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应知道的10条心理学规律
% D$ X. {0 n8 s8 a9 v/ {1 ?; s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 ?; l+ d. `" l1 g9 ?. Q5 t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 E( ]- l. S- W作为一名管理者,带团队、带员工有时更像是带小孩,用一颗宽容的心、慈悲的心、呵护的心、成长的心去对待你的团队的每个成员,现将管理学中的十大心理规律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与大家一起分享。
0 O% p4 V; _( \( A9 r# l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 P% Z% I9 y/ D6 S*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 P9 N2 V- B1 T/ u5 h( K3 q% P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 t2 k9 f% P' P( R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 m7 X7 B; z- ~% t9 R, ]6 w3 k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 ^' e- B) G5 C6 o7 a+ Z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1 p5 [; r! S! S2 J: A7 u, W
点评:
& _, P8 y- B! `, J! A( V; x你会经常用暗示的方法来促进你的下属成长吗?你是不是经常抱怨下属的无能,训斥着下属的幼稚,你是否一直用消极来延伸着下属,因为你忽略了对下属及时的赞扬,而促使着你的下属不断的建立一层防范之心。你为什么不试着用一颗更宽广的心去包容、引导你的下属呢?为什么不用你那可爱的大拇指代替食指呢?从现在开始,不要吝啬你的赞扬之语。相信你的下属不比别人差。
' L/ U+ ~ W% h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 ^( t) a" i" x, z5 e9 q' t, Z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 l6 H E9 ~) {( s: v, |4 f7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 d; r! s3 J w$ A" [ k; q" Q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 J5 Y' N2 O, ]& {6 L) x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 N/ A8 t0 o6 ?/ G% [9 k; S点评:
) b, C) y7 e& O你是否在工作把下属犯的错误反复“强调”,如果你曾经这样做过,那么请明天起,你要去改正的这个恶习。之所以称之为恶习,是因为他会为你的工作带来无尽的烦恼。试想一下,下属犯错,谁最难受,肯定是当事人,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对于成年人来说,能够非常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如果此时你换个方式与之沟通的话,不但可以将失误变成为一个教训,更能成为下属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如何将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想过吗?
3 ^1 {. y( m0 s9 V9 Y7 x( m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 Y9 _+ F: o6 g% J0 B4 H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3 i! H1 F7 n) w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 U3 T& ?5 Y$ I: W, k) q# w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 k/ x, b4 j& Z$ g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 p5 X; W% @0 P/ q) J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 [* a) y* I" x6 b* ?; f* ]点评: , p( K$ ^; C* o @
什么是使命?什么是愿景?为什么企业在初创时期,全员激情高涨,像兄弟姐妹般的为整个企业不断奋斗,然而到了成长阶段后,却没有当初创业的热情却是不断内耗。关键因素在哪里?其实关键因素就在企业的当家人。当家人在初创时期是靠个人魅力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但是到了企业规范管理阶段,人多了,规模大了,部门多了,如果仅靠当家人的个人魅力来影响企业的发展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应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一手硬,一手软来加强企业的发展,保证企业双条腿走路。这就是当家人塑造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行为规范,刻画企业形象,打造发展基因。唯有如此,才能带领企业朝一个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的目标。
$ u3 ~, V0 e&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 v% k3 s0 F% m1 a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 B/ I7 u! ~ c& Z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3 o, ?9 I- c) p4 W. N E( ~4 _2 z/ k) ` k9 n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2 k k+ r C& {! J9 V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1 f, J/ Y" e7 U) e点评:
* l/ ]) w L* A* W$ f( n$ u 激励是什么?激励就是让你增加快乐,减少痛苦!在工作中,你会以此为标准来激励你的员工、你的团队吗?效果如何?为什么没有效果?你可以带着这些的问题,去思考你的激励方式、制度是如何设计并优化。在工作中,我们激励一定要做到:三关四不一 ——即关心员工、关注需求、关爱人性;不一,就是每位员工的思想不一、追求不一、需求不一、价值观不一。
% b* v$ D% M) V+ [ N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 ?3 z p. o; t" ~9 d+ z& C! ^' F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 j% o( u# d& F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7 j( a# X3 y* ^6 I+ w! E0 S点评: ) U) l, J0 _: h4 m) k! E" |
木桶效应,一个管理学的经典定律!但是,很多人却误用了此定律。假设你是一位新进公司的大学生,你认为是先补最短的板块还是扬长板呢?很多人会说,应补最短的那块。你也是这样认为吗?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你会很惨!首先,你会经常因为做不擅长的事情而受到打击,而逐步丧失信心,退化工作热情;然后,你不能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能同时专注于几块领域;其次,你如果专注补短,你的机会将比别人更少,机会永远是相对的,如果你在陌生的领域中,你是很难清醒的认识到此刻就是一个机会。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新进的大学生,你要将你的长板借助于某个平台进行发扬,让更多的人认识你的能力,然后,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责任此时就是机会。
9 o" U' J# M: `#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3 w% s. Y* T0 c2 A2 Q& X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 K! b' f" |: q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 C# w1 _+ c5 {4 B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 n) }2 f8 i* C k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5 @$ J/ D5 Z8 Y5 }* t点评:
; ^, B+ `% ]9 t9 x3 n/ B5 t此规律带给我们管理者是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其实我们有时忽略了员工倾诉的需求。没有倾诉就是在不断地砌墙,把我们的员工拒之于千里之外,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倾听,去了解员工的需求呢? " P* l. x* W' F' ~5 ]- f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 g( p* U& X! H- P6 |- n. c+ P$ s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 ^7 n3 ^( _5 }/ d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 L [" b2 B8 P4 C) r- T) B: ?
