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谈了一下做真实的自己的概念。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根据你的心智,决定你的思想,然后自然而然地改变你的情感、行为、习惯,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度是不一样的,心灵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力求心灵的生长。只有当我们心灵生长了以后,我们才能了解到还有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越往心灵深处走,就越靠近真正的自己。(马斯洛需求理论固然是有欠缺的,但是,不妨用它做基本点、出发点:我的意思是说——所谓心灵深处、所谓真正的自己,无非是泽尧所谓“生命=欲望+梦想”,然后其中的梦想、连接着情绪、情感、心理反应等等,大概那就是所谓的真正的自己了?哦,不,还有,因为人类超逻辑因子而具有的创造力、好奇心、追求无限的梦想!)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都不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关系,它有一定程度的扭曲。比方说我们现在看了很多书,依此想要做真实的自己,但是现实中我们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吗?不能。因为当我们想要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就会与他人、社会有冲突,会引发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我们会掩饰、扭曲自己,那个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发现通过掩饰自己等等这些办法,我们与外界的冲突与矛盾的确有一定的缓解,但是我们内心又会觉得很痛苦,所以这个矛盾是会一生都伴随着我们。
我们的领导、长辈都教导大家凡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但有时候又告诉你又要做真实的自己,两种“我”拉拉扯扯。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是在这个拉拉扯扯、懵懵懂懂中长大的。后来,有人告诉你要学会平衡,既要做自己,又要与外界相处和谐,但事实上你不可能做到很平衡,结果老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还会让自己内心产生新的痛苦,责备自己怎么老是做不好自己。老是把握不了平衡。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就是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往心灵深处走,(按照泽尧的理论,知识+人类超逻辑因子,就构成了人类理性的“镜子”,正是借助于这面镜子,人类才有了看世界、观照世界的能力。我们不能虚无主义——不满足于死的知识,不等于就要排斥知识、没有知识之后就只能是“无语”而已。也不能排斥理性,没有理性,哪还有“镜子”,世界也只能“无语”!!)当我们往心灵深处走以后,我们由此发生一些变化让我们对外界的包容能力更强,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了,让我们的弹性加大,与外界的和谐度就会提高,同时我们还在做真实的自己。而且当你在你的心灵深处扎根越深,那么外界的风风雨雨对你的影响就小,你就不会惶惶不安,老是处于焦虑之中。我们的焦虑恐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没有深度。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成长、变化关键的核心就是你的心灵的深处的成长,这才是人的根本。(按照泽尧的意识心理学,人的根本是什么呢?“生存与发展”——也就是“欲望+梦想”!!除了小写的me,还有大写的I,英语里面I是主格,而me是宾格,客随主便——me是没有人格、没有自由可言的,只有I才是人的主格。但是,不代表me不是人的一部分。泽尧“生存与发展“理论里面讲,为了追求“发展”,人们会有意无意之间贬损“生存”,为了“梦想”,人们有意无意之间回去贬损“欲望”。如果承认me也是人性的一部分,I是升华的部分,那么,岂不是更加面对了自己、面对了根本?!真的是“阿弥陀佛,存在就是合理”呀!!泽尧的观点是:当你把一切的存在(即泽尧所谓的“真,是名词,也就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的总名称”),你也就“与真同在”、平和、接纳一切了!!这何尝不是回到了本我、真我呢?)
