为了吸引眼球和人才,更多的是选择在招聘信息中做手脚,也就是画大饼,但是实际中人才进入公司后恍然大悟,这个饼不是一般的难消化,也就造成了目前存在的离职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作者: HR学生123    时间: 2012-11-30 10:48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企业招聘中的“水分”只能是适当,我们作为企业吗,目的是吸引求职者。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是凭空捏造就构成欺诈”,一旦有劳资纠纷会成为劳动者有力证据;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求职者,一旦吸引来,那我们在面试的过程中,就需要把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福利给面试者说清楚,让他们有判断,自己做出选择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我们公司在招聘信息 基本不惨水分,只是说写一些套话、空话,可没有这些话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招聘信息写的有些不够丰满;
作者: 王铭宇060207    时间: 2012-11-30 10:59
这个不能说是水分,在发布信息阶段总不能把所有事宜都发布吧,有些工作内容不是这个阶段做的。
作者: ssund    时间: 2012-11-30 11:10
招聘信息的水分是有的,但在员工的工资福利等方面以及工资发放的时间等不能有水分,即有些根本性的东西不能有水分。
作者: shuangju    时间: 2012-11-30 11:17
其实也不能说是有水份,也是宽带薪酬啊
作者: yanranhr    时间: 2012-11-30 11:18
蟹蓝 发表于 2012-11-29 17:25
作为一个非HR人士,我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1.企业的招聘信息中的水分是在所难免的,就像电视里的广告,哪个不是 ...

非常同意蟹蓝的观点。
   招聘信息也是对企业的一种宣传,也代表企业的形象,适当的包装是有必要的。但个人也不赞成为了吸引找工作人员的眼球,把薪资区间、福利待遇等夸大,对于薪资区间应该是对于优秀的应聘者还是可以给到的范围内。至于福利就应该是公司是什么福利就写什么福利。这些也能减少员工进入公司后的落差,降低员工离职率。
   当然这些也跟公司的规模大小、行业、企业文化等有关。
作者: 苹果上的虫儿    时间: 2012-11-30 11:23
每年企业都要预算一部分资金作为招聘成本,HR运用这些成本不仅仅做了招聘工作,同时也是在做宣传工作,招聘作为一个企业的形象必须包装,有水分在所难免 我做为HR只能说包装出来的福利待遇不是没有的,要看个人后期的努力,不是一开始就能实现的。

欺诈我认为不构成,员工与企业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事情,他选择我 也也选择他才能双赢,作为HR要做的不止是为员工画饼,还要把饼做大,让更多人享受成果。

零水分不太可能,企业在发展,给出的这些有水分的信息是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应聘者也要理解企业的难处。
作者: 伊犁之魂    时间: 2012-11-30 11:24
相互审查,世无愚人,更无弱智的企业领导!!
作者: 苹果上的虫儿    时间: 2012-11-30 11:25
苹果上的虫儿 发表于 2012-11-30 11:23
每年企业都要预算一部分资金作为招聘成本,HR运用这些成本不仅仅做了招聘工作,同时也是在做宣传工作,招聘 ...

至少我是这么做的,吹牛不是错 关键看吹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实现,我承诺的肯定会在3年~5年内实现,我不代表大多数,表要拍砖哦~
作者: fish八爪鱼    时间: 2012-11-30 11:46
当下情况,很多招聘信息确有过分包装的情况。
作者: fish八爪鱼    时间: 2012-11-30 11:49
但正规的大型企业,在此方面会给出相对真实的信息。依现实状况,要求企业诚实的发布信息却为难事。
作者: dandan1988    时间: 2012-11-30 12:24
第一,招聘中含有水分,初衷是想突出企业的自身形象,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但是,事与愿违,往往这种水分会导致企业的形象扫地,信誉廉价,从而降低了企业在人才招录方面的竞争力。企业是需要包装,但是这种包装应该秉承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而不应该夸大其词,应该把握这种度,否则将不利于企业的人员稳定,甚至是影响长远发展,应开拓眼界,而不应局限于目前。
第二,如果过于夸大,且员工能够提供完整的证据,那么可以构成欺诈,但是就中国目前的企业和员工现状而言,多数够不成欺诈。
第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就像共产主义社会,是个梦想,但是无论人还企业都应该拥有这个梦想,也就是秉承这样“零水分”的思想进行招聘,独善其身,做好自己,如果大家都做好了,社会不也就和谐了吗,但现实有待提高,同志仍需努力,呵呵。
作者: 珍珠果carol    时间: 2012-11-30 14:11
不反对有些水分,但水分太大了,招进一个,如同拐进一个,总担心新员工发现真相后愤然离去。
作者: guyuehun    时间: 2012-11-30 14:24
本帖最后由 guyuehun 于 2012-11-30 15:02 编辑

