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系统转发] 管理研究理论和贡献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ahrd    时间: 2008-7-17 20:04
博客主人:罗胜强(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系) 教学领域: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研究方法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17 20:04
非常感谢罗教授对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将关注着、学习者、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17 21:31
非常希望罗教授能够在方便的时候到大陆的学校讲学,现在许多大陆学生对方法论一知半解,理论水平提高可能很困难,但是方法论接轨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18 09:00
罗教授能介绍一下一流杂志对文章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18 22:22
希望罗教授有空来北邮讲座!
作者: skyucca    时间: 2008-7-19 13:20
欢迎罗教授!我个人认为您能来这里给我们答疑解惑真是太好了!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了,烦请罗教授予以作答。 我是国内一所三流重点本科大学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硕士毕业生,但却不知如何开展企业管理研究(不是管理科学方向的,而是我所感兴趣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创新管理、服务科学等等方向的研究)。我在国内很多期刊上看到的都是一些定性的、无论据的表述(如“要”、“应该”、“必须”等词),让我很困惑。而我看过的一些国外的管理学文章则有假设、有综述、有定性、也有定量、以及结论与讨论等等,我很想知道:我们到底该如何才能开展规范的高水平的管理研究呢?又如何才能写出规范的高水平的管理学文章呢? 希望罗教授能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应该学习哪本书、应该如何开始搞管理研究,等等。谢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0 11:03
尊敬的罗教授,非常感激您能到此开博,希望能多向您请教。我也有意在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领域开展研究,希望您能给推荐几本书供学习。谢谢了先^_^。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0 16:01
非常钦佩罗教授。我也经常写一些论文,希望能在高水平杂志发表。罗教授能不能帮我指点指点我的论文。如果有机会希望您不吝赐教。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1 21:02
我暂时不懂得回复,所以唯有写一条新的信息来回答上面七位同学、老师。 1. buptwangq,我本人是很愿意来中国讲学的。但是现在有很多障碍。我所属的中文大学只容许我到跟我校有关系的学校讲学。到其他的学校,我要用我自己一年十二天的年假。所以几乎不可能。我不知道怎么能解决这个问题。 2. 对于skyucca的问题,我现在正在写一本中文的关于定量研究的方法书。希望明年中可以完成吧。有就会我会尝试把一点点重要的东西先在网上发放。 3. 有系统的管理科学研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明白的。我刚刚在复旦大学连续的讲了刘整天,同学才对什么是研究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简单来说,我不觉得管理的研究跟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分别。大家都是先观察现象,然后提出理论和假设,再收集数据来验证。如果你的问题可以落实一点,我大概可能可以讲得详细一点。 4. zhangchaoxiao同学,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可以大家一同来讨论和学习。个人的研究的评论我希望在网上尽量避免。除非你可以把问题在网上提出来,我在网上回应。这样行得通吗? Kenny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1 21:30
@sdfihr 我不觉得在管理研究方法上有很好的书,所以才要自己写一本。我们最经常用的入门书是: Kerlinger, F.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FortWorth:Harcourt Bar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如果你可以找到的话(好像已经绝版)Eugene Stone的这一本也非常简单容易明白: Stone, E. (1978). Research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lenview(Illinois):Scott, Foresman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1 21:33
如果要简单入门的研究统计书,我喜欢下面的: Hay, W.L. (1981). Statistics. NY:Holt, Rinehart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1 21:39
不知道为什么书名后面的部分总是无缘无故的给砍掉。还是等我学会了怎么回复的时候再写吧。 最后,我请中人网帮我开这个博客是为了帮助有兴趣研究而找不到很好的训练的同学的。 所以、第一、希望大家帮我宣传一下,让更多的同学可以在这里一同学习。 第二、希望大家不要怕问的问题没意思而不问。在我教书的十几年经验里,没有问题是没意思的。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2 15:01
谢谢教授的分享.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2 21:57
尊敬的罗老师: 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关心,也感谢您提供和您在网上交流的机会。 其次,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一家物业公司从事人事助理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我并没有把所学知识运用上。我不知是什麽原因。 最后,麻烦罗老师能给我指点,如何能把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再一次谢谢罗老师。 此致 敬礼 李春利 2008年7月21日 李同学: 本来我同意开这个网页,是为了促进管理学的科学研究,并不打算处理实务上的问题的。不过既然你问道,我就讲几句吧。 我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东西学非所用有三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我们有没有在学校里面教了人管研究的结果。比如说「智力测验」在选拔(selection)的学术研究里已经获得了很强的证据,是一个很好的预测工作表现的工具。所以,在选拔员工的时候,应该用「智力测验」来做第一层的帅选,然后才用面试。同时,不同类型的面试共用也不一样。又比如不同的培训目的应该配合不同的培训方法。有时候,我们只是照着书本教书,不一定可以把这些实用的研究结果教给学生。 第二、很多企业根本不懂「人力资源管理」的用处,以为都是一些常识(common sense)。在位的人不懂,自然不会用出来,你就觉得学非所用。 第三、我的观念是大学的教育,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技巧,学习能力,态度等的训练。我教书主要是教学生思考,懂得分析,能够表达,和努力不懈的学习精神。所以,不要以为大学毕业了,就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可以大派用场。相反,我觉得大学毕业只是教会我们一点皮毛,和怎样「自己继续的学习」而已。不知道你是否同意。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00:51
科学研究的步骤是观察现象,建构理论,然后收集数据来验证理论。物理学上的「光电效应」是当光照在金属片上?时,我们会发现有电子反射出来。有趣的是反射出来的电子数量与射在金属片上的光的强度无关,而是与光的颜色有关系。很淡的蓝色的光就可以产生很多电子。如果光是红色的,无论是强度多大,产生的电子还是很少。这个现象一直没有好的解释。当爱恩斯坦看见「光电效应」这个现象的时候,它开始建构理论---光可能不是粒子,而是波。后来科学家设计了一连串的实验后,终于建立了光是「波」的理论。现在我们知道光既有粒子的特性,也有波的特性。这就是科学研究。科学的发展是建基于(1)观察现象;(2)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3)收集数据来验证理论的三部曲。收集数据的目的是推翻理;论。一个理论如果暂时没有数据可以推翻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数据都是支持这理论的),我们就暂时接受这个理论。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说,不能被数据“推翻”(或者叫证伪,falsified)的,都不是科学的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就是不可证伪的一个理论,所以「心理分析」不是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是用这么一个方法来研究的,下一次我会讲社会科学也是这样做研究的,最后我会讲「管理学」也是这样做研究的。今天暂时讲到这里,下次再谈。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02:25
非常谢谢罗教授此blog的设立,对于教授的此种作法,很感动且敬佩。 我是主修组织行为的博二生。教授今天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三部曲,让我对于研究的步骤有了清楚的概念,有引发了下列的问题,就教于教授,谢谢! 请教教授:科学的理论除了须具备能被falsified 之外,还须具备其它的要素吗? 另外,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此现象是否是指构念与构念间的关系? 所谓「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我们应如何判断用何种理论来解释我们有兴趣的现象呢?最后,「推翻理论」是指假设不被支持吗?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02:34
尊敬的罗教授:是不是一定要用理论才能解释现象?在写作论文时,是否一定要把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叙述出来?谢谢教授!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11:20
Kenny老师,满心期待能早日阅读到您的研究专籍! 真感谢您!!请容我作一自我介绍,我是一博士候选人,今年刚考完资格考,现在正在苦思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我想请问老师下列几个基本问题:1. 如何选定研究题目?是否有哪些可以依循的标准?博士论文题目的选定与一般研究案的题目是否有不同的准则?2.怎样范畴的研究题目才算适当?我猜想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应没有所谓的适当 “数量”才是,但我怎么判定我的研究范畴是适当的?举例而言,如果我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例如:想了解LMX是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为达到此研究目的,在我理论观点的铺陈下,我可能需要四的假设才能完整的达到我的研究目的,这样的研究范畴就可以算是适当的吗? 3. 研究题目是否一次只能回答一个问题?4. 我想增强我的英文书写能力,您有何建议?谢谢您的回答!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11:20
Kenny老师,满心期待能早日阅读到您的研究专籍! 真感谢您!!请容我作一自我介绍,我是一博士候选人,今年刚考完资格考,现在正在苦思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我想请问老师下列几个基本问题:1. 如何选定研究题目?是否有哪些可以依循的标准?博士论文题目的选定与一般研究案的题目是否有不同的准则?2.怎样范畴的研究题目才算适当?我猜想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应没有所谓的适当 “数量”才是,但我怎么判定我的研究范畴是适当的?举例而言,如果我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例如:想了解LMX是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为达到此研究目的,在我理论观点的铺陈下,我可能需要四的假设才能完整的达到我的研究目的,这样的研究范畴就可以算是适当的吗? 3. 研究题目是否一次只能回答一个问题?4. 我想增强我的英文书写能力,您有何建议?谢谢您的回答!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12:26
请问投稿至期刊,除了正文外,是否要附上 covering letter? 谢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12:52
尊敬的罗教授,非常感谢您提供了这个可以与您学习的机会,我今年有参加IACMR的广州年会并聆听了您研究设计的演讲,收获很多。对于理论与逻辑的差异一直是我的困惑,如您所言「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我可以把此话解读成「建立一套逻辑的论述来解释现象」吗?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3:34
我虽然是讲座教授,可是我还是跟学生一样,每时每刻在学习。所以,我不喜欢别人叫我「罗教授」,更不要叫「尊敬的罗教授」。请大家叫我的名字 --- Kenny 就好了。所有我认识的人(包括我的本科学生)都叫我Kenny。谢谢!
