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系统转发] 面试,从简历筛选后开始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ahrd 时间: 2011-5-17 21:50
一个朋友要一起聊聊招聘,他很想知道面试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谈些什么,问哪些问题,于是Alan就开始神侃了:“其实当你选择他去面试的时候,你就已经觉得这个人简历上的内容可以做好这份工作的,那么面试其实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见到本人和交流去了解这个人,同时去核实他简历上的内容,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子?”
嘿嘿,这见解挺有意思的,那哥们一是没反应过来,被问到的时候,连忙点头:“嗯,对,好像是这样子的,大体上也就这两点吧!”
“那么,问题就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通过交流去感觉这个人的主观意向以及他对这份工作的态度和想法,愿意做和不愿意做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如果这个人真的打算做了那么对这份工作的了解会更充分和深入一些,甚至会有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呵呵。”在得到肯定后,Alan会心一笑,继续了他的两点论,“另一个就是核实简历的内容,也就是说对他简历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进行确认和深入挖掘,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是没有真实的认识和了解的,自然对这种经历也说不出令人信服的话。”
旁边一做HR的哥们坐不住了,插了一句:“有道理,不过你还是要清楚你们需求这个职位的岗位要求和职责!”Alan不满的白了他一眼,"岗位要求和职责一般都是拿简历对照的,筛选简历就是根据你的岗位要求和任职资格进行选拔,一般都是80%匹配度,就可以邀请面试的。因为还有20%的东西需要在磨合中逐步适应的,而且不同企业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要求和职责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特点的,因此只要在主要的工作职责上能够做到,其他的东西,都是慢慢的在工作中一点点的适应和学习的。”
“你要想知道人家适不适合,他的履历上哪些是你重点要了解的,你就必须对自己公司的该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有所了解!”那哥们有些不太满意的嘟囔了一句,“废话,你连自己公司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都不了解,你怎么做的HR!”Alan这话没说,暗自的鄙视了一下这个家伙,然后把自己的笑脸转向了那个虚心的小朋友。
显然这个HR新人并没有在意这两位的较劲,而是把心思放在了刚才谈到的两点上了,发觉Alan看向了他,于是便认真的问道:“呵呵,我一般喜欢问别人的未来的梦想和职业规划,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对自己的未来和期望都是比较清晰的。人的经历过往能够预示一个人未来对工作的态度!”
或许是另外那哥们感觉到了Alan对他的不屑,于是又一次的发起了冲击:“简历上很多能力你是不需要的,也有一小部分是没有提到或者不详的,你的重点肯定是你公司的需求,不是他写什么你就问什么!”“呵呵,能不能做,会不会做,是前提,然后再探讨适合不适合这个企业,你说的是后面我要谈的的,关于岗位匹配度的东西。要不然,你的第一印象会否定掉很多人的,因为面试的主观意向太强了,从和人的交流中去认识这个人的发展潜质,然后再根据这个人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企业的氛围以及这个岗位的工作特点,内部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去分析这个人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岗位。”Alan这次回答还是认真的,不过那哥们显然并不服气:“招聘首要的就是人岗匹配。”
Alan郁闷了,碰上了一个较真的,“适合不适合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呢?”新人似乎很愿意勤学好问,而且懂得思考,比那个较真的家伙讨人喜欢,于是Alan又开始了忽悠:“王八看绿豆,就要看能不能对眼了,合适不合适一般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出一个情景模拟,看看这个人的工作思维是否符合你们公司通用的那些方式或者大家的行为意识,也就是他是否可以认可和接受你们公司的内部潜规则的运行方式,也就是他是否能够很好的接受和融入你们的企业文化。”
“另一个方面就是关于人际沟通的模拟,根据这个岗位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人的性格特征,模拟一次实际的沟通场景,感受一下应聘者是否能够和这些人实现无障碍沟通,遇到障碍如何解决,出现冲突怎样解决,能不能溶入这样的沟通环境。一个人只有在一种合适的人际氛围中,才能能够发挥和展现出他的优势和特点,因此,我更关注的是人自身所拥有的特质,而不仅仅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在于实践中的熟练应用,你不可能在他的专业领域比他更专业,但是你可以从他对专业的态度看出他对工作的投入。”
“你是从思维和沟通能力为重点来做初步判断的,其实思维模式和沟通能力符合,专业能力能上手即可,技术性强的,如研发工程师可能比较侧重专业能力;你没发现往往专业能力强的人,沟通能力一般?”挑战者显然不能认同这种面试的观点。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主观能动的投入的潜质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尽管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但是努力最起码可以知道哪些方向不需要过多的投入,专业能力强的人,沟通能力是一般;因此他们更需要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如果大家天天都在斗心眼的话,这个人一定留不住,钱不是问题,呵呵,关键是感觉到不舒服,这是很多民企留不住技术人员的原因所在,呵呵,在争论下去,就谈到留人和用人的问题了,呵呵。”
“记住,面试的过程是对一个人感性化认知的过程,然后再经过理性的分析对这个人做出可观的评价,最后根据你的评价结果做出选择,为了强化这种客观的作用,一般面试要么是选择多人面试一人,要么是实行多轮的面试,综合大家的感性印象,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理性和客观一些,自然选择的时候也就能够把我的更准确些,不排除有多人面试看走眼的时候,但是从这个过程来讲,那些看走眼的还都是个案,呵呵,面试真是要聊的话,有很多的东西的,毕竟了解一个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是技术活!”