个人认为:
1.招聘宣传只是一个要约的过程,接收者可以选择接或者不接;作为信息发布方,合理的包装,我认为是必要的,甚至在包装过程中将自己的缺点回避掉,发扬光大优点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不能极其夸张的无中生有,天花乱坠),正如女性的化妆与着装,遮瑕的功能应用非常广,是为提升自我形象,吸引更多赞叹,让自己更受欢迎;---总结:招聘宣传的目的是为吸引更多的应聘者,适度包装是必要的。

2.“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最终还是要在实际面谈中,讲清楚实际情况,在签订合同前予以明确。相关的福利待遇等应在合同附件中予以明确,劳方可以以此为据维权。---总结:招聘的最佳途径是留住招聘好的人。忽悠人来,解决不了缺人的问题。
3.“水分”,暂时未见没有水分的招聘启事,一般讲我给你什么比较多,讲你要做什么比较少,这本身就是信息的不对等及资方“剥夺劳动剩余生产力”的本质;---总结:“水分”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改变不了“水分”的存在,只能改变对“水分”的看法和认识。
作者: oanhoanh    时间: 2012-11-30 14:44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招聘过程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完全客观如实描述。是因为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揽募高质量人才,在招聘信息中,对待遇的描述往往取最优情况来描写。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员工情况符合待遇给付标准,企业能够给出相应待遇,就不存在存在欺诈。界定的方法也简单,就是参照员工手册、待遇给付制度等一系列单位用工制度、文件来判断。一旦企业有夸大待遇给付描述的情况,劳动者完全能够据此为由提出解除合同的要求。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通过恰当的岗位描述,企业是可以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的。但这也势必会影响吸引人才的最终效果。
作者: tigerben    时间: 2012-11-30 15:50
如果完全真实,那就不叫招聘广告了,广告的真实涵义,大家都懂的。
招聘广告中,无中生有的情况不常有,大多都是采用夸张和一些隐瞒的手法罢了。比如,楼主说的年薪4-12万,4万是实,12万是虚。再比如,说有社保,其实只有养老和工伤....所以,应聘者在企业被考察的同时,也要用社会阅历和技巧去考察企业,做到双向选择。
作者: withnail    时间: 2012-11-30 15:58
如果一个企业的招聘行为,要在招聘信息方面去参水完成的话,我想也不会找到合适的人才。
作者: yangyanfen    时间: 2012-11-30 17:30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招聘企业很多招聘信息都有水分,这样做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吸引更多的求职者;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在求职者的心理感受上一定是有欺诈行为,可是不能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合同工资主要还是依据Offer和劳动合同来确定。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企业招聘信息实现零水分是可以实现的,主要是我们这些做广告宣传的人员找到招聘条件的某些突破点,设计吸引人、有文化的招聘简章,很多人对企业还是很认可文化的,同时吸引的人也会是有“文化”的人。个人观点很浅薄,希望有经验的多多指点。