我们纠结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目前的教育有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几十年来培养不出大师。如图一所示:
`
图一
按照目前应试教育的模式来说,主要是在B环节上做文章,首先告诉你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进某名牌大学,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事情,并且养成某些习惯,当你养成这些习惯后你一定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出在这个问题上。在家长、社会、学校的共同压力下,学生的目标就定位于上名牌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路如此。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一路也确实成为了名牌学校的学生。但是A环节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我们不在乎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的成长,家长、社会、学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培育和关照,其结果,我们的孩子们在心灵、思想、情感方面都处于没有启蒙和教化的状态,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愚昧状态,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剧。(外在生存压力太大,才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要怪教育,而是要怪我们这帮搞教育的人,只知道适应社会的眼前需要,而没有考虑到长远、以后、没有考虑到综合竞争力!!结果大家走独木桥!)A环节没成长,B环节变化了,就导致A与B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我们再来看图二:
图二
好比我们本来是处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如a曲线,但是在功利的诱惑下,或是在父母的拳头下,或是在学校的压力下,我们变成了另外一个“我”,与此同时在图一中的A环节中的“我”没有成长,当这样的“我”进了大学以后,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功利目标来约束我的行为(既然我们的社会成长、求生的环境就是这样——高考之“一考定终生”,又怎么不会有这样的心态呢!!何况,其实,“一考定终生”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总结,再说了,一个人没有更高的追求,到大学就开始无所事事,积极地说是“放松一下自己”也无伤大雅,然后,接下的问题是:引导他发现——他自己要不要重新出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主导自己、为自己做主,然后在体会到人生原来不是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而更应该是自己的一种追求!——按照泽尧的理论:“人格在选择之处”!!高考之前,父母高压,自己没有选择、不能有别的选择,因而是在完成任务。现在,就要尝试发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人格,从而把学习、生活纳入自己的选择,从而更加积极!!),而它无论如何有一个力却是始终向下的力c,想成为真实的自己,所以如b曲线那样是不牢固的,这种状态是很难维持的,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当b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下滑的曲线就会下拉,“我”就没有力量再去刻苦学习,这就是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的利害。
也有人认为只要小孩行为、习惯改善了,学习搞好了,上了名牌大学,其它的东西,他的心灵、思想、情感也会随之改善。这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观念。的确,行为的改变的确能带动思想情感的改变,但这种改变的幅度是有限的,而且是不牢固的,不可持续改善的。学生的内心是不快乐的,另一方面,心智的成长与年龄是有关系的,特定的年龄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以后会更难。
现在大学的学生由于心智发育不够,很难让他们自觉自愿做到像一个大学生,他们过得也不快乐,一旦让他们去做真实的自己,他们又表现得太“自我”,与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相差较远(做“真实的自己”,其实主要是发现自己的人格、选择的权利,然后选择喜欢做的事情、做你选择要做的事情,然后,把工作、学习当做乐趣、当做主动的行为!——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勉强的因素,那就是:人的生命的维持需要食物,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所以人类必须要去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me的现实基础,I没有立足之地,有了me的存在,又让I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此意义上讲,营营众生、芸芸众生,为利益而工作,其实是一种禅!!那也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啊!!这就是所谓“大隐隐于市”了?),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加大管控力度,再就是用一些他们习惯了的功利性的目标去形成拉力,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困境,我的这套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我们困境的原因。
