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系统转发] 从“怎么办”到“怎么想”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ahrd 时间: 2012-5-14 20:18
近期收到隔岸观火发来的邀请参与《怎么办》话题的互动。应该说这是一个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而且反复出现,但又似乎经常被管理者忽视的问题。从隔岸观火的文章能看得出他的善于思考、博览群书以及概括和总结能力,令人钦佩,值得学习。从这篇文章的高点击、高回复又能看到隔岸观火的影响力,使得众人参与到这个话题中,开始关注、重视、思考这个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我要强调:基于企业的现实所有管理者都必须“随时随地追问怎么办,并为怎么办提供更精确的答案……至少也要展示用建设性态度共同寻找答案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问题的核心是说什么了,做什么了就是“追问怎么办”、“ 提供更精确的答案”、“共同寻找答案”
以下是我的边思考边实践,边实践边思考后的粗浅体会。
我将网友的回复做了分类,从中可以看到令人欣慰的部分,同时又有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的部分。
1 支持“自己应该先独立思考”的观点
1.1 占多数:说明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积极向上的占主流;
1.2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人网在倡导和营造这积极向上文化的不懈努力和成果
2 自我反思“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2.1 虽然占少数;
2.2 一旦管理者在此问题上开始有反思,就对于改变这种直接进入“怎么办”的状态就快了
3 努力想摆脱询问他人“怎么办”的烦恼,但能力、环境都不允许
3.1 也占回复的少数,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的精神值得鼓励
3.2 对于这样的人,管理者是需要主动给与帮助的
4 谋求改变“怎么办”状态的思考
4.1 因为难,所以比较少
4.2 虽然难,却对个人进步和组织进步有价值和意义
4.3 需要在这一领域持续思考,愿意与更多想谋求改变的朋友们共同努力
“怎么办”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企业现实铸造的结果
1 询问“怎么办”VS自己思考“怎么办”
1.1 有些人遇到问题会问别人“怎么办”,有些人不问怎么办,自己思考“怎么办”
1.2 看似两者很大不同:一个是独立思考,一个是依赖他人。但两者有本质的相同点
1.3 即不先对什么是问题进行定义,直接进入寻找“怎么办”的状态
1.4 不对未来想达成什么做预测和描绘,想到哪做到哪,能做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1.5 因为不问起点,不问终点,因此在实施“怎么办”的过程中常会被各种“意外”带跑
1.6 因为不对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分析和定义,因此“怎么办”给出的答案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
1.7 比如说,领导要求做一个外来人员管理规范。“怎么办”的思维方式是,拿到指令直接进入写制度的状态,或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制度做参考,或是找朋友借鉴相关制度。因为不针对具体问题,和不易执行,结果总是被相关部门和领导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和矛盾之处。被要求反复修改,迟迟不能颁布。领导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情做不好,自己觉得很冤或是领导太挑剔……
1.8 如果在写规范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会对怎么写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领导为什么现在要求出台外来人员管理规范?”,“想解决哪些问题?”,“外来人员有几类?”……
1.9 是不是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再去写,或者到互联网和朋友处有针对性的查询,写出的规范更有针对性,更易执行呢?
2 积极看待并利用好主动问“怎么办”的现象
2.1 当事人问“怎么办”是想把事情做好或以为自己是在努力把事情做好
2.2 另一方面也是对管理者的钦佩和信任
2.3 这种信任和依赖为实施有效影响提供了良好基础
2.4 所以如果我们看懂这点就会有包容(不是纵容),也就会明白其实改变这种“怎么办”状态是需要我们管理者与下属共同努力,而这种状态是否改变,管理者的责任会更大一些。
3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陷入“怎么办”的惯性
3.1 “给我结果的企业文化”是根源
3.1.1 管理者越来越崇尚“给我结果”的工作方法。他们只关注结果,而不太愿意去问过程,甚至还将其定义为目标管理
3.1.2 这种文化催生一种逻辑——管理者只需提出要求,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被管理者,甚至不需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3.2 绩效考核是催化剂
