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12
- 注册时间
- 2007-8-7
- 威望
- -5
- 金钱
- 205
- 贡献
- 5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0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48
- 主题
- 138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7-8-7
- 最后登录
- 2008-5-12
- 积分
- 205
- 精华
- 0
- 主题
- 138
- 帖子
- 148
|
有这样的一句话在企业界流行已经很久了,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后来,这句话也成为一些品牌的广告语,变得似乎人人皆知。. P$ h2 H; k: u; v9 {3 I: Z
$ q/ ` L" v4 q9 y Q; e 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呢?就是鼓励人们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永无止境的创造更好的东西。应该说是一句非常有立志意义的话。
& r {5 v' R$ }+ }, _2 c/ r* n0 x
然而,在很多企业流传的时候,这句话却有了一点点改变,更多的营销人员却奉行这样的版本:“没有最好,只有刚好。”: i5 n9 ]$ c' h1 W3 R9 D
4 q9 f) h2 V! V; ~/ R/ a" ? 虽然就改了一个字,意思却完全变了。用意可不是“自我超越”了,而是“不要追求最好的,而要适合的”。
9 ]0 e3 K2 M4 i
7 h$ v8 a" ^$ s- S7 T 其实在企业,类似的语句还有很多,诸如“不要领先一步,而要领先半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脚踏实地,量力而行”等等。/ ?3 Y) P) }! c$ v1 V* N5 i
: b: D5 |2 ]2 |/ Z! }6 H, Z, v! _
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让人感觉到,中国企业一夜间变得如此理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适合”、“领先半步”等观点恰恰误导了很多企业走向“中庸”之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 i5 z4 v& N4 Q. V6 J8 @3 ]8 R6 w+ S* k1 h2 q+ h* F
我们为什么要营销?营销部门的骨干人员为什么要拿那么高的薪水?管理层为什么把目光聚焦到营销环节?而且把钱毫不犹豫的砸进这个似乎看不见底儿的“黑洞”里来?& R- W: z( l& h& Y$ X
; U5 x+ B) g- D6 P) ]3 `7 \( t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足以证明,营销不是“中庸之道”,而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战的竞争行为。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足智慧,还要用足力量,甚至要用足金钱。
1 I' K( y2 s( k8 C8 o+ B2 g
- }8 I, }7 H$ a 我们知道,竞争是残酷的,充满血腥的,你死我活的。那么,在这种残酷的“战争”中,我们要生存,还要发展,怎么可能仅仅停留在“量力而行”呢?
# @" z7 F* {7 Y" L' i# g, w. H8 ~) w, [ j1 k
前些年,“木桶理论”把中国企业忽悠得很惨,后来,有人提出“反木桶理论”揭示了它的错误;今年,“长尾理论”开始流行,不过还好,已经有人提出“剪掉长尾”的论调。
3 M7 n# [* h5 M: w8 j0 O- v
9 g. W- P# z! i. _ 其实,仔细一想,这些思想、观念还是有共同特征的,那就是只“摸”到“大象的某个部位”来说话,在那个“部位”上是对的,却对整个“大象”而言是错的。
0 ]& S, L$ L' b- w3 |2 _# V' z% O9 z7 {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么说,似乎有点夸张,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我们的营销人员一定要本着一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神去做事,否则,根本就没有出路,没有真正的胜利。很多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很多品牌的崛起和没落,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 y) G* O4 f% |2 T; j T
6 ~1 H& H8 D6 |% ?+ s8 q 然而,在此过程中,有两个概念是需要注意的,而且需要科学应用的。那就是笔者所提倡的“最优”与“次优”的概念。
) _* U2 n9 b" k, {6 n; z
% n# J4 q0 P8 P, g' _, p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营销必须要做到“最优”的。也就是,我们有时候必须把某件事情做绝才行,否则就没有市场,更没有地位。我们举些例子。; D0 Y$ q+ Q7 i- p9 j
7 Q0 Z& [0 r) B
沃尔沃,当时没有把“安全”做到极致,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吗?能和奔驰、宝马平起平坐吗?所有开车的人,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的车是不安全的。所以,也似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必须在“安全”上做好文章,奔驰、宝马也不例外。但沃尔沃围绕“安全”做2000多项发明和技术改进的时候,奔驰、宝马也就不得不把这个概念让给沃尔沃。这就是“最优”的结果。4 o! c9 M, H# A0 Z
# L2 d4 ^; S3 h% k 再如,联邦快递。大家都知道联邦快递“明天中午前送到”的承诺已经来到中国。中国的国土面积这么大,交通也不太发达,为什么他们不 “量力而行”呢?为什么不采取“比中国邮政好一点”的策略呢?很显然,联邦快递在美国发展那么快,而且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就在于它运送包裹的速度比其它公司要快。这也是“最优”的结果。& O0 {5 r3 e+ O
* V% l' l% e- T! L7 w 企业要想赢得竞争的胜利,就是这样的,必须建立一种核心的竞争优势,并在此优势上要遥遥领先于对手。否则,就别想过安稳的日子。) c' @# I" [* {/ B2 V+ y- C
9 {' e/ }6 \& ?7 Q+ P 但是,这并意味着,我们把所有的“弦”都“崩”得那么紧,而要懂得适当应用“次优”的概念。那么,在什么地方应用“次优”呢?