作者: skyucca    时间: 2008-7-24 13:36
罗教授,非常感谢您的回复! 为了响应您的“号召”,我已经在国内比较知名的学术科研论坛“小木虫”论坛(http://emuch.net/bbs)的“管理”版的“管理理论”栏目发了宣传帖子,地址是: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903517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3:42
各位,虽然我是讲座教授,但是我更所有同学一样,也是每时每刻在学识。所以,我不太喜欢分开我是教授,你是学生。请大家以后不要叫我「罗教授」,更不用说「尊敬的罗教授、罗老师」等。你我在博客上都在学(我写的时候就要整理),说不定我学的比你们还多。请直接叫我的名字 – Kenny 就好了。所有我认识的人(包括我的本科生)都叫我 Kenny 的。所以,你要我跟你交谈,就要交我的名字哦! :-)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01
各位,虽然我是讲座教授,但是我更所有同学一样,也是每时每刻在学识。所以,我不太喜欢分开我是教授,你是学生。请大家以后不要叫我「罗教授」,更不用说「尊敬的罗教授、罗老师」等。你我在博客上都在学(我写的时候就要整理),说不定我学的比你们还多。请直接叫我的名字 – Kenny 就好了。所有我认识的人(包括我的本科生)都叫我 Kenny 的。所以,你要我跟你交谈,就要交我的名字哦! :-)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30
回复Caroline, 你是博二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已经很不简单了。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Karl Popper 的“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80) Routledge classics:London。除了可证伪(falsifiability)外,他还提了精简(simplicity)作为理论的条件。比如说「地心说」(地球为太阳系的中心) 和「日心说」(太阳为太阳系的中心)都是理论,但是「日心说」就精简得多了。另外,Klein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31
and Zedeck 2004 也提了九点,讲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 1. 要有新的洞见; 2. 要有趣; 3. 要集中和紧密相连; 4. 要以文献作为基础; 5. 要有清晰的构念,並详细讲述它们的关系; 6. 要可验证; 7. 要有实用的价值; 8. 要表达得清楚容易明白。 注:Klein, K.J.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35
学习者,是不是一定要用理论才能解释现象?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用理论来解释现象有很大的好处。这个问题,我以后会解释为什么。请继续的留意。Kenny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44
Jody, 选择论文题目就像选研究题目一样,没有特定的步骤的。我一般会提两个思考的方向。1. 从文献。当你多看一个领域的东西后,你自然会看出来这个领域有什么问题是没有被解决的。只是论文要解决的是大一点、更基本一点的问题而已。2. 从实战。多跟经理们谈他们的观察,他们遇到的问题等。很多重大的管理概念个理论都是经理们告诉我们的(当然他们只会描述现象,不会把问题抽象到理论的层次)。至于论文要多广,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所以才要你的指导教授来决定。一般来讲,如果你的论文可以写2到3篇文章的话,就差不多了。自然,如果你解决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而你提出的答案也是非常独特的,可能一篇文章都可以。 Kenny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46
欲投稿者,当然要cover letter哦,不然人家怎么知道你在投稿呢?不过现在很多好的期刊都用了电子版网上投稿了。 Kenny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55
Andy, 「建立一套逻辑的论述来解释现象」可能不一定是理论。比如说,我说员工表现好,是因为他们有才能,又有积极性,激励性有高。所以,我用这三个变量(构念)来预测工作表现,你会叫这样一个解释做理论吗?至于要完整到什么地步才可以叫做一个理论,这个问题太大的,你可以先到图书馆找一下,有机会我试试讲吧,不过要等一下。 Kenny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14:55
Andy, 「建立一套逻辑的论述来解释现象」可能不一定是理论。比如说,我说员工表现好,是因为他们有才能,又有积极性,激励性有高。所以,我用这三个变量(构念)来预测工作表现,你会叫这样一个解释做理论吗?至于要完整到什么地步才可以叫做一个理论,这个问题太大的,你可以先到图书馆找一下,有机会我试试讲吧,不过要等一下。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15:40
Kenny, 谢谢您的实时回复,真感动!对于何谓科学的理论,谢谢您的指引,我会看看能否找到您推荐的书籍。但我问了四个问题,您似乎只回答了第一个,能否麻烦您就另外三个问题,有空时再给予指导。2. 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此现象是否是指构念与构念间的关系? 3. 所谓「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我们应如何判断用何种理论来解释我们有兴趣的现象呢?4. 最后,「推翻理论」是指假设不被支持吗? 下一次,我会改进,一次只问一个. Ha~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19:28
Kenny, 您好!真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学习!感谢您! 请问当进行「实验设计」的研究时,「控制组」与「非控制组」的人数是否要一致?此人数有无最低的要求数量?  Helena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4 20:31
谢谢您的回复。想再请问Kenny两个基础问题:一、使用他人设计的量表,需要有授权同意书吗?我得到的答案众说纷纭,很困惑!二、如果有需要,量表可以修改吗?如果可以,在哪些状况下可以修改?谢谢!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23:50
Caroline  
2. 「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此现象是否是指构念与构念间的关系? 」唉!人老了,自然会走漏眼,更何况时间紧逼,今天下午是匆匆的回了几笔,所以漏了,不要见怪。我的答案是「yes and no」。在管理的领域里,所谓现象,大部分讲的都是构念与构念间的关系。但是,你也可以建构一个理论来研究一个现象。比如,upper echelon theory 就是解释到底在企业里上下属的工资到底应该拉开远一点(上司比下属高很多),还是靠近一点。这里没有构念与构念间的关系的问题存在。
3. 所谓「建立理论」来解释现象,我们应如何判断用何种理论来解释我们有兴趣的现象呢?你讲的是“用何种理论来解释现象”,这个叫做「验证理论」(theory testing),不是「建构理论」(theory building)。顾名思义,「建立理论」是要「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现象。如果你是要验证理论的话,就是要借用人家已经发展了的理论到你要解决的问题的领域来。比如,你可能觉得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可以用来解决企业里上下属的工资到底应该大还是小的问题,那就可以验证一下到底这个理论是否可以用到这个领域来。如果你问我怎么知道是公平理论而不是其他理论的话,我就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你怎样知道过海要用船,而不是用车呢?大概是经验吧。
4. 最后,「推翻理论」是指假设不被支持吗?是的。不过只是一次假设不被支持也不一定可以推翻理论的。就算是连续很多次假设不被支持,也可能是为一个理论建立边界条件而已。所以,不一定可以一概而论。 Kenny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4 23:59
Helena,我对实验不太熟。以我有限的知识,应该尽量相同。如果不一样的话,就要做统计上的调整。「此人数有无最低的要求」就等如抽样的时候样本大小(N)有无最低的要求一样。元分析(meta-analysis)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N=30 就会产生很大的估计误差。不过很多医学的研究样本大小只有10个左右。:-(
在管理学里,我差两组加起来起码接近200吧。Kenny
作者: 罗胜强    时间: 2008-7-25 00:12
Andy,
1.「使用他人设计的量表,需要有授权同意书吗?」我的了解是所有量表,如果项目(items)已经刊登在期刊上,就是公众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引用。如果不是在公众的途径拿回来的量表,就不可以随便使用。
2.「量表可以修改吗?」我已经在不同的讲座讲了很多遍了。我个人的强烈建议(请注意,是「个人」的建议,我不敢说是学术界的标准)是除非有极合理的原因,否则尽量不要改人家的东西。发展一个量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家花了这么多心血来证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你改了以后,这些信度和效度都可能不翼而飞了。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5 01:00
Kenny, 当知道China HR Net开设这个网站,可以让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时,真的非常开心,对于你的 ”热忱”与”付出”,更是尊重與敬佩。因着这一切的感动,谢谢你与China HR Net!
