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9-16
- 注册时间
- 2010-4-15
- 威望
- 4
- 金钱
- 6132
- 贡献
- 1573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770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10
- 主题
- 33
- 精华
- 0
- 好友
- 23
     
- 注册时间
- 2010-4-15
- 最后登录
- 2013-9-16
- 积分
- 7709
- 精华
- 0
- 主题
- 33
- 帖子
- 610
|
Dear Kenny 與大家好8 {$ {8 V j8 I' A0 S4 A' C
1 I6 ]6 B* j( L, C9 \7 |
有一個問題請教各位。在研究中我們常常會引進其他領域所發展出的構念,然後再加上自己領域的情境,而將試題的內容進行變更。! T, s7 w* x( c
2 n! p, g( x6 Q1 i/ B- x 例如敝研究室學弟的例子。他將「隱私知覺」引用到運輸領域中,在原試題中加入了運輸領域的情境,如「搭乘長途客運時,我不喜歡聽到別人說話的聲音」或「搭乘火車時,我不喜歡聽到別人的聲音」,此時他的構念變成了「搭乘xx時的隱私知覺」。如此,這個構念是否已不再是量測當初的「隱私知覺」,而變成了另外一個構念了呢?
0 z Y' Z7 T/ j9 U) c; C7 x3 Q: R+ Z) O7 T( \$ `
我覺得試題如此設計有疑問,在假設已知隱私知覺和某個變數之間有相關的前提下,這樣的敘述中,是否已將「搭乘長途客運」或「搭乘火車」這個調節變數放入了構念量測中呢?. D/ i1 {& [7 h, O: i
8 C1 F0 G3 n+ B" x, r. ]% l/ M# D/ }
r# @; S9 m* A* A 在其他研究中也有類似問題,例如OCB。有些教育研究者將OCB量表加入學校情境,例如「我總是提早到達學校」,此時的OCB被稱作為「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如此下去,是否也可發展出「醫生的」、「警察的」......等等組織公民行為。這對於OCB這個領域的知識累積具有何種意義呢?或是對於特定領域(教育、醫學、警察)才具有意義呢?+ q6 j, \, d0 _0 i& e, u0 [% b
/ b; v. Q6 b3 {; f9 `. q) V& S o, \- Y' N" S _* @
請問Kenny與大家,上述的問題該如何思考呢?謝謝!- Y0 \! G+ Z, `+ q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