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软件系统与传统工业品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工业产品可以通过改变原材料、加工工艺以及通过市场的造势让人们形成一种品牌意识,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可能用上这个东西的确好用有地位的象征。与传统工业品不一样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多试用的是商业范围,是一种工具,这本身不存在着用这个产品就有的优势心理。
② 人文社会发展环境决定了没有宣传上说的大品牌、奢侈品牌。东方农耕文明讲究的是和谐,大家都有碗饭吃,西方的涉猎文明讲究的是团队精神,这两种文明形成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差异。西方更多的是把薪酬作为个人隐私,东方可能更多的是把薪酬作为是否得到重视的一种评判标准。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能有其在地域上的优势,但是在东方不见得有其管理的优势。
③ 用所谓的大品牌的企业并没有管理出伟大的企业。索尼也好,松下也好,相信他们都是用所谓的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是沉重的维护费现在是他们现在研究要如何缩减的内容之一。
① 央企模式:传统的央企动辄几亿,数十亿引进一套所谓的管理模式。结果都是不了了之。这其中就包括首钢的ERP,还有近阶段马上会失败的很多央企所谓的erp,只是某些央企的领导人还在位,不承认而已。想通过一个系统的引入来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基本上不可能。
② 电商模式:马云的淘宝模式,刘强东的京东模式实际上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前者借用的是菜市场模式(是早期的中关村商铺模式),后者借用的是大卖场模式(沃尔玛模式)。如果后者照搬马云模式,可能会出现京东?我现在不看好国美,就是其花了十多亿的资金去搞一个ERP,还是国外的,相信就这个ERP就要把国美拖垮。这三个例子说明,企业的管理应该来自企业自身,不可能借用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发展。
③ 通信模式:华为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华为前几千以花了很多费用去找IBM做了一个咨询也是花了很多的银子,当然IBM会说这是战略什么伙伴企业,其实这些名头对于一个商业企业有什么用呢?结果现在华为已经抛弃了IBM的管理模式,相信这对于华为后续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成就终究来自企业自身。
这三个例子只是想说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绝对靠自身积累,那些想靠借用所谓外部力量的管理成功的几率很小。
① 企业管理的拿来主义。笔者接触到很多央企的管理者,他们有很多感慨,这三十年来,除了设备有所更新,收入有所增加,管理模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仅仅靠国家政策,以及人口红利来维持企业的经营是有问题的,这些企业应该更多的是关注企业自身如何发展,何不借鉴一下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而不仅仅是借用教科书或者上级安排的管理模式?
② 民企的升级与转型。在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是民企,不管是出口创汇,还是民族品牌,大部分都是民企所做贡献。民企的管理模式的提升应该与企业转型同步,这种管理的进步应该是建立自己的管理规则而不是去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那种靠引进一个系统来完善自己管理的,结构都是不尽人意。
③ 合资企业的结局。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劳务派遣模式。这种模式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企业在华的寿命也就结束了。如果合资或者外资企业还不改变管理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想松下,索尼这种没有只给两千元工资,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上厕所不得超过2分钟,迟到一次扣款50元的管理模式终究要步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