从你给Cecilia的答复中,我虽明白了些但却也多了些不确定、、、 明白的是theory building and theory testing在科学的发展上应各有不同的研究贡献。因此,我是否可以大胆的说theory building较强调的是对于一个现象,用过去未被采用的观点来解释说明(例如:从job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说明why people stay),贡献在于提供新的perspective (lens);而theory testing则是用来验证或是检视established theory的boundary conditionings 或是该理论的mediating mechanisms,贡献在于对于人家已经发展了的理论提出了why, how or when的解答。而我不确定的正是我以为的这些明白是正确的吗?此外,如果要推翻理论,如照你的说法(就算是连续很多次假设不被支持,也可能是为一个理论建立边界条件而已),我可以把它解读成theory testing是做不到推翻理论的吗?如果是這樣,一個已经发展的理论要經過多少的檢視,才能说「这理论已被推翻了」呢?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你的「不一定可以一概而论」是须考虑哪些因素后,才能下结论说「这理论被推翻了」?最后,theory integration可以被视为是theory building的一种吗?Kenny, 总共是4个我觉得似乎说得不太清楚的问题,真對不起。谢谢你了! Cecilia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5 10:19
Cecilia, 
首先顺便在这里一提。我们都是中国人,请尽量用中文(特别名词没有翻译的除外),以便所有的读者都可以明白理解。我的中文已经很差,我也尽量用大家自己的语言沟通,希望你可以跟我一样。第二,用尊有名词(如theory integration)时请解释一下,原因同上,谢谢。
1. 「理论建构」(theory building)较强调的是对于一个现象,用过去未被采用的观点来解释说明,贡献在于提供新的观点和视角;而「理论验证」(theory testing)则是用来验证或是检视现存理论的边际条件或是该理论的中介机制,贡献在于对于人家已经发展了的理论提出了更充实的解答。
我的看法是在看见一个管理现象时,我们总是希望建构理论来解释的。如果现存已经有(或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已经有)理论是足以解释这个现象的,为什么还要特别建构一个新的理论呢?所以,我的理解是「理论建构」或「理论验证」是比较客观的环境因素,不是研究人员的主管喜好。
2. 我可以把它解读成「理论验证」是做不到推翻理论的吗?
我说的是「也可能」是为一个理论建立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而已。当然,「也可能」是把理论推翻了。「地心说」现在几乎完全推翻了,为什么「做不到推翻理论」呢?我的理解是很多科学的理论都是当有新的理论出来的时候,舊的理论可能被推翻了(比如说脑细胞是不能再生的学说),也可能变成边界条件了(比如是牛顿的力学)。
3. 你的「不一定可以一概而论」是须考虑哪些因素后,才能下结论说「这理论被推翻了」?我说的「边界条件」不是因为找不到证据来支持该理论,就瞎说“可能是”边际条件。而是我们已经在日后的验证里把边际条件找出来,加以证明了。
4. 「理论综合」(theory integration)可以被视为是「理论建构」的一种吗?这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对我来说,从「理论建构」到「理论验证」是一个连续区间。其实连「理论」都有很多层面的。有很简单的「不知道是不是理论」(如灵魂学说)到很复杂的「自成一派的理论」(如生物学里的进化论、天文学的大爆炸理论)。你把人家的理论改了一点点,用到自己的领域,算是一个新的理论吗?改多少才算是新的呢?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5 11:40
Kenny,非常感谢你的协助理解,但因个人资质驽钝,有些字句需再努力地理解与消化才能全然明白你的意思,会努力让自己看明白的,谢谢。也谢谢你「中国人使用中文」的提醒。会改进! 希希里亚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5 13:28
请问Kenny:如果现有的量表都不是针对我要探讨的产业的工作绩效内涵作评量,在这种情形下,我应可以针对我要探讨的产业进行工作绩效的量表设计,对吗?如果此量表 已通过了信、效度的检测,但因为是在国内发展的,他人是否会挑战我此量表无法被概化至西方世界?如果我没有办法取得西方的样本来验证此量表的概化力,我要如何处理这样的质疑? 谢谢答复!  And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5 14:19
Kenny, 您这么热诚地回答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充满感激怎会见怪呢?看了您针对此问题所做的答复我才知道有「验证理论」与「建构理论」的差异,看来我过去做的研究应都是属于「验证理论」。好像大多的研究也都是这一类的,对吗?
