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人性新概念:人类超逻辑因子——i(2) [打印本页]
作者: pushery 时间: 2013-4-2 14:51
标题: 人性新概念:人类超逻辑因子——i(2)
本帖最后由 pushery 于 2013-4-2 15:05 编辑
- C0 O) t8 I3 }$ B4 b G* O" `8 ^ b4 ~2 K
看看下面的例子。
赌博与禅:跳出逻辑性
甲乙两人选择猜子定输赢。甲伸手让乙猜测其手中是否有硬币。
第一次:有;第二次:有;那么,第三次呢?
甲想:两次都“有”,如果再“有”,岂不是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岂不轻易让B猜中?于是选择“无”。
对此乙完全可能作出推断:他两次都有,肯定会作出些变化吧,猜“无”岂不是中了?
如果甲能猜中乙的这么一种心思——这么一种“逻辑”,那么,甲岂不可以打乱自己的“逻辑”来它一个“有”?
而乙是否又可以针对甲的这么一种想打破逻辑的思路再来一个跳出呢?
从此我们看到,人的心思是超越于逻辑之外的,两个人在一起的相互揣摸是没有结果、没有休止、没有逻辑性的必然结果的。
1 ?- d F/ e2 i
从中我们看到逻辑和逻辑的超越。
逻辑与超逻辑
“明天早晨体检,各位起床就去,不要吃早饭、不能喝水。”甲通知道。
乙道:“根据往年的经验,7:30以前人不多,不用排队。”
甲问道:“要是人们都知道了你的经验,岂不是糟了?”
乙:“嘿嘿。”
0 S: P0 Q/ p) C" ~ p3 X
你应该可以从中注意到:人类超逻辑能力的存在——你说早去不用排队,可是如果大家都知道以后,你的“经验”和“逻辑”还会管用吗?
问题的关键是:当有了人们的超逻辑能力的时候,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就不再存在了。
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可意料的前提
一旦有他人精灵的参与,事物的因果关系就不再是有序、不再是可以推理的了。这是由他人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非逻辑性造成的,他的非逻辑性、非物性(也非习性)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使他的行为超越了逻辑的因果关系。
于是,可以预料、可以意料的前提(亦即因果关系能够成立的前提)是:
被意料的对象中没有人的跳出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参与。
结论:人类创造动力源——人类超逻辑因子i 西方心理学有显意识(a)和潜意识(b)概念,但是却没有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概念。希望作者这里的研究是对它的一种补充。
5 N' d2 o. Q0 x j8 a
, ?+ Y* W/ s% c5 {( f1 K; }
0 W% A" T; f+ [. ]) |: J
; e. `5 M0 W6 Z% u: U8 f! W请再读案例:
实用主义的科学和真理
真理之所以成其为真理,乃是因为:当我们依真理行事时,我们可以获得成功和好处。于是,为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变得实用主义起来:我们运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去运用实用主义的工具——科学,进而向万物的规律(即真理)低头。我们乞求真理的施舍,逃避规律的惩罚。仔细想想,才发现,我们之所以“追求真理”、“依科学规律行事”,原来只是由于我们那庸俗的实用主义。原来,我们竟与万物同流合污!
没有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很难想象一个人会有诗意。
电脑与人脑之别
(1)逻辑性的大脑都可以用电脑代替。
(2)非逻辑性的人的头脑却是电脑无法代替的。
(3)任何可以捕捉的逻辑性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实现,唯独无法捕捉的非逻辑性则无法落实到电脑里面去。
I=a+bi
显意识a和潜意识b都可以认识,唯有超逻辑因子i无法认识,这正是人与机器人,人脑与电脑的之区别。
1 h0 _: K# h) L体会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存在幸福与快乐之别——自在与存在之别大地、山峦、江河是存在,物品、产品、粮食也是存在。存在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囊括了天下所有的存在物。5 |5 k2 ]% a% s$ r% n8 @
人也是一种存在,我看到你坐在那是,你当然存在在那里。
/ j$ Y& U f% N6 t! |% c4 z自在却不同了,自在是对有精神、有意识的人而言的。我看到你待在游泳池里很“自在”,那说的是你怡然自得,很惬意。生活中的“自在”一词只是“爽”和“舒服”的代名词。
: X4 B% d% U0 y3 i5 O. w; N: |可在哲学、心理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则不同了,自在是I与me的分离和有了I与me分离后的I与me之间的互相观照的结果。
4 `; e) K7 x& [3 C# Q- K感性的快乐是一种存在,而深刻的幸福则是一种自在。“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可以很快乐,因为快乐不需要自我觉知,而幸福则恰恰有待一个人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快乐有福才是幸福。快乐是一种放任的投入,幸福则是一种自觉的回味。
7 E" U- |9 }0 P: h忙碌、自发的生存物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对生存物而言其终极目标是生存和生命本身。
; Y, l% {; J5 N. T7 f小草不懂得自杀,也没有本事自杀。只有自觉化了的人才有反生命行为,比如自杀。没有超越生存和生命的生物没有自由和选择。" R: V) v7 z U6 a* B) @
难道会有自发的自杀吗?没有!如果没有一只跳出自己以外去的手和思想,它怎么实施自杀呢?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这样自发的行为不都是维护生命的行为吗?它在无意识中就在捍卫生命,就在为生存而忙碌,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3 f& h9 }4 q/ i& q9 e0 H( \自觉是自发的对立:自觉是二元的,自发是一元的;自觉是I和me的分离,自发则无I、me之分别——所谓混沌状态是也。
0 [: I8 B8 s \. s. h5 P5 _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并非绝对的自发,也非绝对的自觉,有的人是身不由己,力不从心;有的人是本来就不思考,本来就没有去理清思路,混沌人生。
7 [ K: ^# D5 y* k {( x有人问:“自觉了的人的爱会带有更多的功利性?”我们的回答是:“只能说自发的人没有选择,而自觉的人有了选择。但并不意味着自觉的人更带功利性。”另外,自发的人的爱可能含有杂质而不自知,自以为神圣、无私、感性投入,而那些令他(她)来爱的因素却可能恰恰是现实的,实利、庸俗为前提,实用为基础。而自觉的爱则可能分别出这些干扰因素,最后有所选择。) k, o, p& }0 v" k! M
最起码可以说的是:自发的人比较真实、不太会变化,因为他(她)没有选择性。自觉的人便有两种可能了。自觉的人可以“骗得了别人,但是却骗不了自己”;而自发的人却连自己也骗进其中了——你看他(她)一副死去活来的样子,很是真情,结果(真实)可能只是为对方的家庭环境、外貌等等所谓美好的要素陶醉而已。
7 i6 |1 j6 x+ ~自觉的人可能会比较随意,因为爱若不带功利性、目的性、不带隐含的现实利益因素的话,爱就会非常自由,也就非常激情,也比较无碍无挂。像“萍聚”所言,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因为,心的共鸣,激情的互动是它唯一的承诺和追求。
9 x' T0 h) F0 C Z7 ]
@* l1 I; w8 f' ?, j2 j( } ——知识来源李泽尧老师著作《创造力》
. ]6 t& s* u2 o8 d3 N+ G+ {( J$ b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