点评:
) d' S2 F4 u" Y0 i赞美永远是一种艺术。作为管理者,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必定会遇到如何赞美,何时赞美。如果我们能有效运用增减效应,我们就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 b( l! Q2 k: _& ]; C/ Q: v 3 R; U( R1 Z" ~$ ~" J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 v; d; `" p% d" f5 W0 _
. E) r- q; n0 t3 x+ C5 ~4 F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 t4 g6 d; I$ N3 z. c, E; n H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4 Y+ H8 H. [2 F( r
- l. D- {+ z6 F+ X* o& L
小鹏点评:
, ], R' F t4 e( X- s2 s前因后果。一切事情皆出有因。一名有效的管理者是发现问题的高手,即使是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都要保持一颗旁观者的心态,去冷静地分析、判断事情。唯有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 2 c, S* g3 `+ n ^1 J4 S
+ k9 Q6 e2 J5 c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 @& A* {* N) k5 W' [
; i2 D# O3 s( h5 d* n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9 S7 V7 _$ z+ x1 ]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 P$ l, P9 |1 b$ l: ~7 B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 f- q4 O8 M* U) I" R6 v/ }" ?3 \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7 P) ]6 A; L3 o t ; u7 {+ L, q; k* U
小鹏点评:
( t3 l, `' g. v暗示效应,是管理者必须深知的。在培养属下时,要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大拇指代表赏识,食指代表指责。赏识其实是你在不断地引导你的员工走向优秀,当你引导时,你的员工就会树立信心,当你指责时,你的员工只会被动等待着指示。而我们需要是主动积极的员工,所以,你必须暗示你的员工,在你的心中,他是主动的、积极的、最棒的! ; f9 e8 }/ c' n# y7 F( C
' r8 I" r# A/ s5 X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 X( @+ n6 v. b) @" O" `
5 \% _+ L5 V0 a7 R8 e- Q. x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 T# o% P. N1 K) r% N2 m2 p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 n: Q, m0 S- {& B0 }7 | d
2 L. y) {+ }0 w7 T8 ]; `; c# E
小鹏点评: , A n/ _* m, i3 c
如果把“登门槛效应”运用于管理上,最直接的就是如何设定目标。在设定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很清晰的明了属下的优势、劣势,并能为属下做SWOT分析(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设定合理的目标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 z+ Z9 {% y- w. |- e, J) M ' Y/ A# s8 M. a
结束语:
& z" |- X0 L% ~' M8 n作为一名管理者,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千变万化,但都可以体现在沟通上。下面就如何沟通进行点评。 $ x! _# ]( p* d7 q6 G
同理心永远是沟通最重要的心态!其实,沟通首先是一种心态,然后才是技巧、方法。经常有人问:“小鹏老师,为什么我与他无法进行沟通,每次沟通时都会不欢而散。”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工作中,沟通工作占据的工作时间为70%至80%,然而,我们很多的管理者在沟通时,都只是站在自己的所处的部门、角色与其他同事进行沟通,这显然是一种强卖的行为。如果你不能清晰的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你不愿用同理心去理解对方所处的情境,你的沟通是无效的。
" M. q! h9 \/ x沟通中“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讲道理”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实效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效果是计划的基础,也是所有行动的指针。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才会出现。
3 u/ D9 j# z# D1 H$ ~' @4 k8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么“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接受或大部分接受讲者意图传达的信息,便是正确的方法。 4 ~* }; H+ g9 O3 `% Z5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