很谢谢您的解答,但看到以下这段话,有点说不出的无奈:「如果你问我怎么知道是公平理论而不是其它理论的话,我就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你怎样知道过海要用船,而不是用车呢?大概是经验吧。」我想请教您,对于即将升上博三的我,要累积这『经验』有无方法可循?谢谢您! Caroline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5 14:23
Andy,
1.你这样讲我很难回答,因为要看你落实的改了什么。比如说,如果你从制造业的「生产值」改到服务业的「顾客满意度」(两者都是产出的表征),我会有点怀疑,也要希望看一看你讲的信度、效度验证是什么意思。
2.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有很强的「偏见」。我的确知道有人会对这个有意见,但是我完全不能接受。如果这是个问题,西方做的所有研究在中国都不一定成立,那在中国讲(或学)「西方管理」是什么意思?老美跟海归派现在在中国教什么管理?在我看来,这是极端的本土化的学者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刚刚相反。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西方的东西是错的,我们就“假设”它们是对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合用)。一直到我看见怀疑得到证实为止。这也是我在前面讲的实证科学主义的态度。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5 23:26
   胡硕(2008)在「霞朔月刊」里提了一个对婚姻中夫妇的关系研究的报告,主要的结果是丈夫在婚姻的关系中要求与太太的亲密程度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受着丈夫的焦虑性影响。换句话说,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高。可是,这个关系只是当丈夫的焦虑性低的时候才有的。当丈夫焦虑性很高的话,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低。「丈夫期望与太太的亲密度(X)」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Y)」呈正相关,但是其中「丈夫的焦虑性(M)」是一个调节变量,会调节这个相关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就做调节性的关系,M就叫做调节变量,因为M调节了X与Y的关系。
   胡氏解释说,当焦虑性(M)低的时候,一个期望与太太亲密的丈夫(X)会表现对太太的细心和照顾,所以太太的婚姻满意度(Y)就会高。但是当丈夫的焦虑性高的时候,他会患得患失,就算“希望”跟太太的关系好,可是行出来却若即若离。当自己走了一步以后,就要太太同样的走一步,不然就会害怕太太是对自己不好。结果,太太对婚姻的满意度就会大大的降低。
   请问上面这个的研究,是不是一个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呢?作者「胡说」的确实解释了X与Y的关系,而且头头是道的分析了为什么M可能是一个「调节变量」。看完下面的解释,我希望你跟我的结论会一样,上面不是一个有理论根基的研究。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我「瞎说」出来的研究的背景。我是根据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创作了这么一个研究的结果的。英国的波爾比(John Bowlby)教授根据观察恒猴母子的相交,进而研究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发展了他的依附理论。波爾比根據人種學行為控制的觀點,認為引發分離的情境就會使嬰幼兒有分離焦慮出現。在依附理论中﹐他认为孩童时期的发展对成人时期有很大的影响﹐孩童的依附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過度分難焦慮可能是因不好的家庭經驗所導致的,例如被父母拒絕或者是因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疾病或死亡等等所造成。经过大量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波爾比教授将跟母亲有不同依附关系的孩子分成(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2)焦虑依附型(Anxious-ambivalent)(3)逃避依附型 (Anxious-avoidant)和(4)紊亂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四类(注: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373;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在wikipedia查依附理论)。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依附理论可以成功地应用到成人夫妻的互动关系上。意思是说,夫妻关系也可以分成安全、焦虑、逃避和紊亂四种依附关系。以上的研究结果就是按着「焦虑依附型」的夫妻关系编造出来的。看完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见有理论背景的研究,跟只用“逻辑”论证出来的假设的分别吗?下一次我有空的时候再讲为什么我们做研究需要理论背景。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6 11:50
Kenny, 很抱歉让您不清楚我的意思!我回头看了看我写的,发现并不清楚。我现在要做的不是修改他人的量表,而是要重新设计一个量表,原因就是现有的量表都不是针对我要探讨的产业的工作绩效内涵作评量;在这种情形下,我是不是就可以有理由进行一量表的设计?
很高兴地发现您已开始谈「理论与逻辑」,期待接下来的教导。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6 21:22
Andy,我相信你是對的。可是,發展量表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我建議你看:
Robert F. DeVellis (2003??) 的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SAGE publication.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7 08:07
尊敬的罗教授:
我们准备去访谈国有企业在变革过程中一些问题,应该如何准备才能保证访谈效果呢?也就是说,如何做好访谈准备,才能有的放矢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8 06:29
Kenny老师,IACMR时因为您的workshop太火爆了没有挤进去,在这里看到您的Blog太好了。有关什么是理论还是感觉有一点抽象。我知道真正好的理论才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可是现在我们这里很多学者所谓理论研究好像只是用一些看不懂的术语堆起来文章,别人越看不懂就越理论。Kenny老师是否能举一个管理学里做得好的理论研究?谢谢您!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8 20:59
匿名有关访谈准备
第一、你违反了我的规矩,叫我「尊敬的罗教授」。请叫我Kenny.
第二、我是做调查问卷研究的,对于定性分析知道的不多。我有限的建议是:(1)无论做什么研究,首要的是看完文献,知道我们「已经知道的事什么」。(2)准备好所有的问题,试图想好要问什么,人家可能会怎样回答,我们会怎样跟进问下去。好的思想排练时成功的面试的大部分。(3)要求录音,或者有人做笔记。(4)好好的想一想到底你希望听到的是什么,临场应变。希望对你有帮助。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8 21:06
回复 Yang
你也违规了,叫我「Kenny老师」也不好,我的名字叫Kenny,不是「Kenny老师」。
“是否能举一个管理学里做得好的理论研究?” 这是个好问题。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怎样表达这个概念。但是苦思得不到好的想法。我现在在北京,看不到文献。请等几天,待我空一点,脑子静下来,可能可以想到一个好的表达方法。请给我一点时间,我会写的,放心。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18:09
我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博士,听了您IACMR的讲座后,感觉很有启发,请问您什么时候再会再广州做讲学?有这种安排时,能否事先在网上公布一下,让我们也能一饱耳福呀?眼界被您开阔之后,没有老师指点,自己学觉得好困难呀。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18:25
Kenny,您好!非常感谢您给我们提供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关于管理学研究方法,我想问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Likert Scale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但是我一直很疑惑,在研究中是用Likert五级量表好呢还是用Likert七级量表好呢,这两者有没有什么区别,或者是有没有各自适合的情形。希望您能给出一些建议,谢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19:02
一直很崇拜kenny,所以慕名就过来了。
不过,看了一些前面的帖子,有些话忍不住要讲讲。
我觉得前面有些帖子,其实,如果勤快的话,大都可以在文献里找到一些答案,比如ASQ曾做过一个关于理论的special issue。如果在这些文献基础上向kenny提问,将会更有助益。否则,Kenny会很累,有点浪费kenny宝贵的时间。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20:39
Kenny,感谢您的辛勤回复,促使我进行更多的思考。但是我发现大家的提问多是组织行为方面的。当然了,这也和您的研究领域一致。我是做战略管理研究的。我感觉在使用问卷调查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的量表很少,而且也不向组织行为的那么规范。现在国内很多的战略方面的问卷都是自己设计的。虽然也验证了信度和效度,但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有伪科学的嫌疑。不知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谢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20:55
这里是讨论研究的地方。Kenny如此辛苦地传授知识,请不要谈论非研究方面的事情。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21:36
谢谢Kenny的辛劳!!! 真高兴有这个园地!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22:12
谢谢Kenny的答复。我会继续关注您后面的讨论。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9 22:27
Jane, 我很少在中国里讲学的,除了是为IACMR讲一些讲座外,我只有在复旦大学讲过。不过,如果将来会在中讲的话,我会贴在博客上的。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22:40
作为一个大陆的学生,很期待这里能成为一个我们交流学术研究的园地。有几位老师可以这样用宝贵的时间为不知名的学生回答问题???请个别发言的同学注意自己的言论,即时无法做到爱护这块园地,也不要因为是匿名就随意攻击他人。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29 23:00
静静的雪,你好!你提到的问题我以前也有想过,不知道是否对你有帮助,如果有错,请Kenny 帮忙纠正,谢谢!国外有关测量的研究发现一般情况3~11点都可以用来做Likert量表。奇偶和点数各有利弊,如果你希望答题者一定要分出正向或负向,最好用偶数个点;如果样本较小,最好使用点数较多,如6或7级量表,因为容易测量出较多的variance(变异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用20个点测量,回答者其实可能完全分不出8和9的差异。根据我有限的理解,一般5~7点我们都可以选择,最好和同一份其它的量表相一致,便于处理。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9 23:24
回复 静静的雪
一般的研究结果是Likert五级和七级量表的结果不会有很大的分别。我觉得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不过,也有人说问中国人最好用双数的量表(例如六级),因为中国人都不太喜欢有极端的回答。用单数的话会有很多中间的答案。例如是五级的3分和七级的4分等。用双数的话回答者就一定要表示正或负面的答案。 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29 23:39
回复 凤舞九天
首先,谢谢Jane帮我回答了一个提问。其实如果大家可以这样一块分享可能更好。
凤舞九天,我同意你讲的关于战略研究量表的问题。不过,我看还没到“伪科学的嫌疑”的地步吧。伪科学是Popper讲一些我们以为是科学的,但是违反了科学原理的学问。就算量表信度和效度不高,也不可以说是伪科学。牛顿的力学就是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没接近光速,而且我们量度速度还没到这个准确度,我们才看不见它的边际条件。你不会说牛顿力学不科学吧!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像「元分析」这类的工具。个别的研究的不足是可以用大量的研究结果来补足的。我的建议是在每一个研究里尽我们的能力做好,经过时间的积累,客观的研究结果是会出来的。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00:54
Ben Schneider (1987) 在Personnel Psychology, 第40期, 437-453页一篇题为 “The people make the place” 的文章里面批评过去Kurt Lewin的假说,说行为(B, Behavior)是人(P, People)跟环境(E, Environment)互动的结果。意思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底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用数学公式写出来,就是B=f(P,E) 即B是P和E的函数。Schneider 提出一个相反的意见,说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 E=f(P,B)。意思就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行为创造了不同的工作环境。

为了支持他的观点,Schneider提出了一个叫做 ASA模型的企业运作模型。模型中的第一个“A”是Attraction,就是「吸引」的意思。第二个“S”是Selection,是「选拔」的意思。第三个“A”是Attrition,是「损耗」的意思。他的论点是企业透过「吸引」它喜欢的人才,「选拔」它要求的人才,和「辞退」跟它不吻合的员工,循环地来闯造一个越来越一致性(homogeneous)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氛围。这个模型本质地改变了我们对企业运作的看法。根据Lewin的B=f(P,E)假说,「员工甲」之所以在「企业乙」有特定的行为表现,是因为「员工甲」的个人特征和「企业乙」的环境的配合。换句话说,「员工甲」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环境的「企业丙」的话,他的行为将会改变。但是根据Schneider的ASA模型,如果E=f(P,B)的话,「员工甲」之所以在「企业乙」有特定的行为表现,不是因为环境的因素,相反地,是「员工甲」在「企业乙」的特定行为表现,创造了「企业乙」的工作环境。如果「员工甲」在「企业乙」没有这些「企业乙」需要的行为表现的话,他将会通过「损耗」的过程离开「企业乙」。而「员工甲」到了「企业丙」,也不会改变他(她)的行为表现。简单来说,ASA模型的论点是企业透过「吸引」、「选拔」和「损耗」,只会留下有特定的行为表现的员工,因而组织氛围将越来越强。讲到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理论正准备诞生了么?

