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你觉得你的道德操守可以吗? [打印本页]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3-8-10 23:10
标题: 你觉得你的道德操守可以吗?
我觉得人类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纵然有少数的人是有很低的自我形象的,有少数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没有用,甚至觉得自己总的来说不是一个好人,但是觉得自己“无理”的人是绝无仅有的。 人类好像天生有一个“自辩”的逻辑机制。比如我说:「我喜欢吃红烧肉。」你大概就会不同意,而且马上就有一个反应,说:「红烧肉太油腻了,我们应该多吃青菜。」大家请注意,听者的反应不是「你喜欢吃红烧肉,我却喜欢吃青菜」。而是马上提出一个理性的理由,来支持我们应该多吃青菜,一巩固自己的选择决定。( X3 C- _3 a6 u2 @" |5 ^
/ |/ }- e/ l9 E, j0 P
这个现象应用在伦理的对与错的判断上,就更为明显。过去我们都以为人类在做逻辑的判断时,是经过详细的理性分析的。所以在伦理的文献中,才有效益伦理、义务伦理和德性伦理的三种主要的规范伦理理论。 比如,从效益伦理的角度来看,「撒谎」的人一定会自吃其果的,所以人不应该撒谎。从义务伦理的角度来说, 撒谎会让别人受害(因为使人不知道实情),所以是不对的。从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人撒谎都是只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因此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会做的事情。但是,无论你是从什么角度来看,我们都试图去“发展一些支持说谎是不对”的论据,用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就是解释说谎为什么是不对的。这些论据,其实都是尝试建基于一些外在的客观“原则”,比如是美善、公平、不可以伤害别人、忠诚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相信有一些客观的真理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就是用自己对这些客观真理的理解,去做种种的伦理判断。我姑且就把这个叫做「道德伦理的客观性」的视角。
. ]4 c2 o0 F" }0 V
+ g- M+ U3 M; q7 W+ }) Q$ k0 p
但是,纽约大学心理学系的Jonathan Haidt 教授和一群正面心理学家(positivepsychologist)却渐渐提出一个相反的理论。让我举一个例来说明他们的看法。这是在纳粹德国的一件真人真事的悲剧。在集中营里,一个纳粹的军官向一个女人下了一道非常不人道的命令,就是她的丈夫和孩子都马上要死。但是如果这个女人有了身孕的话,他们全家都会得到释放。后来这个女人就和其中一个狱卒行房,结果真的救了她的全家。相信大家都同意,她这个与一个陌生男人发生关系,为了解救自己家人的行为,无论你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有点不好的。但是我们却往往为她提出很多理性的解释,去支持这个“看似不道德的行为”的合理性。比如,我们会说她是被逼迫的、她其实很伟大等等。Haidt教授采用了几个类似的情景问题,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的伦理判断,很有可能是社会性、并且是直觉的。“社会性”的意思是伦理的判断可能是我们受着身边的人伦理判断的影响的。比如一些社会的光怪陆离的现象,比如女人会找人把自己包养起来、在国内做很多事情都要“行政费用”等,我们会慢慢习以为常,而开始接受的。“直觉”的意思是我们很多伦理的判断,可能是不需要思索,直接就做出决定的。而理性的分析,往往是有了「社会直觉」(socialintuitive)的伦理判断后,编排出来用以支持自己的判断的。
. m5 ~3 ?4 X: `& a
5 m5 O; }9 j8 ?
