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11-5
- 注册时间
- 2007-10-20
- 威望
- 0
- 金钱
- 15
- 贡献
- 0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1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7-10-20
- 最后登录
- 2007-11-5
- 积分
- 15
- 精华
- 0
- 主题
- 2
- 帖子
- 5
|
据媒体报道,2003年全国有服装生产企业4.4万家。当时服装市场就已是饱和状态。到了2006年,全国服装生产企业竟然增加至11万家,年产各种服装465亿件,除了向外出口,全国人均达到20多件服装。试问,就一般收入的人来说,谁能一年买20多件服装穿?可以豪不夸张地说,每生产一年就会多出一年的需求量。这还不包括那些遍布中国城乡的服装店。再加上,服装市场比任何其它市场都要复杂,监管难度加大,致使品牌林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还由于,近几年那些跨国服装公司凭借其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上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事物自身发展的固有规律,都使中国服装业面临着一次重大转折。行业内的这次洗牌,无论从规模上、层面上和性质上都与过去根本不同。通过此次竞合,中国服装业有可能出现一批航母。同时,还将围绕航母组成一支支联合舰队,中国服装业的整体竞争力必定会得到飞跃性地提升,由服装大国一举而为世界服装强国。
另一方面,(一)服装生产业绝大部分居于中小型规模,自身抗风险能力有限;(二)每一个生产企业都只有某种强项,要么夹克,要么西服,要么衬衣或裤子。这也难怪,由于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穿着爱好的不同服装种类实在是太多了。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它的规模有多大,既无法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要,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它只能做某一种类的服装。而且,能把某一种类服装做精做细已够难能可贵了;(三)不仅生产企业之间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也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社会化的大分工。面辅料厂专门生产各种面料、辅助产品,服装生产企业只负责设计加工,渠道商、加盟商只负责货品销售、市场运作;(四)穿着个性化已蔚然成风。除了牛仔面料大同小异外,满大街已很难找到同样衣服的男士和女士了;(五)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交通的阻塞,使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满城跑着买东西。包括我们在内,广大消费者无不强烈要求,社会能为每个进店顾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根据时代的这些特征,服装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久,它应该是也只能是,其一、实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围绕目标顾客群的穿着需要,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社会层面上,从纵横两个方向实行资源整合,成为服装行业的“国美”,目标顾客群的家庭衣柜;
其二、有人说,21世纪是眼球经济,这不确切。21世纪应该是网络经济,才比较符合实际。在生活用品的销售上,与顾客的距离越近越好,最好是零距离。这就要求:第一、销消一家。与目标顾客成为亲切朋友,随时保持紧密联系;第二、把店开到社区去。这样做不仅可以极大地方便顾客,也使服装经营企业能近距离观察了解目标顾客群的具体需要,从而更准确地提供适销对路的货品。
其三、坚持互利共赢的经营方针。在企业内部,坚持企业与员工的共赢,上下之间互利共赢,部门与部门之间互利共赢。在企业外部,奉行与各个合作伙伴互利共赢,与目标顾客互利共赢。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只索取不付出,也没有只付出不索取这一理。要索取只有先付出,有付出才能去索取。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只为自己打算的结果,是谁都会远离他而去,最终遭算计的只能是他自己。
其四、先占市场,再说赢利。中国人喜欢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略加改动,就会成这样:只要有青山,不愁没柴烧。抢占青山时,对青山实施绿化的过程中,一段时间内也许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等若干年后,茂林修竹已经成材时,青山就会变成一座金山银山,岂止是有柴烧!当年海尔这样做了,海尔赢了。而后蒙牛这样做了,蒙牛也赢了。不愿投入,害怕投入,或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永远都无法拥有一座青山,更不可能拥有座座青山。无疑,留给他们的是常年的“愁柴烧”。
其五、坚持两条腿走路,发挥多种积极性。它不单是思想方法,更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人为什么两条腿而不是一条腿?两条腿可以走,可以跑,可以站。但是,一条腿就只有蹦了。而且,决不会有两条腿走得那么远,跑得那么快。企业和人一样,要想走远走快,也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例如,在网络开发上,就应该坚持,直营店与加盟店并举,分公司与加盟商相结合;既发挥自身优势,又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再就是发挥多种积极性。人们常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怎么办?这就要学会借力。实际上,从古至今,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干成一件事业的,也许有,但不多。越是带有社会性的活动,越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能够调动社会人财物为自身发展服务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其六、要学会做厨师,只做经营资源者。那些好的厨师,都能做得一手好菜,人人爱吃。倒不是因为,那些鸡鸭鱼肉、海鲜果品、新鲜蔬菜,各种佐料都是他们家出产的。而在于,好的厨师会选择,巧搭配,专刀工,懂火候。即便很普通的东西,到了他们手里,都能做出色香味俱全,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佳肴出来。《大长今》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同样,那些成功的企业,没有哪一个是单凭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要学会“借”,学会“拿”。例如,从事家电经营的国美,自己并不生产一台彩电;再如,耐克自己没生产过一只鞋子;家乐福也不直接生产日用品。特别是沃尔玛,一连三年世界500强中的销售状元。但他们所经营的成千上万个品种中,几乎没有自己制造的,他们全部靠“借”和“拿”。借用社会的人财物,把社会上现成的资源拿回来,经过自己的整合形成系列,变社会资源为自己的资源,再反过来供应社会。
就说服装业。出色的企业家应该围绕目标顾客群的需要,先把有关的生产企业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拼盘;再把系列的货品交给经销商;又通过经销商把货品介绍给终端消费者。由此,生产企业再不愁销,可以一门心事搞生产;经销商再不愁货,得以全副精力去销售;目标顾客在一个店可以买齐自己需要的服饰,再不用为穿衣四处奔波了。于是,在渠道商的组织整合下,生产企业、经销商、目标顾客共同形成一条互相依存的产业链,各得所需,各获其利,合作各方都是赢者。渠道商作为这三大群体的组织者,也是三大群体的经营者,自然也是一个赢者。[EDIT]用户“荷戟武士”于2007-10-20 11:32:47编辑过此帖。[/ED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