为了验证ASA模型,Schneider, Smith, Taylor和Fleenor(1998)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第83期462-470页发表了一篇名为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 A tet of the homogeneity of personality hypothesis”的研究。作者利用创新领导研究中心的数据收集了142个企业的12,739个员工的性格测验结果。根据ASA模型,企业内会透过「吸引」、「选拔」和「损耗」来帅选相似的员工,因而令到企业里面员工的特征(在这个例子中是“性格”)越来越相似。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企业里的员工真的在性格上有显著的不同。Schneider用了荣格的MBTI(Myers-Brigg Type Indicator)作为员工性格的衡量。结果发现,在MBTI的四个性格维度里面,“思考-感觉”这个维度在不同的企业分别最大。也就是说,有些企业喜欢“思考型”的员工,有些却喜欢“感觉型”的员工。企业不单喜欢它需要的员工,它更会「吸引」、「选拔」和「挽留」它喜欢的人。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讨论ASA模型的对错问题,我建议暂时我们也不要讨论Schneider et al.(1998)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以验证ASA模型。但是无可置疑的,ASA模型是一个很「理论性」的假说。我觉得也不可怀疑的,这个验证的方法确实是一个可能的验证方法(好不好另当别论)。在某程度来说,ASA模型是可以证伪的。所以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08:38
thank you,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11:43
Kenny,仁爱、智慧和勇气可以化解一切无明。
祝快乐~~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13:31
非常感谢Kenny和Jane,获益匪浅!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14:10
Kenny,您好!你用恒河猴验证依附理论的那个例子很生动,我基本感受到了理论的作用。可还有个困惑:我们如何界定理论和逻辑呢?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我自己的粗浅认识是:逻辑是能够从知觉上说得通的。理论不但直觉上要说得通,而且还要有经验事实。因此,理论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理论。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14:25
我先前请益过是不是一定要用理论才能解释现象?在写作论文时,是否一定要把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叙述出来?因外出几天不能上网,今天发现你已谈了许多,真高兴!谢谢您的教导,写的很精采!但我有些地方虽已很用力地想参透,仍想不通。能否请您有空时,耐心指导一下我这根本入不了流但很想学习的博士生。谢谢!

1. 「讲到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理论正准备诞生了么?」??您的意思是因为「ASA模型本质地改变了我们对企业运作的看法」,提供了一不同的角度视野(perspective),所以,可以算是一个理论正在被建构,是吗?这问题有没有很蠢啊??

2. 您认为ASA模型是一个科学的理论,除了该模型可以证伪外,就您先前提的几个科学理论的特质,我想该论述应都具备,但对于其中一项(要以文献作为基础),我想了解的是一个『新』的理论,论述的文献基础是其它的理论或是从现象的观察?就以Schneiderg的「吸引」(Attraction),「选拔」(Selection)以及「损耗」(Attrition)此三种不同的阶段,如果是从阅读文献而来,那些文献应是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下发展出来的,只是很可能未把此三个概念作整合或介绍,那可以说理论建构的基础仍是其它的理论吗??我实在不晓得要如何能让您明白我的困惑!

3.这到底是模式?还是理论?还是逻辑的叙述,我真得是越来越迷糊了!我是不是应该耐心的看下去才发问,以免浪费Kenny太多的时间。

谢谢Kenny没有限制不入流的博士生不宜发言,也谢谢其它学习者的包涵!  学习者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30 17:44
回复 匿名(其实我鼓励您不要匿名,在这里大家都是在探索问题,没有谁是什么专家的)
我花了很长时间尝试把你问的这个问题定义一个答案(其实我已经看过了几本这样的书,也想过一段时间)。可惜的是我所知道的有限,同时我也不觉得这些书讲得怎样清楚。所以,只有就我有限的知识所建立的系统,和你分析一下。第一、希望抛砖引玉,引得这方面的高手可以帮我一把。第二、也作为我自己的一个反思。所以,千万别把以下的东西看成是真理就好了。
(1)我同意你的结论,但是我不同意你的推论。我同意的结论是“理论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理论”。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分别不是“逻辑是能够从知觉上说得通的,理论不但直觉上要说得通,而且还要有经验事实”。因为就算有数据支持的逻辑论据,也不一定是理论。
(2)那理论是什么呢?我尝试把理论看成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的模型」(注:请多给我挑战和意见,这是我随手写下的所谓定义,我是很乐意修改这看法的)。
(2.1)理论是超现象的。我们看见星体运行(现象)就建构了引力的构念(抽象的)和引力是如何影响星体运行的理论(例如引力受质量、距离影响、也跟随一定的函数规律运行等)。Hackman与Oldham观察了员工的工作特质(现象),就建构了工作的激励性受多样性(skill variety)、认同性(task identity)、重要性(task significance)、自主性(autonomy)和回馈性(feedback)所影响,而且是有一定的函数关系的模型。这五个构念是抽象的。五个构念和工作激励性的关系,和工作满意度、工作表现的关系是一个模型。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关系是理论。而理论不是在现象的层面的,应该是高于现象的抽象层面的。这就是为什么建构理论这么困难的原因,不是每一个人抽象概念思维都很强的。
(2.2)理论是有系统的。万有引力定律谈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同样电解水可以看见氢气和氧气是一个现象,水(或者是所有的物质)都会是由原子核分子组成的是一个理论。把不同的原子排在元素周期表上变成一个系统是一个模型。依附理论解释了母亲和儿子的整个交互关系。在我们发展理论来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会谈到我们的假设,比如ASA模型在谈论E=f(P,B)的时候会提到有招聘(A)、遴选(S)和耗损(A)等概念,它们是怎样运作的等等。理论是系统性地建构了一些构念的基本来源、特性和运作,和构念相互之间的关系。应用了构念,建立了假设,在讨论构念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发展模型出来。
(2.3)好的理论是可以延伸的。明白了引力的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用元素的周期性的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不同物质的化学现象。除了母子关系外,明白了依附理论我们可以解释很多人与人的交互现象。其实,如果我大胆一点说,ASA模型也有可能可以用在恋爱和婚姻上面。到底我们是在找一个适合我们的对象,还是我们跟我们的对象发展出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呢?