; T' B( i# d% |+ `; _2 v3 u0 A/ T; t; ~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引进两个原本是心理学的内容:“可调和因素”与“不可调和因素”。我们举例说明吧。
. U! O1 x# r" n, a6 M1 o! r& w4 c/ @+ }8 ]6 Z
比如,在某个阶段,你可以继续开发新产品,但渠道迫切需要投入。从市场的角度,也许新产品开发上的投入不是那么紧迫,而渠道上的投入却十万火急。你该怎么办?你可能为了“救火”,把更多资源倾斜到渠道上,新产品开发的投入要适当减少。对吗?这就是调和。也就是在“新品开发”和“渠道建设”之间进行调和。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可调和因素”关系。 o' [ W9 e% _6 v. r
- {3 p6 Z# B$ ]2 ]+ z) t
但有时候,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可调和的困境。比如,同样是“新品开发”和“渠道建设”,有时候就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可能竞争对手在玩命地开发新品,你不跟进、不投入可能不行;但竞争对手同时也玩命地优化渠道,你不做也不行。这个时候,同样的两个东西就变成“不可调和因素”,哪个也丢不起。
% H1 V& C: y! F" u) {/ \' S. E, J
那么,“次优”产生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可调和因素”上。也就是在“不能不做”但没有必要做得“最好”的因素上。
3 Q$ Z6 b& Z0 I& s3 ^1 U2 j7 r8 f* A0 q* r( _5 K1 X2 Q
比如,同样是沃尔沃。“安全”上肯定要做到“最好”,但在其它方面,可能不一定要做到“最好”了。因为,成本和利润在那里限制着你。所以,对车的外观、人性化设计或各种娱乐功能等方面只好做到“次优”了。也正因为如此,沃尔沃也被有些人称为“安全而乏味的车”,这是可以理解的。" ~" p7 z' E3 q3 p. }# s5 w9 B( R% C
6 B! T0 p4 N1 N- W, Z7 ^ 然而,需要声明的是,“次优”不等于“中庸”。它也是“为理想而战”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它是为了把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到“最优”而 “让步”的行为。它的前提是在“可调和因素”上“让步”。即:对手没有办法跟进的因素、与消费者利益相关性较弱的因素等。比如,当初日本彩电打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是采用“次优”策略。原因是中国彩电企业的研发能力一时半会还跟不上他们,所以没有必要把最好的彩电拿过来“一步到位”。
% s: J X0 G8 N& f2 o
% Q/ v0 A0 E* j+ m 总之,“最优”与“次优”的完美搭配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如果说“最优”是营销的“理想面”,那么“次优”就是营销的“现实面”。做营销的人,必须树立“为理想而战的”信念,在营销的各个要素上准确找到“最优”或“次优”的因素,并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让它们平衡和互补,从而走出那些“适合”、“领先半步”、“量力而行”等观念误区,以最科学而优秀的营销行为,给企业开拓出真正的差异化道路,建立凸显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EDIT]用户“论坛管理员”于2007-10-19 16:58:03编辑过此帖。[/ED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