作者: 一滴清泉永相随    时间: 2012-11-30 17:40
从法律上说未构成欺诈;从道德上说已构成了欺诈;从企业的雇主品牌角度讲,是损害了企业利益,属该杀之罪;从企业的短期招工效果上看,会有一点儿功效
作者: 小侽    时间: 2012-11-30 17:42
个人觉得对于招聘信息而言,就好比公司做的一个招聘广告,既然是广告就一定会有多少水分,但并不存在欺骗,因为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都是在甲乙双方达成一致的时候所签署的,就算事后一方违约,也会有相应的仲裁,这些水分也不过是企业吸引人才摆了
作者: 前世百合    时间: 2012-11-30 22:11
1.招聘信息中的水份随处可见,有些比较隐藏有些比较明显,从岗位描述、任职资格到工作时间、薪酬福利及工作环境等都有可能有那么一点点“脱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把握好度,既做到清晰、客观、准确地传达出企业的真实用人需求,又保证对目标人群有一定吸引力。如果一味进行脱离实际情况的或刻意夸大的描述,从而导致招募来不十分合适的人选,无疑对企业和对求职者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可能还会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如相应岗位的知识技能得不到有效积淀、影响人员稳定性等,最终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招聘信息作为一种形式的要约,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有可能被作为举证材料,对于劳动者或企业方都是如此。因此建议企业在合理范围内发布招聘信息,同时在岗位描述及任职资格上可以多下点儿功夫。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份”和经营者的管理理念、用人理念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也受大环境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可以说,招聘信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家企业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前景很美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者: 圣诞大爷老    时间: 2012-12-1 07:47
招聘注水是人力招聘为提高吸引力而为之的,包括职位\薪金\福利等
作者: 学习与充电    时间: 2012-12-1 08:49
我支持招聘信息真实性。在我负责的企业里我招聘发布的信息都是如实反映公司目前状况,包括面试时我告诉求职者的第一信息是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而不是好的方面。这样有利于求职者结合自己情况去考虑是否就职。
作者: zhb_scorpio    时间: 2012-12-1 09:05
“水份”的存在是趋利避害的一种本性,招聘本身就是技术性工作,遴选或选拔到合适的人选,掌控合适的水份度的工作。招聘广告看能否在利己不损人的前提下吸引合适雇员,能否甄选中一个用用80%能力的人才去挑战企业一个100%或更高的平台。
作者: 仰阿莎    时间: 2012-12-1 09:21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企业信息中的水分,这是普遍应聘者认为公司存在的现象,进而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锦绳。企业这么做的初衷只是为吸引更多应聘者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信息与事实不符可以认为是欺诈,劳动者可以依照劳动合同法接触劳动合同。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从我们企业现行的工作来看,我们承诺的就要兑现,从公司的高层就要承诺并做到,这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 曼舞丝竹    时间: 2012-12-1 11:13
招聘信息中特别是薪酬福利待遇方面(有些公司在薪资方面不会硬性规定一个数据,而是备注此岗位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及广阔的发展空间诸如此类的信息,而很多则直接写面议),对求职者无疑是个无法抵挡的巨大诱惑,综观各企业的招聘信息,或多或少都会掺杂水份于其中,招聘方此举目的无非在于扩大宣传力度,尽快引进企业所需人才。个人认为这不属于“欺诈”行为,求职者在接到面试通知时,可与用人方初步交涉大概待遇条件,如离自己要求相差甚远,则无需前往面试,以免浪费双方时间和精力。
作者: 云逸之破天    时间: 2012-12-1 11:42
强大的公司就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了,但一些没有优势的公司就多少有点忽悠了
作者: HR雨-雨    时间: 2012-12-1 13:58
简历不代表个人真实的情况,适当的包装是可以的
作者: HR雨-雨    时间: 2012-12-1 13:58
简历不代表个人真实的情况,适当的包装是可以的
作者: HR雨-雨    时间: 2012-12-1 13:58
简历不代表个人真实的情况,适当的包装是可以的
作者: 融化的冰激凌    时间: 2012-12-1 16:35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企业的水分一定是在现有的条件和待遇上的“包装”,不是虚无缥缈的吹。招聘本身就是件严肃的事情,招聘时企业的窗口。适度把握好。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我觉得不构成欺诈吧,除非双方签署的有文字的材料上承诺的不予以兑现,可以作为凭证,终止合同。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从现在的市场经济情况来看,零水分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都有水分