我们现在发教育不触动心灵,不涉及心灵,也不触动思想情感,即便上了大学以后我们有了情感思想教育,但是这个思想教育是硬塞的,是往里面强制灌输的,所以我们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就是因为我们仅仅是在B环节上做了一点文章,而忽略掉了A环节的成长。依此对照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自己,都是这样的,我们并不是真心情愿的要去做学问,我们不是真心情愿的要去研究什么东西,却总是被一个功利性的东西去笼罩,让自己扭曲。(为了功利性而研究、学习、工作,好像看不出来有什么错!!中国出不了大师是因为功利性吗?!不是的!!中国出不了大师,泽尧以为那是因为:1、盗版合法、剽窃合理的社会环境,盗版、剽窃如此猖獗,你安心做学问有回报吗?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吗?2、投机钻营、后门腐败的效果来得那么直接,还有多少学者能够静得下心来做学问?3、有人说中国目前所处阶段是“拿来主义”最合算,既然如此,先就直接“拿来”(管它是不是侵犯知识产权、管它是不是涉嫌“间谍”),岂不是更加符合国家“总体战略“?4、中国封建历史漫长,至今到处充斥封建思想、崇拜思想、神秘主义思想,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说法横行中国,还怎么个出大师呢?既然“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是不可说、不可表达的,你还想要诺贝尔奖?!不是扯淡、开玩笑吗?诺贝尔奖可不是发给一些装神弄鬼、说不清楚的人的呀!!功利主义没有错!!错的是,缺少“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社会风气!错的是“扭曲了的功利主义”、不走正道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走后门托关系的功利主义、武力是老大权力是老大、有枪就有真理、不分是非的功利主义!)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你让我刻苦,会感觉到痛苦。痛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想干了,哪怕是书中自有颜如玉,哪怕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你看看那些大师,他投身其中,他觉得很有味道,很好玩,他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耗在那里,你觉得辛苦,但是他很开心,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为什么?就是这套原理。
我们是培养不出这种大师出来,就培养不出拿诺贝尔奖的人,真正冲着去拿诺贝尔奖的人是拿不到的,哪种人能拿到呢?反而觉得好玩的这种人能拿到。因为他淡定,从容。(再说一遍无妨:功利主义没有错!!错的是,缺少“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社会风气!错的是“扭曲了的功利主义”、不走正道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走后门托关系的功利主义、武力是老大权力是老大、有枪就有真理、不分是非的功利主义!)他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潜意识都投入进去,我们如果是从功利性这方面考虑,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老在打架,并且我们总在比对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我们的情绪总是处于一种焦虑之中,过程也不快乐,所以我们就很难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目前造成的问题。
说到这些,大家开始能感受到心灵成长的重要性了,开始愿意与我一起探讨如何能有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如何能够促成我们心灵的成长呢?这是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学、道家、佛学,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甚至包括艺术、美学都在力图解决这个问题,试图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生长。
现在还有个理论,就是要促成内外兼修。即一方面我们要向内修——促成心灵要生长,另一方面要外修——休整我们的行为,习惯。比方说我们每天与学生打交道,这就是对我们的学生对其进行的一些外部修正,包括我们的儒学,它侧重于外修,比如树立一个君子的形象,然后按照君子的形象去做。佛学、道教等等侧重于内修。哲学主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你是谁”,“认识你自己”,但是“你是谁”两千多年来都解决不了,我估计再过这么多年也解决不了,但是问这个问题是有好处的,你不断地问这个问题对自己有好处,他不能够解决你是谁的问题,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你不是谁的问题。好比现在我问你是谁,大家都知道,你可以说一堆话说明“你是谁”,但是一旦你把“你是谁”这个问题多问几遍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有点迷糊,多少有点搞不清楚你是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进步了,因为你开始发现你不一定完全是你曾以为的“你”,这就是你变化的开始,这就是你成长的开始。这个问题他绝对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把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你很执着的,你很偏执的,你很坚定的事,放一放,问问自己,这些真的是我需要的吗?一定是吗?都反复思考你是谁这个问题,它就“日损”,有些问题有它没它实际上没关系。哲学这个问题它解决的问题,它回答不了,但是却能减少你认为“你是谁”的问题。哲学是求本质的学科,但是不是本质的东西呢?你会把它抛到一边去。哲学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你是谁”,这个问题你问多了你会越来越迷糊,但是你会越来越淡定,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安详,越来越平和,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心理学又研究什么呢?