胡乱的写了一大堆,听听你说,有多少是合理的呢?欢迎你的意见。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21:20
看完您精辟的说明,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图,下层是现象中的各个构念,而构念间的关系由上层的抽象理论所串联着(这图,不知我这样的叙述是否能引起共鸣???)。
可以理解您认为理论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的模型」,但请问为何要强调「管理现象」?如果是如此,这定义是否较适合作为「管理理论」的呢?此外,为何这定义某种程度上把「理论」与「模型」又连结再同一层级?还是我误会了呢?
看到您那ASA模型延伸运用于恋爱和婚姻,不禁拍案叫绝!可是「到底我们是在找一个适合我们的对象,还是我们跟我们的对象发展出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呢?」但想到「耗损」用於此现象就遗憾!
再次感谢您的教导与无私的分享!Kenny, 加油!  And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0 23:24
回复 针对理论与逻辑2的请益
如果你是「根本入不了流但很想学习的博士生」的话,我应该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是“流”但很想分享的人」吧!做研究是要理解世界,要了解别人要首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自信呢!我尊重所有的人,更尊重你!我们试试看可不可以透过以下的讨论一同多认识一点吧!
(1)「讲到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理论正准备诞生了么?」我这一句的意思是ASA大概可以被看为一个“像理论的东西”了。我用“诞生”因为说ASA是完整的理论也不完全对,所以保守一点说“正准备诞生”而已。至于有没有一个新的视角(perspective),只是说理论的贡献,跟它「是不是理论」没关系的。「精彩的」确实是讲它的观点很有趣,也很独特。
(2)ASA是有文献为基础的,因为Schneider是提了Lewin的看法,试图挑战他的观点,不是凭空的想一堆东西出来。我讲「有基础」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希望我们闭门做车,自己凭空的幻想一个所谓理论出来而已。“要以文献作为基础”最好的理解是“你已经看过了有关这个现象的文献,知道人家在谈什么,然后才建构你的理论”。如果这是真的,你一定可以讲出过去文献的不足(就是为什么你要建构一个新的理论出来),和你提出新的理论的缘由的。
(3)这个问题,我希望你看了我最新的回复(2008-7-30 17:44:00)後,可以清楚一点吧!有机会我会继续的讲的。 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31 00:20
回复 Andy
Andy, 我大概同意你的讲法,只是有一点点的修改。
(1)构念是看不见得抽象概念,应该不在现象界,应该在“上层”。我把图画在日志上,因为回复不可以画图。
(2)我是讲「管理理论」,不是「管理现象」,可能写错了。
(3)为何这定义某种程度上把「理论」与「模型」又连结在同一层级?模型是构念之间的关系,应该与理论一样,在“抽象概念界”。我的理解是模型很大程度是理论的一部分。有模型不等于有理论。相反,大部分的理论都会有构念间的关系的描述(模型)。
(3)在ASA模型的延伸中,「耗损」是用於恋爱,不是婚姻的。我是基督徒,不赞成离婚,也不赞成同时和多个人谈恋爱。:-)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1 15:23
Kenny, 可以请您分享一下您英文写作的经验吗?或是推荐些您觉得对我们会有帮助的写作书籍?谢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1 18:17
谢谢您的解惑与指正, Kenny!
『2008-7-31 0:20:00 Kenny: 我是讲「管理理论」,不是「管理现象」,可能写错了。』
Kenny, 您有无可能是又写错了呢?但这小错误应可以理解,因您答复时已是子夜,辛苦您了! 
如果照您的后来修正的说法: 理论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理论的模型」。这话读起来真奇怪?理论是、、、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理论的模型??? 我猜您应是要说:管理理论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的模型」,是吧?感谢指正!

注:我是无神论,但也不赞成离婚,以及同时和多个人谈恋爱;但很愿意运用ASA模型一生多谈几次恋爱的。:-) And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31 19:30
回复 Andy
唉!茲重新修正如下,請賜教:
理论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的模型或視角」。  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7-31 21:11
回复 Jody,
(1) 对不起,我不明白这个问题的意思。你希望我分享什么“英文写作”经验呢?我们 一般都是随自己的意思写的。当然,到最后会请一位外国人帮我们做编辑(proofreading 与 editing)。因为如果英文表达得不流畅,评审 看得不自然,不舒服,总是会打一个折扣的。不过有趣的是,纵然我们已经请了一个主修英文的美国人替我们做编辑,还是有评审会说我们的文章有很多文法的错误 的。是很讽刺吧!
(2)你希望我推荐些我觉得对你们会有帮助的写作书籍。我知道的有两本教人写好一点的英文的书,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a) The Elements of style by William Strunk Jr. and E.B. White.
(b) The Little, Brown Handbook by H. Ramsey Fowler and Jane E. Aaron.
第一本是经典。第二本是我以前学校的编辑自已用的书。我觉得很好,就买了一本。上星期在深圳书局看到有中文版硬皮的。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7-31 22:21
谢谢您的介绍!
有这个研究学习园地真好,我现在天天都会上来学习!
上次针对如何选择论文题目,您建议我除了从文献着手外,也可以与业界人士谈他们的观察与遇到的问题。我已开始进行,谢谢您的建议。
Kenny, 非常谢谢您为中国研究社群所做的一切!我会把您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当我当老师时,我期许自己能有您这样的热忱与态度。
期待您理论与逻辑3的推出!但请别累着了。多保重!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1 15:55
谢谢Kenny!从您的回答中,我收获了很多。我把很多对我很有启发的都储存了下来。特别是其中的某些观点,如模型未必是理论,但理论未必是模型。还有您举例说明的关于什么是理论的说明。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您的解答:(1)您说“理论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的模型或視角”。那么,只要是一套有机的、系统的、严密的解释原理就是关于某现象的理论吗?(2)理论是否具有具有普适性?是否仅仅针对某现象进行说明。如果是这样,仅仅适用于某一现象的理论价值何在呢?
这里不好意思,直接提了两个问题,恳请您的解答!非常感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1 16:12
第一天都这里来,收获了很多。有个问题困惑我很久了!!
我听很多国外教授一直强调理论贡献,他们都认为很多PAPER没有接受的原因是“没有理论上的贡献或是理论贡献不足”?对于这句话我一直觉得理解起来非常抽象,每一篇论文都认为自己基于某理论(如social  identity, RBV、riciprocity等)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如您图中所说的关于构念之间关系的解释),但为什么REFEREE还是认为“理论贡献不足”呢?依据您的观点看,这种贡献不足在何处呢?
谢谢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1 16:40
Kenny,您好!非常有幸能够参加您在这两次IACMR年会上的讲座,特别是广州的dissertation workshop,让人受益匪浅!
对您非常景仰!热切期盼您有关研究方法的大作早日面世。
您谈到很多不是理论,甚至AMJ审稿中的list也不算理论,那么对于系统介绍管理理论方面,您能否给我们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著作?
感觉现在管理学中的理论很零散,而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有专门介绍理论的著作。而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中所介绍的理论感觉也不尽完全。
另外,还麻烦您能够给我们推荐几本比较经典的有关量表的书籍。
非常感谢!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2 00:21
(1)问题:您说“理论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的模型或視角”。那么,只要是一套有机的、系统的、严 密的解释原理就是关于某现象的理论吗?
