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系统转发] 【管理漫谈】 也谈管理的本质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ahrd    时间: 2021-5-6 09:47
数百年来,管理者、管理学家们对管理的本质的看法各一,却又各自独立,自成体系。 有人认为,管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具体的体现。 也有人认为,管理就是管好自己,成就他人。 还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 管理 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对这个问题,彼得·德鲁克一方面说,“管理就是原则。”另一方面,他又说,“管理的本质就是建立信任。”这位管理大师进一步解释,“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人家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那么,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笔者在这里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要想回答这个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必须明确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管理的对象是什么。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管理,都是为了建立一定的规则,使其内部人员的思想行为与组织目标更趋一致,以期激发内部成员的创造性,获得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管理的目的。 但是,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无论是其财务(经济)管理、生产、营销等等,都不可能自然变异、自然裂变和自然增值,都离不开人的行为,只有人,才是唯一能够创造价值的核心资源。因此,人,才是管理的真正对象。 要做好人的管理,我们就必须明白,人们在怎样的前提下,主观能动性能够被更大程度的激发。《孟子·告子(上)》说,“食色,性也。”也就告诉我们,吃和性的需求,也就是生存和繁衍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当人们的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得到满足,甚至得到极大的丰富以后,他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更好地激发。 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是人类的本性。一个人刚生下来,我们无法判定他“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孟子·告子(上)》说,“生之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而只有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形成一定的行为,对他人、对环境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起一定的作用的时候,我们才能判断出他是善念还是恶念,是善行还是恶行。 可以说,生存的需求是人类固有的,是与人的本性共存的,但我们也要清楚,这种需求又要有一定的度,当一个人的需求被把握在这个度以内,没有侵占、损害他人的资源和利益,没有危及公共资源、公共利益的时候,他就是善的;而一旦他的需求突破了这个度,过多地耗费了他人的资源或者公共资源,危害了他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时候,就成为了恶。 比如,“食”(获取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一个人创造了足够的财富(这里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超过他的“食”(获取食物)的需求的时候,甚至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的时候,他对“食”的需求就是正常的,甚至我们会认为他为别人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他对“食”的需求就是善的。《吕氏春秋》和《孔子家语》就记载,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好几天没饭吃,后来好不容易搞到一些大米,他的弟子颜回在做饭时被人看到偷吃,孔子暗示此事,颜回解释说,在做饭时看到有灰尘堕入饭中,不管是拿去祭神还是拿给老师都是不敬,但他又舍不得扔掉,所以抓起来吃了,从那时的孔子到现在的我们,都以为这是“善”。而当今现实中的的“啃老族”, 公共餐桌上的一些“独食”、“独占”,以及一些“大胃王”的直播,则被认为是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造成了他人的不适,是“恶”。 再比如对金钱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通过正常的劳动付出,或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协调组织的能力,在社会道德与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就会被认为是“善”,被认为是君子“取财有道”;而有些个人或者有些组织,侵占或者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如偷、抢),通过黄、赌、毒等行为获得的利益(比如纵容、组织或者容留卖淫,制毒贩毒,赌博等),伤害他人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所获得的利益(比如游泳者在泳池中排便,生产者在食物中添加三聚氰氨,排放严重污染物等),怂恿别人或者主动发动战争所获得的利益(比如侵略别国或者怂恿别国发动战争并从中进行军售),则会被认为是“恶”。 再比如,雌雄交配是动物的本性,是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也是动物世界得以繁衍延续的基础,但在人类社会中,如果是生理条件允许,自然、社会和法律环境允许,双方自愿的性意愿或性行为,比如梁祝化蝶,比如罗密欧与茱利叶,就会被认为是对美好的爱情的追求,是“善”,可能会万古流芳,广为传颂;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比如对幼童的侵犯,公共场合下的性行为,侵犯他人婚姻关系的性行为,一方强迫另一方的性行为等等,就被认为是“恶”,会被万夫所指,遭人唾弃,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我们认为,管理就是对人性的认识、把握和充分有效的利用。 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都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才能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人性中的“善”,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要尽量管控人性中“恶”的一面,避免被某些“恶”所主导,侵犯、伤害其他个人、企业或国家的利益,这就是管理。 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思想,他们所留下的著作也被称为经典。《礼记·大学》提出,想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先要从自身做起,理顺人性,抑恶扬善,逐步去影响家人、影响周围的人,再进一步去扩大这种影响,直到管理一个国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也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与了解,《荀子· 臣道》对管理干部进行了分类概括与论述,“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意思就是有的干部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有的干部是貌合神离、心怀不轨的,有的干部是安邦定国、建功立业的,有的干部则是忠诚正直、国家利益至上的。而使用不同的干部,也必将带来不同的结果,“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对此,荀子还借用一些史实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 人性都具有多面性,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共生共存,互相矛盾而又相互依赖,此消彼长。 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研究管理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看到了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因而提出了X理论-Y理论:X理论假设,一般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逃避工作。大部分人对集体(公司,机构,单位或组织等)的目标不关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强迫、威胁处罚、指导、金钱利益等诱因激发人们的工作源动力,需要对他们施加压力。Y理论则假设,人们在工作上体力和脑力的投入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入一样,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并不抗拒工作。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他们一样会努力工作以期达到目的。人们愿意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上会尽最大的努力,以发挥创造力。 马斯洛则更进一步,他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安全需求,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爱的归属感,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尊重,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自我实现,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被当今世界认为最了不起的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是在深入研究了“人的基本诉求”之后,用不同的词——“灵性人”、“知识人”、“经济人”、“工业人”、“英雄人”、“完整的人”和“自由平等的人”来描述人,,然后才提出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他认为,“个人能否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贡献的重视。如果我们能自问,‘我对组织能有什么最大的贡献’,这就等于是说,‘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有助于我对组织作出贡献?我应该将我的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我应为自己设计怎样的标准?’”因而提倡管理者们,寻求以人为核心的组织管理,要“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我们必须把工作中的人当‘人’来看待”,“必须设法让个人所有的长处、进取心、责任感和能力,都能对群体的绩效和优势有所贡献”。 正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它也就成为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组织、国家的发展;用不好,则会迟滞、阻碍企业、组织和国家的发展,而只有任人唯贤,重视人才,管理者的行为以及其所制定的规则,能够有效地激励劳动者的Y特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最大程度地抑制人性之“恶”,才能促进企业、组织、国家取得健康、快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这才是管理的本质。 (作者为乐活多(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乐乎岛创始人)                                       二零二一年五月五日
作者: 可靠的小结巴    时间: 2021-5-6 09:47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