作者: 远古遗风    时间: 2012-12-1 19:00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答:不同意招聘信息中存在水分。原因有:
a. 不利于招聘,且增加的招聘成本。如果员工因看到有吸引力的招聘信息,实际上在面谈薪资的时候又很多没有,应聘者肯定心里落差很大并对公司产生不信任,从而不会考虑公司提供的机会;
b. 雇主品牌的建立。若招聘信息中存在水分,就更谈不上雇主品牌了。因为提供真实的信息是雇主品牌的基本要求。
c. 与企业文化相冲突。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招聘到诚实信用的员工。但公司这样做,如何说服员工相信企业文化?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答:这个要看公司的offer和合同提供的福利是否满足,若满足,则不构成欺诈。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答:个人觉得可以。可以尽量将好的方面宣传出去,比如人性化管理,弹性工作制度,很好的培养模式等等。
作者: tangtang341    时间: 2012-12-1 19:24
1、我认为企业招聘存在水分,只能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如果企业的薪酬落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或者企业规模很小,名声不好,它只能采取过分包装的方法招聘。至于求职者的诚信,我认为可以允许有不重要方面的包装,但是工作经历,学历等方面不能虚假。2、我认为欺诈与否还是要看劳动合同签订的内容,比如说我的单位就是这样,在招聘工人时表明自己提供的是五险一金,但是签订合同之前却告知对方工作满三年才签订。3、我认为企业可以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企业只有依靠诚信,才能吸引有能力的人才,招聘中人才最为关心的待遇一定要明确的
作者: 前世百合    时间: 2012-12-1 19:35
1.招聘信息中的水份随处可见,有些比较隐藏有些比较明显,从岗位描述、任职资格到工作时间、薪酬福利及工作环境等都有可能有那么一点点“脱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把握好度,既做到清晰、客观、准确地传达出企业的真实用人需求,又保证对目标人群有一定吸引力。如果一味进行脱离实际情况或刻意夸大的描述,从而导致招募来不十分合适的人选,无疑对企业和对求职者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可能还会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如相应岗位的知识技能得不到有效积淀、影响现有人员的稳定性等,最终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招聘信息作为一种形式的要约,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有可能被作为举证材料,对于劳动者或企业方都是如此。因此建议企业在合理范围内发布招聘信息,同时在岗位描述及任职资格上可以多下点儿功夫。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份”和经营者的管理理念、用人理念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也受大环境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可以说,招聘信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家企业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前景很美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者: taoyuanguizi123    时间: 2012-12-1 19:46
我的看法如下:
1、招聘信息存在水分是客观存在的,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也何尝不是;但是,在涉及到薪资、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可以画饼,但不能什么都画,毕竟人是有需要的,会饿的!
2、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若企业在与录用人员在签合同时,未明确告知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报酬,而只是笼统的说,那员工可以以企业欺诈,解除劳动合同。
作者: jessie_xy    时间: 2012-12-1 20:30
都是欺负不懂法的
作者: 黑狼夜剑    时间: 2012-12-2 15:27
过度的包装会造成误解,会给准员工的留下差的印象,埋下了以后离职的种子
作者: Prince鹏湃    时间: 2012-12-2 19:19
1、首先这是基于社会现有信任危机的大环境,无论纵向从上到下还是各个领域,大众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和广告轰动效应导致-名声大小比名声好坏更重要;
2、从法律角度看用人单位及其招聘人员有如实告知义务,但的确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很多时候界定比较困难,更不用说界定主体单位可能存在的因与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而权力寻租;
3、广告做得好,不如疗效。应聘人员也要具有慧眼。看了广告之后最好针对种种信息的实现的前提条件和信息细节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很关键,要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欺诈纠纷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应聘时最好准备甚至收集证据。
作者: 岳州小生    时间: 2012-12-3 10:34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水分“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好的薪酬制度要求对外具有竞争性,这样才能找到你想要找的人,同时,薪酬制度也要具有经济性,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既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这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增加“草”的水分。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应该不构成欺诈吧,因为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的时候都会慎重考虑,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但是目前我们的法律还有很多真空地带,很多企业都打的擦边球,在设计招聘薪酬的时候给出的数经常是一个区间段,而不是精确的数字。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基本上很难吧。

