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55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上没有馅饼,地上都是陷阱——对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复制链接]

9

主题

4

听众

12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8-1-28
最后登录
2008-2-27
积分
12
精华
1
主题
9
帖子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30 15:1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table=96%][tr][td=1,1,70%][size=16px][b]天上没有馅饼,地上都是陷阱——对企业走出去的思[/b][/size][/td][td=1,1,21%][align=center]2007-11-6 17:24:20[/align][/td][td=1,1,9%] [/td][/tr][tr][td=3,1]中国企业期望降伏洋人、让鬼子们也为我们自己喊声好儿的民族情结由来已久。记得十几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有识之士就对当时的GATT(关贸总协定)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但当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一般贸易。加入WTO后,关于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思潮才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发展阶段。为圆这个多年的夙愿,很多中国企业在此期间前赴后继地涌出国门与夷狄过招。作为这种思潮支持者,政府和很多学术机构则在后方摇旗呐喊,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然而,经过几年鏖战之后,当初雄赳赳、气昂昂“走出去”的企业大都陷入了滑铁卢,甚至连海尔、TCL、明基、联想、中海油等在国内被奉为标杆的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其中。 以上这种现象需要所有人进行深刻地反思。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管理学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对组织进行系统的批判。基于这种想法,出于所谓的职业敏感(偶是学国际贸易出身的),俺也想对这个问题呻吟两句。以下是用我们提出的“陀螺模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的一个简要分析。希望对关心这一问题的仁人志士们有所帮助。 原因之一:拔苗助长导致组织生命体英年早逝 在陀螺模型中,组织生命体指的是企业自身。而每个企业组织生命体的成长历程都有其自身特性。我本人也非常羡慕微软、谷歌等这些超常规快速成长的公司,赞叹“蛇吞象”的玄妙经营之道。但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源于其体内所具有的快速成长基因。其它企业在具备这种基因之前,盲目追求快速成长无异于拔苗助长。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超常规增长,其手段大都为在资本并购。但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企业往往忽视了内功的修炼,也就是成长基因的培养,贪大求快的欲壑扭曲了组织生命体成长的基本规律。我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脱离自身造成机会威胁平面危机四伏 在陀螺模型中,机会威胁平面是指企业的内外环境。它提供了机会也孕育着威胁。全球化市场是比国内市场更广阔的运转平面,也就是说,它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也暗藏着更多杀机。在陀螺模型中,我们强调管理者一定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审视所处的机会威胁平面,不要渴求自己无法把握的机会,也不要无视自己无法抗拒的威胁。但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是高估了市场机会和自己把握机遇的能力,低估了市场威胁和自己规避风险的必要性。这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的原因之二。 [b]原因之三:粗制滥造的机制结构不适应国际竞争[/b]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中国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并没有随企业的发展得到同步提升。虽然这中说法“有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困扰,但我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这其中的佐证之一就是品牌价值。国内评估可以达到数十亿的民族品牌却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就足以说明我们的民族企业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 在资金等物质资源稀缺性降低的今天,商业模式、管理架构、企业文化等非物质资源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彰显出来。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软肋。 陀螺模型强调企业要依据机会威胁平面的变化及时对机制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多中国企业并没有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对自身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业务流程、资源配置方法、绩效评价等与机制结构相关的要素进行彻底的变革,甚至将国内的管理经验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国际市场,即使做出调整变革也往往时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缺乏机制结构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机制结构的粗制滥造直接引发了企业内部矛盾升级,导致经营管理混乱。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也是致使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的原因之三。 [b]原因之四:缺乏快速应变能力导致鞭长莫及[/b] 通过机制结构调整来培育快速应变能力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要远远多于国内市场,因此,企业应当更加重视快速应变核心能力的培养,并把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但如前所述,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机制结构调整变革不到位,没能为企业快速应变能力提供合适的载体。在遭遇环境动荡时,中国企业往往表现的反应迟钝,应对不利,再加上天高皇帝远,总部总是鞭长莫及,很多问题不能在萌芽状态予以及时解决处理,最后就成为为摧毁组织生命体的定时炸弹。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的原因之四。 [b]原因之五:将手段视为目标无法推动组织进取[/b]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进取的组织目标,这也就是陀螺模型中所说的目标驱动力。 全球化在中国企业中被热炒这种现象本身,就反应出了中国企业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其中,中国企业对“走出去”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中国很多企业连他自己都可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全球化、为什么要“走出去”。我感觉,部分企业“走出去”是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本性使然。所谓的“占领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取得先进技术”等都只是对这个本性掩盖性的装饰。 “走出去”开展全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而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更不是混个“国际化大公司”的头衔、往自己脸上贴金。所以“走出去”只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不企业发展的目标。把手段作为目标来对待是对“走出去”的误解,这也必然不会给企业带来更深刻的发展推动。这可能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的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之一。 天上没有馅饼,地上都是陷阱。这就是全球化市场的客观真相。所以,我要说:开展全球化经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战略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营销或资源配置利用问题。是否要立即推进这项战略任务,对某个特定的企业来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许这项战略使命本身是可以水到渠成的,不需要霸王霸王硬上弓。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出于朴素的民族感情还是其它,企业和政府都没有必要对全球化、“走出去”等等问题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诱导。在全球化之前就着手研究如何客服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随时做好“走出去”的准备才是更具实际价值的当务之急。 这就像韦力武老总所言,我们除了要佩服华为的技术崇尚,更应佩服华为对待全球化的所采取的低调且自然的态度。 到此呻吟完毕。上述观点中很多细节并无数据支持,只是个人感受。为此,期待您就此继续呻吟! [/td][/tr][tr][td=3,1][align=right] 类别:[url=http://blog.manaren.com/202039206/article_list/202039699_1.html][color=#0000ff]想来想去[/color][/url] | 评论(2) | 浏览(352)[/align][/td][/tr][tr][td=3,1]标签: [url=][color=#000000]企业[/color][/url] [url=][color=#000000]全球化[/color][/url] [url=][color=#000000]陀螺模型[/color][/url] [url=][color=#000000]走出去[/color][/url] [url=][color=#000000]管理[/color][/url] [/td][/tr][/table]

18

主题

4

听众

1078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12-25
最后登录
2009-6-19
积分
1078
精华
1
主题
18
帖子
316
沙发
发表于 2008-1-30 15:45: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天上没有馅饼,地上都是陷阱——对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贴的好,就是太理论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