答案:我想大概是吧,你有没有想到相反例子,好让我修改修改。
不过理论有很多不同的层面的。我在脑海里本来准备谈一下理论的层面的问题,只是碍于时间有限(要准备九月在中大教研究方法),所以可能要等一下,请耐心一点。
(2)问题: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仅仅针对某现象进行说明。如果是这样,仅仅适用于某一现象的理论价值何在呢? 
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正就在上面讲的理论层面的问题。有些理论深层一点,有些浅一点;有些理论广一点,有些窄一点。只可以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吧。因为如果没有这个理论,连这个现象都不可以解释了。以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况,能够发展一些纵然比较浅、比较窄的理论已经很不错了。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2 00:48
问题:每一篇论文都认为自己基于某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但为什么评审人还是认为“理论贡献不足”呢?
回应:对这个问题,我不敢作一个肯定的回答。以下试图讲几个思路:
(1) 很多时候是他们(作者)都是用同一个理论来解释同一个现象。比如:
员工的公平感觉→心里契约→利他行为 (是因为社会交换)
员工的公平感觉→组织支持感觉→利他行为 (是因为社会交换)
员工的公平感觉→领导下属交换→利他行为 (是因为社会交换)
…… 虽然三个研究都有“所谓的”理论支持(社会交换),但是做完第一个以后,第二个和第三个已经越来越没意思了。
(2)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关系是因为某某理论,或是有什么什么理论背景。可是假设与理论可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比如你可以假设:
员工的公平感觉→组织支持感觉(POS)→利他行为
意思就是觉得企业是公平的人,就会觉得企业是支持他们(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所以就会有利他行为(比如帮助同事)。你说这是因为“社会交换理论”。因为员工觉得企业给了他们一些东西(公平),就会回报(帮助同事)。但是这个关系(假设)是不是一定基于交换理论才成立呢?如果其他理论(比如认同理论)也会导致同样的关系,那么数据支持假设,是不是代表支持“交换理论”呢?
(3) 第三个我想到的情形是在一个复杂的模型中,人家已经证明了X和Y同时影响了A和B,然后A再会影响C。整个关系是建基于「荒唐理论」。那你现在再证明X和Y同时影响了A和B,然后A会影响C, 同时B影响D。也是建基于「荒唐理论」。那是不是“理论贡献不足”呢?
(4)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现象已经有人从某一个理论架构解释过了,下一个人用同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同一个现象(无论你多加了什么变量)就有“理论贡献不足”的危机了。
(5) 可能还有别的情形的,不过一时想到的就这么多了。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2 01:09
(1)问题:对于系统介绍管理理论方面,您能否给我们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著作? 
回应: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真的没有很好的理论著作。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已经是一本蛮不错的理论书了。
我觉得我们管理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研究是以发展「构念」(construct)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发展「理论」(theory)为中心的。所以你看见我们不停有新的构念产生(注:不过我觉得很多讲的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却甚少看见有新的理论的产生。我常常说笑,组织行为学大概只用两个理论就可以打遍天下(交换理论和认同理论)。战略管理也好不了多少,大概只多用一两个理论罢了(RBV、institutional theory、transactional economics、agency theory 等)。正因为这个现象,我才花这么多时间介绍理论的重要性。

(2)麻烦您能够给我们推荐几本比较经典的有关量表的书籍。 
回应:我知道最新的应该是Robert F. DeVellis (2003), Scale development, SAGE publication 吧。另外,几乎所有讲「测量理论」 (measurement theory)的书,都会讲一点量表发展的问题的。简单的可能是用因子分析,取相类似的测量项目。复杂一点的可能会用「项目回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选有一定难度和分辨性的项目吧。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2 14:48
请到我的日志开这篇文章。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2 15:41
   kenneth,复旦一别已有时日,有幸上过你课,当面聆听过你教诲的学生,很高兴能够在网上再次看到你!非常好的主意让博客让我们与你可以沟通、讨论,接受你的指点。师者,谦逊耐心如斯,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先问一个问题:上述评论中你提到组织行为中其实只要两个理论即可包打天下,其实,理论有大有小,有的是一个具体的模型或者说明某个情景下的理论,对于这些小理论(或者小模型)是否同样也该去学习?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2 15:59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如我在有关虚拟社区中调查中发现,很多人不喜欢论坛中的谩骂、过激的言论,但是仍然乐意看,坚持每天看。问他,他说,他与该社区不是同类人。很奇怪,我想对网上社区经营者也有参考意义,可是就是不知道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可能理论是存在的,只是恰好我不知道而已)这在研究中是否正常?
   于是,我只能反过来,看别人已经产生什么理论了,接下来我在此基础上来作些研究,从他的理论生出我的假设,再去验证。kenney,你说,这是否可以?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2 16:10
我快要开学了,开学以后可能没这么多时间紧贴地回答问题。所以,最近可能的话,我会即见即回。首先,谢谢你的夸奖。关于你的问题,我觉得很有趣,你们问的都正是我准备讲的东西,只是没有时间一下写这么多而已。我暂且简单的说一说吧。
理论有大有小、有宽有窄。小理论(或者应该叫“关于独特现象”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析一个独特的现象。比方说,「双因子理论」(two-factor theory)只是用来解释人的能力有普遍性和独特性。「普遍能力」(general factor, g-factor)是具有普遍的预测能力的;「独特能力」(special ability)却只能预测特别的范畴。例如,音乐能力只是与音乐的表现有关。一个音乐强的人不代表其他方面的表现会好。我没有见过这个「双因子理论」给用到其他范畴里。但是在选拔的情形下,这个理论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的结论是看你要做怎么,来决定你要一个多么“广、大、宽、高”的理论。用得上就是好的理论。资本论可能是一个很宽、很广的理论,但是我们大概不会用到企业里吧!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2 17:03
Kenny, 我到今天才發現原來有個日志 :-) 真精彩,謝謝!
提醒您halliu有三個提問放在日志,您大概未察覺,漏了答囉!!我把它copy給您,趁您尚未開學,期待您的答覆!:-)  您分享的熱忱,令人太感動了!!!   Helena

hailiu   /   2008-8-1 13:34:00
罗老师:您好! 
接着您的回答,我再提一个问题:(1)那么,管理学研究是为了做出理论贡献还是应用呢?(2)如果是理论贡献,那么其表现形式是什么?是提出新的理论、增加对新的现象的理解还是拓展原来有的理论?(3)是否理论贡献都是基于您的以上模型中从解释构念之间关系而出发的? 
谢谢!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2 20:23
感谢Kenny!真正的感觉到做出理论贡献真是不容易啊。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2 23:27
(1)问:管理学研究是为了做出理论贡献还是应用呢?
答:这个问题似乎把「理论」与「应用」二分了。我的理解是「理论贡献」终归还是为了「应用」的。我们搞了「工作嵌入」、「工作满意度」、「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等抽象构念,不是为了帮助我们管理吗?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没法应用的话,搞理论来干什么呢?只是有些研究更「抽象化、理论化」而已。但是,当我这样讲的时候我要说清楚,替一家企业做一项咨询项目不可以叫做「应用」的研究。我讲的「应用」还是要有一定的一般性的和抽象性的。
(2)问:如果是理论贡献,那么其表现形式是什么?是提出新的理论、增加对新的现象的理解还是拓展原来有的理论?
答:研究是同时欢迎「新理论发展」(theory building)和「旧理论拓展、验证和应用」(theory testing)。不过,以现在管理理论的贫乏,我建议多做点前者。
(3)问:是否理论贡献都是基于您的以上模型中从解释构念之间关系而出发的?  