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请问乱伦有什么不对?你马上会想到一大堆的反对乱伦的理由。比如,近亲通婚会比较容易有弱智、畸形的孩子等。但是,如果这些可能的坏结果都不存在的话,比如他们乱伦后没有孩子,你可以接受乱伦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见大部分人都是首先有了伦理的判断(乱伦是错的),然后才去想出一大堆理性的理由,来支持“乱伦是错的”这个结论。Haidt把这个过程形容为一个骑在大象背上面的人。大象代表我们的“社会直觉伦理判断”,象背上的人就是“我们的理性”。如果你骑过大象的话,你就会知道,不像我们骑马,骑在象背上的人是没有能力指挥大象的。往往是大象往某一个方向移动了,由于重心失衡,象背的人就自然的往后移。然后为了平行自己,象背的人就会用力往前倾,以保持与大象同一个方向,这样才不会从象背上掉下来。因此,我们很有可能是“感性地”(直觉地)做了道德伦理的对与错的判断,然后,我们“理性”等了一会,才随之而来去解释这个直觉对错的判断的。我把这个叫做「道德伦理的主观性」的视角。" R+ Q+ Q+ ]1 D9 x
4 i8 P2 V: h6 c6 d5 ~5 q
我讲了这么多,其实想说什么呢?我想说的,是人类如何得到对与错的判断,并随之而来的结果的呢?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看见一个人红灯过马路,我直觉上觉得这行为不好,我自然的就会想到一大堆的理性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但是,如果有一次我自己红灯过了马路,我直觉没有觉得什么不好的话,我也会想出一大堆支持自己这个行为的逻辑理由出来。一些可能的理由是,明明是没有车嘛,今天我赶时间等等。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因此,无论我的直觉选择了什么道德判断,我们都会想出很多理性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
0 E/ m6 K0 Z8 [2 r2 D# v0 y: e/ \8 u- ~4 Y6 l1 I* F- d/ H
但是,上面讲的却不是故事的全部。如果我们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这一次是做得不对的话时,我们会怎样呢?我们大概会自己对自己说:「好,今天做错了,下一次不要再这样了」!这样我们会对自己的直觉有一点点的修正(比如,红灯过马路还是不太好的)。但是,我们总的自我形象还是不错的。因此,这样的一个「后继理性分析以支持自己的判断,加上偶尔有一点点的价值修正」的过程,让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大家可以试试看,如果跑到街上随便问问二三十个人,他们肯定都会觉得自己的道德行为还是不错的。这就正如有一个管理学的研究,访问了100会计师,问他们觉得自己的表现是高于平均还是低于平均的会计师,结果发现有99%都说自己的表现是“高于一般会计师”!有趣的是,同样的研究结果,发生在生产线的原工与专业的工程师身上。他们都是超过95%的人,觉得自己的表现是高于平均的。於是我们得到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就是「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自己”的道德操守很不错,比一般人都要好」!
$ \9 r! s4 @/ X; K i* n3 }7 H/ y
- I+ X- j* A8 X4 n
这样问题就来了,事实是这样吗?根据定义,应该有一半的工人觉得自己的表现是低于平均才对的。同样的,应该有一半的人觉得自己的道德操守是低于平均的。但是我们会这样想吗?别人会这样想吗?答案是不会的!你试试去问问国内的大贪官,平心而论他们的道德操守如何?十个有九个都会说自己还不错。因为Haidt教授的理论中除了“直觉”以外,还有一个“社会性”的元素。道德是相对的。我们没有一把绝对的尺,可以用来量一量你的道德操守是100分里的几分的。因此,在我们眼中的一些所谓道德操守比较低的人,他们会与一群有相似道德标准的人为伍,他们与一些比他们更低的人来做比较。结果是什么呢?他们还会觉得自己的道德操守还是不错的。然后道德操守最低的一群人,会说你们这些“假道学”都是笨蛋。我们才是最聪明的。我的道德观才叫做“合理”!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错的话,那么那些道德低于一般人的人到底在哪里?我把这个叫做「人类的自我道德膨胀」的现象。这个现象在知识分子中尤为普遍。我猜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知识分子的“理性解释”能力比一般人高。对于自己大部分的道德选择,他们都可以轻松地想出很多支持自己做法的理由的。第二、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比一般人高。所以有更强的倾向使用理性的分析来建立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
6 ]& a% R9 c- {) B( W8 {! V$ Z6 E1 i& o
讲到这里,我好像把人类说成是道德很低的。难道我们不可以跳出这样的一个死胡同吗?有人说,天道自在人心。抚心自问,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孔子教我们,吾日三省吾身。人类可否透过自我反省,不断的反求于内,把自己推到一个道德更高的境界呢?这是真的吗?我的答案是“有限度的悲观”的。这自然与我的信仰有关,我以后慢慢再分析。最后,我用一个问题总结,你觉得你的道德操守可以吗?