就是你的心智模式。也就是说你之所以停在这里,是因为有一些心智模式控制了你,当你了解了这种心智模式以后,那么你又何必那么在意呢?何必那么执着呢?有什么不得了的呢?(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上节课A问我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从我们真正的方向无限靠拢的话,我们是至善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的心智只能达到某个层次,而在一个层次而言,你是带有恶的。那你说人性本善还是恶?,只能解释为人可以往无限善的方向走,但是人在某一个阶段是存在恶的。比方说人性的代表:耶稣、释迦牟尼、孔子、默汗默德,甚至印度的甘地,基本上我们把它认为是至善的,这种人我们把他称之为圣人,他为什么是圣人呢?因为他的心灵是我们不可企及的,我们是凡人,或者说俗人,弄的好一点我们是个贤人,再弄个好一点我们是个君子。我们的心灵深度是不一样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大众的心智模式,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心灵有一个镣铐让我们这样做,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是有这么一个镣铐,然后当我们放松这个镣铐的时候,就觉得自由、解放,心灵就会生长。(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
去年12月份我也跟大家谈了一些关于“小我”与“痛苦之身”等心智模式,现在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发现的一种心智模式——园丁情结心智模式。如图三所示:
图三
比方说现在有一个花园,我们请A做园丁,他来帮我们打理这个花园,结果A很投入,注入了很多心血,他投入了一定程度以后他就会将这个花园与他的自我发生联系,这个时候外面的人对这个花园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人干涉这个花园,觉得A弄的这个花园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园丁就会怎么样?就会抵触。因为理性上他知道还原不是他家的,别人是有权评价的,但在情感上他们会很反感,然后外面的人又会怎么认为呢?他会认为这又不是你的花园,我说话你管得着吗?然后两人杠上了,A的这种心智模式这就是园丁情结心智模式。如果认知了以后要跳出来看这种心智模式,如果我是园丁A,外人来干涉我,我也会像A那样,如果别人是园丁A,我是外人,我对别人也干涉抵触,我也会烦。同样是你,同样的情感都会有。认识到了这些,我们内心就会一定程度的释然,就像心灵的某个角落被灯火照亮了一样,这种情结对我们的控制就会降低,大家相互之间就多了一份理解。
这种心智模式在我们工作中经常出现,比方说B管实验中心,大家说实验中心好,B就高兴,我说实验中心有什么问题,B就不高兴。但是当你了解这种心智模式以后,院长你说我的部门不好,我会多一份理解,也不会太在乎你有那么点反感,因为我知道,别人说烽火学院是怎么怎么的时候我也会产生反感情绪。这时候这种效力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发现这种心理模式然后理解,心智模式对我们的控制力就会减弱。(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
美学、艺术等等它们主要是培养我们真善美的情感,人的真善美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不同人对真善美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情感上还达不到一个层次,情感就是好恶,我们一听到善的,我们就觉得舒服,一看到美的,我们就舒服,我们一看到假的丑的,我们就心里烦。这就是一种情感。
9 P% q9 e1 u& ]# O& \图四
情感就是一种模式,是个很细致的问题。如图四,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心灵的生长是一步一步的,要想从a阶段到b阶段,首先我们要认同接纳我们的心灵模式,你现在的心灵的水平,你才有可能从a到b,你不认同、不接纳自己,是无法从a到b阶段的。当你认同、接纳现在的你,也有助于自己心理的生长。
我们有时候总是问自己,这本书我真的读不进去吗?我真的读不完吗?就一定这样吗?如果谁惹了我一下,我问一下自己,我真的需要生气吗?我真的需要在乎吗?看着这个山很高,我不想爬,我真的就爬不上去吗?所以说这些问题,就是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自由度,突破这种模式对我们的控制,我们要增加我们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跳出,然后才有选择!”,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要让我们形成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虽然有点有理想主义的说法,但是目的是在于不断超越自我、改善自我。
我们不能受制于他人,不能守制于团体,要让自己在生长中一点点解放并让自己的心灵独立。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对我们心灵的成长是很有用的,有的人一辈子依附他人,总指望别人,将命运控制在别人的手上,这就是一种依附的心灵,对于这种依附的心灵我们要解读,我们要有一种独立的意识。好比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老说你“应该怎样怎样”,实际上较好的方法是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这个说法非常好!!这是一句很有效的修炼语言呀!)这个东西在跟我们内心碰撞的时候反问内心,这种质疑是有助于自己心灵的生长的。
为什么要把学生先放在学校,有的人说现在让学生在学校里是为了适应社会,那是鬼话,那还不如直接放到社会,免得耽误学生好几年的时间。实际上学校不是为了适应社会,也不是因为功利性的某个目的,教育和学校的目的主要是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帮助心灵的成长。心灵的生长是需要看大量书籍的,也就是说心灵的生长是有这种需求的,我们不慰藉食粮,它就长不大。希望大家多看书,读好书。谢谢!
7 r6 l" N2 [# s2 ]9 X# X+ E“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