答:我的理解是理论多半是解释现象为出发的(如果我看漏了什么,请提醒我)。解释现象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发展出一些构念,利用构念之间的关系解释现象。自然,也有很多理论不是这样的。我以前举的选拔里的「双因子理论」就没讲什么构念之间的关系了。又如社会心理学里讲的「遵从理论」(conformity theory)也没有讲什么构念之间的关系。激励理论中有名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也没有讲什么构念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讲的是例子,不是规定。 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2 23:35
Oops! 回了以后才知道 hailiu 的问题是你贴的。不过我的理解「日志」是我的特区,你们应该不可以提问或写进去的。
其实我也会尽少用日志,以免混乱。除了第一个日志是中人网金小姐帮我写的以外,我写第二个日志是因为要画图(这里不准画图),写第三个日志是因为内容太长了,电脑不容许我贴在这里。:-)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3 13:41
从与Kenny的交流中收获很多。特别是关于“理论贡献不足”的5种情形,虽然也许有其它情况,但这些情况我发现是很多人经常有的问题。这里我想进一步就理论贡献的提出问题。
KENNY已经就理论贡献不足的情况做了讨论。那么,什么是‘理论贡献足“呢?固然我们已经从Whetten(1999)在AMR的PAPER中看到了该论述,但是还是很模糊。
记得KENNY在很多次讲座中都讲到了”NEW PERSPECTIVE“是最重要的贡献。而且从KENNY这里的论述,我感觉:模型与理论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模型仅仅是理论的表达形式而已,真正精华的部分是理论。所以,一篇好的论文不在于花哨的模型,而在于理论所蕴涵的思想(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对???)。
所以,如果是真的有理论贡献,必须从思想上要让人懂得该PAPER的理论贡献。这些思想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就是Whetten所说的WHAT、HOW、WHY、WHO、WHERE、WHEN。
KEENY,我的理解对吗?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3 15:18
(1)问:什么是“理论贡献足够”呢?
回应:我觉得解释“理论贡献是否足够”最好是用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告诉了我一点我想不到,或是不知道的东西」。所谓新的「视角」(perspective)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举个例说,我看完「工作嵌入」后我可能拍案叫绝。觉得这是「离职」的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但是你可能觉得还不外如是。所以一般好的期刊都要三个评审。这些评审既然在这个领域做了这么多年(一般找评审都是对题目非常熟悉的人)。三个专家,再加上一个编辑,到底什么是「新瓶旧酒」、什么是「豁然开朗」,大概不会分不出来吧。
(2)我很同意你讲「模型仅仅是理论的表达形式而已,真正精华的部分是理论。所以,一篇好的论文不在于花哨的模型,而在于理论所蕴涵的思想 ……如果是真的有理论贡献,必须从思想上要让人懂得该文章的理论贡献」。 不过话说回来,模型其实是理论表达的一个方式。所以我们也不可以说模型全不重要。
(3)问:「这些思想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就是Whetten所说的WHAT、HOW、WHY、WHO、WHERE、WHEN。」 
回应:我很同意你的看法。终于有知心人了。 :-)  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3 18:39
谢谢KENNY!
所以,采用新的角度、不同于“旧”的研究的研究就是一种理论的突破。关键是真正令人感觉到你的研究很新颖,而不是形式上的。所以,在看好PAPER时,在INTRODUC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DISCUSSION部分,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真正贡献。而METHODOLOGY部分仅仅是工具(当然必须遵循科学的步骤)而已。
我说的对吗,KENNY?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3 18:54
非常同意KENNY所说REFEREE对于理论贡献的判断:(1)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感觉。(2)通过严格的匿名评审来保证这种主观的个人感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诚如您所说,如果要说“大”理论的话,组织行为学中不外乎是reciprocity理论和social identity的理论,而战略管理的研究也不外乎是agency theory、social capital、RBV等理论。
我以前一直有一个误解:在我们的PAPER中必须有完全不同于以上理论的理论,才叫理论贡献(如具有新的花哨的名称、新的框架,总之一切都是新的)。但这样做非常困难。因为创造一个新的理论不但难度大,而且仅仅在一篇PAPER中就提出了某理论确实很难令人接受。
我的这种感觉我估计身边的很多人都有同感。我们时常感觉到,身边的一些PAPER没有意思,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是因为可能个人确实不喜欢这样的研究方式。二是一些PAPER存在很明显的缺憾,如方法论上或者是理论上的。对于后者我们当然要摒弃,但对于前者要分情况对待,不要完全否定。虽然我不喜欢,但也许他人喜欢(因为他人觉得这篇PAPER有重要贡献),所以能发表。
因此,个人也要扪心自问,是否个人的偏见太强。学术生涯也是个人不断在学习的过程。

看到KENNY对于我们的提问不厌其烦地做出回答,真令我们感动,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作者: 匿名用户    时间: 2008-8-3 19:14
本来想下网了,但忽然又想起一个问题。担心明天忘记,所以这里只好赶快写出来:((

在很多PERPAR中,我感到现在很多人有时候也会犯这种错误。有些PAPER是这样做的:比如变量A、B、C、D。A与C有理论甲解释,B与C有理论乙解释,而C与D有理论丙解释。文章仅仅把这些理论一一罗列出来,但这些理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些PAPER作者的理由是:所有的PAPER都是这么做的:变量A、B、C、D、E.....。理论甲、乙、丙、丁.....。那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做,我不可以这样做呢?
我这里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几个子理论用得是否恰当以及有力呢?
再次感谢KEE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3 21:48
Hailiu,你说:「理论部分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真正贡 献」,这点我是完全同意的。不过,如果说「而方法部分仅仅是工具」,我却有一点点的保留(可能我是搞方法出身的吧)。论文的贡献有很多种,我一直讲的都是理论的贡献(因为我觉得现在我们很缺这个)。但是,不可否认的,有些时候方法的改善会为我们带来新的亮光。比如离职的研究从logistic regression进到event history analysis,是一个极大的改进。组织行为学从「回归分析」跳到「结构方程建模」,再到多层面、跨层面的研究,也是极大的改善。所以,除了理论的贡献外,方法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 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3 22:09
我蛮同意你的讲法。如果用你的词的话,一个研究者说不定穷一生都在建立“一个”所谓“大理论”(或者说是一个“基础理论”Grand theory可能更好)。所以,我建议我们同时做不同的研究,有一些“大”(基本)一点的,有一些“现象化”(皮毛)一点的。不过,最好是都在一两个领域里。不然的话,就很难有大的贡献[我就是一个最好的失败例子:-(]。
我也很同意你第二个看法。很多时候同学会问我,Kenny这篇文章犯了很多你说的方法上的毛病(比如有「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bias),为什么还可以在好的杂志上刊登呢?其实,很多不同的可能原因。比如说它的观点可能是很新(像Huselid第一篇SHRM文章)、也有可能它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像「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有可能是作者提出的概念很有潜质(像「工作嵌入」)、也有可能真的是随机误差。我的建议是我们在学习的阶段就学习“欣赏”这些文章有什么好,等你学会了以后,慢慢就可以学习评价一篇文章有什么不好了。如果一开始就不停的骂,是有一点危险的。 Kenny

作者: Kenneth    时间: 2008-8-3 22:28
hailiu,你在上面讲的「变量A、B、C、D、理论甲、乙、丙、丁」的问题我非常欣赏。我当副主编的时候,往往拒绝文章的一个理由就是理论和假设太片段性,缺乏合一性。往往是一篇文章内三个假设,三个不同的理论框架,我看不见一个固定的思路。到头来给人的感觉是东拼西凑的。我常常用来做笑话的,是曾经有一篇文章里一共用了13个不同的理论!作者大概觉得他的理论基础还蛮强的吧。所以,我有点觉得奇怪,你为什么问:「如何判断几个子理论用得是否恰当以及有力呢?」我常常强调,一篇文章里应该尽量用同一个视角(perspective)。为什么要同时用不同的“子理论”呢?如果真的需要的话,我看只有一个法则,就是「合一性」(cohesiveness)和会聚性(convergence)吧。 Kenny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