Q& x, d9 k9 v( P- L
作者: 找天堂 时间: 2013-8-11 09:48
发人深思
作者: leehomwong 时间: 2013-8-11 11:18
本帖最后由 leehomwong 于 2013-8-11 11:44 编辑
7 B0 u' O( S' [, c4 `4 @" U* a2 [' P1 m) o" A0 F: m
Kenny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大家尊崇,严谨治学的好老师。但个人认为往往越是认真的人,越容易执着与教义的条条框框,而对一些现象感到有限度的悲观。
2 J, S! g9 F/ P' X9 ^举个现实的例子,有时听到一些教授在茶水间闲聊,他们很苦恼与太太每次换了新衣服或者手袋,都必须用很欣赏的3 w6 F$ v7 t' ?/ P$ f
% G5 Q$ F$ s4 b
语气和眼神说很漂亮,问题在于第一,事实上并不漂亮,第二,教授太太的生活已经比普通主妇优越很多,被赞漂亮并不是一种必须品,只是种闲来无事的奢侈品,似乎这违背了基督教中说实话以及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原则,但基督教又说了要做让妻子愉悦的事,所以教授即使很清楚这个行为只是在满足太太的高端需求的同时,也必须保持一定的频率去矛盾的做。但是应该没有人质疑这种假话关乎道德操守吧。同理,基督教说了大家要博爱,要帮助有困难的人,但如果教徒身边的人,比如说,但太太或者子女不愿意教徒去帮助这个人,基于基督教中不能做让家里人不开心的原则,教徒怎么看待和选择呢。总之,以我个人的愚:见,用一种信仰去看待和解释周围的一切事物真的是有些苛求自己和他人了。
' U, M& J8 j9 k
9 l( c4 ~0 T* p* [/ O
1 T6 D( i3 N$ I; g0 A) s; I0 C3 o8 q. {* z0 m0 Z. a' Q* [
作者: hongyan911 时间: 2013-8-11 21:18
“人类的自我道德膨胀”,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从道德伦理的客观性视角来看,人类的道德水平应该很高;但从道德伦理的主观性视角来看,人类的实际道德水平很低。这与人们不认识或者不承认什么是客观的道德标准有关系!如果说个体自己的“内力”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借助“外力”。“外力”会是什么呢?
作者: hongyan911 时间: 2013-8-11 21:26
leehomwong 发表于 2013-8-11 11:18 
& i- X8 K% p' T) r: w0 i1 I# ^6 tKenny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大家尊崇,严谨治学的好老师。但个人认为往往越是认真的人,越容易执着与教义的条条 ...