作者: 晨光 时间: 2011-5-17 21:50
乱七八糟的,说什么都不知道,浪费别人的时间,建议删除。
作者: xiong184025 时间: 2011-5-17 22:59
我现在是先看简历再看人一眼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否合适了。简历表现的不只是说明工作内容,还表明了这个人的追求及其逻辑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再说看人就像看相,一个人的长相、穿着、坐姿等很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虽然说感性,但至少在工作当中还没有得到否定。招聘面试往往是在感性中寻求客观的东西。
作者: 如烟如梦 时间: 2011-5-18 07:33
沙发很厉害呵呵
作者: momo274832 时间: 2011-5-18 07:35
我觉得筛选简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份简历所反应出来的是这个人整个的一个概况。学历、经历、能力甚至其他东西。从这些东西里我们要分析出这个人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能否胜任我们的工作。
作者: lwobol 时间: 2011-5-18 09:20
很抱歉,让晨光同学感到郁闷了,呵呵,做一下解释:
这段文字其实是几个朋友一起交流的时候的一段调侃,呵呵,消磨时间说的也对,其实我只是在里面表达这样的一些观点:我们在谈面试的意义,我的观点是面试有两个基本的关注点:
1、对简历信息进行面对面的验证,从面试交流中去感觉他简历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他对这份工作的真实感觉;
2、就是所谓的匹配度的问题了,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谈到的“胜任力素质模型”一般更强调的是人岗的匹配度,因为专业的能力和素质比较容易量化,但是在进入岗位后,一个人的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发挥,取决于工作的氛围和人际关系,因此,人和环境氛围的匹配度以及新人和团队之间的匹配度就相对比较重要了,呵呵
作者: dingziping 时间: 2011-5-18 12:39
提出个人的两个观点:1、面试前,应先对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几个侧重点以及基本素质的要求就可以了。
2、文章里提出,专业能力强的人,沟通能力不佳,也不全然,只能代表部分,我有几个同事就是技术能力很强,但是沟通能力也非常棒。
作者: 期待辉煌 时间: 2011-5-18 16:55
太阳雨1980: 有点晕哦哈,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
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往往都比较理想化,其实面试的过程是一个验证的过程,验证岗位胜任度以及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前者相对来说比较好把握,进过多轮或者多人面试基本可以确定,但是作为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就很难说了,严格意义上说一个团队的行为方式都很相似的话,那么这个团队不可能十分优秀,因为我们需要不同的观点“家有倔儿其家不败”,至于存活率的问题,招聘人员肯定要去考虑,但是要通过建立体统的机制才能实现两方面的目的
作者: 三省其身 时间: 2011-5-19 09:10
晨光: 乱七八糟的,说什么都不知道,浪费别人的时间,建议删除。
你连听都不会,还怎么进步呢
作者: lwobol 时间: 2011-5-19 09:31
期待辉煌: 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往往都比较理想化,其实面试的过程是一个验证的过程,验证岗位胜任度以及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前者相对来说比较好把握,进过多轮或者多人面试基本 ...
呵呵,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维亮点,我非常赞成这段评论的观点。
一个优秀的团队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条在大海里斩风破浪的行船,如果所有的人都站在船的一边,那么这艘船一定不稳的,因此一个团队成员在思维意识上需要具有互补性,就是评论中说的:“家有倔儿其家不败”,而不是所谓的“同质化”同质化的结果只能会造成整体角度单一,从而丧失团队的竞争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了避免同质化,美国的大学一般要求本校的毕业生不得留校任教,也是为了防止学术领域的一呼百应,从而丧失百花齐放的精神。
这段文字只是一个调侃式交流,所以聊得不深。
作者: 白眉老爹 时间: 2011-5-19 10:41
面试要求客观,防止“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这段文字很值得学习。
作者: 小猪看报 时间: 2011-5-19 15:26
理性和感性相结合
作者: 猫二 时间: 2011-5-19 16:49
因为文章中有争论,所以要付出一定时间才看进去。如果写给别人看,建议不要弄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作者: 骷魂龙 时间: 2011-5-19 20:03
好像看的脑袋是有点大。。。
作者: oven327 时间: 2011-5-19 20:20
lwobol: 呵呵,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维亮点,我非常赞成这段评论的观点。
一个优秀的团队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条在大海里斩风破浪的行船,如果所有的人都站在船的一边,那 ...
这两个例子在说明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上很有力道
作者: 上善若水2010 时间: 2011-5-19 23:27
筛选简历是面试成功的基础前提,有太多的关注点可以考察,楼主的思维虽然表现在博文中很跳跃,细看起来,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感谢分享!
作者: 醉の生●梦 时间: 2011-5-21 22:51
从前,看到过这篇文章
作者: qiumr888 时间: 2011-5-23 15:48
有点晕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