3.2.1 绩效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利益挂钩:升值、加薪,更加让员工对于“领导的要求”快速响应
3.2.2 而不是花些时间理解领导意图,反正是你提出的要求,我给出答案就不能轻易说我不OK
3.3 再加上日常工作忙,无意识或能力让自己进入思考状态,梳理工作,发现定义真正问题
3.4 所以跟着问题走,在“怎么办”中迷失自己
3.5 而与领导的彼此认可度越来越低
尝试改变:从“怎么办”到“怎么想”
从前面“外来人员管理规范”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怎么想”比“怎么办”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创造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于自己没做过或者不擅长的领域,却往往习惯于问自己或问他人该“怎么办”,而不是让自己进入该“怎么想”的状态
1 “怎么办”和“怎么想”的关系
1.1 “怎么办”是查询,是要答案,是努力使自己从不知道到知道。但知道线索或方向的时候即要求明确的情况下,查到答案都不容易,而何况不知道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查到答案就更不易。
1.2 “怎么想”是要问题,帮助梳理“怎么办”之前的思考
1.2.1 为什么要查询,查询的到底是什么
1.2.2 定义出查询的是什么,即查询线索或方向也就是问题,离知道怎么办就近了
2 从关注“怎么办”到开始关注“怎么想”,需要的努力
2.1 企业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文化”,帮助人们认识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清楚界定了“现象”、“情绪”、“目标”、“问题”、“方法”等内容之后,才能认识真正的问题,确定有效的方法
2.2 管理者关注下属动机,关注过程
2.2.1 关注下属动机是想把事情做好,就会有更多的包容、理解和耐心和热情去帮助下属
2.2.2 所有的结果都是“特定过程的结果”,控制了过程才能保证结果
2.2.3 “控制过程”的过程包括知道下属怎么想的,引导下属该怎么想
2.2.4 帮助下属关注格局背景
2.3 员工时刻要求自己关注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自己过去就是一个典型的“怎么办”的思维方式,即使到现在我还会在某些时候进入“怎么办”的思维,所以我深知这其中改变的不易,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员工在机制、方法等实践中长期共同努力。在此我以自己总结的文字感谢让我从“怎么办”到逐渐进入“怎么想”思维的北京科瑞恩资讯的田鹏老师和他的丰田生产方式的项目,让我有了此番变化,也感谢隔岸观火的,让我有机会能借助你的话题,谈出我的思考。
作者: zjxmusic 时间: 2012-5-14 20:18
呵呵
作者: 天使很轻 时间: 2012-5-15 14:46
作为当局者,我们专注怎么办;作为旁观者,我们得清楚“为什么”。身在圈内,感受一切;心在圈外,总揽全局。
作者: 隔岸观火 时间: 2012-5-15 22:42
从怎么办到怎么想,变化的是思考的过程,怎么办是一个习惯动作,怎么想是一个习惯思维,两者的差别是后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而前者往往得到别人的答案。
作者: 双子小乔 时间: 2012-5-16 16:41
逻辑感极好的文章,把我们大多数人目前的状态分析的淋漓尽致。
思考才能有益于进步,谢谢LZ分享好文
作者: 追求从容和尊严 时间: 2012-5-21 17:55
我收到了您用笑声传来的积极回应,谢谢
作者: 追求从容和尊严 时间: 2012-5-21 17:55
天使很轻: 作为当局者,我们专注怎么办;作为旁观者,我们得清楚“为什么”。身在圈内,感受一切;心在圈外,总揽全局。 ...
谢谢您的概括:先用心去关注背景格局,,再用身去做事
作者: 追求从容和尊严 时间: 2012-5-21 18:00
双子小乔: 逻辑感极好的文章,把我们大多数人目前的状态分析的淋漓尽致。
思考才能有益于进步,谢谢LZ分享好文
谢谢您的鼓励也谢谢您说的LZ能够让我结识您。思考是让人快乐的事,针对背景去思考不仅快乐还让人有成就感
作者: 追求从容和尊严 时间: 2012-5-22 17:13
隔岸观火: 从怎么办到怎么想,变化的是思考的过程,怎么办是一个习惯动作,怎么想是一个习惯思维,两者的差别是后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而前者往往得到别人的答案 ...
谢谢你的概括,我想跟您继续探讨的是
张嘴说向别人问怎么办的人,就向您文章中说的是向别人要怎么办,是不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以下几种可能:
希望通过和别人的针对怎么办的互动启发到自己
通过持续要求对方思考怎么办,并提供不同信息从而让下属改变思维方法
反之独立思考的人,不去用嘴说出怎么办的人,他的内心我们认为是想独立思考,但不知道会不会有下面几种可能性干扰到,延迟到思考的过程以及正确答案的得到。比如一个人想是不是会被每天发生的其他事情带走,一个人思考不与其他人沟通会不会有闭门造车的嫌疑;自己一个人想,不去找一些可能与别人实践共同的部分,是不是会使得答案得到之后,因为落实有困难,影响到当事人下一次继续思考的热情
怎么想和怎么办都是思维 方式,怎么想 更针对背景,脱离背景想怎么办,得出的答案往往是有问题的.
这是我想 表达的.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