. y( Q" W/ K$ I0 n
这个还真不是认真不认真(态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是否有对真理的认知。
' ~' J/ K* j' X- K/ P
! Y# f" x, J2 N) `: x对于教授太太来说,她们要的可能不是一句简单的称赞,而是想知道教授是否用心。真正用了心思,哪怕是否定的意见,也不会让太太觉得不开心。
4 Q/ C5 T: A+ x E! c- O6 z
0 y& }' k M9 A# c; G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徒可以不勉强家人,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去做,这就叫活出基督的样式!只有当你自己做到,你才可以要求别人!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3-8-11 22:09
leehomwong, 谢谢你的嘉奖,也谢谢你的回应。纵然我不太同意你说的,不过,多一点讨论,只要是开放的,总是好事。
7 m- p$ A w: l1. 基督教没有“要做让妻子愉悦的事”这个教义。以弗所书的教训是: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5:28)爱一个人不等于取悦一个人,这对我来说是明显的。% s$ k1 _8 W6 R! O# y( R
2. 同时,基督教也没有“不能让家里人不开心”的教义。基督教的价值观是层阶式的。对人的爱(就算我把你举的例子勉强看成是爱的表现)不可以大于对上帝的爱(听命於祂)。太太叫我去杀人,我不会因为爱她而去杀人的。4 ^: k7 q3 g4 Q* Y- W: r4 r
* [ k7 C* S+ V$ Q; f+ ?' {
你的最后一句很有意思。第一,我相信我只是分享我的看法,没有把我的价值强加在他人身上。第二,就算我是这样,绝对的相对主义也是一个价值观啊。你的话:「用一种信仰去看待和解释周围的一切事物真的是有些苛求自己和他人了。」是否也是把你的“相对”价值观加在别人身上呢? :-) r$ |+ l( @5 k5 S( B
作者: allevon 时间: 2013-8-12 11:50
纽约大学心理学系的Jonathan Haidt 教授和一群正面心理学家(positivepsychologist)却渐渐提出一个相反的理论! X+ @+ p& N; `' z {. B
7 g8 z: U7 A1 B9 }5 a9 N7 `% d* _2 a& G
可以解释中国当前好多问题呀!!!好理论!
作者: leehomwong 时间: 2013-8-12 22:25
本帖最后由 leehomwong 于 2013-8-12 23:18 编辑 " R* b( S# N$ G. d) i- O4 }; @
3 E, i& d! j: J4 l: W' w- K
多谢Kenny的指正以及大家的评论,我本是有一说一的人,在Kenny这个圈子里,我们很幸运的可以摆脱平日和老板以及同事相处的“限定模式”,可以由一些平日困扰我们现象带出自己的迷思进而讨论引出正的外部性。还是要谢谢Kenny开放的educator态度啦,看来古代的上有明君,下有贤臣,这句话是很有道理滴。- V- w+ H' O* e, K
首先就hongyan911同学的的评论,我想说的是,你说的更像是一种婚姻观,而我说的是怎样看待平日的柴米油盐和高贵的信仰产生的冲突,但既然你提到了,我也不得不说一句,我们作为社会人,说实话和“用心思”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就好像出于人的本性,honestly,我们都想娶一个美女做太太,但这句大实话在我们站在大众面前时都变成了人好就行,相貌其次。这句假话给女性更多的信心去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优点同时也给男性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毕竟造物主有配额限制,但几乎每个男女都需要婚姻。就第二个例子,我很同意对人的爱不可以超过对上帝的爱,只是杀人的例子有些极端,在普通的基督徒家庭中,相信是存在很多两难选择的,但我并不是在说这种dilemma 违反了教规的assumption,我绝对无心冒犯。只是像接触social exchange theory 一样,从刚开始的像抓到救命绳,到惊叹于她的超乎寻常的解释力到反思究竟这是理论的进步还是学术的迷雾。, _4 W$ G [ q, j
我向来膜拜与基督教义的完美,以前也一直是基督徒,直到我用一把marker去衡量周遭一切并且伤害到人时,我发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横看山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能身在此山中的我,又何能去识庐山真面目并且振臂高呼我在寻求真理呢?又有何资格去评论别人的对错呢?我正在尝试用塑料尺,软皮尺,甚至必要时的曹冲称象,也许很多人或笑话这是一种没有信仰的行为,但我可以很严肃的说,这个世界没有人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信仰人就没法生存,只是有些人信耶稣,有些人信崇敬的偶像,有些人信自己罢了,信的主体不同,导致他肩负的枷锁和行动的框架各异。问题是他如何找到最佳的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方式进而带给周围的人正面的影响。完美的东西往往总让觉得不够真实,维纳斯的残缺赋予众生一个救赎的机缘。用历史角度去分析,修正主义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中国之前的积贫积弱和随之而来的现今的道德沙漠归其根本就是明清时代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如果当局者可以像汉唐时代那样的兼收并蓄,让西方认识东方,寻找,传递,融合,给生命新的启发和感动,相信最终抵达将是彼此的心灵。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13-8-14 11:46
本帖最后由 Kenneth 于 2013-8-14 11:48 编辑
' m5 R# G/ i) q$ f5 c) w1 Vleehomwong 发表于 2013-8-12 22:25 
" c. p. [, f$ h0 I5 a( U5 _6 @多谢Kenny的指正以及大家的评论,我本是有一说一的人,在Kenny这个圈子里,我们很幸运的可以摆脱平日和老板 ...