作者: 冷湖    时间: 2012-12-3 16:32
本人负责招聘,水分的话,应该或多或少都存在,只不过,也有限度,特别是薪酬福利,作为hr不要去欺骗,否则以后工作很难开展。
作者: zfb_1986    时间: 2012-12-3 16:51
很多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求职者关注公司,在招聘的简章中有粉饰的成分,我认为适当的粉饰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在对人才的争夺如此的激烈。但不能过于夸张,另外,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对面试者期望的了解非常重要,面试者的哪些期望或要求是我们可以给到的,哪些是给不到的,最起码我们心中要有个数,切不可信口开河。即使我们在描绘了一副美好的蓝图后,将人骗进了公司,我想这人也不会长久!
作者: dan0712    时间: 2012-12-3 17:14
我会如实地反映企业的情况,包括好的和不好的;企业需要稳定的员工队伍。
作者: 杨家将young    时间: 2012-12-4 08:33
赞同
作者: wuduguer    时间: 2012-12-4 09:16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面试就像相亲,企业和应聘者双方都应当作适当的包装来创造更多的机会:企业希望能招徕更多的应聘者;应聘者也希望包装后有更多的机会。如果不修边幅的去相亲,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适当的包装不是水分,各种“行业第一”也未必都是伪造。然而可以隐瞒或者造假就不对,不论是简历造假,还是企业对薪酬福利的浮夸,都是不利于雇佣关系的。就算能骗人家进来又怎样,不到两三个月离职对企业也带来很大的成本。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适当的包装当然不算欺诈。不然,广告都是欺诈。有不夸大的广告么?
劳动者不是可以随时提出解除合同?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不能也没必要。应聘者本身就是过度包装的。企业再怎么包装,网络环境已经让这种包装越来越透明化。而应聘者的包装更难去包装化。

作者: calosglk    时间: 2012-12-4 16:22
在招聘广告中可能会有一定水分,但在面试过程中需要说明真实情况,这才是对双方负责的举动。
作者: 碧溪金沙    时间: 2012-12-5 08:27
水分超过二成以上,不要考虑录用。以上建议,不知妥否。
作者: Happy柒少    时间: 2012-12-5 10:02
适当的水分是招聘办法里面缺少不了的,但是更多的是要诚信招聘,特别是HR,不能许诺一些莫须有的福利、待遇等,你把人忽悠进来了,发现一看不是那么回事,人家就走了,咱又得招了,更有甚者,为了你的水分福利,辞掉上份工作,来到你这边,结果是差强人意;这就不光是涉及到个人问题了,更多的是我们HR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了~
作者: wealink    时间: 2012-12-5 12:02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水分的目的必然是为了招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对于这个行为我完全无法认同。对企业方而言,即使低技术的工作,熟练工的效率必定远远高于新手,如果在招聘初就欺骗求职者,求职者进入公司后必定产生不满,不论后期是离职还是散播公司恶评,对公司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要看签订合同的时候是否写明福利条件,如果没有的话仅凭招聘信息感觉还是弱了一些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零水分是要靠整个社会来规范的。而且不让喜欢发含水分招聘信息的企业尝到恶果的话他们估计也会一直这样下去。以后如果把对企业的评价信息完全在网上公开化透明化的话还是有希望做到这点的
作者: 抚琴揽月    时间: 2012-12-5 14:52
功利!这两个字一言以蔽之!
作者: yazhi999    时间: 2012-12-6 11:14
都存在这种现象
作者: lixiaoxv    时间: 2012-12-9 06:50
现在的招聘一般还是招个助理是主管的要求,招个主管是个经理的要求
作者: 不周山之虎    时间: 2012-12-10 12:54
招聘  广告
作者: lvse    时间: 2012-12-11 09:59
“适当”的水分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对公司也是一个正面的宣传。但是要把握度,水分多了即使构不成欺诈,也会使公司自身的形象大打折扣,一个公司要长久的发展,诚信很重要
作者: 浅浅微蓝    时间: 2012-12-13 15:52
现在招人真的挺难的,为了吸引眼球我会把公司好的一面放大些说,做得不够到位的避而不谈,然后加上些“空话”:比如晋升途径、发展平台什么的,坦白讲,我真没感觉得到。但是没办法~
作者: 银牛    时间: 2012-12-17 14:21
我认为在招聘中,企业和个人都展示给对方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至于做不到的不要随便承诺,若水分太大,员工进来一看与自己的期望落差很大,提出解除合同,难道企业还能锁住人家不让走?这样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伤害,企业的损失更大,坦诚一些两厢情愿更好。
作者: taozi5    时间: 2012-12-18 12:29
如实的招聘信息才能带来应聘者的踏实和认真,才不会连续的跳槽~
应聘者的水分也应该减少,给企业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
作者: lvxian    时间: 2012-12-18 14:12
这水分也太多了吧,万事都要把握一个度
作者: 湖北虫虫    时间: 2013-1-12 15:13
水份不应该等于包装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