/ D5 w9 E4 G* x' t- y. w& u' Yleehomwong,/ n5 \$ A# V( c9 V
! E- W$ `1 T; A7 W3 E- w
看了你的回应,我深深相信你对基督教有很大的误解(希望不是因为对我的话的误解而来就好了)。我没意这这里辩论什么“真理”。只是我对你 “对基督教的误解” 有点可惜,所以澄清一下。以下是你的话:7 l! J2 i. X6 S) f6 s
- J( P9 y( f" Q- A& O我向来膜拜与基督教义的完美,以前也一直是基督徒,直到我用一把marker去衡量周遭一切并且伤害到人时,我发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横看山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能身在此山中的我,又何能去识庐山真面目并且振臂高呼我在寻求真理呢?又有何资格去评论别人的对错呢?我正在尝试用塑料尺,软皮尺,甚至必要时的曹冲称象,也许很多人或笑话这是一种没有信仰的行为...
[. ?! H: b( e8 k5 H! d: {3 i; P: Q1 W4 D: v
我信了基督教二十多年,你说的与我知道的完全相反。你说“我向来膜拜与基督教义的完美,以前也一直是基督徒”,这暗示你现在不是了。但是原因却是“直到我用一把marker去衡量周遭一切并且伤害到人”。这不是基督教的教训。我引用以下几段圣经来支持我的看法。
# m. w! d E% A$ e+ ?7 k# [8 a9 ?7 f0 ]) \6 `
马太福音7章2节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m; N/ q2 s8 q$ S# A
. c$ F% V' U& n6 v" M! s
路加福音6章37节说:「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
0 l+ c- a! y {' \
h8 [9 R! ~! n9 ^# R圣经的教训是基督徒不应该“论断”别人的。论断在 NIV 的翻译是 judge,也就是说“审判”。只有做一只茶杯的窑匠,才有资格去说这个茶杯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茶杯不能盛水(假设这是目的),那窑匠自然会把茶杯扔到垃圾桶里。旁边的人是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同样的,如果创造的是上帝,只有祂才有资格去说人应该如何行,才符合祂的心意。我是另外一只杯子,自然不应该说另外一只杯子的好或坏。所以我自从信主以后,我觉得我对人的接受能力高了很多(自然很多也是我太太对我的影响,因为她也是信徒)。基督徒只会律己,尽量不会律人,因为后者是上帝的工作。但是,如何“律己”呢?如果不知道何为对,何为错,那如何“律”己呢?所以,分开对与错的能力是有的,却不等如要把这个尺到处去量别人。但是,这却与善恶不分、黑白不明不一样。最后,我送你一则主耶稣的话语: A8 j3 Z- K8 g: q
5 K/ p9 U8 E" x7 }6 A- M m天国好象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 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 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 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众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 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象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4 @. x0 n) w; o: ?( k
(马太福音18章23-35节)6 S; `. k4 Z: Q" w6 z+ |% w4 n1 n
0 s0 U. |# X! Z! L) _3 c# @6 A
作者: sunlijie 时间: 2013-9-3 13:38
前两天老公收藏了他老师的一幅篆书书法作品:道德为师。我看了当时就跟他说没人敢买,买了也没有人敢挂出来,因为怕挨骂。我们更加认识上帝,也就更加认识自己。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